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崗位的長遠規劃,深度或廣度?

4 評論 10463 瀏覽 10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讀:一個人在職場上的要想走得長遠,必須得做好職業規劃。而作為產品經理,在做職業規劃時應該考慮什么呢?本文作者將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最近因為考慮換工作,所以會深思自身的職業選擇。

8年產品從業者,經歷過大廠和小廠,近期換工作,較焦慮。問過周圍很多朋友,前輩的建議,參差不一,很多觀點具有代表性。故整理自身思路,輸出階段性想法如下。

先擺結論:

建議選擇廣度,而廣度的精髓是在于有助形成自身的體系。不是分離的手手腳腳,而是有靈魂和思路,然后延伸出四肢和具備行動能力的人。

重點是有機的組合在一起,然后這樣走彎路都有意義。才能累加,才能更高。

詳細思考過程如下:

1. 任何工作都是商業的一部分。創造價值,獲取利潤,是商業的基本規則。

所以思考職業發展的前提,是在商業范圍內進行討論。

即如果希望在某一崗位賺取更多的利潤,應該提供這個崗位的更大價值。

如何做好某個崗位的最大價值呢?認為是:最恰如其分的做好這個角色。

那如何做好某個角色呢?認為是就像如何做好一棵樹的葉子。只有了解清楚整個大樹和自身所在的位置,長成所需的模樣,才是做好這個角色。

2. 實踐中,選擇深度會出現的困局。

在明確要做好一片葉子后,在具體實施時,會發現有類似兩種觀點:

  1. 深度。耐心深挖某一個行業,做到這個行業的專家。
  2. 廣度。了解更多的崗位,理解全局,然后做好自身。

但產品經理,是一個重實踐的崗位。不是科研型崗位。即沒有客觀標準,只能通過決策結果證明含金量。

然后在實踐中發現,如果只在某個方面精進,長期會發現自身成長變成無根之源。

做增長不了解增長的意義,是否就是做一倆玩法。做搜索,更了解搜索的技術、策略和算法,但做久了好像也容易到瓶頸。做2b,發現客戶接觸來接觸去,最后變成了乙方,客戶說啥,去實現就好。換家公司還不具備業務通用性。

因為是商業角色,所以不從全局角度思考的精進,都容易變成無根之水。一片葉子,如果不了解在全局中的位置,觀自身,是不可能了解,長成什么樣就是好。

3. 老板說:想要深度的,還要廣度的。

張一鳴:其實我觀察下來,我們招聘了很多人,我很多同學朋友在各種行業崗位上工作很長時間,社會上真正有強烈興趣認真長期做某一件事情的人并沒這么多,這個做到的話往往能做得不錯。

張一鳴:作為一個企業雇主,我們更喜歡能夠學習多種知識能力的人。比方說我們公司的產品經理很多都是工程師轉型的,一部分是設計師轉型……純專業對口并不是這么關鍵,更需要的是能夠學習多種知識,保持學習能力比知識的積累可能更重要。

——摘自《錢穎一對話張一鳴》

讀完了懵逼,老板說要專業的。那就是深度咯?但能學習多種知識能力的人,難道不是廣度?

所以未來規劃這種事情,最不靠譜的就是問老板。因為雇主對員工,是生產要素。考慮用,而不會考慮終身發展。終身發展的問題,只有自己是真的百分百關心的。

插播這則新聞,和整體的邏輯推理有什么關系呢?

關系是:

  • 廣度/深度的選擇更重要是以我為主。企業的考慮,不同視角,不應企業說的,自己就盲從。
  • 摒棄掉雜音后,會認識到:長遠成長才能持續更有價值,而無全局的深挖容易到瓶頸。適度廣闊的認知,有助于對接進真實的商業倫理;

4. 廣度,是否一定賺錢?

了解了更多寬泛的崗位和技術,是否能更好做好產品經理?

問題和“學了這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自己一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近也是深思宏大的道理,與自身的選擇能如何關聯在一起。結論推演如下:

1)“德不配位,必生災禍”的深度思考

古話云:德不配位,那為何德不配位就會生災禍呢?

因為人都是驅利的。所以人都會追隨對自身有幫助的人。見賢思齊,拜師等類似。而比自身強的,一種積累財富比自己多;另一種能力比自己強。

前者,一個下屬(follow)看到一個德行智商不如自己的,但賺很多/有較多財富,本能反應是取而代之?長此以往,這個人不異心,其他看到的人也會有異心。所以這種容易鎮不住,也容易遭“賊”惦記的。

后者,追隨者,看到大佬,能力和發展比自身強。那人本能的第一反應是抱緊大腿,見賢思齊。如果這種“德行”還是一種能普世、形成正循環的德行,那追隨者會更多。所以這種才能鎮得住。

所以其實是,德配位了,才能鎮得住。

所以道理在現實的應用是:希望獲得更好,應先讓自己德行配得上?!案淖儾涣耸澜?,只能先提升自己”。

所以回到原點。知道道理,不一定馬上能過好一生。但你需要積累。深度思考,融會貫通道理。將道理像一張張紙一樣疊在腳下,長遠才能德行/洞見更高。才能容易有更多人追隨,才能站得更高。

所以這條路雖然笨,但確是最穩的道路。

2)另一種角度分析:如何抓住機會

商業機會分為兩步:審時+抓住機遇。

  • 審時:因為商業社會里,客戶的需求千變萬化。但是是持續向前,即寄希望更好的方式滿足自身需求。所以這一點注定了,每個是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機會。所以任何懶惰的大公司和新晉的新公司,都會演繹屠龍少年和龍的故事。后來者,如何扶搖而上,只能通過先認知趨勢然后抓住趨勢。
  • 抓住趨勢:運行一家公司,需要了解管理、營銷、產品生產、供應鏈、PR等。這是先行社會的客觀規律,也是標配。如果一位僅懂生產/營銷的創業者,寄希望就簡單提供頂級產品,而無視營銷、供應鏈等。也一定會被更全面,更全局的創業團隊打敗并刷新認知(參看美團外賣后來居上)。

以上是頂級創業者思考的和面臨的。那普通人的角色呢?

如果自身不夠強,懂得不夠多。那機會來臨時,自己也有時候覺察不到。也許運氣好碰上了,也很難為頂級創業者提供更大價值。

簡而言之,就是不夠強。也許機會來了,自己抓不住,或幫大佬抓住。所得也容易只是寥寥。

5. 向上的最優解?

總結下:機會就像一波波潮水,自己有網,才能兜得住魚。自身沒有干貨,也只有看著一波波潮水來來回回。

其次,想兜住更大的魚,也只有好好縫更大的網。更結實的網。

當然以上觀點,是帶著價值觀的。這種也是人往上的千萬道路中的一種。

但記得大概有句話是:世間有坦蕩正途,但世人總想走捷徑。殊不知正途才是最近的路。

以上,彼此共勉。

 

本文由@trum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嗨,朋友,可以加個微信聊嗎,我的微信:LiMingOrange

    來自山東 回復
  2. 世間有坦蕩正途、但世人總想走捷徑,殊不知正途才是最近的路。

    來自北京 回復
  3. 那字節為啥員工流動性這么大?

    回復
    1. 認為還是需要主線思路的廣度?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