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產品方法論,也沒做出好產品!

4 評論 14226 瀏覽 25 收藏 9 分鐘

編輯導讀: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讓知識的傳播越來越方便。不少人在網上學習到了產品方法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遇見問題還是手足無措。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經歷出發(fā),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圈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產品方法論。

覺得只要學會了方法論,就可以做出好產品,只要學會了方法論,就成了江湖高手。

我們看了很多大佬總結的方法論,但實際做出好產品了嗎?

以為學會了武功心法,實際還是三腳貓功夫。

到底是先學會了方法論才能做出好產品,還是做出了好產品就有了方法論?

我認為是后者。

前輩總結的產品方法論固然重要,因為那是他們通過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來的構成共性的、可復用的知識體系。

這套體系在他們的實踐領域證明可用,也幫助他們做出了好產品。

可為什么其他人學了后,并沒有對自己做好產品產生有效幫助呢?

問題出在哪?

試著回憶一下我們讀書上學那會兒,課本上、課堂上,我們會學到很多公式、定理以及通用知識點。

然后去看對應的例題以及做練習題都沒問題,可是到了考試的時候,同樣知識點的題目卻解不出來。

是因為學到的公式定理不對么?

顯然不是。

而是因為考試題目圍繞公式定理變換了問題場景和角度,考察點自然也不是停留在對公式定理的生搬硬套。

所以,讀死書是不會成為學霸的,埋頭苦干也成不了高手。

另外,有人會通過刷題來提高做題的正確率,卻發(fā)現(xiàn)刷了幾百套題,考試遇到難題照樣做不出。

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任何實踐過程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必要知識的理解上,不斷提升實踐密度和實踐質量。

基本必要知識很好理解,就是公式定理,以及搞清楚這個領域基本規(guī)則的最小知識集。

對應到做產品上,就是基本的產品知識以及基礎技能。

實踐密度是遇到問題處理問題的頻率,比如刷題量,比如處理產品需求量。

這個數(shù)量的保證,會加強對于基本必要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樣的問題處理得多了,自然就有了經驗,就有了感覺。

有了密度還不夠,正如前面所說,埋頭苦干也成不了高手。

在密度的基礎上,還得提升質量。

對于做題,質量體現(xiàn)在自己思考的過程質量、答案解析以及老師講解。

對于做產品,就是處理需求過程中的思辨以及來自前輩的指導和點撥,當然,還有需求本身的質量。

一個修改文案的需求和一個設計會員體系的需求,質量自然不一樣。

注意,這里面都提到了人。

不管是老師還是產品前輩,他們的實踐經驗都遠超我們,得到外部反饋,也是強化自身理解的一種方式。

有人帶和沒人帶,主要體現(xiàn)在成長效率上。

有人帶的會少走很多彎路,并且能提前知道什么是對的。

所謂被「點到」的感覺,就是將外部的優(yōu)質思考與自身的思考融會貫通,并以此轉化為下次實踐的能力。

學會了公式定理不一定能做出考試題目,那是因為在基本必要知識上沒有提升實踐密度和質量。

同理,并不是學會了產品方法論就能做出好產品,那是因為產品的問題場景和個性化差異依然很大,無法生搬硬套。

所以這就解釋了很多人都會有的一種感覺,就是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學了很多方法,但就是無法跟實際工作結合。

真正可用的產品方法論不是學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基本必要知識的獲取并不難,看書、實踐、聊人、上課都行,產生差異的關鍵因素就是實踐密度和質量。

對于實踐密度的提升,有很多辦法。

比如,盡可能高效地完成手頭工作,并且承擔更多本職工作。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以完成手頭工作為自滿,覺得事情干完了,可以休息了。沒有新活兒了,自己就可以放松了。

其實只要自己足夠想,可以找到很多可干的事兒。

關鍵是,大多數(shù)人不夠想、不夠渴望、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時間長了,然后又開始焦慮,覺得自己沒啥成長、沒有發(fā)展、苦惱不已。

對于實踐質量的提升,也有辦法。

第一步,就是盡快讓自己脫離基礎技能工作的范疇。

比如把畫原型、寫文檔、開評審會的能力提升上來,做到足以搞定大部分日常工作。

當你的能力價值與工作內容不匹配時,就會有機會處理難度和挑戰(zhàn)更大的問題。

第二步,把處理高價值問題當成一次考試。

所謂高價值問題,就是動腦的機會多,觸碰自己不熟悉領域的機會多,能帶來的知識和認知增量的比重大。

考試是不確定性很強的,你永遠無法預測試卷上會有什么題,平時學得好、準備好,考試就能得高分。

所以,別害怕做不熟的工作,每一次成長,都是打破原有安全感并重新建立的過程。

比如從沒做過后臺產品,現(xiàn)在有個任務分給你,大膽去承擔,大膽去做,因為這是一個高價值問題。

做好了,收獲的就是經驗。做不好,得到的也是教訓。

不管好與壞,相比于之前的自己,你就算進步了,下次就有了優(yōu)化提升的對標物了。

每個人的成長,就是在這種螺旋式的提升中完成的。

基本必要知識不斷夯實,實踐密度不斷提升,實踐質量不斷提高。

慢慢的,就會形成做事的體感和直覺。

所謂體感,就是面對一些問題時,你本能地知道第一步該如何處理,以及后面的環(huán)節(jié)該如何應對。

所謂直覺,就是對于同類問題,你可以回想起來之前處理過的類似案例,然后復用之前的方法。

把體感和直覺提煉出來、寫下來,就成了自己的方法論。

至于別人看了這個方法論是否有效,取決于對方是否把它補充到了自己的基本必要知識里,同時想辦法去提升自己的實踐密度和質量。

所以你看,方法論并不是學來的,而是實打實干出來的。

別再迷信方法論了,也別再崇尚方法論了,踏實好好干。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專欄作家#

唐韌(Ryan),微信公眾號:唐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Juliye Care產品總監(jiān),《產品經理必懂的技術那點事兒》作者,寫過代碼、做過產品、出過一本書,有過 4 年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也在大廠服役過,如今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真好,讀起來感覺很過癮

    來自山東 回復
  2. 【高階產品1元福利好課:產品負責人如何提升規(guī)劃落地能力?】

    ? 奇魚微辦公產品副總裁@黃喆老師
    ? 1小時拆解產品負責人如何提升規(guī)劃落地能力?
    ? 原價108元,特惠1元!

    立即點擊預約聽課>>>http://3.woshipm.cn/2UfU3q

    來自廣東 回復
  3. 大部分同意,但是有一點:就是關于[比如從沒做過后臺產品,現(xiàn)在有個任務分給你,大膽去承擔,大膽去做,因為這是一個高價值問題],這一點一定要貼合實際,因為[方向不對,一切白費],不是自己擅長的,就不要強求了,比如你擅長前臺業(yè)務邏輯分析以及業(yè)務功能搭建,但偏偏要你整后臺架構搭建……

    來自山東 回復
  4. 認同您的觀點,產品的方法論都是總結出來的,絕對不是學來的。不過您言論可是不給好多所謂培訓產品經理的人活路呢。。。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