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天投出 400+ 簡歷, 0 面試的復盤

7 評論 7748 瀏覽 34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讀: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堪稱“史上最難就業季”。求職者數量比往年只增不減,企業為節省成本縮招,對應聘者的適配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投遞了400份簡歷,卻無一收到面試通知,對此進行了分析,總結了一些經驗方法,與你分享。

今年,一個“打工人”的梗突然走紅網絡。一時間,不論是在生產車間里辛苦勞動的藍領工人,還是在格子間里埋頭寫PPT的都市白領,都紛紛在網上調侃自己是“打工人”。這背后突顯了普遍的職場焦慮。

面對焦慮,有人會發問:我工作后要不要去讀個研究生呢?針對這個問題,本文作者把工作后出國讀研、畢業后艱難轉型的切身經歷分享出來,給有相似想法的職場同學作參考。

一、背景

先簡單交代背景:本文作者本科畢業后,在某運營商做過兩年多B端產品經理。2019年8月底,為了學習大數據分析、深度參與數字化轉型,赴西班牙艾賽德商學院讀研,今年9月下旬回國。

二、經歷

從9月15號算起,到10月25日,40天里投出了超過400份簡歷。我主要是用拉勾網、BOSS直聘、獵聘網來申請的。拉勾和獵聘沒有統計投遞數量的功能。而據BOSS的統計,截至11月27日,我投了90份簡歷,但溝通過440個崗位。用BOSS發消息給HR后,HR即使沒接收附件簡歷,也能看到候選人的在線簡歷。也就是說,溝通過440個崗位,可以算作投遞了440個崗位。雖然沒時間去統計一個準確的總數,但這幾個平臺合計,10月25號前投出的簡歷肯定是超過400份的。

11月27日BOSS直聘截圖

用漏斗模型來概括,作者在職場轉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從投遞簡歷到進入初面的轉化率為0,40天里投出超400份簡歷,竟然沒收到哪怕1個面試。

三、調整

認識到從簡歷到初面的轉化率偏低這個問題時,起初是非常焦慮的。幸運的是,在同學好友的幫助下,作者不斷校正自己的職業定位,并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行動。

1. 目標導向地主動交流

越是覺得焦慮的時候,越不能封閉自我,越需要走出去交流。我在求職轉型時,主要跟三類人交流:

家人和好友,跟他們傾訴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把消極情緒排泄出去。

在獵頭公司工作的大學同學,找他們指點修改簡歷。

已經在目標職位上工作的前輩。這類人清楚候選人的現狀與他們所在崗位的差距是什么,他們的指導最有價值。但是,由于與他們的關系屬于陌生人,所以在溝通時要注意技巧。我在跟他們時,一般會:

  • 概括出要點,作為每段話的第一句,以便對方快速地提取到我的關鍵信息;
  • 控制每次溝通的信息量,等到對方反饋了,再發新的消息,萬一對方長時間不回復,寧可放棄互動,也避免用大量信息轟炸、騷擾前輩;
  • 如果前輩給自己提了建議,盡量在落實后反饋、閉環,展示自己的行動力。

2. 迭代簡歷,突出匹配度

從9月投出第一份簡歷算起,一直在根據求職崗位,針對性地修改自己的簡歷,迭代版本超過40次。

簡歷迭代示例

修改簡歷的心得,總結如下:

  • 以匹配度為最高原則,對應從JD提煉出來的招聘需求,針對性地修改經歷描述。
  • 按照需求分析→產品規劃→項目管理→數據分析的產品工作流,梳理過往經驗,并在每一行經歷的開頭小結主題,以便HR快速獲取關鍵信息。
  • 在寫簡歷時,重點展示自己的能力。換句話說,突出工作/實習經驗和項目經驗、淡化個人信息、教育背景、榮譽獎項和資格證書。

3. 調整心態,針對性地投遞

在N次被列入人才儲備檔案庫后,作者終于意識到了:要自主判斷一個崗位跟自己過往經歷的匹配度,并把暫時不合適的職位,列入求職儲備檔案庫。

剛開始的那40天里,抱著萬一HR覺得合適的心態海投簡歷。然而,收到的回復寥寥無幾。

學會拒絕不合適的

反思后,要求自己先評估過往經歷跟崗位JD的匹配度,達到70%以上的,才發送簡歷;同時,如果收到各平臺推過來的消息,先判斷跟自己的經驗是否匹配,不匹配的就婉拒。

其實,這樣對HR和自己都好。HR可以少看一份不匹配的簡歷,節省60秒來可以給公司創造價值;自己則可以少一份焦慮,并能在評估自身與崗位的匹配度時,逼著自己磨練判斷力。

四、轉折

在不斷調整定位和行動的過程中,有三件事幫助我認識到,自己在第一次參加社招時,犯了一些錯誤。

1. 鵝廠前輩指出簡歷匹配度不高

經歷:10月底,通過BOSS勾搭到的鵝廠趙先生我,說我過往的工作經驗跟他在招的數據產品經理不是很匹配,但可以幫忙把我推薦給騰訊內部的其他崗位。

BOSS直聘溝通截圖

啟示:通過和已經站在目標位置的前輩交流,認識到:在受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企業在篩選簡歷時,對過往經驗要求非常對口,而且,對口的顆粒度由崗位相似上升到工作內容相似。假設某公司招聘3年以上經驗的數據產品經理,而小明做過5年智慧城市產品經理。雖然都是產品崗,但小明的簡歷由于經驗不夠對口,很可能就無法通過篩選。

2. 面試重點考察相似的項目經驗

經歷:11月9號,通過鵝廠趙先生發起了騰訊云云監控技術產品的內推。11月12日,跟HR約了15號的電面。而在44分鐘的電面中,面試官把約35分鐘都用在了考察一個我做過的視頻監控項目。

啟示:80%面試時間用在考察做過的相似項目,由此可見,企業最看重跟在招崗位匹配的工作經驗。因為這樣的人才不需要太多培訓,就可以立馬派上用場,為公司生產價值。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的沖擊,各行各業普遍承受下行壓力,企業不僅要通過裁員、縮招來控制HC(人力成本),而且就算招人,也期望候選人的過往經驗跟在招崗位的工作內容高度匹配,從而節省培訓成本。經濟下行壓力大時,企業每花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表現在招聘時會更加謹慎,不會相信候選人表態的“我能學”。

3. 某廠連環電話跟作者取得聯系

經歷:11月9號,在拉勾投遞了某廠的智慧城市產品經理一崗。第二天早上,某廠的HR在15分鐘內打了三通電話給我(前兩通因在忙而未接到),跟我約了11月11日的視頻面試。從投遞到一面,只用了3天。

啟示:那之前,其實投遞過某廠一個關于人工智能應用的項目崗,然而,40+天沒有反饋。對比之下,這次3天內面試。我分析是因為:我以前的ICT產品經驗,跟這個智慧城市產品崗比較匹配。這讓我認識到,如果是企業覺得合適的候選人,HR是不會讓候選人不明不白地等的。類似地,如果面試結束時,面試官說“回去等消息吧”“有需要再聯系你”,其實就是禮貌地掛掉了候選人。

五、反思

最近,面壁反思為什么會40天投出400+簡歷0面試?反思出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 職業轉型規劃不符合市場環境,沒有及時調整

開篇介紹背景時,提到作者是為了轉行深度參與數字化轉型,而辭職赴西班牙讀研的。上一份全職工作中,逐漸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經營不可逆轉的趨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方興未艾,正在重塑商業世界。然而,運營商由于受自身體制、國家政策等因素限制,不能靈活地參與這一波數字化浪潮,個人職業發展也隨之受限。

當時是想著去國外讀個商業分析碩士,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轉行到互聯網參與創新業務的落地奠定專業基礎。然而,這個規劃不符合國內的招聘實際。國內企業社招時,很多要求三年經驗起步,而且對經驗的匹配度在經濟不好時要求更嚴。

像作者這種情況,去參加校招,企業擔心已經工作了兩年,可塑性變差了;轉行參加社招,企業覺得經驗不夠/經驗不對口。尤其今年有疫情,企業更不愿意支付培訓成本。而且,這正在成為一個趨勢,即隨著互聯網行業從生長期進入到成熟期,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越來越不愿意投入資源來培養員工。

小結:如果有同學打算工作后再讀研,建議工作滿三年再去做,而且,不要對企業會為自己的學歷增值買單抱太大期望。

2. 從國外回到國內,SWOT分析沒有及時更新

回國前,在西班牙找過數據分析的工作機會,有過三四個面試,但最后因為沒有work permit(工作許可)都走不下去。今年有新冠疫情,全球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遭遇了經濟衰退,本國居民都失業嚴重,這種情況下外國人想拿到work permit就更難了?;貒?,想著中國是今年全球唯一能實現正增長的大國,以為國內求職應該沒國外那么難。沒想到,回到國內,同樣是投數據分析的崗位,竟然0面試。

求職SWOT分析

遭遇這樣的挫折,主要是因為:從國外到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自身的競品分析卻沒及時更新。回到國內,雖然少了工作許可這個硬性門檻,但比這更嚴峻的挑戰也出現了。在國內,由于畢業生太多,企業在數據分析人才時,很多都只考慮計算機專業背景的人才。而互聯網企業在社招時,很多不看學歷和證書,只看重工作經驗。

小結:產品人不僅要經常給產品做競品分析,也要及時更新對自身在就業市場中的競品分析。

3. 沒意識到企業在下行通道卡經驗的口徑更細

經前輩指點(包括把作者掛掉的面試官)后,主要投遞產品崗。情況比之前投數據分析時有好轉。但我發現,即使投遞產品崗,也需要非常注意經驗匹配度。比如,我在11月投過C端產品崗,但因為以前在某運營商跟的是B端產品,所以HR基本上不理我。據觀察,2021屆校招的情況相似,在校本科生如果此前沒有對口的實習經驗,在參加校招時,基本上是等著被列入人才儲備庫(婉拒)。

看到一些案例,說某某畢業生通過做出一份優秀的產品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成功求職產品經理。一份優秀的產品作業,對在校大學生拿到產品實習會有幫助。但對于已經有正式工作經驗的打工人來說,想靠這招來轉型產品崗,這是不管用的,尤其是在特殊的2020年。

0基礎的打工人,如果想轉型做產品,作者判斷,在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消退前(最快不會早于2021年中),企業壓根不會考慮培養。建議先做著跟過往經驗高匹配的工作,同時,多跟優秀的產品人交流、多做產品報告,等到經濟形勢好轉時,再積極嘗試。

小結:在經濟承受下行壓力時,如果要轉型,建議優先考慮企業需投入的培訓成本較低的賽道。

以上是作者在經濟寒冬中,從運營商產品崗往互聯網產品崗艱難轉型的分享。希望對有工作后讀研想法的同學有幫助。

感謝在作者職場轉型時提供了幫助的友人和前輩!

 

本文由 @小明筒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分享

    回復
  2. 感謝作者分享,對于寫簡歷這件事,最怕的就是莫名其妙踩坑了,自己還不知道。

    分享一門官方課程,教大家系統掌握簡歷撰寫技能: http://996.pm/YXRKX

    前阿里閃電購產品專家蔡宇老師,系統地教你JD挖掘、STAR法則等專業的簡歷撰寫方法,幫助同學們彌補經歷短板,少踩簡歷的坑。

    來自廣東 回復
  3. 文章碼的字很多,很用心喔~大環境可能就這樣的吧,不過也不乏好找的,我有個朋友今年就能跳三四家~我也是硬挺著還沒走~我找產品工作就找過兩次,覺得你那第三點講的真是很有道理,及時拒絕掉明顯不匹配的,也是對雙方的尊重。雖然到哪里都是坑,但是能不將就為什么要將就,加油~

    來自上海 回復
  4. 今年的產品已經卷得很厲害了,現在只是崗位少卡經驗卡行業,后面就是你要50我要40的自相殘殺了?!叭巳硕际钱a品經理”這句話真的是害苦了不少人

    來自四川 回復
    1. 其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本意,是指的產品思維無處不在,并不是說人人都可以勝任產品經理的工作喲~

      來自廣東 回復
    2. 那只是我們以為的,現實情況下,大多數人都當真了

      來自北京 回復
  5. 我的媽呀,產品這么難找嗎,難受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