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后,你在職場還能值多少?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很多職場人都開始擔心自己四五十歲之后會不會面臨失業。年齡的焦慮一直困擾著職場人,感覺前路迷茫。本文作者從六個角度分析年齡帶來的職場焦慮,并提出解決方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齡越增長越恐慌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互聯網產品經理到了35歲,開始變得凄涼。
這種說法好像不光是在高科技產業的。在歐洲,不光是互聯網行業的,還是做很多其他白領職業的:人事,管理,會計……
快到50歲的人,都提心吊膽,不敢再換工作,有時忍氣吞聲。45歲左右以后的朋友想換行業,但改變成本太高,只能咬牙繼續做自己不喜歡的朝九夕五的工作。
統計表明,50歲以上的失業率高出2倍,有四分之一失業的人是年齡超過50歲的。工資收入統計里顯示,男女到了52歲,工資會到瓶頸,很難再往上漲。
隨著大部分國家退休年齡越來越延遲,像法國和德國的退休年齡趨向于67歲。而想一想,52-67歲這15年間你的職位和薪酬都不會再有顯著的變化。
所以,一旦將近50歲,不但你很難再找到工作,在現有的工作上很難往上邁。
在歐洲男女的退休年齡是67歲,那么將近15-20年我們注定要惶惶過日子么?在中國,可能目前的退休年齡是55歲-60歲,但難找工作的年齡也被歐洲國家更早:40歲而不是50歲。
在產品培訓的時候,我一邊上課,一邊在想:這些接近50歲的產品人,與30歲出頭的人比,到底有什么優勢?
長期在同一個公司做的產品人,到了四,五十歲還老是做一種產品。也許并沒有每天新的養料和挑戰,而其他30歲卻在產品顧問公司的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有新的產品案例去做,有新的挑戰,也許實際經驗還更多。
所有一直在安逸環境下工作的人,到了50歲,也許還沒有30歲的產品人的經驗能力。
到了四,五十歲時,你會漸漸的,寄簡歷不敢寫年齡,面試最怕別人問自己年齡問題,?一說出自己的年齡,肯定不再有回音。
但是,人的年齡增長是很正常的事。所有的人都經歷過25歲的青春,所有的人也都會到40,50歲的一天。
那么,這么正常的事怎么就變成一個這么讓人覺得有負罪感的關口呢?好像我們的年齡竟然成為不能見人的罪證。
二、年齡越長變得越珍貴的世界
在另一個世界里有我最崇敬的醫生Kurski。
我第一次見他時已猜不出他的年齡,他留著一把很長的白胡子,當時估計他就已經年有八旬。
我被慢性病折磨,看了無數個醫生,很多專家型的,都沒有結果。最終的那個所謂的頂級專家,治不出結果就開始說我心理有問題。在千苦萬苦之后的絕望里,被一個朋友推薦了Kurski醫生 。
我開始對他非常懷疑,他沒有一個方面是像其他我見過的所有醫生。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的驚訝就更多了。
每次的治療約會,時間非常長,有時1個小時,而真正注射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在各種步驟之間,比如局部麻醉與第一次注射之間,一般醫生只留1分鐘,他會留15分鐘。
他好像對收入效益概念很差,或已經不再在乎,或許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不再需要對自己證明什么,不再需要對自己的今天收入有什么目標,所以一點也不著急把病人打發走。
每次的注射處方都不一樣,他好像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實驗家。先聽我的反應或建議,然后加大或減輕某些構成處方的量,屬于那種科學家式的「嚴謹型的冒險」。
我非常吃驚的是,他這種努力地改變方法,一心想增加每次的效率,直到找到那個最好的態度,有點像父親醫生治療自己的孩子,有一種真正的「關注」。這種關注,我已經好久沒有體驗過。而這種真正的關注,我不知道有多少醫生真的放在他的病人上,就像在意他自己的家人。
他最終讓我的病得到控制,讓我可以基本上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幾年前他突然病逝,我的傷痛就像失去了一個親人。
對于很多他的病人來說,他的價值是無人可以代替的。
為什么在這樣的領域里,年紀不存在問題,而且經常相反。
上周去瑜伽,去聽一位導師的課,她年紀應該也有60歲,但是倍受周圍一幫年紀輕的人的尊敬 。我看即使將來到了70或80歲,她也照樣受人的歡迎,每次來聽她講座的人都比平時多好幾倍,因為她說的話,就像一束光芒,能給人一種力量和希望。
我每次想到他們,都覺得這才是人生自然的規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更有智慧和光環。
但是在我們的生產和消費社會里,大部分的職業經理或職員,40,50歲的你我已度日惶惶,覺得與年輕人比,已沒有優勢。
三、年齡和職場價值,真的有關系么
有些職業隨著年齡好像在貶值,足球運動員,模特;另一些在升值 ,醫生,政治家,精神領袖,企業家;另一些年齡根本沒有考慮必要,不管是畫家,音樂家,作家……
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從A1往B1發展,從剛上崗的年輕人到有經驗的專家。隨著年齡和經驗的積累,我們應該變得越來越好。
比如:從一個經驗不足的外科醫生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醫生,從一個很嫩的老師變成專家級的教授……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看看周圍,在白領的世界里,過了45歲或50歲這個年齡,你的價值似乎并不會再往上漲了,而且會開始惶惶過日子,事實上的趨勢變成了從A2或A1到B2。
年齡經常成為社會招聘的一個或者寫明或不寫明的重要考慮因素,甚至先決條件。那是不是四五十歲的人,年齡大了,能力就減了?
還是說在一個崗位如果我們過了5年,甚至10年,都沒能晉升到一個更高的職位,就能說明我們無能?
是不是大部分的白領,都得在45或50歲前,晉升為人高管,才能逃脫這個從A1到B2的路?
其實,所謂的40,50歲的人與30歲的人競爭,說穿了,還是40,50歲人之間的競爭。
為什么這么說?
比如說100個互聯網公司只需要100個產品總監,但做產品的遠遠不止100個,可能有1000人,而這100個晉升為產品總監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在與同年齡的這1000人競爭,破平而出成為總監級。
那么這群人,除了100個晉升為產品總監,那其他遠遠超過這個數目的產品人員有800-900人,到了40,50歲,連社會招聘都會困難,應該如何繼續有尊嚴地工作呢?
而45-65歲這20年的時間可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階段啊。
我們怎么來計劃它呢?更不要說我們退休以后,這一段時間的自我實現需要依然重要。
這似乎成了一個關系到無數人幸福的關鍵問題,值得我們再來仔細琢磨。
四、人生每個階段的意義
如果我們跳出這個有點可悲的年齡價值的計算,退一步看看我們人生每階段的意義,造物主其實給了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它的價值和意義。
在印度文化里,人的生命分成四個階段:
- Lebrahmacharya:專心致志地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在此期間,孩子要服侍主人。學完后,年輕人回到父母身邊,可以結婚,儀式浴完成此階段。
- Legarhasthya:他在那里過著一家之主,賺錢和分配收入的生活。年輕人有義務成家并生育孩子,以延續其血統。然后他成為“grihastha”(房子的主人),年紀大的時候,他會送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結婚。
- LeVanapratha:印度教生活的第三階段完全致力于宗教。他從活躍的生活中退休。
- LeSannyasa:第四階段的標志是社會生活的放棄,幸福地溶于自然。
學習,成家,工作,養家,然后致力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溶于自然……
如果造物主給我們每個人生階段它的價值和意義,為什么我們不能從容不迫有尊嚴地過每段年齡?為什么職場里我們的年齡帶給我們這樣的恐慌?
五、年齡的問題,說到底是什么問題
如果50歲的人會做一件事,30歲的人不會做,那50歲的人絕對不用為自己恐慌。
但是在我們這個社會,除了一些少數像外科手術醫生這樣的工作,在所有的工作里,都能找到很多能相對競爭的人,連以前緊缺的程序員,現在好像都不是什么緊缺現象,產品人員就更不用說了。
即使是曾經稀缺過的領域,好像現在都能找得到。大學教育如此齊全,科目豐富,大家都知道如何跟隨潮流。
我們都知道大致的這個趨勢:純體力活的,或操作性強的工作,年齡越大,敏捷度和體力下降,50歲的人會敗給30歲的,30歲的會敗給20歲的……
所以我們在50歲碰到的職場問題,說到底,適合與以下三種情況:
- 受雇的(如果你是老板,50歲當然不成你的職場問題);
- 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如果你在一個供不應求的行業或職位,那50歲這個年齡也不成根本問題);
- 你的職位上需要的操作能力成分很高(需要職位戰略能力的高管可沒有嚴格的年齡要求)。
我們看上圖,左邊是那些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有職場恐慌的,右邊是那種到了再大年齡也從容不迫的。
職業年齡恐慌問題,從看上去的年齡問題變成了這三個問題:
- 你所在的領域,是否供不應求?如果供不應求,年齡就成了一個不存在的問題。這里,問題的實質轉化了,我們以為是年齡的問題,其實是在我們所處的領域里,供大于求,所以年齡經常成為一種自然淘汰的選擇因素。
- 如果你是企業主,年齡當然也不是問題。
- 如果你是那種需要戰略智慧而不是操作能力(戰術能力)的職業:政治,宗教,科學領域專家或領袖或高管,好像年齡也不是問題。
我們所謂的50歲以后的職場年齡危機,簡化了來說,是:
- 你是受雇的;
- 你是在一個供求基本可以滿足的行業(90%的情況);
- 你的職業工作需要很多操作能力。
我們來看看,好像很不幸,80-90%的人都處在這三種情形下。
六、解決方法
1. 找一個供不應求的職業
那么找一個供不應求的職業呢?
你作為父母,師長,自己,都會說:要在競爭中獲勝。要解決職場的年齡恐慌問題,那一定要選一個供不應求的工作或領域。一定要選那些在競爭里能挺出來的那個象限:市場要求高(難,門檻高),但供應少的。
那問題是:為什么這樣的好事大家不都去呢?
這個稀缺,如果不是有特別的難度挑選,一定是個暫時的狀況,也就是說讀MBA20年前的和現在的,不是一樣的供應比例,現在的MBA可不再是稀有人才。
一旦別人知道一個職業的稀缺優越性,如果不是特別苦特別難,一定會漸漸有很多人進來(程序員或產品人員),直到讓它成為一個不再那么稀缺,供需基本平衡的行業。
你的職業生涯有40年,社會的需求在這40年中一定會經歷過種種我們想也想不到的變換:有的行業興起了,有的變得不吃香了,稀缺的變得不那么稀缺了,你一開始的優勢不會一直在那里能堅持到40年。
所以說,如果你想在競爭中獲勝,找那種目前供不應求的領域,會讓你暫時有優勢,但這種優勢也許不是長久的,因為其他人漸漸也會進來。
那種長期都供不應求的領域,一定是有很多的吃苦或嚴格挑選的因素(或是某種保護)讓它能堅持保持供不應求的狀態。
要能選擇一個40年都供不應求的領域,其實很難,而且要與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匹配,就更難了。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為了好找工作,天天琢磨去學哪項流行的行業,這也活得辛苦。難道我們就不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卻看上去就是供大于求的行業?比如學哲學,學藝術,管理,市場學,溝通學……
在你的職業生涯里,除非你一直處在屬于稀缺的行業,否則你一定還是會到一樣的象限:有最大化競爭的行業。
在最大化的競爭里,有很多與你能力,學業,專業相仿的人,其中有年紀比你大的,比你年輕的。
2. 走向高管的途徑
那你還有一個方法,也就是絕大多數的職業人,都想走的那條路:成為高管總監級。
接近50歲的你,會問自己,為什么有了這么多年來的年齡和經驗,卻沒有將你自己成為高管級的呢?
在25-45這20年,你做了什么?
為什么年輕人那么容易就能趕上你?
為什么能力沒與年齡經驗成正比?
為什么過了這么多年,還有那么多人可以把你正在做的工作做得一樣好?
有沒有讓自己變得重要??
回答“我沒能成為高管”的原因會很多:
- 我轉了好幾次行業,我沒能一開始就摸清我想干什么的方向,所以浪費了很多時間;
- 我做的行業現在市場不需要了;
- 我一直在同一個公司干,現在企業破產了,所以我的經驗和學到的東西很單調;
- 我跳槽跳得太多,但每次都只能停留在現有的水平,別的公司不找沒有高管水平的人做高管;
- 我一直在同一個公司干,但我的上級總不走人,我也就沒有上升的機會。
但總結出了只有一個結論:如果你沒有在50歲,甚至45歲之前成為高管,那么以后職場再往這方向走的路一定很難。而那些非高管的其他職位,年齡到了50歲以后,是很難與30多歲的年輕人在一起競爭的。
為什么你即使努力,也有能力,也很難成為高管?
市場上不需要那么多高管。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不是所有現在30歲的人事專員到了50歲都成為人力總監,因為有10個人力專員的公司只需要一個總監。
有的人不適合做職業經理,但卻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你能想象馬云當一個采購總監或張德芬當產品經理嗎?
種種其他更多的原因:有的人出發點比別人晚了很多,低了很多;比如生完孩子,40多歲才重新工作的非常有才能的女性,可能確實當不了高管,那她就只能看著自己成為“老年化職業”的弱者?
所以如果成為高管成了讓我們在50歲職場無需恐慌的唯一一條出路,我們的命運,這一切看起來真的有些可悲。
如果你沒有運氣正好在非常搶手或至少被市場很需要的行業,如果你沒有在45歲或50歲以前爬到一個比較高的職位,那么好像你只能在40,50歲來臨時候注定過一種恐慌的日子。
但是你忽略了,其實你還有很多其他選擇。
3. 你在25歲就應該開始準備,你在50歲時還可以開始大膽做的
首先,來看我們在二/三十歲有哪些選擇來更好地準備自己50歲的職業恐慌:
你可以選擇考公務員,這樣你似乎在四五十歲時還有鐵飯碗,但公務員的生活可能不是你希望的。
你可以想著如何選擇一個供不應求的好職業(但像我上面所說,即使再供不應求的行業,也會在5年間漸漸趨向平衡)。
你可以從二三十歲就要考慮比你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為高管,但是很多因素你可能不能控制。
比如,你現在的上級放手讓你學,給你挑戰,還是只是讓你做操作性的沒有多少風險的事?你現在的上級會有走,把位子騰出來的一天么?你現在的公司喜歡內部提拔還是外部引進,有的公司就喜歡從外面招名校的或MBA,或做過微軟級大公司的,對自己公司里勤勤懇懇做的人不信任,你應該換公司才更有機會么?你應該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呢?你應該一直都在一個行業或換行業?
前幾天,看到一個統計,在美國的華人上名校的很多,出來當程序員的很多,但能走到金字塔高層的卻很少。是不是也有種族,語言交流因素?
這么多不確定的因素,內在和外在的因素,一心想成為高管,做到可真難。
你也可以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就選擇創業(這樣如果你創業成功,你也沒有在50歲的職業恐慌)。但是一系列的數據都表明,其實大多數創業成功的人都在從45歲左右才開始創業。
根據最近的一家數據統計,其實50-60歲開始創業的人好像成功率最高,而二三十歲創業的人成功率并不高。
你也可以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就選擇投資。如果你能夠很快有財政自由,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也不會50歲時有職業恐慌。
這一張圖試著概括你30歲就可開始的準備,你50歲不用恐慌。
如果你已經到了45歲,再來看看你的選擇機會:
- 你年齡已超過限制,不能再考公務員;
- 你的年齡,好像很難再成為總監;
- 你的年齡,很難在重新選一門供不應求的稀缺行業。
看了上面這兩張圖,好像很明顯,40,50歲的人面前的選擇機會會少很多。
但是你忽略了,你還有種種其他的選擇。
4. 你的選擇范圍和幾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我們年齡越大,選擇的范圍越小,這個是肯定的。但是也許這也是好事,我們年輕的時候,也許因為我們選擇的范圍太廣了,反而專不下心來。等到我們中年,破釜沉舟式地做一件事,我們的專心和義無反顧一定會讓我們有所回報。
你其實還有這種種選擇:
- 投資:在任何年齡,你都可以0從開始,你們看過這個“90天從100美元到1百萬”這個記錄篇么?從買賣汽車到買賣房地產,如何從身無分文而把雪球越滾越大。
- 創業:數據證明,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創業,在45-60歲這段時間你創業成功的機會更大。
我們更不用說你其他的種種選擇:
- 自由職業(寫作,藝術),其實這也是創業的一種形式;
- 教育:當一名有激情的老師來育人;
- 學一門新的行業(你終于認識了自己長處和興趣之后做的,最后但也許最做好的一個選擇)。
我們看到,無論你是在20還是50歲,無論你的選擇是什么,有幾個基本的要素你不能沒有。
投資的重要性,無論你是30歲還是50歲,你都需要做這3種投資。
- 物質投資:如果你沒有錢,你要想著去借或辛苦積攢。一旦你有一些錢,你要想著把它滾雪球的弄大(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學會如何有眼光,和如何讓風險最小化的能力)。
- 能力投資:不要因為為了省錢或一味地賺錢,而無條件地犧牲你的時間,你要用最多的時間和金錢投資在你50歲以后還能用的創業能力和投資能力。如果你現在的工作不能讓你有發展這兩個能力的機會或時間,或者你換工作,或者你寧可做那種輕松但賺的少一點的工作,讓你有時間來練習。
- 關系投資:有朋友和處處建立雙贏關系的習慣。
5. 創業能力和投資能力
其他能力可以沒有,這兩種能力不能沒有,特別適當你40,50歲,你面前的機會似乎要少很多的情形下。
1)投資能力
投資能力是你對行業,市場的不同尋常的洞察力,是你根據現實和歷史數據能總結出它的規律性(我在下一章節會具體談論這方面的能力),是你能夠冒險,但能非常低風險冒險的能力。
投資能力是你尋找資源的能力,是你談判的能力,是你在任何不尋常的波動和困難下都保持冷靜的能力,使你的耐心和做遠中期打算的能力,是你對自己優勢和劣勢的判斷能力。
這個能力,你根本無需在一份受雇的工作中學,大部分人都能有資本買幾張股票,或一個房子的首付款。你應該試著來鍛煉這個能力,不是因為它一定能給你帶來多少財富,但這卻是你鍛煉你的創業能力的第一步。
2)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從無到有的能力,是制造新的規則的能力,是領導一群人達到目標的能力,是低風險冒險的能力,是任何時候都試著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
有創業能力的人一定有投資能力,但有投資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創業能力,因為你在投資時可能不需要領導團隊的能力,而在創業時你卻不能少這一環。
一旦你有了創業能力,并往這個方向發展,你是不會害怕競爭,更不會害怕年齡的增長。
如果用簡單的詞來概括,創業能力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非要開公司的能力,而是做一件事情能比別人更好的能力:創意,忍耐力,親和力……即使是組織一個生日派對,組辦一個民辦學校,教父母學會用微信。
創業家能力,是所有那種能獨擋一面,在一個領域做出與別人不同的能力:
- 能獨立地做決定(你的行業和對人的分析和預測)并承擔結果。
- 能有心理上的堅強:不服輸,吸取教訓,等待或出擊。
- N型的認知思考:對任何事,溝通,銷售,競爭……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并能跨行業地進行有創意型的聯想和思考。
- 你的人脈和能說服或鼓舞人的能力。
- 你的跨行業的知識運用能力。
6. N型的思維能力是投資和創業能力的思考方式
有創業和投資欲望的人,能用N型的思維能力,通過自己或別人經歷過的現實的深度觀察(N型思維的第一步),能看到很多事情和跨行業里的規律型因素(N型思維的第二步)。
這個能力的鍛煉需要漫長的過程,所以年齡會是你的朋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做有心人,不管現實中你也許常常受挫。
N型的思維能力讓你對行業,人和社會有不同尋常的洞察力,讓你可以繞過競爭,或在競爭中比別人做的更好。
N型的思維能力讓你對行業,人的心理有深刻的了解,知道如何談判,如何管理,如何激勵,如何聯盟和做到雙贏。
比如你會知道,在任何時候,要意識到競爭,供與求的關系。選擇職業,公司,項目,職位,要選難的,因為一難,如果正好也與你的興趣相配,你的競爭優勢就加強,不要只圖捷徑。
比如,銷售是沒有文憑的人的一個絕好機會。它是一個很難的職位,很辛苦,有壓力。很多解散的國企員工,轉為銷售。但是你在銷售里,它的種種困難中能學到的人的心理,供與求之間的關系,會對你的一生都有幫助,銷售讓你不得不借助你的創造力。
而且,銷售這一當,不會因為年齡而被歧視,因為你是在靠銷售額的提成來掙錢。
- 又比如,在任何時候,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現在的經歷,經驗還能繼續讓我的能力同比例前進么?我設法讓自己能派到新的有潛力的項目么?
- 又比如,在任何時候,如何有意給自己進行自我的品牌設計?寫的書,發表的文章,演講,做的產品,推薦信……
- 又比如,有充分的判斷力,分清楚有利自己升值的困難環境,和讓自己繼續貶值的安逸環境。
你可以試著做不同領域,它們之間一定有相同之處。了解萬物之間的那個“通”之后,你會變得很厲害。
或是指定一個領域,最被需要,最難(比如如何拿到網流量),要比一般人都做的好。
又比如,你是不是到了該換份工作的時候?
- 你該換工作,如果新工作能給你新的突破口,比如說你可以管理幾個人員,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或者你可以開拓新的市場,或者在某一個領域是一個你非常想成為專家的領域。
- 從大公司走出來到小公司做上一級的位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要找行業入口比較難的那種。
- 當你在一個公司有晉升的可能,最好不要換,晉升了再說。
- 在一個公司,最好不要超過5年,除非你有持續晉升的機會,或每天能學到新東西的環境。
所有上述的這些規則,你如果有心,你一定能在日常環境仔細觀察,成為你做出勇敢判斷的依據。
說到底,你勇于投資的能力和想投資的愿望,和你隨著時間和經歷堅持培養下的N型思維能力,才是你真正在任何年齡都能從容不迫的資產。
你在25-45這段時間,有沒有培養你的投資和創業能力,和你的N型思考能力?
如果你從30歲開始,就想到退休以后沒有退休工資我還能如何活下去,并為之做準備,你的路就走對了。
建議你們去看這個記錄片:“如何從100美元到1百萬”。述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50多歲的人,如何來到一個陌生的城鎮,手里只有100美元,來開拓一個1百萬的產業。
在25歲到45歲之間,將不光是工資和爬升,養家或還貸。你對你的投資能力,對你的企業家能力,和一兩項特殊技能進行重點投資。
有了這兩項能力,即使你到了50歲時一貧如洗,你還是能重頭再來。
- 知道如何投資或有計算地冒險;
- 知道如何寫作,說話,主持會議,開發產品…….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
- 知道如何在人群中說活并領導他們,知道如何有激情地教導;
- 知道如何應用跨行業的知識;
- ……
這里有些是大學里的學科分類:醫學,建筑,法律……
但是很多根本不是什么學科或學位能教你的,是靠你自己的長期修煉。
- 知道如何投資,不是數學學好你就會投資;
- 知道如何主持會議,與別人協調,不是語法和詞匯學好你就能寫出帶給別人幸福的作品;
- 知道如何在人群中說活并領導他們,?知道如何有激情地教導;也不是光看什么領導藝術專修課能讓你杰出。
你需要長期地觀察,總結別人的和自己的經驗。
你需要有N型的思維,為你自己和別人的經驗做規律型的總結。
年齡和經驗成了你不可多得的助手。
你有沒有看到,光靠在企業里職位往上爬的道路,可能并不能給你45-50歲后的第二人生帶來真正的改變。
如果你已50歲,你的年齡還能給你帶來什么價值,你還有什么選擇?
我們到了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我們前面的選擇和道路還是比比皆是,所有用腦來工作的道路你都可以做(因為體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是事實)。
我們總以為,人隨著年齡增長,腦力也減弱。
錯!
大腦在18-24歲發展到一個高峰值之后,便逐漸退化,這種錯誤的觀念已得到了糾正。
羅申茲維格教授研究證明,要是大腦受到刺激,則每一個腦細胞上將會生長出更多的突起,這同年齡大小毫不相干。這些腦細胞突起,將使年紀越大的人大腦內部的突觸連接總數增多,從而使大腦傳遞信息能力增強。
人的大腦,一般平均只使用1%,甚至不到1%。很久以來,一直認為大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事實不然,大腦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強。
最近澳大利亞的腦力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右半球負責創造力和認知的區域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也就是說我們自以為到了50歲,人到半百,就成了一個在市場上自然貶值的人,殊不知這個觀念,是社會的偏見,習慣,和對自己的潛力輕視而造成。
如果在50歲你不能重新一個新的篇章,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你可沒有借口嘍。
那你會說,那機會肯定會比年輕的時候少啊,
50歲以后,如果你還走被雇傭的路,還在走向往上晉升,成為高管,可能很難。
但是你有很多很多的機會在:
- 創業或自由職業;
- 創業型的受雇工作,比如銷售;
- 作家;
- 藝術家;
- 教師;
古往今來,大器晚成的科學家、藝術家數不勝數。
如,美國勞斯發現癌病毒,87歲(1966年)時獲諾貝爾獎。從1902~1983年間,先后有11位7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獲得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80.1歲。
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自40歲起,離鄉出游全國,五出五歸。55歲避亂北上,兩年后定居北京。
1919年,57歲,依然靠賣畫維持溫飽。是時他在京毫無名氣,求畫者寥寥,他自慨之余,決心變革畫法。直到1927年,65歲時才出人頭地,應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林風眠之聘,在該校教授中國畫。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是這樣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年少時卻不好讀書,而是喜歡任俠壯游,到處游蕩,直到18歲還不會斷句和作詩文,一直到“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
但一開始他仗著聰明,學習態度很不好,所以第一次應鄉試舉人就落第了。后來“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此后參加科舉不順,就在家教授蘇軾和蘇轍讀書。
北宋嘉祐初年,蘇洵已經57歲了,他帶二子進京應試,受到歐陽修的重視和推薦,從此文名大盛。
57歲在當今社會也是快退休的年齡了,蘇洵卻剛開始成就文名,
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活到90歲。
如果說我們50歲在市場上貶值,說到底也就是在受雇的情形下。那我們在知道了這個嚴峻事實,為什么不在50歲之前就有心地準備我們的人生第二篇章呢?
所以,如果在50歲之前,你的目標只是在晉升高管,你其實是犧牲了你人生的第二篇章。
在你的職業生涯里,如果你用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如何靠取悅老板而晉升,你也許會錯過你人生本書與你的的第二個好篇章。
你也許并沒有時間學會投資的秘密和規律,和如何謹慎地冒險,如何做一個困難的決定,你的時間也許都花在如何取悅老板和表面上管理好一個個項目當中。
你也有可能并沒有時間開拓你的想象力,讀一些讓你離開現實世界的,或跨行業的書,或培養在你心中讓別人成長的激情。
你也許有機會有在公司年度會議上說話的機會,但你也許只是做一場給老板看的秀。
你有沒有在這個受雇的20或30年的漫長過程中,除了拿工資,還房貸,養活家庭,爬職位階梯之外,修練出一些企業家式的能力和不同常人的N型思考力。這個能力是在你50歲以后真正有用的,而心理學家都說,大多數情況下,是你的第二人生的幸福和成功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和實現或滿足感。
所以,對于你現在的受雇職位,不要看帽子,要看實在。實在的工作內容是什么,你是否有能獨立行動,獨立承擔結果的能力。
能否自己思考,自己聯系和溝通,自己參加規劃,自己承擔結果。
銷售其實是一個很鍛煉人的職位,因為你的結果大部分情況下會比較顯著和分明。
做互聯產品開發的,你要小心一種產品 :做的好不好都沒有成果指標,也沒什么風險的產品。屬于公司已經成熟了,很有錢,所以可以隨便弄弄新產品,又無所謂成果的那種。
很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谷歌。你在這種很有錢的大公司里能培養的創業能力其實很小,因為你很舒適。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是越小的公司,你越有機會培養戰略管理的能力,尤其是那種讓你能自由發揮的那種老板。
現在的你除了比較物質待遇,一定要選擇好你所處的公司和老板,看看你有沒有機會最大限度的培養和鍛煉你的企業家能力:
- 那種放手讓你做的。
- 那種看上去不順風但能磨練自己的。
- 你一定要選那種考核你績效,卻不在具體的執行戰術上對你進行太多監控的那種老板。因為你在自己思考下的失敗經驗中會學到的,遠比跟著老板不用思考地做成功事的時候要多得多:前一個是創業的簡單化形式,后一個你還是一個簡單的受雇職員。
這些能力的訓練很重要,而你也可以把時間當做你的盟友,不能讓它虛費。
很多人多少年唯唯諾諾地做事,討老板歡心,他們以為這很聰明,其實不知到你高齡失業的一天,你連獨立思考和承擔風險的能力都沒有學會。
大部分人的職業規劃,都是在如何成為高管。其實在這個中間,也許你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你也沒能選擇好適合你的公司和老板。
你20-50歲的職業經驗其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不是非要成為什么總監,而是為你50歲后的人生第二部做好最好的準備。
從現在開始(不管你20或50歲),開始投資和設計自己的第二人生(50歲以后的人生)。
你無需在50歲還和年輕人競爭編程快慢或好壞,或制作EXCEL報表的能力,因為你如果想學,你一樣可以做的好。但是你現在的眼光,資本,毅力和耐心,讓你可以雇傭這些人或買一些工具的服務來省時間,而你可以做你想做的更重要的事。
如果你有眼光,知道事物的隱藏真相,你可以做不同尋常的投資規劃。
如果你有真正的激情和使命感,你能做那種有激情的老師,給很多人帶來一輩子的啟迪,像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
你學會了一種智慧,知道你可以做出杰作的那個領域,從此避開大多數的競爭和避免時間的浪費。
在你40,50歲的時候,你應該已經清楚了解自己,那么就一無遺憾地在你喜歡和想做的事情上有勇氣地闖一番吧。
特別是你這個年齡時,經濟上應該比年輕時有一定的改善,孩子大了,你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專心于你想做的事。
無論是創業,自由職業,還是投資,或是育人……
其實我們最大的目的——是讓自己的一生變成一個藝術品;
我們要創的這個業,不是我們公司的營業額,而是我們自己的這一生。
如果要讓你自己的一生成為一個藝術品,你一定要做一個比所有其他人都做得更好的工作,你一定是(對某些人來說)無可替代。
你可以做比別人更好的面包,把你自家的陽臺花園變成一個藝術品,寫一本別人難以忘記的作品,策劃一個有真正價值的產品,成為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老師,或一位逝去還讓病人久久思念的醫生。
你一定要堅持自己對自己的許諾,創業好自己的這一生。
所謂50歲面臨的職業恐慌和年齡價值對于你來說,你已經讓你的勇氣和智慧,讓它不再成為真正的問題。
作者:林之唔,巴黎互聯網產品高管,法國創業人獎獲主;微信公眾號:熏衣談心(ID:xunyifaguo),用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種種人生,創業,職場和產品問題。
本文由 @林之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雖然我才畢業,但是我已經開始想這些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什么職業,有點焦慮,大佬可以幫幫我嗎
越看心理越虛啊
為什么是“值多少“而不是獲得“多少資源“,我表示理解不了。難道你們工作只為“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