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職場的選擇

2 評論 3314 瀏覽 5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在職業選擇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段迷茫期。而后,便是在面對職場分岔路時,陷入不知如何選擇的困擾。作者在做B端產品的路上,也遇到類似的問題。關于此,他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抉擇依據。

這篇文章的主題其實轉換了很多次,可能在正式離職的前夕,才知道自己想表達些什么。

關于選擇,這次核心想談的是:去或留、小廠或大廠、專業性或全面性。

一、去或留

去或留,想描述的是是否要離職。這個問題之前會有一個更前側問題:面試與否。

個人的觀點是:面試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選擇較為恰當的時機。

面試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個人在社會、企業、自我三個環節的認知和認可程度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基于偏差程度修正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現在的成就是否就是你的終點。而這個問題,自我的評價很容易缺乏參考系,不妨讓社會來給你答案。

而關于去或留,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人都不太相同,如果不夠堅定還是算了。除非你特別重要,否則很難會有回頭路。

想了想,刨除客觀原因,主觀還是現狀與期望存在落差,而這個落差很難通過個人能力迅速地解決。

這個問題的思考次序是:核心原因、原因的背景、個人的期望、基于期望的解決方案。

而我這次離開的原因是:

1. 離用戶及業務過遠、專業能力成長放緩

由于是支持類的B端產品,提供能力而不參與業務及運營的執行以及決策。

后者則是支持類B端產品在職場的成長,是為了解決企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職場的成長強依賴于項目。

如果突破不了邊界問題,大概率可能會陷入停滯。

2. 壁壘不夠堅固

關于壁壘,從解決問題來看:人與人的差異在于知不知道怎么解決,以及誰能夠因地制宜解決的更快、更好。

而關于解決問題數量對應的產品經驗,隨著時間的拉長也會趨近相同。

并非說支持類的工作不好,一家企業要運作總有人在前線打仗,也需要有人在后方支援,更多的還是關乎個人的選擇。

支持類的產品,從當前狀態來看,它很難再給我帶來成長以及成就感了。

3. 序列靠后

社會一點,序列無非是領導對你的重視程序,決定了你的晉升、晉級、調薪。

但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序列不是競爭出來的,是留下來的。但假設別人本身已經遙遙領先,“剩者為王”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實在太多了。

基于這三點,問題其實即期望。而解決的方案是保持用戶感,回歸普通用戶去使用、理解企業的產品。其次是通過KPI共擔關聯業務,從業務視角提供能力而非以需求視角提供能力。

最后就是學習和離開了,選擇離開的我還是認為離開不是最優解,它有時候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在此也分享我目前直屬leader的一段話。

“人如果陷入了瓶頸,可以選擇換一家企業踏出新的領域或者獲取物質上更高的回報。但是企業是不可以的,企業和人一樣也會迷茫、陷入瓶頸,甚至是停滯不前。這種時候,也許我們要更多地學會耐心?!?/span>

其實成年人做選擇,無非是獲取選擇的收益以及付出選擇的代價。去或留,不過一場賭局,誰也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二、小廠或大廠

什么叫大廠,我更愿意把這個概念定義為行業的TOP 3 企業。如果與行業外的企業比較,可以用用戶基數、現金流或者企業規模來做橫向對比。

大廠的招牌,不一定香。

關于小廠和大廠,我認為都可。但如果沒有大廠的經驗,還是建議去經歷、感受一下,不要陷入井中。

就我個人而言,大廠所有給予我的可以總結為兩個字:視野。

都說“面試造火箭,入職擰螺絲”,但也因為鏈路夠長、劃分夠細,你能夠看見事物被拆解之后的運行模式,包括不限于運營、產品、技術。

在大廠之前,我從未想過可以這樣子來設計產品,過往閱讀網絡資料也只是一知半解,這也極大程度的提升了我的產品架構能力。

而復雜的鏈路,項目管理、團隊協作、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第二個很核心的部分,則關于人。

其實在大廠,導師這個角色大多數時候還是蠻虛無的,更多的時候還是靠自我驅動去成長,但除了導師可以瞄準其他部門的優質選手。

大廠里面強無敵的人實在太多了,技術一流比你還更懂業務的研發、只為了一絲增長拼了命嘗試的運營同學,和他們交流學習其思考、處事方式,慢慢地改變自己的淺薄。

最后就是,我得以認知到天才們的職業現狀、規劃和預期,其實還蠻多5年年薪百萬、4年 P10、3年負責人這類的天才。

在他們面前我就是個弟弟,所以也能給自己一個好的參考系,看看自己的位置在哪兒。

追不追趕兩說,至少也不能被薪酬和人事部門忽悠的太慘吧,這樣的經歷1次就夠了。

所以我目前的答案還是大廠,去頂尖的企業經歷風景,決定你未來成就的元素更多的是你身邊優秀的伙伴。

三、專業性或全面性

這個題目映射到自己身上,可以劃分為硬實力或軟實力,B端或C端。

硬實力就是專業能力,軟實力可能是社交能力、向上/向下管理的能力、影響力等。在專業能力、技能沒有達到足夠高的標準時,我是不建議耗費太多的精力在軟實力上的成長上的。

也許在一時你能夠晉升到更高的位置或者職級,可是長遠的看卻喪失了自身的競爭力。能夠保障自己穩步上升的軟實力在我個人的階段就足夠了。

關于B端或C端,則屬于自己職業方向的選擇了,這也是自身offer的一個選擇題。

如前文所述,個人專業能力的放緩原因為支持類產品遠離業務及用戶,成長強依賴于項目,并且受企業的業務及管理模式制約。

對于我而言,專業性和全面性都是一個比較好的答案,抉擇和自身的職業方向有關。

深度是基于B端產品的積累,面向擁有真實用戶或體量更大的B端產品,用戶比如說賣家、騎手,體量比如用戶規?;蛘呱虡I化的B端產品。

廣度指補全自身的薄弱項,包含不限于C端產品、數據產品、策略產品。

但最終的選擇還是回到C端,會選擇更有輸入的職位,而非僅基于過往的經驗進行輸出,只是輸出會很容易陷入停滯。

假設物質和晉升相近,我還會考量則是自我認同、他人及社會認同。

前者是個人喜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是你所感興趣的。后者是重要程度,解決這個問題的人處于食物鏈的哪個部分。這2者決定你在這個崗位的時長。

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將時間再拉長,5年后的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四、現金、期權、股票

這個問題,取決于企業目前的階段,一般來說股票≥期權≥現金。

期權,要考量其兌現時長,到底什么時候才能上市。其次則是其是否具備良好的回購機制及憑證。

規模更大些的企業,則是股票和現金的比例,一般來說不是由個人所決定,但如果可以協商,在股價較低的時候,不妨適當增加股票的比例。

期權和股票,需要考量的是保底部分和增發部分,如果大部分是增發部分,可能還是需要有約束性的條例。

現金部分,則是合同簽署部分、非合同但承諾部分,以及企業一般年終獎的數量了。

這一小節,其實都是在賭企業的履約性,但選擇期權類的企業,我建議還是把自己賣個好的價錢。

如果未達到自己的預期,可能再積蓄一陣力量可能會更合適一些,變現的機會在人生其實沒有幾次。

五、寫在最后

本來的設想是安于現狀,但5月份的變化或者說機遇卻來的過于突然。

在前面沒有說的一點是:沒有想離開的話,面試最好也淺嘗輒止,失敗還好說,但假設面試順利進入到那個狀態就很難退出來了。

這份工作中我獲得了職業上最高速的成長,現在真的感覺是企業成就了你,而非你成就了企業。

在此,也非常感謝在過往成長過程中所有幫助我的朋友們,希望未來大家都能事事如意。

事已至此,先喝杯茶吧。

#專欄作家#

WISE,微信公眾號:Becomewis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騰訊產品經理,專注于精細化運營、用戶數據體系建設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經濟不景氣,做B端產品其實大家過得都蠻艱難的,最近也陷入了瓶頸。不過看了您的文章,心態上平和了很多,謝謝 wise 老師給我帶來的啟發和思考,再次感謝。

    來自北京 回復
  2. 好文,已讀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