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個公司,52次面試,7個offer,我的產品崗面試復盤
編輯導語:面對產品崗面試大軍,如何從中脫穎而出?作者就其自身經驗,在面試了34個公司之后,52次面試,成功拿下7個offer。作者是如何成功斬獲7個有質量的offer的呢?一起來看看其分享的面試復盤吧。
寫這篇文章時,正值七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最難就業季”。據教育部統計,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年年高喊最難,其實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頗受畢業生青睞的互聯網大廠多會在這個月(甚至更早)啟動2022屆校招提前批。據58同城發布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IT/通信/電子/互聯網(占比19%)是最受畢業生歡迎的行業,其稅前薪資水平(10815元)也是最高的。
由于經歷特殊,我有幸參與了2021屆校招以及社招。本科畢業后,我做過幾年產品管理工作,然后辭職出國讀研。?2020年回國,隨后開始找工作。在此,復盤了去年的經歷分享出來,供有志于從事產品崗的同學參考。
一、從0面試到CEO164分鐘面試
概括來說,我找工作的經歷極其曲折。
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主要投遞了數據分析和項目管理崗,0面試,在另一篇文章《40天投出400+簡歷,0面試的復盤》寫了;在第二個階段,主要投遞了產品崗,先后進入了下表所示的34個公司的面試環節。
在第一階段,主要投了數據分析和項目管理崗。目的是想拓寬能力邊界。讀研前,做的是產品管理工作,需求分析、項目跟進、數據分析等工作內容都涉及過。
?那時覺得產品崗的職責寬泛,學到的技能多卻樣樣不精通。于是,冒出了個想法:專門做一兩年數據分析或項目管理,以間接提高產品能力。
血淋淋的一通碰壁后,我認識到這個想法不實際,并返投產品崗?,F實是:大廠在招數據分析師時,更喜歡代碼能力強的同學;在招項目經理時,則更青睞有多年研發經驗的人。而我雖然在以前的工作中,涉及過這兩塊,卻不精通,這意味著簡歷關都過不了。于是,轉投產品崗,陸續收到了多個公司的面試邀請。
這其中有幾段挺有意思、收獲很大的面試。
流程最短的是序號18的某制造業公司。HR把我的簡歷給到老板后,他對我運營商+辭職出國讀研的經歷很感興趣,本人直接、親自面了100分鐘,并當場給我發了薪酬蠻不錯的offer。錢很重要,但錢不是一切。盡管待遇還可以,但公司所處的賽道跟職業規劃不太符合,最終決定不加入。
時間最長的是序號23的某雇主品牌創業公司。在經歷了業務面(63分鐘)、HR面(54分鐘)后,CEO花了164分鐘跟我交流。CEO發現我性格里有長期主義傾向后,特意拿出電腦向我展示,公司的價值觀是“成就他人、挑戰新我、擁抱變化、長期主義”。企業招人的最高標準是價值觀一致。
小結:調整定位,并持續迭代后,我實現了從數據分析、項目管理崗0面試,到產品崗CEO164分鐘面試的轉折。
二、一條考核公式
每次面試結束后,我們都關心的問題是:是否通過了這一輪考核?能否拿到offer?
有些表象可以幫助判斷是否通過了面試。比如,面試時長是否超過30分鐘?面試官是每次都耐心聽完自己的發言,還是經常打斷自己說話?最后的提問環節,面試官是比較詳細地解答,還是三言兩語帶過?等等。
但這些是表層的跡象。說到底,我總結,有這么一條考核公式決定著候選人能否通過面試并拿到offer。即面試分值 = 50%*經濟學衡量+30%*心理學影響+20%*表演學包裝。當這個分值超過企業的劃線時,候選人通關;反之,當低于劃線時,game over。
面試官心里會有桿秤,估算著每一個候選人假設入職,能在多短時間內做出多大的業績?效率乘以業績換算出來的效益,能否覆蓋企業為了聘用他而支出的成本?經濟層面的衡量是最核心的。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大多數招聘決策是以理性為基礎的。
但面試是個有趣、復雜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學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面試結果。比如,首因效應。候選人在入座、打招呼、談吐等方面,給面試官留下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影響面試官的判斷。
來源:網友總結的招聘黑話
此外,面試雙方都會包裝自己。候選人為了拿飯碗,在合理范圍內美化自己,用目標公司的行話來重新講述干過的活。這是情有可原的。而一個合格的面試官也會拔高公司的形象,把好的突出,把不好的從樂觀主義的角度來描述。對自身進行包裝是求職市場中很常見的一個動作。善于包裝的人,能把自己賣出一個更好的價錢。
總結參加過的52場產品崗面試,我提煉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把自己當成一款產品來打造,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做產品的關鍵,此外,也需要適當學習一些心理學和包裝技巧。
三、五類面試問題
面試問題,既有面試評分表或者企業招聘制度指導,也會受面試官個人判斷影響,還是受現場互動影響。一般來說,一場產品崗面試會涉及個人履歷、過往工作、項目考察、情景模擬、職業認知等部分或者全部問題。
1. 個人履歷
首先,95%以上的面試是從對個人履歷的提問開始的。典型的提問方式是,讓我們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偶爾在復面中,面試官剛進來,還沒想好要問啥。這時,我會主動打破沉默,“要不我先做個自我介紹吧”,得到面試官點頭同意后,就簡單說說自己。
做自我介紹時,不要自嗨,別沉浸在自己的視角,講太多自以為是的亮點,而是注重用戶需求導向。在面試準備階段,就要研究崗位JD,分析公司的招聘需求。如果有可能,就找到行業人士甚至在目標公司上班的員工,問問這個崗位的重點需求。再貼近公司的需求,針對性地調整自我介紹。
比如,在參加編號17的某海外智能柜創業公司的面試時,我重點講了自己接觸過的某智能柜物聯網集成項目,引導面試官多提問這個需求,促使面試官形成我有過相關經驗的印象。而在面試鯨準時,事先了解到這家公司提供數據可視化產品,因此,我重點介紹了做過的某數據大屏項目。
小結:在面試準備階段,要分析公司對于該崗位的痛點需求,并對應地調整自我介紹,引導面試官關注跟目標崗位相關的工作經歷。
2. 過往工作
這類提問的目的是核實求職者過往經驗的真實度,以及其與在招崗位的匹配度。如果求職者的簡歷注水過多,或者沒有對簡歷上的每一個字負責,就很難招架得住面試官一連串對細節的拷問。
此外,如果在招崗位要求快速上手、不需要太多培訓,面試官就會對比上份工作與當前崗位的內容和運作方式,物色經驗相似度高的人。
比如,在面試安克創新的耳機運營產品崗時,面試官就問了我:
- 上一家公司員工大概多少人?產品相關工作人員有多少?開發多少?運營多少?
- 有多少個產品經理?相互之間是怎樣分工的?
- 經常要對接的人有誰?溝通時有沒有遇到過啥問題?
通過問這一系列的問題,面試官得出結論:我的經驗偏功能策劃,而他在招的崗位偏活動運營,且只有一個名額,他更想招一個有經驗的人。盡管面試沒通過,但他覺得我的簡歷不錯,于是同意加我微信,跟我保持交流。
對于這類問題,只要過往經歷是實打實的,通過真實性核查是沒問題的。至于匹配度,如果是很想拿到的offer,就看能不能提煉出一些相似度高的經歷,在回答問題時靈活遷移。努力過后,就看運氣了。
3. 項目考察
面試官從簡歷中挑選出跟在招崗位相關的項目,通過層層發問、深究細節,來調查候選人對所做過需求的了解程度及其含金量,考察求職者的概括能力以及對產品工作流的熟練程度。
這類題目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騰訊云監控技術產品崗的面試。在持續了44分鐘的電話面中,除了第一個問題是自我介紹以及最后的提問環節,其他時間(約35分鐘)都是圍繞我做過的一個某公安視頻監控項目來展開的。
我雖然在面試前意識到面試官會對相似需求感興趣,但那會面試經驗少,沒想到面試官會針對一個項目問了半個小時,所以只是簡單回顧,卻花了很多時間做騰訊云、阿里云、亞馬遜云之間的競品分析。這導致我到了下半場就開始招架不住,盼望著面試早點結束。
在提問環節,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掛了,我就問面試官,視頻監控和云監控的差別蠻大的,為什么他會花這么多時間提問視頻監控項目?面試官告訴我,這兩個產品確實有些差別,但原理從根本上來說是相通的,如果我真的理解了視頻監控技術,那做云監控產品也不成問題。
事后反省,我有兩個不足。
第一,騰訊云這個崗位是“技術產品”,而不是“產品策劃”,對理解底層技術的要求更高,而我恰好不是技術背景出身;第二,中間辭職出國讀研,對以前做過的項目有些生疏,面試前的準備側重在了競品分析,而少了對過往需求的深度梳理。
接下來再準備面試,我就從需求背景、需求目標、負責的模塊、實現的難點、關鍵數據等幾個維度,來整理跟面試崗位高相關的需求。
4. 情景模擬
這一類可能是一些純粹假設的情景題,問候選人在特定場景里怎樣解決問題,目的是考驗候選人的思維能力;也可能是一些崗位相關的問題,問候選人在所面試的崗位上怎樣達成目標,目的是考察候選人的專業能力。
第一種方式,比如,某公司的面試官曾問過我,“很多人抱怨公司所在樓棟的電梯不好用,物業找到你來解決問題,你會怎么做?”
這個問題當然是假設性的。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問面試官:物業公司委托我解決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什么?目標是啥?等幾個問題,再按PDCA的思路組織我的回答。
第二種方式,比如,在面試平安智慧城的智慧交通產品經理時,面試官曾問過我:
- 怎樣知道廣州市各個公交站點的客流量?
- 怎樣在地圖上識別出公交站點?
第一個問題,我回答了從政府公開信息收集與做一些抽樣統計,面試官補充可以從平安的合作伙伴獲取情報。第二個問題,我回答了可以訓練卷積神經網絡模型來識別,跟面試官的答案一樣。
我的經驗總結是,回答這一類問題時,一定要有邏輯、有條理地分析。不要被表面的情景迷惑了,切忌張口就來。即使缺少相關業務知識,也不要慌。產品經理更重要的價值是他的邏輯分析和執行能力。
5. 職業認知
典型的問題有:
- 你怎樣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 為什么想做產品經理?
- 你認為(B端、AI等限定詞)產品經理要具備什么能力?
- 你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你的職業規劃是什么?
這一類問題在我參加過的產品崗面試中很常見。尤其是職業規劃,80%以上的面試官會問到。我認為,面試官喜歡問這一類問題,目的是想考察候選人對產品崗位的本質與價值有沒有自己的理解,是出于熱愛想做產品,還是隨大流感覺這個崗位不錯就想試試?
網上有很多回答這一類題的套路。難點在于怎樣答出自己的見解,打動面試官自己是真的熱愛產品,而不是讓面試官有種感覺——唉這個回答好像在哪看過,或者跟以前的面試者千篇一律。
復盤小結:在面試前,先想梳理自己對產品崗位的思考,更新職業規劃,從行業賽道、崗位方向、能力模型這三個維度想好入職后要怎樣行動。
四、四個影響因素
參加了34個產品崗的54場面試后,我總結影響我們能否拿到產品offer的四個因素是:專業能力、熱愛程度、職業規劃和性價比。
1. 專業能力
首要因素是能力/經驗。這里用了個斜杠,因為我發現大多數企業是根據過往經驗的相關度和豐富度,來決定是否要錄用。
在面試極視角時,面試官后面跟我坦承,其實他覺得,面試面不出來一個人的能力。簡歷上呈現的經驗,在80%的程度上,就決定了候選人是否會被錄用。
而面試過程中的一系列操作,只是在核查他的簡歷是否真實、含金量有多少。說點題外話,在聊了100分鐘后,這位面試官送我到電梯口,臨走前互加了微信。嗯,面試面成了面基的操作。
我個人不太認可用經驗年限來代替對崗位勝任力的評估。正如我曾跟某獵頭說的,有的人可能有5年工作經驗,但后面4年都在重復第1年做過的事;而有的人可能只工作過2-3年,但因為學習能力強,實現的成長是別人工作5年才能實現的。
然而,我們無法否認,在供過于求的人才市場,企業用經驗年限來篩選是粗暴但節省成本的做法。
再說說我們作為求職者,怎樣判斷個人潛力是否過關吧。簡單粗暴地,可以用面試時長來衡量。
一般來說,如果一場面試沒有超過30分鐘,那么在能力維度就沒有得到認可。面試官覺得你不值得他花時間跟你交流下去,除非面試官直接說出來。例如,我參加過的榮耀總監面,只持續了20多分鐘,但面試官最后說“等HR電話聯系你”。
小結:如果面試時長超過半小時,根據我的經驗,基本上過能力關是沒問題的。此時就是熱愛程度、性價比等其他因素影響著企業是否發offer。
2. 熱愛程度
關于熱愛程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猿人創新的增長產品經理面試。
幾個尋常問題過后,產品VP問我:“說說你平時經常玩的智能硬件吧?!甭牭竭@個問題時,我的內心有如晴天霹靂。好歹面試前認真準備了一番,沒想到才幾個問題,就涼了。
我緩過神來后,編了個“Apple Watch算嗎?”“算”,面試官瞄了瞄我的手,“你今天沒戴嗎?”“呃——落在家里了。”“嗯——還有呢?”“Kindle閱讀器算嗎?”“算。”VP的語氣中透露出,標準很寬泛,看你能說多少個。
預感到自己掛了,我就在提問環節,請VP給自己提些迭代提升的建議。VP說,面試時間短,了解不夠深入,不太好給建議,如果要給建議,也是比較泛的建議。比較泛的建議就是,做產品首先一定要有用戶思維,他之所以問我用什么產品,就是因為如果一個求職者不能像發燒用戶一樣對它感興趣,那就很難做出優秀的產品。要專注地投入、真實地研究、真實地使用,才能洞察用戶的痛點。
總結這次面試,我的感悟是:沒有熱愛,何來極致?
3. 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就像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的優劣會影響應用程序的執行性能。同樣地,綜合素質高的人,即使專業能力暫時欠缺,他也能比較快地主動補齊;而專業能力強的人,如果綜合素質不夠高,則很難掌握新知識、勝任新挑戰。
不同企業會從不同角度來考核綜合素質。有的公司會參考學歷和專業背景來評估,有的公司則交給面試官來具體把握。我個人的經歷是,大多數公司都很看重產品經理的學習能力。此外,也有些公司會并重候選人的自省能力。
關于學習能力,主要考核候選人是否有主動學習的習慣、能否快速掌握新知識。比如,可能會問我們,平時是怎樣學習的?主要想了解我們日常輸入的來源和方式。如果回答看書,可能會追問為什么看這本書?目的是考察我們有沒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面試銥云科技時,產品總監不僅問了我最近讀了什么書,并分別探討每本書的收獲,也問了我近期寫過什么文章。這就是從輸入和輸出兩個角度同時考察學習能力。
- 輸入角度,從看什么書、怎樣看待作者的觀點,來判斷候選人的認知層次(例如,新人可能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或者《結網》,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可能看《俞軍產品方法論》);
- 輸出角度,則從寫文章著手,考察候選人有沒有總結歸納、遷移運用的思維能力。
我也到遇到一些企業考察有沒自省能力。例如,提問:覺得自己有什么缺點?怎樣意識到這個缺點的?如果現在重新做這個需求,我會怎樣做?等等。通過問這些問題,面試官想了解我們有沒有自我反思、迭代成長的特質。
小結:綜合素質是底層操作系統,決定了一個產品經理的職業成長后勁有多少。構成綜合素質的元素有許多,我的經歷總結是,學習能力和反省能力很重要。
4. 性價比
當有一批候選人在以上三個維度都基本達到要求時,企業就會考慮性價比了。
其實,國內的消費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的紅海競爭格局,產品體系已經進化到相當工業化的程度了。很多企業即使沒有喬布斯、張小龍那樣大神級的產品經理,也能通過專業化分工、差異化競爭等策略,做出滿足細分市場目標用戶需求的產品。
在產品以微創新為主調(你抄抄我、我抄抄你)、C端流量觸及天花板的背景下,企業對研發和運營的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而產品人員在很多公司卻陷入了被運營團隊主導的被動局面。這種競爭態勢反映在招聘上,就表現為多數企業對產品崗的需求相對沒運營崗多了,產品經理在談薪酬時也不好漫天要價了,尤其是在創業公司。
在面試過的34個公司里,我就經歷過好幾個創業公司,面試官上來聊了幾句,就問我的期望薪酬。在面試盈立證券時,我甚至坦率地問面試官,會不會因為缺少證券行業經驗而淘汰我?面試官說,如果真的是要根據經驗來卡人的話,那我連面試機會都不會有。既然請我去面試了,就不會因為經驗卡我。后來,他問了兩次我的期望薪酬,見我沒有降低期望的意思,很快就禮貌地送走了我。
所以,對于新人怎樣零經驗入門產品崗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一方面,要系統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能需要端正心態,調整薪酬期望,短期先爭取入門攢經驗,長期再謀劃跳槽提升待遇。
五、三個轉行心得
1. 系統學習
對于轉行或轉崗做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系統學習細分賽道的產品相關知識。
不僅要學習互聯網行業通用的產品方法論,也要全面了解細分賽道的行業知識。比如,對于科技金融賽道,在當前嚴監管格局下,產品設計尤其要注意合規先行,這是電商、直播等其他賽道的產品所沒有的特征。
需要強調的是“系統”二字。
有些新人在入門階段通過網上看干貨、閉門練習來學習產品知識。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吸收的知識點彼此不相關,不成系統。有時候,甚至因為不同文章的觀點沖突,導致思維混亂。
然而,唯有系統學習,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才能在產品職業成長中水到渠成。
打個比方,一輛名牌汽車售價幾十萬。如果把它拆解成座椅、玻璃、方向盤、零部件等,那就一文不值了。組成車子的原材料沒變,還是那些座椅、玻璃、方向盤、零部件等,為什么拆解后就不值錢了呢?因為這些原材料之間的“關系”變化了。
相同的要素,用不同的關系,組成不同的結構,就會有不一樣的功能,整體的價值也會不一樣。
類似地,在入門階段,如果能在大咖的指點下,或者通過自主梳理思維導圖,在輸入的知識點之間形成合理的邏輯關系,會有利于快速提升產品能力。
我去年參加了Akulaku、任子行等公司的面試并接連碰壁后,經過反省,意識到自己在運營商行業形成的產品知識體系不適用于互聯網行業,于是報了產品訓練營,系統學習互聯網產品。同時,抽時間讀一些相關書籍,并在讀完后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把讀書心得結構化沉淀。這兩件事幫助我在后面的面試中表現得越來越互聯網化。
小結:學習產品知識需要結構化,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樣的知識點,不一樣的結構和關系,所形成的整體價值是有差距的。
2. 作品輸出
其次,在投簡歷、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集。
相比沒作品集,有作品集能拓寬跟面試官交流的廣度。我在參加前幾個公司的面試時,沒來得及提交作業,于是,面試官問的都是寬泛性的問題。
附上作品后,面試官就會問我,為啥選擇這兩個作為競品呀?結論是怎樣得出的?等等。提問的顆粒度細了。如果作品的主題跟面試企業所在賽道吻合,還能展示你有在這個賽道長期扎根的決心。
對于自己想去的企業,建議從企業實力、發展空間、福利待遇等維度打分,然后算總分排個優先級,挑出高優先級企業所在賽道,專門寫一兩份作品。在面試萬興科技的視頻剪輯產品崗時,總監跟我聊了近一個小時??上?,她發現我的作品主要是科技金融賽道的,在面試中也多次談及對科技金融的理解(作者本性太實誠了),于是得出結論:我不是最合適的人選。
小結:找工作時,一定能要有自己的作品集,尤其是針對那些高優先級、特別想去的企業。這樣可以使面試交流有個具體的載體。
3. 使用行話
還有個心得,就是使用互聯網行業的思維和語言來包裝自己。前文提到,能不能拿到offer,有20%左右的分值看包裝水平。
具體來說,在寫簡歷時,要使用互聯網化的語言。比如,把自己在傳統行業取得的業績,挑一些合適的,用DAU、MAU、轉化率等互聯網指標來描述自己做了什么、取得什么成果;描述人群特征寫成“用戶畫像”;打廣告增加曝光度寫成“引流”;等等。
此外,可以通過模擬面試,來訓練自己用產品思維組織答案。
在參加騰訊校招的產品策劃崗面試時,面試官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會怎樣設計一個類似Tableau這樣的數據可視化產品?”我當時沒意識到要獨立把控思路,基本上按照印象里Tableau的模樣,分數據導入、數據清洗、數據可視化三個模塊,講述了每個部分應有的功能。
事后反省,這是一個沒有產品思維的失敗模式。跳過了用戶調研、需求分析,直接輸出功能架構了。我應該先思考:目標用戶是哪些人群?在什么場景下服務他們?目標是什么?先想清楚用戶和場景,再去梳理功能模塊。
小結:寫簡歷時,多使用互聯網化的語言;回答問題時,用產品思維來組織答案。
六、結語
產品人需要及時復盤,不斷自我反思,并把從自省中提煉出來的方法論,用于驅動自我進化。
出于這樣的理念,趁著七月這個新一輪畢業生就業季開啟的節點,復盤了去年碩士畢業轉行找工作的經歷,并分享出來,既鞭策自己歸納總結、迭代提升,也希望給有想法轉行轉崗做產品的同學多一個參考。
本文由 @小明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請問產品的作品集是指?
用戶調研、競品分析、PRD等等,投遞簡歷時建議作為附件提交
這些都是公司的保密文件,最好是不要,一般小白或者剛入行的才會這樣做,而且作為面試了很多產品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產品的基礎能力。
作者提到的作品集很重要,很認可。
不建議崗位行業的跨度太大,看你表格中涵蓋了非常多的行業。
在轉行階段,只要收到面試邀請,都會去交流,了解市場情況。但在選offer時,就是選符合自己職業規劃的。
分析很到位,受益匪淺
看完文章,真有點惺惺相惜的而感覺,感謝樓主的分享;忍不住也分享下自己的經歷
第一段是在18年面試,連續面過30多家(有BAT大廠也有小廠),就拿了2個offer;總結發現,問題出在面試說話太自嗨太自我,沒太在乎對方訴求;
第二段是19年面試,有差不多10多家(沒投大廠,投了垂直行業的獨角獸),拿了4個offer;總結發現,這個階段基本能力沒問題了,但缺乏全面性和戰績,對A輪左右的創業公司缺乏拿得出手的戰績,對垂直頂流公司缺乏行業人群的深刻認知和分析;
最近2021年初的時候面了幾個一線公司的崗位,都沒能拿下,總結發現,過了30K的崗位需要你在某個方面有所建樹,不然很難拿到滿意的薪資和offer
從我這幾段經驗,分享一下經驗教訓吧
1、作為產品經理遇到問題首先一定要冷靜,然后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穩穩的分析對方為什么這么問,都有什么背景,深挖對方的訴求。(溝通能力、邏輯思維、需求分析能力、自身處理問題的方法論)
2、結合自身情況,有條理的回答,適時反問,獲得更多的信息,有來有回最好;(深挖需求)
3、根據前期崗位分析準備,加上與面試官的溝通,已經有了足夠的需求和背景輸入,評估出來這個崗位的真正要求,根據對方情況選擇性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界限和經歷經驗(符合需求背景的解決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公司只會選擇合適的人,不是能力強的人)
4、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產品崗位對社招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才是真的硬實力;希望大家多在現在的崗位做出成績來才是根本;
最后吐槽一句,2021年-AI變革之前的這個階段,對于C端產品經理來說,混公司打工已經無法實現產品理想,只有創業一條路才是實現C端產品再創巔峰的宿命之路。恕我直言,現在是B端產品的天下,對產品沒有真正熱愛的同學還是做B端吧。
干貨滿滿的回復!??????非常感謝您抽出時間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很贊成你的幾個經驗總結:思考面試官這樣問的背后訴求是什么?產品面試要適時反問面試官;在面試中,根據捕捉到面試官的訴求,選擇性展示匹配度更高的能力和經驗。
希望可以多點分享、多點交流!
感謝發自內心的分享,方便加V不。
不好意思,很長時間沒登錄了,歡迎加V交流:aqijinggang
本人今年也是剛剛轉行轉崗初級產品,看完大佬寫的文章受益匪淺,謝謝!
我也是今年轉行的 不知道能不能一起交流交流
可以啊 怎么加你呢?
大佬厲害,學習了!
我的情況跟你類似,不過出去讀的IT碩士,算是有了技術背景。 但是,復盤能力比較差。我找的小公司,拿offer幾率倒是挺高的。
有技術背景是個優勢,復盤要有意識地多做。產品從初級往高級走,對復盤并提煉出自己方法論有要求。一起加油!
復盤能力也是一個職場人的核心能力。面試這么多家然后整理匯總系統輸出,確實是能力的體現。
要么走技術型產品經理路線,要么走管理型產品經理路線,不然還是轉其他崗位更有挑戰性呢。
看了你這34個職位,除去4個校招的,這些職位當中產品方向竟然差不多有10個,財務類,數據類,AI,增長,營銷,Sass,視頻,軟件類,還有個我也不知道的FBG產品。你能跟我說說你幾年的工作經理是如何涵蓋這么多方向的嗎?
不是哈,上一份工作是在運營商做面向金融行業的B端信息化產品,去年是轉行求職。
對于我這種剛轉行做產品經理來說受益匪淺,使我對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接下來的方向是沉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