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焦慮的時代,如何找回自己的工作節奏?

8 評論 12007 瀏覽 84 收藏 21 分鐘

編輯導讀:我們身處在一個焦慮的時代,每個人就像被抽打的陀螺,一刻不停地轉著,無法停下也不敢停下。尤其在工作中,面對優秀同事帶來的同輩壓力,我們只能加倍努力。只有學會選擇和獨立思考,才能擺脫內卷的桎梏,找回自己的工作節奏。

此前在公司學習日上,筆者第一次上臺分享了在自己有限職業生涯中所學習到的職業選擇&規劃相關的知識,希望以此為引給初入職場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參考?,F將ppt中相關內容整理成文,供大家閱讀。

在上學讀書期間,我們總是埋頭于應付考試、很少主動深入思考未來的職業,更多地只有在下面這3種情境下,我們才開始被迫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么:

  • 在幼兒園孩童之時,大人們總會問我們“長大了想當什么”,在有限而懵懂的認知下,我們的回答往往都繞不開科學家、畫家這些詞匯;
  • 大學快畢業之時,身邊的親戚好友就會問你“畢業什么打算想做什么工作”,很多人可能大概到大三大四的時候才開始思考未來想真正一輩子從事什么樣的工作;
  • 工作了一兩年之后,發現所從事的工作缺乏熱情和興趣,自己也不甚擅長。這時,可能就會開始二次思考“我的選擇到底對不對?我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綜合來看,在素質教育模式之下,很多人確實德智體美勞全面有所發展,但卻沒有學會選擇和獨立思考,導致自我認知較淺、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從而在面對眾多選擇時難以正確決策。有些人還會在從事某份工作一年半載之后,又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想換其他工作試試,往往大好的青春就在這種迷茫和悶頭瞎撞中流失了。

因此,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解決的問題有2個:

  • 我適合什么樣的工作?
  • 找到合適的工作后,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本次分享只提供一種思路,大家可以嘗試按此去進行思考,如若感興趣,也可以再搜尋更多職業規劃和個人素質評估相關的知識來補充學習。下面就來一起跟隨筆者嘗試解決下上述這2個問題吧。

一、我適合什么樣的工作

“我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和“什么樣的工作適合我”,這2個問題從本質上來看都指向了一個詞——匹配度。要在“我”和“工作”之間正確建立匹配度,我們自然就需要先明確這2個問題:我是什么樣的?工作是什么樣的?這樣才能更好去進行2者的正確匹配。

1.1 我是什么樣的?

注:此處特指我的個人能力素質是什么樣的。

自我分析的模型有很多,這里介紹一種模型——素質冰山模型,是筆者去年1月份疫情在家時了解到的。在學習過后,筆者自行嘗試按照該模型對個人能力素質進行了清點和分類,幫助自己更好地完善了在個人能力方面的自我認知,所以想借這個機會分享給大家。

該模型是由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 1973 年所提出。提到冰山,我們很自然的會聯想到一個成語——冰山一角,即浮在海面上可以看見的只是冰山很小的一部分,而深藏在海面下的才是真正冰山全貌。

下面這幅圖就是麥克利蘭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海面上的是知識技能、海面下的分為2類:能力、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

1.1.1 知識技能

第一層,浮在海面上的個人素質指知識與技能。

  • 知識:通過學習和實踐所獲得的認知和經驗。例如,知道中國文化、世界歷史等
  • 技能:指一個人能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所具備的能力,結構化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即對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會用ps、會彈吉他等

從上面的定義和距離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技能是一種可視化、實實在在所掌握的東西,一般均可以在后天習得。正如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換言之,最多一萬個小時左右,我們就能成為某一個知識或者技能的專家。

知識和技能容易培訓、容易識別,但卻不容易形成區別。

1.1.2 能力

浮在海面下的第二層:能力,指可遷移的通用能力。包含心智模式、認知、態度、行為模式、互動模式、自我形象。例如,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

拿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來看,這一類的能力素質可以遷移和通用,需要一定的培養成本,同時也很難以快速識別出來。

1.1.3 價值觀&動機&性格特征

海底最深的第三部分則為價值觀、性格、動機。

  • 性格特質:個人行為偏好和特征,例如氣質、EQ、逆境商數
  • 動機:內在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驅動、引導和決定了個人行動,例如成就動機、權力動機
  • 價值觀:對事務是非、重要/必要性等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作用,例如認為偷竊是錯誤的

我們會發現這三個要素其實來源于長久的積累,受我們的基因、家庭教育、童年經歷等的影響,在成年成型之后便很難發生改變。

那么這3層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關聯呢?

價值觀決定了我們選擇是否要做這件事、動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長久堅持去做這件事、而性格特質就決定了我們是否擅長、是否能把這件事做好。價值觀、動機和性格特質對我們做這件事起了決策、支撐和是否有天賦的作用;

能力則決定了我們從0開始做這件事時,是否能借用此前的通用經驗去完成;而知識技能則是未開始做事之前所獲得的全部信息基礎,他是我們做這件事具體方式和實踐的體現。從知識技能到能力,是一種把知識技能提煉為抽象通用能力的過程。

通過這個冰山模型,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初步形成一個自我認知的框架,對自己的個人能力素質進行初步的分析。

這里呢,我先來做個示范:比如我是一個喜歡做計劃的人,那么我把這件事放到冰山模型中來做一個分析:

  • 知識:有一定的項目管理和規劃知識;
  • 技能:會使用xmind軟件等工具來制作計劃
  • 性格特征:條理性和理性思維
  • 動機:對事物的控制欲、追求穩定感,希望事務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去發展
  • 價值觀:認為做計劃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大家可以花15分鐘時間好好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冰山模型是什么樣的,必要時也可以尋求他人的評價來幫助自己完善該模型。

1.2 什么樣的工作適合我?

閉上眼睛30s,大家一起自己簡單想想: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呢?相信大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和方向,但難以確信答案正確與否。

下面我們就來揭曉一下答案:很簡單,適合你的工作就是和你個人冰山模型中列舉出來的內容高度匹配的工作。

從長遠角度而言,高度匹配你價值觀、性格特質和動機的職業,是更容易讓你持續為之努力、自驅力更強的工作,因為冰山底層難以改變,因此我們要盡量去尋找冰山底層都和我們高度匹配的工作。無可厚非,冰山表層的知識技能是我們進入該職位時的一塊敲門磚,不能忽略,但內心需要清晰知道這只是做好這個職業的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

為什么要盡量選擇冰山底層匹配的工作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找工作僅看重知識技能層的匹配,例如需要會使用excel、金蝶這樣的財務軟件,表面上看來你好像也多多少少會這些軟件,但是你本身其實更喜歡創新和挑戰,當你選擇做一名財務時,剛開始似乎還算順利,但是冰山底層的動機和性格特質卻一直難以支撐你長久而持續地去堅持這樣略顯枯燥和需要耐心的工作,從而你也就很難在這個崗位上有更好更長久的進步和發展。

技能和知識是相對容易習得的,比如ps、axure、編程,這樣的技能和知識即使你現在不會,但是經過一定的學習和刻意練習是可以有一定掌握的,而本身的性格特質、價值觀和動機卻是很難去改變的。因此,我們在找工作時,要盡量去匹配和我們性格特質、價值觀和動機一樣的工作,因為這3個因素是持續而難以改變的特征。

上面說了找到合適工作的判斷標準,那么接下來就簡單提一下具體面對一份工作時,該如何去分析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很簡單,在通過網絡收集足夠多信息之后,我們可以把該工作的崗位描述按照冰山模型去進行拆解,刻畫出一個該崗位最契合的人才模型,然后再去對標自己即可。

下面,我們可以簡單搬來一份產品的jd描述,簡單示范一下如何拆解。

當然,jd只是該公司對外展現出來的有限的職位描述信息,我們還可以通過該公司員工、hr、官網等更多方式來豐富補全這個崗位的人才冰山模型,不要被單一的信息來源所誤導。

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該模型去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短板,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提高。見下圖:

二、如何規劃自己45年的職業生涯?

第一部分,我們先和大家分享了如何選擇職業,那么接下來我們簡單分享下如何規劃自己45年的職業生涯。估計看到這里大家也很好奇,這個世界變化這么快,規劃45年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有。

僅做短期規劃可能會縮小我們的眼界、引起焦慮。

焦慮本質是一種對于潛在失控的恐懼,我們更容易對短期內的眼前事物產生焦慮;

而例如知識付費這類的營銷文就十分擅長散播“1年、3年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就意味著失敗、就要被淘汰”的認知,引發和刺激人們源源不斷地產生焦慮。

長期與短期規劃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譜。

長期規劃不是具體落地的計劃(也很難做出),而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類似于「放長線釣大魚」這樣做好長期投入、長期迎接變化和終身學習的心態;而短期規劃則以具體的目標為導向,更需要快速投入快速產出;

因此,我們需要將二者結合,即在長期規劃的指導下再制定出有清晰目標的短期計劃。這樣,即使短期內沒有立竿見影出結果,也能夠讓我們愿意在正確的事情上持續投入,保持一種更有的放矢的心態。

那么,面對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地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下面,將借鑒奧美互動CEO布萊恩在30余年工作洞察后寫下的著作——《遠見》中所提出來的規劃方法,來提供一個長期規劃的思路。布萊恩把一個人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為3大階段:

  • 第一階段: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 第二階段:瞄定甜蜜區、聚焦長板
  •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

第一階段: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關鍵詞:自我認知、做好選擇、學習積累為主。

這一階段往往是我們剛剛脫離校園步入社會的前幾年,其關鍵詞是自我認知、做好選擇和學習積累為主。我們需要擁抱迷茫、在不斷的嘗試和學習中更好地認知自我、逐漸摸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是怎樣的,并在經過深思熟慮后盡力做好正確的選擇。

但是這里不需要給做選擇這件事太大的壓力,因為人的眼界和認知都是在不斷更新迭代的,在自己當前認知中做自己認為最不后悔最正確的選擇就好。時刻牢記這一階段的核心價值在于成長和積累,遇到挫折,需要盡快脫離沮喪和否定的情緒,趁熱打鐵做好深入的復盤和成長。選擇了就先埋頭去做,有自己的節奏和主張、遠離迷茫和焦慮的心態。

第二階段:瞄定甜蜜區、聚焦長板

當我們以從容不迫地態度跨越了第一階段之后,就需要開始步入第二階段了,而這一階段就是我們真正在事業上發光發熱的階段。

關鍵詞:專家型人才、專注于甜蜜區。

這個階段給出關鍵詞是專家型人才和專注于甜蜜區,即我們需要成為一名專家型人才,專注于甜蜜區*,持續放大我們在某一方面的優勢。甜蜜區,是高爾夫運動中擊球點中的一片區域,當我們擊打到甜蜜區時,能夠將全部力量準備的集中在這一個點,給球一個最快和最有力的球速。

換言之,我們需要持續而專注的聚焦在長板之上,才能夠讓我們發揮更大的價值。那么為什么需要做專家型人才,而不是廣型人才呢?

曾經看過一本書《人類簡史》,當時的“人類”——智人其實大多數是什么都會做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什么都會一點的廣型人才,但因為那時人類的發展十分緩慢,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這類底層生理性需求,因此人們只要都掌握基礎的生存技能就足夠。

但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逐漸經歷著越來越快的發展節奏,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于是社會開始不需要全面型人才,而越來越需要專業型人才,只有專業而深入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社會的創新和發展,這是由社會發展所決定的。

大道至簡,底層的“道”都是相通的,瞻左顧右只能浮于表面、難以深入;同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下,專注亦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品質。因此,我們需要持續專注于自身長板上,不斷提升自己在某一專業領域的競爭力。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

當我們經歷了自己最發光發熱第二階段之后,我們勢必就面臨著隕落的尷尬地步。

選擇停止工作?

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失落感,失去了身份、價值和貢獻的感覺。

選擇繼續按照第二階段的方式工作?

相對于正在第二階段奮斗的中年人,第三階段的離退休人員缺乏充足的精力和競爭力。那這也就是勢必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工作方向以應對第三階段。

關鍵詞:保持關聯性、持續學習。

這一階段給出的關鍵詞是保持關聯性和經驗傳遞,想象我們的父母已經在逐漸步入第三階段的過程中了,是不是偶爾我們也會覺得他們有些與年輕人或與社會脫節?這就是這里我要說的關聯性。我們需要持續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趨勢保持持續的關注和好奇,時刻保持著一種關注、好奇的狀態,有一個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心。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保持關聯性和持續學習來保持更多對工作的選擇權。大多數人在5、60歲會達到財富的巔峰期,所以當我們在擁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可以做更多的選擇:投資、創業,都是可以考慮去選擇的。

職業生涯的規劃,絕對沒有定論。上述只是提供了一種比較常見的思路,目標就是在于引發出大家對職業規劃的一種思考。趁著年輕,不要渾渾噩噩地做事,而是想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和它在自己生活中的占比是什么?無論工作對你重不重要,想清楚己的內心所需并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就可以。

 

作者:冰冰醬;公眾號:setmefree

本文由 @冰冰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首先,你這個文章就在販賣焦慮

    回復
    1. 贊同

      回復
    2. 咋販賣焦慮了呢?求解

      回復
  2. 在素質教育模式之下,很多人確實德智體美勞全面有所發展,但卻沒有學會選擇和獨立思考,導致自我認知較淺、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從而在面對眾多選擇時難以正確決策。

    回復
  3. 寫的很客觀實際

    回復
    1. 謝謝 大家一起共勉

      來自四川 回復
  4. 不斷的做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

    來自上海 回復
    1. 一個持續優化認知+行動的過程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