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產品工作的一些感悟(二)
編輯導語:作為一名產品人,在職場摸爬滾打之際,總會遇到一些坑,收獲成長。作者分享了他10年做產品的經驗,并且進行了相關復盤,總結自己踩過的坑以及收獲的經驗,再到如何成為一名產品總監的感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8月8號生日的晚上,我在GZ酒店里敲下了超過5000字的長文 10年產品工作的一些感悟(一) 紀念并復盤這10年多的產品經歷。文中介紹了我大學畢業前5年在一家上市公司的產品工作經歷與感悟,這些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非常感謝那些訂閱本文的同行。
這個10年感悟系列文章總共分為三篇,本文是第二篇,我將紀念下創業環境中的一些經歷和感悟。我的職業生涯過程中大概每兩年就會出現一次發展瓶頸,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浮躁、迷茫。機緣巧合,2014年7月我參與了一家創業公司的籌建,我開始進入互聯網行業……
一、義無反顧地去創業
2013年余額寶橫空出世,在互聯網大廠的引領和監管的默許下2014年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真假互金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一夜之間漫山遍野,那是我見過最火的風口。
2014年6月份的某個中午,那會兒我剛睡醒。一個好久未見的同事神秘地把我拉到一邊,公司要與兩個大廠一起籌建一家互金公司,目前正在組建創始團隊。
我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知道業務是什么、不知道崗位什么、不知道待遇是多少,我一刻也沒有猶豫就答應加入籌備團隊一起去創業。我還記得,在公司的頂樓天臺上,半小時時間就談好了,我想那時候我心里有一團火吧,我想去做C端產品,我想去創業,我想去奮斗。
1. 我的主要工作
我們從籌備到開業花費了一年時間。這一年公司主要在組建團隊、探索業務方向、搭建交易平臺和申請準金融牌照。我作為技術部門2號位,我主要負責:
技術團隊組建:剛開始沒有專職hr,團隊由每個部門自己籌建。我化身為一名hr,不分早晚不分周末,先是遍歷了老同事老同學校友,然后往返于各招聘網站撈取簡歷。
前后我面試過不下100人,找到了后端開發主管、前端開發主管、移動端開發主管、測試主管、運維主管、數據工程師、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設計師等。我完成了技術部門框架搭建核心團隊組建。
技術部門協調:在開業前我們需要完成前端交易平臺(網站、App)、后端交易平臺、互聯網運營系統、后端業務系統建設、完成與第三方支付系統對接、資金存管系統、完成系統運維環境搭建。
有個特別自豪的點是2014年我們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采用了全部系統上云的方案,我們沒有機房辦公室沒有一臺服務器,這在當時是非常激進的做法,當然現在看來是非常有遠見的。我作為牽頭人協調技術部門團隊與第三方團隊完成了這些工作。
產品團隊管理:我與團隊根據業務方案、運營需求完成整個需求梳理、產品方案設計、交互視覺設計。由于業務的特殊性,市面上沒有成熟可復用系統。
我們沒有任何C端經驗、沒有網站經驗、沒有App經驗、沒有互金交易平臺經驗、沒有自營運維經驗、雖然過程磕磕碰碰,但是我們一起完成了全公司平臺0到1的搭建過程。
現在想想我們這40人的團隊戰斗力碉堡了,這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人能進一線大廠,我很懷念這個團隊。
2. 踩過了哪些坑
危險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于沒有數字標準的、專業門檻不高的事情大家都喜歡發表自己的各種觀點,并且都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互不相讓。
做產品的人應該都知道大家最喜歡對產品工作指指點點,喜歡對各種流程體驗發表看法,喜歡五彩斑斕的黑,喜歡戳設計師的mac屏幕,你去看設計師的mac屏幕上是不是都是手指印。大家也喜歡對運營工作提出各種意見建議。
對于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就不這樣了,你看看有幾個非技術的人對技術方案指手畫腳,有幾個人會跟公司法律合規部門溝通政策法規,大家巴不得敬而遠之。當然也有個特殊情況,就是有其他部門的人懂這些專業性的知識,并且沒有邊界感,總想著得聽他的,覺得在坐的都是垃圾。
這些都是沒有邊界感權責不清造成的,沒有搞清楚誰對目標負責。我們在這個上面吃了大虧,慢了進度,壞了氛圍,傷了和氣。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一旦確定了負責人,就算不是特別專業也要去相信,給與支持。
致命的領地意識與部門墻:造成部門墻和領地意識的原因有多種,我就說兩個。
長期沒有邊界感權責不清必然會導致受影響大的部門強勢反彈,我的領地你不能踏入半步,你的建議我一個也不聽,就算是合理的建議我也只聽一半。
當我背后有了一個大團隊時我就會考慮如何保障團隊的正常運轉,保護團隊的利益。在公司的磨合期、管理初級階段,需求方部門隨意變更的需求、對需求上線時間的不合理要求很容易引起摩擦和沖突。沖突之后必然會進一步高筑墻,優先考慮團隊利益部門利益。
這是我個人不成熟的表現,也是公司管理的問題,最后由公司買單。
不要被情緒奴役,管住吐槽的那張嘴:
有些崗位天然就是沖突的爆發點,當這個崗位上的人同時要承擔高難度高強度工作的時候,搞不好很容易心態失衡,很容易情緒化。情緒化后人就需要發泄,需要吐槽,吐槽往往就會被當做負能量。
人都不喜歡負能量的人,領導是人,所以領導也不會喜歡負能量的人。我做了很多有價值的工作,但是情緒化也吞噬了這些價值,而當時卻不自知。
人都有意無意給別人打標簽,負面的標簽一旦形成就需要很大的代價去去掉標簽,這個代價就是收入和成長。
我曾經是這樣的人,花了好幾年才有改觀,直到現在換了環境才去掉了標簽。這也是成長吧!
沒有業務就沒有產品:
我們干過好多次業務還只有一個構想的時候就啟動了產品的研發,業務還未就緒時系統就已經就緒了,最后業務和系統都沒能上線。也出現過很多次需求反反復復。
這不僅浪費了公司資源,也傷害了團隊積極性與部門間的信任。這里有人性的問題也是管理的問題。產品經理,特別是產品總監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違反規則與邏輯的事情往往欲速則不達。
3. 獲得了哪些經驗
擁抱變化、一往無前:
可能是無知所以無畏吧,可能是夢想在燃燒吧。2年多時間我深度參與,甚至不謙虛地說組建了團隊、領導團隊完成了一家互金公司經營所需產品系統的0到1建設。我沒有給自己劃定一個框框,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有我,雖然有很多未知的困難但是我從未害怕、從未停止腳步。
面對未知,不要害怕,辦法總比困難多。比如招聘這個事情,我不懂移動端、不懂UI、不懂運維,我就多面試幾個候選人,聽每個候選人怎么講,聽聽誰講的更有邏輯更透徹,聽聽誰是一路人。
做品工作,特別是領導0到1階段的工作,沒有勇氣肯定是做不了的。
大產品意識與落地意識:
作為產品經理,特別是承擔了項目管理職責、團隊領導職責的產品經理,我們心里要有大產品意識,產品銜接著上下游,是一個中樞環節,產品的上游是業務、運營、產品這些,下游是設計、開發、測試等,我們需要依靠上下游各個環節來完成工作,實現產品的最后交付上線。
大產品包含了產品工作的上中下游,產品經理只是大產品的一環。產品經理特別是產品總監要團結好產品上下游,相信團隊依靠團隊。
產品經理工作的價值是實現產品的最終業務價值,只有產品落地了才能實現價值,如果產品夭折了,前期的付出就都打水漂了。產品經理都希望產品功能強大體驗好,但是大前提是要先落地。
先場景后產品:
“如果說功能和界面是產品的骨架,內容是產品的血和肉,那么場景就是產品的“靈魂”。沒有場景的產品是沒有靈魂的,是YY出來的,是自嗨。做產品之前先了解清楚用戶需求是什么、業務流程是什么樣的,梳理清楚5個W(who、what、when、why、how),然后才是考慮如何進行產品設計。
有場景需求的不一定是真需求,但是沒有場景的需求一定是偽需求。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產品經理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學習,因為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技術在不斷進步,產品的競爭力是在與競品對比過程中動態變化的,每個產品領域都會從藍海走向紅海。
面對新領域最好的辦法是去學習,特別是去系統性學習,不要覺得讀了幾篇公眾號、看了幾個短視頻就是學習了,碎片化學習很難支撐起專業性要求。系統學習最好的辦法是上課、讀書。
為了理解互聯網、做好互聯網,這期間我大概看了不下20本行業書籍吧,雖然里面一半以上的書是為了掙出版費的,但是最終我也學到一些知識,就當是個轉化漏斗吧。
二、成為產品總監
隨著公司的業務不斷發展,用戶數量逐漸增多,公司決定將產品職責從技術部門和運營部門剝離出來整合到一起,成立專門的產品部門來負責公司產品管理工作。我被任命為產品部門負責人。
雖然沒有成立產品部之前主要產品工作都是我在管理,但是前后還是有很大差異。
公司視野與行業視野:
我開始參加公司管理會議,更清晰地理解公司的戰略目標和各項重要工作的決策考慮過程。我更清楚地理解產品的工作在公司拼圖中的位置,也更理解上下游部門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難處。這個變化讓我對任務分配和部門合作有了更正確的理解和配合,一切都是為了公司目標服務。
我開始思考做好公司產品工作需要補齊哪些環節。我招聘了1個用研和1個數據產品。這個工作前期也走了一些彎路,摸索了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對競品和市場環境的跟蹤工作也成了日常工作的一環,有專人負責,定期匯報。這個跟蹤更多是站在產品角度,競品更新了什么內容,行業監管政策有哪些變化等。
被動創造價值到主動創造價值:
在技術部門時做產品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上游的需求,用專業能力如期實現上游需求就是最大的價值,需求方的權重遠高于用戶的權重。成立獨立部門后開始考慮如何主動創造價值,考慮用戶價值,這里有認知的改變也有KPI的壓力。
我們思考用戶需要什么,流程哪里可以更好,能為公司決策提供哪些支持。
舉個大家好理解的例子:公司領導和交易運營同學隨時關注交易量,每次在群里問的時候都需要運營同學去后臺查,運營同學查起來不方便,響應也不及時,特別是非工作時間。
為了解決領導和運營同學交易量等常規數據獲取不方便的問題,我們在釘釘里面加了個簡單的駕駛艙查詢,這樣領導也方便了,運營同學也不用吃著飯趕回去查數據了,大家的滿意度都提升了。
這個釘釘駕駛艙后面不斷低成本迭代,很好地服務了公司領導和運營部門,特別是后來我自己管理運營工作時深度使用。
更系統化、專業化的產品思考方法:
經過幾年的積累,產品越來越復雜,經常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我們開始系統性思考,這些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價值目標是什么,怎么做才更合理,這其實就是一個產品架構的問題。這個思考直接驅動了后續的App新版本研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專業化比如減少日常方案設計與討論過程中憑經驗憑感覺憑權威的情況,在能數據量化和驅動的地方盡量數據決策,比如對ABTEST的引入,比如對用戶體驗問題的判斷方法。
以用戶體驗為例,以前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衡量標準,但是實際上用戶體驗最終要體現在數據上,某個體驗問題影響什么指標,不同的方案對指標有什么不同的影響,我們不再糾結于按鈕顏色大小流程順序等問題上。
思考產品問題時會使用到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思考框架。上一層決定下一層,上一層對了下一次才有意義,要抓住問題的根本點在哪一層,不要只看到表像。
人的認知是螺旋狀迭代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有認知的迭代,只有認知的迭代才會有行動的改變。我們在這個階段也走了很多彎路,比如從無數據到唯數據,某些情況會被KPI而非價值驅動。
本文由 @產品大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期待第三篇,寫的很深很通透,作為一個剛轉新人感覺收獲很多
最近比較忙 等空的時候來更
我們的經歷好像啊,我也是工作十幾年了,一直沒有時間來沉淀自己,我是從07年畢業去北京工作到現在,從一名后端開發到前端開發,最后到產品經理,再到自己創業。一路過來真的心酸,創業失敗后,也進入了迷茫期,直到現在慢慢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的意義。這段時間最大的感悟是怎樣提升【自我認知】,對自己的認知、對事業的認知、對生活的認知都讓我從新認識了世界一樣,最后發現修心才是王道。
哈哈 與自己和解,《原則》里面總結的好 痛苦+反思=進步
期待第三篇,寫的很贊,收獲很多
最近經常出差 只能利用酒店晚上 高鐵等時間來寫。第三篇是有高度些的一篇 我會用心去寫出來。
期待第三篇
好的,請耐心等待
作為1年不到的新人感覺收獲很多,不過很多沒有經歷還是沒辦法深刻理解,期待第三篇
人的認知是螺旋狀迭代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有認知的迭代,只有認知的迭代才會有行動的改變。
這是 第一篇 http://www.aharts.cn/pmd/500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