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論

1 評論 16170 瀏覽 42 收藏 13 分鐘

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面臨各種問題,導致工作不順。這時候,建立自己方法論就尤為重要。本文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方法論的價值,如何建立方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吐槽她明明按照網上最成功的課程方法學習語言,可是依舊不順利。朋友好奇,為什么別人的優秀方法對于她卻沒有效果?這讓我想起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尋找的答案-方法論。

互聯網的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涉及產品工作5年,除了重復繁雜的文檔與原型工作,我也在一直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意圖指引和幫助自己高速成長。從一個產品新人走到今天,不斷翻閱各位產品前輩的書籍文章,借鑒同行的經驗總結,試圖拿來主義,成功套用,然而卻發現“生搬硬套、水土不服”。

4年前,還記得第一次獨立操刀一個產品功能的需求上線,充滿了興奮與挑戰,每一步流程、每一個節點都在既有產品流程的引導下完成,我所做的就是按照產品老大所建立的產品流程和方法論去執行即可,這也是大多數產品新人剛開始必經的階段(個人敝見:新人入門時不需要考慮太多方法論,執行落地最重要)。

隨著產品經驗的日漸豐富,負責產品工作的內容和范圍也逐漸擴大,在一個全新的產品模塊甚至一個全新的產品線中,你需要承擔更多的產品責任,而這需要基于你不斷增長的產品能力和愈加成體系的產品方法論。

提到方法論,相信部分小伙伴可能和我都曾有過類似的想法,第一時刻想著如何尋找已有的成熟的方法論體系,拿來直接復用,結果卻是邯鄲學步。

人性七宗罪中,“懶惰”和“貪婪”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欲望,這一點在此刻的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以翻閱借鑒之名,行拿來主義之實,試圖直接套用他人積淀總結的理論應用到自己的產品工作中,這就是欲望和動機(如果有小伙伴可以滿足這個需求,或許存在很大市場呦)。

哈哈,扯遠了,說回正題:

既然方法論不能直接照抄,那我們如何搭建更適合的方法論呢?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思考,和大家探討并分享如何建立自己的產品工作方法論,以此審視你過往的產品經歷和工作,你會發現,那些紛繁復雜的事情將變得逐漸清晰。

本文是淺談方法論系列的第一篇,后續我將結合自己的詳細經歷,和大家一起探討我的方法論。算是自己的成長記錄,也是一次不成熟的分享,不足之處還請各位產品大佬指正。

一、什么是方法論

百度百科介紹:方法論,就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過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并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在本文中,作者認為產品工作方法論是基于產品理念下的方法論,就是產品經理基于自身的產品理念,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反思,從而總結出一套可復用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方法、經驗和原則等。簡單說就是以產品理念為指導,固定套路的解決產品問題。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成果。產品理念即是產品經理對于產品工作所形成的看法和思想,是產品工作方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理念是對特定范圍下事物認知的高度概括,是經過深度思考的信息加工,具有區域性、概括性、異質性和靈活性;由此指導下的方法論也帶有明顯的場景性、主觀性和成長性。不同主體、不同場景會產生不同的理念,進而指導生成方法論,任一場景下的方法論都不能完全適用于其他主體。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生搬硬套的成熟方法論,卻總是不得其用。對于前人的方法論,我們所需要的是辯證的看待和聰明的吸收。二、方法論的價值

方法論具有場景性和主觀性,不同職業、不同崗位都有著不同的方法論,既然方法論不能照抄,且差異性較大,為什么我們還要費盡心力去建立方法論呢?

1.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做一個競品分析,是否具有方法論將決定你可能是1天或者是1周才可以輸出一份可用的競品報告。

2. 增加工作的掌控能力

比如:你可能會發現,同樣的產品工作或同樣的產品問題,有人得心應手,有人卻一片手忙腳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倆個人是否形成并擁有各自的方法論。換言之,你的從容自若是建立在你不斷迭代,總結積累出的方法論之上。

3.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我們面對日漸復雜的產品問題時,你會發現很多產品問題殊途同歸,當某些問題頻繁出現后,你處理的也就更加得心應手,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從中演化出屬于自己的方法論。比如,面對競品分析,你既可以快速參照用戶體驗5要素輸出,也可以使用5W1H分析。

再比如,數據挖掘分析,既可以幫助我們跟蹤產品上線后的效果統計,也可以作為我們進行下一次迭代的需求依據。

伴隨著不斷地工作實踐和經驗總結,對于工作中的知識掌握,你將實現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改變,最后形成自己成熟的知識體系。

三、如何建立產品工作方法論

那產品經理如何在產品工作中建立自己的方法論呢?

在此我們結合大衛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模式,即“庫伯學習圈”,將學習過程劃分為經驗、反思、抽象化、實踐等四個適應性階段。以經驗為起點,反思并抽象歸納出心得收獲,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論,并用于實踐驗證。

如何應用:

1. 具體經驗

經驗獲得包括自身親自經歷并獲取的直接經驗以及學習他人總結得到的間接經驗。學習的起點,首先來自于具體的經驗,也就是我們的直接經驗。

以需求調研為例,通過直接和用戶進行的訪談以及問卷調查得到的就是直接經驗;而來自于行業分析報告、行業調研得到的就是間接經驗。

與你自己經歷的直接經驗不同,間接經驗是別人歸納整理出來的經驗,解決的是別人的問題,并不能直接為自己所用。因此我們需要增加自己的直接經驗,通過大量的需求持續激發自己對“反思觀察”的進行。

2. 反思觀察

通過經驗獲取的知識如何變成自己有價值的方法論呢?

答案是復盤提煉,即是通過將經驗階段獲得的知識碎片進行回想思考、整合歸類,并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心得進行內化。

例如,通過復盤我們可以關注這些問題:

  • 本次做的好的地方與做的不好的地方?
  • 它是如何操作的?構思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風險點?
  • 類似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改進?

此外,還要融合間接經驗,將間接經驗跟直接經驗放在一起,進行思考:它們如何整合,連接成一個整體?

反思性觀察的目的:就在于將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提煉出來,再跟其它知識點建立聯結,構成一個更高層次、系統化的整體。

3. 抽象歸納

通過前面的經驗與反思,我們已經提煉出了有價值的知識點,這一階段就是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連接、系統化、理論化,組裝成我們的知識體系。

以需求調研為例,在調研時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包括調查問卷、用戶訪談、行業報告),對比不同方法的優劣勢以及實踐中的問題,通過經驗與反思,歸納如何結合這些方法或補充其他方法以得到更好的方案效果。

在整個思考過程中,我們勢必需要剔除許多信息,權衡哪些是本質,哪些只是形式?哪些構成了方法的框架,哪些卻只是方法的具體呈現和應用?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框架抽象出來,得到有價值的方法論,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4. 實踐

最后,就是將抽象出的方法論用于實踐驗證,對知識進行鞏固和遷移,檢驗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學以致用。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發現新的情景,獲得新的經驗,然后再進行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得出一個重新完善的方法論,再次用于實踐的檢驗,循環往復。

這就是我們如何打造自己方法論的過程,也是我們跟本能博弈的過程。每一位產品人正是這樣一步步在對產品進行優化迭代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并用于為用戶創造更好的產品體驗和更多的產品價值。

四、小結

方法論是產品經理工作中的重要指導,然而一個好的方法論,是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它有明確的邊界和清晰的場景區分,沒有最成功的方法論,只有最適合的方法論。因此,我們不僅要建立方法論,更要打造適合自己使用的方法論。

最后,方法論來源于日常工作的積累與概括,如果沒有充足的經驗積累,所得出的方法論就像是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實踐出真知,這同樣適用于產品工作,希望每一位產品人都能在實踐中建立屬于自己的方法論,在以后的產品工作中發揚光大。

 

本文由 @飛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產品入門1元福利好課:產品萌新最重要的能力項是什么?】

    ? 騰訊文檔產品負責人@王崇生老師
    ? 1小時帶你從微信拆解產品萌新最應該掌握的核心能力項
    ? 原價99元,特惠1元!

    立即點擊預約聽課>>>http://996.pm/MEPol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