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著急離職,先看這兩問

4 評論 9395 瀏覽 11 收藏 8 分鐘

最近在問我關于離職選擇的人挺多的,另外就是關于如何選擇下一份工作的提問也挺多的,在這聊聊我的一些觀點。

說實話,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當前這個時間點我不提倡大家輕易變動工作。

原因很簡單,大環(huán)境依然沒有恢復,各行業(yè)和企業(yè)仍然處在回血期,釋放的崗位需求數(shù)量和質量不如以前。

很多正在投簡歷找工作的同學反饋,現(xiàn)在投出簡歷后得到的面試邀約很少,有的已經連續(xù)投了 3 個月依然沒下文的。

另一方面,崗位的可選擇性不如以前,很多原本招聘的崗位現(xiàn)在都停止招聘了。同時,市場上仍然有大量的人才存量(包括應屆生),離職相當于增加了這個存量。

但企業(yè)崗位的供給又沒跟上,所以存量競爭很大。有可能你這離職了,相當于給企業(yè)減了個負。相應的,這個崗位可能暫時就不對外招聘了,所以就等于暫時消失了一個崗位。

對應的,競爭又變大了。

結合同學的提問描述,我主要針對「離職選擇」和「下一份工作」這個兩個點,說說我的看法。

如果你有離職打算,也可以試著先從以下兩方面問問自己。

01?離職動機產生的 ROI 高么?

對于離職這件事,催生這個想法的動機無非三個:錢不夠、受委屈、沒發(fā)展。

第一個動機,錢不夠。

錢沒給夠是硬傷,但沒給夠的原因通常有兩方面,第一是價值還沒到,第二是公司太小氣。

價值決定價格。薪資的高低漲幅取決于貢獻和不可替代度高低,團隊核心成員和非核心成員的價值自然不一樣,差距會直接反應到價格上。如果價值到位了且事實成立,但公司小氣不肯給,那是老板和公司格局問題,未來發(fā)展空間也不會太大。

所以,對于錢,判斷離職動機屬于哪種情況。

如果是第一種,那就想辦法提升個人價值,能承擔更多的事,能做成更多的事,價值自然出來了。如果因為價值不到位而期望更高收入而離職,ROI 不高。因為就算換一個公司和崗位,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再次出現(xiàn)。

如果是第二種,騎驢找馬,有更好的機會就直接去吧,沒啥可猶豫的。相比之下,ROI 比前者高。

第二個動機,受委屈。

職場上沒有不受委屈的,有句話這么說,能力都是委屈撐大的。如果是因為事情受委屈就沖動想離職,ROI 太低。同樣,換個新地方,老問題還是會重復出現(xiàn)。

如果是因為人受委屈,那還得分人,如果是跟你工作密切的領導或同事不對付,那長期下來你會很郁悶。如果只是偶爾一個合作方讓自己很不爽,不管也罷。所以,如果因為是受委屈想離職,看到底是事還是人,如果是事,不劃算,如果是人,看對象。

第三個動機,沒發(fā)展。

這個衡量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去判斷。

  • 主觀上,你對公司管理層的信心指數(shù)高低,這從公司戰(zhàn)略、文化、業(yè)務方向以及平時工作感受上可以得出。
  • 客觀上,公司實際做出的成果和增長率,這從市場情況、客觀數(shù)據(jù)、融資發(fā)展的角度可以看出。

相比之下,客觀上的沒發(fā)展所產生的離職動機 ROI 較高。

實際情況是,很多人都是帶著吐槽在一家快速發(fā)展的公司里工作。

02?新工作的機會成本高么?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但用來做選擇和決定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工具。

成本對應收益,成本越高,收益越少,所以,機會成本越高,對選擇和決定來說越不劃算。

舉一個例子,面對下一份工作有兩個機會,成熟的大公司和新興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怎么選?

有的人看工資、有的人看職位、有的人看發(fā)展。

其實,選擇任意一個都意味著你要放棄另一個并承受對應的損失,就看損失大?。C會成本高低)。

選擇大公司,意味著放棄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快速發(fā)展和可能帶來的巨大回報,但這都是不確定性的。選擇創(chuàng)業(yè)公司,意味著放棄大公司穩(wěn)定的發(fā)展和可見的上升空間以及收益,另外還有品牌背書。所以,當做選擇時,就看自己放棄哪一個所帶來的損失更小。

對我而言,當年之所以放棄大公司 offer 去了創(chuàng)業(yè)公司,原因就是新行業(yè)、新技術、需求大、現(xiàn)有方案效率低、可成長空間大。如果放棄創(chuàng)業(yè)機會,可能以后也很難再有,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損失,所以選擇就沒那么困難了。同樣,就算我先去創(chuàng)業(yè)了,以后還有機會進大公司。事實證明,后來我也是這么做的。

在事情發(fā)生前,我們誰都無法預料結果會怎么樣,也許這就是未知和不確定性的魅力吧。

從性格上,我喜歡新的挑戰(zhàn),喜歡去探索未知,但對其他人可能不一樣。所以,一旦下定決心,尊重并承擔自己的選擇就好。

每個人對機會成本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興趣、擅長和期望去做自己的選擇,不要讓自己后悔。哪怕結果不如意,至少曾經奮斗過。

寫在最后

當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時,與其關注哪一個收獲更多,還不如關注哪一個損失更小。

離職選擇、工作機會、產品決策、人生抉擇都是如此。我們不必去追求最大化,因為我們很難做到絕對的最大化,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

最后說一點,切忌因為沖動而決策,慢下來,細考慮,決策質量會直線上升。

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專欄作家#

唐韌(Ryan),微信公眾號:唐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Juliye Care產品總監(jiān),《產品經理必懂的技術那點事兒》作者,寫過代碼、做過產品、出過一本書,有過 4 年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也在大廠服役過,如今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還有一種情況,公司拖欠幾個月工資沒寫上去。。

    來自江蘇 回復
    1. 這…太慘了

      回復
    2. 我們現(xiàn)在拖欠3個月了 ??

      來自廣東 回復
  2. 好酷哦,寫過代碼,做過產品,還出書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