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與「成長思維」

1 評論 21401 瀏覽 196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我們在完成一個項目或是活動時,要想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需要進行復盤;復盤在我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也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項,但是復盤帶來的好處很多,可以幫助你進步,避免下次出現同類錯誤;本文是作者分析的關于復盤與成長思維,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為什么要復盤?(Why)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在2016年發表了關于“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研究。

「復盤」與「成長思維」

「復盤」與「成長思維」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這看起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成長思維」試圖告訴我們:

  • 你的能力永遠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成長的;
  • 失敗并不是否定你的能力,而是告訴你“你可以做得更好”;
  • 無論面對多么困難的挑戰,只要抱著“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的心態,都可以令你鼓起勇氣。

如何落地踐行成長思維呢?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復盤。

基于我過去所屬團隊的項目管理/事項管理實踐總結,按照PDCA的理論(Plan、Do、Check、Action/Adjust);當時團隊的Plan和Do可以說做到了及格的水平,但Check和Action/Adjust的部分仍然是缺失的;導致做事雖然非常辛苦,卻在很多時候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而Work Smart作為職場的核心能力,想要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基本屬性,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希望未來能通過「復盤」的方法,讓整個團隊持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什么是復盤?(What)

(注:本段主要引用了公眾號「L先生說」的文章《講透“復盤》。)

復盤本是圍棋術語,也稱為復局,是指對弈者下完一盤棋之后,重新在棋盤上把對弈過程擺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與不好,哪些地方有更好的下法等(低配版的機器學習)。

有意識地從自身過去的行為經驗進行學習——復盤,這是最簡便、性價比最高的學習途徑,卻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

在敏捷軟件開發實踐中, 每個Sprint有一個會議叫做回顧總結會,主要議題是:在過去這個Sprint里,我們哪些做的比較好的,哪些是需要提高的,下個Sprint要采取哪些行動措施。

這個回顧總結的本質就是復盤,讓團隊從過去學習,以提升團隊未來的交付能力。

我們在每個Sprint中都會通過完成工作包來交付成果,這些成果將對業務產生影響(也就是“運營”的結果)。

但是這些影響與我們當初設定的目標多多少少有些偏差,復盤就是為總結好的經驗、找到不足的地方、總結有價值的規律,以便我們在未來的Sprint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基于PDCA循環來看:

1. 關注「行動」

大多數人做事情,著眼于P和D。也就是:先考慮我要做什么,然后去行動。

他們關注的是「行動」,也就是“我做了哪些事情”。

目前互聯網行業盲目的趕進度、加班文化,也一定程度被這種思維限制了,演變為「行動大比拼」。

2. 關注「結果」

思考全面一些的人,著眼于整個PDCA循環。

也就是,在行動之后,會去思考:

  • 我有沒有達成我想要的結果?
  • 如果沒有,是什么地方產生了阻礙?
  • 我如何能夠克服它們、調整計劃。

此時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結果」上,也就是“我做得夠不夠好”?

3. 關注「成長」

「成長思維」來源于對PDCA的「監測循環」,即從第三方的視角審視自己的PDCA整個過程,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記錄下來,并加以審視,從中找出自己能夠成長的空間和可能性。

  • 我的目標設計是否合理?(優化Plan)
  • 我的項目排期、風險管理、業務方案設計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優化Do)
  • 我對項目的復盤、反思、逆向思考還有什么可提升的空間?(優化Check)
  • 對PDCA中應用的方法論做迭代。(敏捷Adjust)

此時關注的重點轉移到「成長」上,也就是“我可以如何變得更好”。

「成長型思維」將有助于擺脫“我是最辛苦的、我是職場上最大的不公允受害者”等過度自我的想法;始終專注在個人成長的機會點與選擇博弈上,更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提升勞動力的生產效率、質量(在創業之前,始終認識到自己只是「勞動力」,是一種能夠處理好自我與企業關系的好方法)。

「復盤」與「成長思維」

三、復盤的流程(How)

1. 前置準備:信息的搜集與記錄

「復盤」與「成長思維」

任何的「輸出、迭代、成長」都需要基于一定量的「輸入」,而好的復盤應重視項目過程的信息記錄,這種記錄不應該是應付老板的日報流水賬,而是抓取「有效信息」。

例如:

周一,跟業務部門開了一場運營方案制定會,我們可以嘗試記錄下幾個點:

  • 哪些聯運想法令我耳目一新?記下來,以后也許可以借鑒。
  • 除了我發言的內容,還有什么是我想到但沒有提出來的?記下來,也許能用到。
  • 大家提出的困難和困惑是什么?是否能從中總結出一些模式?
  • 我的建議和結論為什么受到很大的阻力?這些阻力的根因是什么,怎么突破?
  • ……諸如此類。

時刻切換自己的身份:一個是參會者的視角,一個是第三方的視角,用后者來觀察前者,記錄下前者的感受、想法、判斷和收獲。

雖然這樣記錄是非常累的,但輸入卻是真實有效的→「信息快照(快速地搜集)→整理(嘗試去思考)→提煉(有價值的整理)」。

記錄不用在乎形式、格式,第一時間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再留待有空的時候,好好去加工和處理。

2. 「監測循環」的原則

要做到客觀監測自己,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一個「自省」能力的培養過程。

有限的人生經歷、社交圈層都決定了我們容易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要跨越這個階段,只有依靠「不斷的自省」與「通過成長去獲取更多的經歷、接觸更多的人」來實現。

「復盤」與「成長思維」

而想要實現「自省」,則「復盤」的過程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 實事求是—— 不浮夸、不隱瞞;業務數據的解讀有千萬種方式,如何從目標上拋開「證明我是對的」,去專注于「這到底有沒有用」,是一件基本又有點難做到的事情。
  • 聚焦反思—— 不抱怨、不推諉;作為項目的一員,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放大別人的問題,也是一件基本又有點難做到的事情。
  • 有話直說—— 坦誠清晰,不有所保留;嘗試當面說清楚問題而不是相互宣泄情緒。
  • 集思廣益—— 不排斥不同想法,盡可能多地吸收不同的思維模式、方法、觀點;其實有不少「有所成就的人」會主動關閉其他人的信息輸入通道,活在信息繭房之中,他們試圖在所有場合都證明自己最強、最聰明的,這損害了其持續成長的能力。

3. 復盤的流程

「復盤」與「成長思維」

1)回顧目標&結果對比

回顧項目的目標與設計邏輯,復盤目標設定的合理性:

  • 當初行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
  • 事件或行動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
  • 預先制定的計劃是什么?
  • 事先設想要發生事情是什么?

復盤目標設定的合理性:

  • 這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有多大?
  • 它跟我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重合度有多高?
  • 未來,我是否要調整在它上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基于目標做完備的結果對比:

① 目標完成度對比:完成所設目標、超過預期目標、達不到預期目標、在過程中添加了新目標。

「復盤」與「成長思維」

② 利用業務漏斗評估「存在差距/表現優異」的原因,從數據結果找到具體的執行層問題。

「復盤」與「成長思維」

圖:《滴滴數據倉庫指標體系建設實踐-指標分級方法》

2)敘述過程&全面剖析

讓所有相關方了解項目執行的過程,對全面剖析的事實基礎達成一致:

  • 例1:9月5日,先跟產研溝通了XXX紅包活動的需求,但產研為了支持ZZZ項目,目前“資源緊張”,預期上線時間無法滿足。
  • 例2:9月11日,財務Q3臨時被增加任務,將預算支出控制在YYY元內,導致原先確定的活動預算需要減少1/2。

提供項目的綜合分析,包括數據與反思:

  • 展示各環節的數據表現,包括:業務漏斗、用戶分群、ROI分析等等。
  • 反思項目的哪些步驟可以整合、省略、調整,更好地滿足我的需求?
  • 反思項目的哪些環節還可以再提高效率?(溝通/流程規范/灰度策略/…)
  • 反思哪些步驟點做得不夠好,搞清楚是因為自己掌控的部分出了問題,還是別的部分出了問題,是否存在優化的可能性?

3)眾人設問&復盤歸檔:

通過相關方提問、質詢、信息補充,突破個人的認知局限,提升復盤的結論可靠性:

  • 例1:有考慮過紅包活動之外的運營方案嗎?
  • 例2:為什么只放了補貼/沒補貼用戶的差異,而沒有放補貼前后用戶的行為差異?
  • 例3:AB測試的樣本隨機邏輯用的哪種算法?怎么避免取樣的偏好過大導致的策略擴大后無明顯效果的問題?

試著拋出一個好的問題,避免杠精式提問:

  • 5W2H法(why、what、who、when、where、how、how much),不停地追問。
  • 使用疑問句而不是反問句。
  • 通過問題來引導邏輯論證。
  • 避免杠精式提問。

「復盤」與「成長思維」

圖:引用劉飛老師的《杠精工作流程圖》

復盤后得出具有較高可信度的結論, 將作為組織過程資產被記錄下來(Confluence),方便傳播和查閱。

四、什么時候復盤?誰要參加?(When/Who)

復盤發起者:PMO/項目負責人/Team Leader,根據業務需要來設定。

復盤周期:定期的業務復盤(OKR周期/月度/…)、項目復盤(根據實際情況開展)。

復盤參與者:PMO、項目相關方(技術/產品/運營/銷管/職能)、其他可參與的相關方。

#參考文章#

《講透“復盤》,L先生說;

《高效復盤探索(上)》,網易杭研項目管理;

《高效復盤探索(下)》,網易杭研項目管理;

《杠精工作流程圖》,劉飛(公眾號:劉言飛語)。

 

作者: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公眾號: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

本文由 @一只特立獨行的Eric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線下活動方案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