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式”學習法VS“迭代式”學習法

2 評論 7542 瀏覽 25 收藏 14 分鐘

“這是人人可掌握的天才自學方法”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strong>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

后世很多儒生都是秉承著格盡天下物而后致知的學習路徑,按照這個路徑學習還真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了。

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在年輕時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為了實踐,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夠格出竹子之理,但并未格出什么東西,自己更是大病一場。

后來王陽明提出了“心學”的理論,他主張“心即理”、“知行合一”,也就是說人人本來都是圣人,生來都是“心如明鏡”,只不過后天沾染了不同程度的塵埃,“致知”無需向外求,向內求,擦拭干凈自己內心的“明鏡即可”。

就如唐代的神秀大師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王陽明的“心學”可謂是解救下天下的很多讀書人,包括近幾個月來才初步接觸儒家經典理論的我,原來成為“圣人”都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知行合一”“心如明鏡”即可以是圣人。

在學習方面,我一直認為自己屬于資質平平,而現在的我認識到這種平庸最大的癥結就在于自己的“心”沾染了太多“應試教育”的塵埃。

對比我的堂弟而言既是如此,他擅長打游戲、打麻將,同時高考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清華頂尖的專業,當然天外有天,在他的宿舍有更加“硬核”的學習高手,大學期間很少去課堂,但是輕松成績年級前幾名。

在學習領域是不是有所謂的“天才”呢?身邊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肯定是有的。

但是《刻意練習》這本書卻告訴我們:

不存在什么天才,所有的天才無非也是依靠刻意練習達成的,只是每個天才的刻意練習的方式有差別。

但為什么同樣是“一萬小時”的應試教育學習生涯,大家的差距卻會這么大呢?

一、天才富蘭克林的學習故事

《刻意練習》這本書舉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練習寫作和練習國際象棋的兩個例子。

富蘭克林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第一位著名的天才,是政治家、物理學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

根據富蘭克林自己的說法,他在童年時代受過的教育,最多只能讓他當一名普普通通的寫作者,能把句子寫通順就十分不錯了。

后來,他偶然看到一期名為《觀察家》的英國雜志,發現自己被雜志中高質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蘭克林決定,他也要寫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沒有人教他怎么練習。

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富蘭克林首先從雜志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寫下文章中各個句子的概述,然后根據這些概述重寫這些文章,寫完后用自己的文章與原文比對,找出其中自己版本不足的地方。

這么一番練習下來,富蘭克林發現:導致自己和原作者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的詞匯積累并不像《觀察家》的作者們那樣豐富。

為彌補這一不足,他想出了另外一種升級的練習版本,他發現通過寫詩的形式可以強迫自己使用大量平時生活中不會使用的詞語。

于是新的練習就是他找到《觀察家》雜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將它們改寫成詩句。接下來,在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以至于最初記下來的詩句和措辭在他的記憶中已經消失時,他再把詩句改寫成散文。

這使他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要找到正確的詞匯,并且增加對詞匯數量的積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從記憶中調用這些詞匯。

完成第二輪練習后,他開始了第三輪版本的練習,他又找到了《觀察家》雜志上的一些文章,為每個句子分別在紙條上寫下提示線索,然后把這些紙條打亂,并按他認為最符合邏輯的順序來排列,根據每條線索寫出一些句子,并將自己寫的結果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然后對于與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糾正自己,從這些錯誤中總結學習。

通過以上過程的刻意練習,富蘭克林最終成為美國早期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

但對于富蘭克林最癡迷的國際象棋,他下了30年國際象棋,往往下到早上6點,直到太陽升起,可謂是廢寢忘食,但卻終其一生只達到了中上等水平的棋藝。

對于一個這么天才的人物,在寫作領域通過自己的自學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卻同時在另一個領域并未取得太明顯的成就,為什么呢?

《刻意練習》這本書是這么解釋的:

相比較起在寫作領域對照標桿,不斷模仿、找差距的學習方法,富蘭克林沒能將這種方法成功的應用到國際象棋之中,因為他很難接觸到大師級的棋手。

那時,幾乎所有的國際象棋大師都在歐洲,同時,沒有哪些棋譜書籍收集了他們的棋局,因此,富蘭克林沒有東西可以研究。

倘若有辦法研究大師的棋局,他很可能會成為那個時代最杰出的國際象棋大師。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當時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二、“瀑布式”與“迭代式”

瀑布式開發可以說是最早的軟件開發模型,由W.W.Royce在1970年最初提出,在瀑布模型中,開發被認為是按照需求分析,設計,實現,測試, 集成,和維護順序的進行。

這些環節按部就班,一個環節完成后流轉到下一個職能的人員那里開展下一個環節,就像計劃經濟。

這個模式的優勢很明顯:各個環節嚴格定義、分工清晰,對于需求范圍大、復雜的需求而言,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好處,比如人類的航天登月計劃、研制原子彈。

但這個模式的劣勢同樣明顯,協作鏈條長、周期長,對于商業產品而言還面臨著生產出來后市場不接受的巨大風險。

同時瀑布式開發模式需要有高明的管理者,合理的規劃、嚴格的控制進度、質量,及時干預調整,不然整個過程就走偏了。

而迭代式開發是一種與傳統的瀑布式開發相反的軟件開發過程,它彌補了傳統開發方式中的一些弱點,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產率。

在迭代式開發方法中,整個開發工作被組織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長度(如3周)的小項目,被稱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定義、需求分析、設計、實現與測試。

采用這種方法,開發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確定之前啟動,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統的一部分功能或業務邏輯的開發工作。再通過客戶的反饋來細化需求,并開始新一輪的迭代。

回顧我的大學生涯,作為一名國內頂尖的通信背景院校的工科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關于通信相關的專業課就包括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電子電路、計算機網絡等等,學的都是經典教材理論,在校期間只是木訥的淹沒在這些書本的海洋中,嗆水掙扎,不得其法,也無應用,畢業后由于進入了軟件行業,這些專業知識此生就再也沒用上過了。

這樣的應試教育可謂就是瀑布式學習法,“格”盡這個領域的所有經典理論后才能致知,才能融會貫通、應用。

而上文中富蘭克林自學寫作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呢?就是迭代式的學習方法。

我們先用上帝視角來看看一篇議論文章是由什么組成呢?

  1. 論點、論據,相當于是女媧造人的原材料
  2. 表述結構,相當于是骨架
  3. 遣詞造句,相當于是血肉

所以要想寫好一篇文章就需要靈活的掌握以上三點。

在沒有高明的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導的情況下,如何自學呢?

富蘭克林自己設計了三個版本的迭代學習方法:

版本一:

目標:寫出如經典文章一樣漂亮的文章

采用的練習方法:寫下經典文章中各個句子的概述,然后根據這些概述重寫這些文章,寫完后用自己的文章與原文比對,找出其中自己版本不足的地方。

反饋:導致自己和原作者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的詞匯積累并不像《觀察家》的作者們那樣豐富

版本二:

目標:積累豐富的詞匯

采用的練習方法:通過寫詩的形式重寫那些經典文章,再把詩句改寫成散文

反饋: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可以隨心調用

版本三:

目標:學習行文表達的邏輯結構

采用的練習方法:為每個句子分別在紙條上寫下提示線索,然后把這些紙條打亂,并按他認為最符合邏輯的順序來排列,根據每條線索寫出一些句子,并將自己寫的結果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然后對于與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糾正自己,從這些錯誤中總結學習。

反饋:掌握了行文表述結構的技巧。

如上三個迭代版本的自我練習方法可謂是巧妙:

第一個版本,對于陌生領域,直奔主題,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復寫,從而發現了自己的主要短板所在

第二個版本,針對主要短板進行適合自己的專項訓練,從而掌握遣詞造句的技巧

第三個版本,專項訓練表述結構,最終集齊“骨架”、“血肉”

三、寫在最后

《論語》開篇第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什么是學?什么是習?

《尚書》說:“學,效也?!本褪切Х?,就是模仿,我要學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

照著做,就是習,學習的習,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復習,是練習。

瀑布式學習法,學了很久才“習”,容易成為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而迭代式學習法講究“學而時習之”,每一次迭代都有明確目標,有反饋,有調整,這才是互聯網時代的自學法寶。

參考資料

《刻意練習》

《華杉講透論語》

#專欄作家#

奇文天翔,微信公眾賬號:產品一二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8年產品經理經驗,曾在網易、國內某龍頭金融集團負責用戶產品,當前在某移動互聯網巨頭負責金融子業務。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開始在職業領域學習中,我采用的就是“瀑布式”的,再隨后的不斷學習和嘗遍一些彎路后,我意識到需要自己根據目標導向來進行學習;而您這篇文章讓我對自己的學習觀又有了新的感悟。

    來自廣東 回復
  2. 這篇文章觀點視角很獨特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