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后,如何快速熟悉公司業務?這5點你要知道
本文內容不僅僅局限于產品經理,而是適合于在職場中不斷打拼奮斗的每一位“后浪青年”!
一、現狀
我們在跳槽時,往往會面臨產品能力維度以及業務能力維度,兩個方面的考量。
在前段時間總結的文章《從HR的視角,來看跨行業產品經理的求職機會》里面,我們提到過這樣的觀點:
“企業招聘新人入職,業務理解的成本可以減少,可以轉移,但是無法消除?!?/strong>
也就是說,企業在招聘時,產品能力必然是“硬指標”,而業務能力則往往會定為“軟指標”。
因為想要招聘到同業務領域內,而且剛好與企業業務目標一致的職員,這個如果不是運氣爆棚的話,那就需要在招聘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成本了。
但企業肯定是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業務理解成本的,于是我們在面試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類似于這樣的提問:
“你之前沒有這個行業的相關經歷,如果你入職我們公司的話,你打算怎樣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呢?”
而在入職后,我們則會面對產品能力和業務能力的驗證。
產品能力是互聯網界通用的,與自己所在行業沒有太多必然的關聯,這是一個持續總結與線性提升的過程。
而業務能力,則存在著諸多變數,我們可能從教育行業跳槽到醫療行業,也可能從企業信息化的公司跳槽到政府信息化的公司。
每一次跳槽,我們或許都會發出,像《激蕩三十年》書中最后一樣的感慨:“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如何能夠快速熟悉業務,這本身就是一個合格職場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句話總結現狀:在招聘過程中,對于業務能力的要求或許沒有那么高,但企業肯定是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新人對于業務理解的成本的,于是面試時會提問,入職后會驗證。因此,我們需要具備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
二、業務能力的必要性
從公司性質來說,公司肯定是以業務為核心的,一切的專業技能也都是為業務服務的。
在一個小組之內或者一個部門之內,我們只談產品經理的專業維度,或許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我們會發現,當跳出這個部門的圈層以后,我們再跟例如項目經理、公司管理層或者是企業老板溝通的時候,如果還一直喋喋不休地說一些“專業術語”的話,那在他們眼中,此時的我們肯定就宛如滿口“之乎者也”的書呆子一般了。
因為專業是存在壁壘的,能夠將整個公司融會貫通起來的,只有業務。而其他人關心的,也只是我們能不能用自己所具備的專業技能,來解決現在遇到的業務問題。
如果能,那么怎樣解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并且還是由于我們不懂業務而無法解決的話,那不好意思,大家不僅會覺得我們的業務能力不行,而且還可能會覺得我們的專業水平也很一般。
既然業務能力這么重要,那究竟該怎樣快速熟悉公司的業務,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呢?
其實無非是兩個方面:思維方式與信息渠道,前者是核心,后者是手段。
三、思維方式
1. 矛盾點
第一種情景,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吧:
情景一
入職了一家新公司,領導讓先熟悉業務,于是以“G”為單位的業務資料撲面而來,我們看了一天以后,眼花繚亂,頭暈目眩。然后當第二天領導問了解的怎么樣了,此時我們可能連文檔名稱都想不起來了…
漫無目的等同于毫無效率!
第二種情景,相信很多人也會感同身受吧:
情景二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夠把一個業務完全理解透徹的時候,一定是我們獨立承擔這個業務相關工作的時候,例如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如果只是單純地看,我們看一年也不會有結果…
以目標為導向進行學習,才能夠真正掌握!
那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漫無目的地熟悉業務,是毫無意義的,當我們做完一個個與業務相關的產品后,業務能力才會有真正的提升。
實不相瞞,在總結這篇文章之前,我的思維方式確實是如此。但是,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這種思維方式的弊端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
- 缺乏全局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往往想不到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這樣就導致在每一個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考慮不周的情況,而公司對于這樣的成本,肯定是有意見的,畢竟我們多熟悉一下業務,就可以降低一些這方面的成本。
- 如果我們一直“慢人一步”的話,久而久之,我們只能處于公司的“體外循環”,給別人打輔助。在業務規劃與探討的階段,別人喊了一次,我們躲在角落里默默地聽了一下;第二次,我們還是在角落里默不作聲;第三次,或許就不會再有人喊我們了。而是直接把討論的結果傳遞給我們,我們就這樣很自然地轉變為了“執行層”。
2. 出發點
正確的出發點,應該是參照經典的“二八原則”,做到“泛”與“精”的相輔相成!
泛:對于公司整體的業務內容,我們可以花費20%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80%的核心概念和邏輯,以建立業務認知的全局觀!
其實有時候,我們達到“泛”的層次,就已經可以稱之為優秀。
就比如做PPT,無需專業設計功底,能做到配色和諧、風格統一、排版整齊、圖表清晰,已足夠秒殺90%混亂駁雜、慘不忍睹的PPT。
通往“泛”的道路,是在短時間內有限的投入就能帶來可見的有效產出!
精:對于具體負責的業務內容,我們可以花費80%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那超越眾人的20%,以提升設計產品的競爭力!
想要達到“精”的層次,就要困難許多。高手相爭,看似只在毫厘之間,其實如果按邊際效應計算,為獲得那毫厘之差所投入的努力又何止數倍。
通往“精”的道路是沒有捷徑的,要靠天賦和時間堆積出來的。
3. 落腳點
企業的本質是盈利機構,而不是慈善機構,所以商業模式是我們了解業務最本質的落腳點。而當我們立足于商業模式時,就能把很陌生的行業、業務瞬間變得清晰簡單。
商業模式的本質,其實沒有那么復雜,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什么方式(how),把什么產品(what),賣給誰(who)。
所有的資料和信息,都要首先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四、信息渠道
當然,了解信息也是有方式和技巧的,不然我們很容易就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當中了。
參照以下的“五步曲”來了解,或許能夠為你節省掉一半以上的時間!
step1:了解合同
合同中有兩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們深究。
(1)合同中包含著客戶的訴求。
合同代表著什么?本質就是企業跟客戶是怎樣交易的嘛—企業要做什么?客戶得到什么?驗收標準是什么?違約責任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客戶的訴求。
(2)合同中會頻繁出現專業術語。
我們對于新行業陌生,主要是有一些專業術語將我們拒之門外,而這些專業術語的初衷,就是把一個復雜的思想濃縮成了界內通用的概念。當把這些概念內涵搞明白,我們就是半個專家了。
step2:了解制度
當然,這個制度肯定不是朝九晚五、周末雙休的這類制度。而是需要研究業務人員整天做什么?是怎樣為公司掙錢的?限制條件是什么?
通過制度可以了解公司對于業務運作的要求;
step3:了解規劃
包括戰略文件、年度總結計劃、年度會議發言稿等。
經營規劃是公司內部,不同人員思考出來的對于客戶訴求和公司要求的解決方案;
step4:了解計劃
月度計劃、季度計劃、年度計劃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些是指引我們日常工作的方向標;
而且還要了解是以怎樣的維度來制定的這個計劃。例如我們公司今年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套標準的學工線產品,而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度的節奏把控,則是根據學校使用的時間線來進行計劃的。
step5:了解競品
事實上,99%的情況,對于一個初次進去某一領域的新人而言,大多數的內容對于別人來說都是早已是玩剩下的。
完全沒有必要自己重新實驗一番再總結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別人經驗總結出來的最佳方案,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和適用,這個才是最快的路徑。
了解競品,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現成的最優解!
五、轉化
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一個觀點:
我們做的一個又一個產品,只是獲得了“經歷”,并非吸收了“經驗”;我們看的一本又一本書籍,也只是獲得了“知道”,而并非掌握了“知識”。
二者之間,缺少了一個轉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信息渠道進行了解信息也是同樣的,如果不能夠將其轉化為自己內容的話,那這些信息肯定也不能夠為我們所用!
具體的轉化技巧,可參考以下步驟:
結語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內容了。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能夠讓你在職場的道路上多向前邁進一步!
最后還是想多說一句自己的感悟:
在職場當中,產品能力和業務能力是需要并駕齊驅的,兩者的關系,就如同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一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公司,不能只專注于業務能力,這樣的話,我們的前路會太窄;也不能只專注于產品能力,這樣則會導致我們一直處在公司的“體外循環”。依靠業務能力和產品能力“兩條腿”走路,才會讓我們走的更遠!
總之,努力不是重要的,在別人需要的事情上努力才是重要的!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曉莊同學;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慧校園領域的B端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贊。另外一種思路
你從哪冒出來的,還不趕緊去搬磚~ ??
最近搬磚,搬的很煩躁,出來溜溜 ??
維度清晰,可以快速入手新領馭,感謝作者的分享,收藏了
哈哈哈,有用就好,也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