養成五個習慣,給你的職場生涯加分
職場里影響我們的因素有很多——能力、習慣、機遇、老板、宏觀經濟、行業趨勢……但習慣是為數不多的我們可以慢慢養成的,也可以在離職時隨身帶走的東西。
好的職場習慣,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朋友跟我說過一個小故事,他們公司每個季度有優秀員工的大獎,他和另一個同級別的員工都想爭取這個獎項。他做的項目不算核心,剛起步,沒什么人用。盡管他很努力,但出不了大家公認的成績。
而同組的另一個人,跳槽過來接手的項目原本也是非核心項目,但因為高層的一句話,這個項目的戰略地位瞬間提高了很多。于是帶他們倆的老板,跟那個人一起做出了成績,最后拿到了那個季度的獎項。
喝酒的時候他跟我說起了這件小事,聽起來是有點苦悶。我問他,那你打算怎么辦?他看著我,笑了笑,“還能怎么辦,繼續做好手頭的事情吧。”頓了頓又說,“至少這樣心里踏實一點?!?/p>
職場里影響我們的因素有很多,能力、習慣、機遇、老板、宏觀經濟、顏值、行業趨勢…但習慣是為數不多的我們可以慢慢養成的,也可以在離職時隨身帶走的東西。
一、重要的討論寫會議紀要,同步干系人
我所在的公司,無論大廠小廠,總有一套高效的內部辦公軟件。而會議,是內部辦公事項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寫會議的文章,強調通過規范流程以提升效率。比如日歷的使用,會議材料的準備,會議時間的把控,討論方向的引導。
但諸多實踐下來會發現,會議紀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寫會議紀要的目的,在于:明確共識,制定計劃。
明確共識,是說會議上討論并確定的內容,是會議討論各方共同確定的結論,參會各方都需要有義務保證共識的有效性。將這樣的共識寫下來,同步出來,是共識由口頭討論到真正生效的關鍵一步。
尤其是你的級別越低,討論的事項越相關,這種共識生效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因為對你而言,當你級別低的時候,你和協作部門之間的口頭契約是很脆弱的。聽起來很殘酷,但在公司里這就是現實。這樣當你按照口頭約定的結論去推進事項時,很容易做無用功,你落得一身氣,但你沒有辦法。
但如果你講口頭約定的結論轉成了書面的會議紀要,且在會議結束后同步給干系人,且協作方并沒有反對這份紀要。這樣出現爭執時,就無需再依靠脆弱的口頭契約。
制定計劃的作用很明顯,提醒協作各方會議后需要完成的事項,在這里就不做展開。
二、少一點防御行為,客觀對事
這是討論中的習慣。
前面說到會議,會議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各方表達不同的觀點,最后達成共識。但你知道,人是一種感情的動物,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捍衛自己的立場,抨擊別人的立場。
因為我們習慣站在人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站在人的角度,我們的首要目的不是將事情討論清楚,而是先樹立自己的“不可侵犯性”。因為我們害怕,一旦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可侵犯的,那我們所有的觀點便都是無力的。
所以我們的會議中有很多撕逼,有很多互懟,有很多“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但可怕的是撕過,懟過之后,你發現要討論的事情毫無進展。
真正好的習慣是站在事情的角度去看一件事。事情的背景是什么,目標是啥,卡點在哪里,哪些內容沒有確定。
對于事情的拆解,相信大家都會。這個過程中難就難在,接受自己觀點的不完美。
比如說我們做需求評審,需求單中的邏輯不總是完美的,研發總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質疑。如果對方言辭激烈,你會覺得這是diss,你會擔心如果承認對方說的對,自己產品經理的威望就不在了。
但事實上,不管對方語氣如何,如果質疑是真的(這個需要你冷靜下來仔細判斷),那就得承認。邏輯不完美,下來完善就好。但事情,得推進。
所以我一般會說:“咱們剛剛討論了ABC三個點,其實你剛才質疑的是A的合理性,那BC的話我們先確定下來,A我下去再想想?!?/p>
三、先肯定再闡述
這一條還是在說討論。
我曾經旁聽過大老板跟某快消品牌高層的討論會,因為業務的關系,我們和該品牌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也自然地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品牌方出席會議的有兩個人,姑且稱之為甲和乙吧。會議一開始,甲從品牌的角度,梳理了使用我們提供的工具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希望開放的一些數據權限。很直接,很精煉,每一點的表述都非常清楚。
輪到我們發言的時候,相關的產品經理就功能問題和數據權限做了解釋。功能問題,需要動代碼進行優化,得排期。權限問題,公司有公司的規定,很難完全滿足品牌方的要求。
就這樣,雙方陷入了僵持。
這時候乙說話了,乙首先稱贊了我們的工具,確實給品牌的數字化提供了較大的幫助。再分析了數據權限問題的背后,來自于品牌內部的部門獨立性(這一點在快消品牌公司很常見,內部的部門一般是很獨立的,為不同的目標負責)
拋開甲乙發言的內容不說,單單是從聽感上來說,我自己都會覺得乙的發言讓我們更有一種協作和平等的感覺。
那場會議的結論已經記不清了,但我記得大老板對乙的評價是,這個家伙是一個商務洽談的高手。
回過頭來,這一條習慣說的是,在討論中,當我們代表各自的利益跟協作方溝通時,先肯定再闡述的溝通方式,能夠有效減小目標沖突帶來的隔閡。
四、有理有據的表揚
假使你聽到兩句贊揚,一句是“你好厲害??!”,另一句是“你竟然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么多任務,好厲害!”
哪一句話讓你覺得更舒服。
我一直認為,有理有據的表揚,是我們在職場中甚至是生活,同其他人拉近距離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
在剛進這家公司的時候,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前端問題,找各路研發總不能定位到問題。后來我直接找了前端負責人駿哥(當時我其實是沒有把握的,畢竟對方是移動組老大,而我是新來的一線產品),駿哥沒說啥,留了一句,你等我過來找你溝通。
過了20分鐘,駿哥真的過來了,當面快速溝通,找到了對應的研發解決問題。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很難想象我和駿哥的職級差這么多,但他依舊會過來找我當面溝通這個問題。
后來我在大群里就這件事表達了自己的贊揚,沒有講很客套的話,只是擺了事情的原末,很跟駿哥溝通的截圖。半年后,當我在產品小組里分享溝通時,我的老板仍然記得那一次我對駿哥的贊揚。
在一個協作的組織內,成員間的互相贊揚是保持關系和互相激發動力的良好方式。但復雜的社會讓我們對贊揚也開始產生了防衛。
所以有理有據的表揚,表明了我們的真誠,降低了聽者的防衛。更最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對自己的肯定。
“你好厲害啊”(嗯?他為啥突然這么夸我,是不是想有求于我)
“你竟然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么多任務,好厲害!”(是哦,我都沒發現自己竟然這么牛逼)
五、不隨意評價別人,如果一定要說,盡可能說正面評價或者客觀評價
很有趣的是,我們很討厭別人在背地里說自己的壞話,但我們總在參與。
記得在我工作的第一年,閑下來的時候會被群里討論的八卦吸引。久而久之也不自覺會發表自己的觀點。
那時候作為一線的員工,難免會對領導產生不滿,但平時的溝通中又不便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于是喜歡跟同事在私下討論,權當一種發泄。
有一次在微信群里,聊起了對運營老大的不滿(一線員工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時,信息的偏差很容易造成不滿),聊起來之后,便收不住腳,滔滔不絕,鍵盤噼里啪啦。
結果CEO知道了這件事,他沒有暴怒,也沒有責罰。只是給我敲了一句話:在職場中,不要隨意評價別人,如果一定要說,盡可能說正面評價。
這是2015年夏天發生的故事,但這句話我一直記得。后來工作時間長了,經歷得慢慢多了。也看到很多人背后討論別人,也看到很多人背后被人討論。
尤其是你發現發在群里的文字,發出去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控制有多少人會看到它;尤其是你發現很多你看到的事情,并不是它本來的樣子。
我才愈發覺得,不要不隨意評價別人,如果一定要說,盡可能說正面評價。想了想,我加上了一句,“或者客觀評價”。
我很少寫職場習慣,一方面我覺得比起習慣,工作能力和經驗的提升似乎更為關鍵,另一方面我所聽所看甚窄,真正引起我共鳴的好習慣不多。
但這個四月,我步入了工作的第四年,產品經理的第三年。所看所思所聞也逐漸撐起了好的職場習慣這一篇文章所需要的素材,但更重要的我發現:
在一個具體的任務中,能力決定了上限,習慣決定了下限;但在個人的長期發展中,能力決定了下限,而習慣決定了上限。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正年輕的產品經理,關注新零售、用戶體系,擅長問題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