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越多腦子越亂,怎么辦?
編輯導語:為何有時你看似學習了很多東西,卻仍然停留在原地,甚至因為信息過于龐雜而導致思維混亂?這是因為你沒有對“學習”有清晰的認知,且未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如何做到有效學習及其背后原理做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我以前曾經說過:學習是件非常有趣且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掌握大腦的運作密碼,可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得不說,在充滿變化的時代下,每個人都需要把終身學習新技能作為“必備奶酪”;放在兜里,隨時享用。
可知識的海洋無窮盡,許多“即食奶酪”并無帶來質的提升反而讓認知思維更加模糊,處理工作困難越費勁;為什么?
從神經科學來說,你儲備大量知識,神經元密度雖然增加但條理性非?;靵y,進而導致“大腦關聯分類能力”下降無法深度學習。
比如:看自媒體文章,超過2000字基本就只看加粗的關鍵詞;看視頻,1分鐘講不了什么,超過3分鐘就要倍數播放;甚至看書,左腦進右腦出。
雖你無時無刻都在接觸新知識,實際真正內化的少之又少;享受知識帶來的獲得感,卻對其消逝卻渾然不知,怎么辦?
身邊朋友會告訴你,在學習之前做好個人知識體系,把框架先搭好,知道自身需要哪方面知識,有目的輸入;或者適當運用知識管理工具,如石墨、思維導圖等。
可很多人幾乎把輸入的內容都放在同一區域,即使分類整理最后卻發現關聯性比較差,同質化嚴重,時間久了就亂成一鍋粥;顯而易見,它對你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
若你有類似經歷或困擾,別擔心,不是方法論問題,而是我們大腦存在一種認知錯覺。
今天我們從學習假象、學習方式、記憶與框架重構、知識遷移四個維度來解刨背后的認知,助力你在知識海洋中大腦如同算法一樣游刃有余。
一、學習的假象
我們先從簡單問題開始:什么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你大腦中會出現這兩個關鍵詞“大量閱讀,背誦”;在碎片化內容爆炸時代智遠認為都不是。
正確答案應該為“投入足夠時間并努力”,這句話表面顯得滄桑且無力,其實內力深厚;沒關系最后你就懂了。
那繼續思考,為什么很多人努力學習卻沒有得到自身理想狀態?如學習英語,拼命背誦到最后考試成績還是一敗涂地;運營資料看那么多,最后還是打雜小弟?
你面臨的困惑、不解,造成的自我懷疑智遠歸根結底為:
- 學習方法不對;
- 以為方法正確,但對掌握程度判斷不準確,換言之“我以為的只是我以為的”。
我們一直采用的學習方式為“深度集中學習”和“全面掌握”兩種,前者猶如小學時頭腦風暴一樣的背誦,但現在的年齡與狀態對你而言已不復存在。
顯然后者是你常用的;即大量涉獵,然后試著短時間理解,讓這些知識在腦中產生基礎記憶,擁有流暢感,下次使用時可輕松調取。
如:隔壁同事說,我們要策劃一份中秋節social營銷;你閱文無數,上前猛然輸出說做好這三步就能輕松搞定,可落地時發現還是不會。
這就是“學習的假象”,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合意困難”,怎么理解?
學習中設置些“有益”的困難,增加合理的難度能讓學習效果更準確;換言之若你學習的學科內容自身沒有相關背景知識(好底子),那處理起來就比較困難。
誤區在于往往看似成效的方法論,都是別人的,淺層的;對你幫助不大;也不容易帶來持久的效果。
反之耗費心力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才能更持久,差距在于“深度集中學習”與“掌握全面”使用的“意識狀態不同”。
那什么是意識(consciousness)?
各界科學哲學對于此沒有完全精準的定義,一般認為人對外界環境以及自我內心世界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清晰度;換句話說,即我的直覺,感受經過大腦處理后對外界的判斷能力。
從心理學上人有三種意識,分別為:微意識(minimal consciousness)、全意識(full consciousness)自我意識(self consciousness)。
先說微意識與自我意識,兩者一般融合為負責處理簡單的認知任務,接觸基礎的外界信息后作出的快速反應,也稱之為潛在意識。
再說全意識。
一般表現為我們對于任務與外界刺激較為主動,專注的狀態;能由此對外部感知的一切形成主動思考并作出心理活動(mental state),清楚匯報當下的思考狀態和心理感受,它屬于理性處理事情的過程,也稱之為顯意識。
說到這里,你或許會有所疑問,它和合意困難有什么關系?
舉個例子:你早上起床,把鬧鐘定在6點,當你醒來時意識到起床時間到了,翻身而起;或拿起手機自然而然的打開微信刷一下有無遺漏信息,這也都是“潛意識決策”的。
換言之,它不需要深度學習就能決策,如同你刷文章只看標黑字體,也就形成一種習慣“形式大于內容”,并無真正深度理解。
那顯意識就不一樣了,你應該聽過這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是它的具體表現,如何理解?
你第一次學習騎自行車,大腦要調動肢體的協調與單車的平衡關系,然后通過記憶的方式塑造讓神經元集群成為固定路徑,下次不思考就能完成此動作。
這就是顯意識工作的原理,簡單來說,我把它稱之為“刻意的操作”。
兩者其在腦中占地面積上也懸殊之大,顯意識只占大腦8%作用,其他92%就是大哥潛意識,它信息存儲量非??捎^,如同電腦隱藏的文件夾,深藏不露,但顯意識往往決定你很多重要決策。
總結而言集中學習的核心在于訓練“顯意識”,“全面掌握”的核心在于潛意識,前者在聚精會神的處理信息,后者只是基于大腦固有的路徑去調動新知識。
但從學習角度它們兩個都有bug,前者笨后者懶;為什么?
譬如:你用顯意識很努力地搬磚學習大量的運營內容,同等于同樣的動作進行刻意練習,換句話說:“在一個地方挖地,簡單的東西學習一萬次,高級的技能依然得不到鍛煉。
最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明顯得到提升,你只是集中精力的增強短期記憶而已。
可是培養技能是系統工作,系統講究的是短期記憶;存儲、鏈接依次遞進的過程,怎么理解?
若用生物學眼光看,學習就是大腦將感知到的東西轉化為化學與生物電流的工程,這些電流在腦中留下記憶,整個過程為編碼(coding);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是“鞏固”。
因此鞏固的過程大腦會用潛意識重演學到的東西,填補空白,并把新知識與舊認知聯結,也就是說掌握一個學科或技能是“聯網”的過程。
長期記憶在于“聯網”,但很多人真把長期記憶作為“你記住了嗎”使用,顯然這多么無厘頭。
二、聯網式記憶
明白有時候“集中學習”和“全面掌握”為什么也不管用了吧。
簡單重復的內容雖很快刻在腦子中,兩者都會給你一種“學會了”的錯覺,但并沒有被歸檔保存;它就像你的備忘錄,當不小心把某文件刪除再也找不回來。
因此就算把大量內容集結在你原本搭建好的框架中,你還是不能隨心所欲把這些內容使用,充其量是紙上談兵也。
那什么是聯網式記憶(networking)?我把它總結為新知識必須能和已有的舊認知結合。
就好比你今天看到某篇市場營銷的文章講到某3個概念,而明天另一篇筆記當中有個概念與此重合,那把兩者放在一起就是“重構”。
猶如一幅畫,大腦要決定看到的新知識放在畫的某個地方,起到什么效果;也好比大腦資料的清洗,重復的刪除,不同的歸檔一樣。
所以學習的知識不能被深度理解,原因在于重復的單點知識很容易被記錄,但“全面掌握”的內容又顯得太淺薄。
另一方面,學習知識的本質在于解決復雜問題,因此想要解決某專業復雜問題,并長期記憶這些內容,最好的形式有四步,分別為:檢索、重構、歸檔、融入。
什么是檢索式學習?
我把它總結為“先遺忘,再收獲,發現不足”的學習方法;怎么理解呢?譬如你看到一本寫得非常透徹的書,聽到某個老師講的課程,大腦往往會出現“我學會了”的幻覺。
進一步說;表層知識就像運動中的基本功;一日不練就廢掉。
猶如我們小時候考試,老師在講完結題方法時當下突然頓悟,但上戰場依然不會;所以你在用原有的思維方式處理“懂了”這個概念,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并未完成。
很多人會說“這是我沒記住的原因”;其實不僅僅是,重要的在于“學習方法”;我一般采用“先遺忘”。
當每看完某篇內容時,應該習慣的“拿出筆本或備忘錄”,關閉剛才的內容然后用回憶的方式把它寫出來,這才是自身所提煉的核心,是再收獲的過程。
還有另外一種輔助方式為“反思”;你可以定期花一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必備知識;然后自問,哪些地方做得好,還有哪些需要改進。
新知識的進入讓你想到哪些經驗?針對問題下次的解題策略是什么?并做好小結。這個過程可發現自身不足,同時也能再次回爐。
但是,我們學習一種東西不止于表面,而是要理解整體結構下各組織單元的關系,理解它們如何作為整體運作的,因此,也就是說我們知道的東西要進行實踐。
到這里,但很多人把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論弄反了,一上來先做大框架,然后子單元。不妨思考下,有時我們連大框架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能構建完善體系呢?
那正確的方法是先做重構分類,你學到一個知識需要思考,它屬于哪種類型,最后歸類變多框架自然出現,不是嗎?
學習的高手一般都非常有意識地、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放在一起,然后嘗試進行分析,找到它們潛在的聯系點,當異質的素材放在一起時,僅有大腦的潛意識就能把這種隱藏的關系找出來。
如同:你想學習運營,那社群運營、私域運營、活動運營很多文章歸屬在一起,你會發現其實運營難度并不大,無非是在本質上進行了多種的創新而已。
因此學習前不是先搭建框架,而是先分類知識,如果你以前不是這種方式,那就需要對思維模式與方法論進行重構。
三、重構的本質
什么是重構?望詞生意,重構就是重新構造;要知道人的記憶有兩種能力:存儲和獲取。
存儲很容易,我們天生過目不忘,掌握的信息全部存在大腦某處,想不起來不是因為信息的丟失,而是獲取力太弱。
為什么?譬如:在中學時學的等邊三角形計算公式幾年不用,若工作中哪天需要,怎么想都想不起來?
原因在于你把曾經的信息存在一個個孤島上,再也沒有登島的途徑,這其實和記憶的形成有巨大關系。
從心理學來說,記憶的形成和本質目前還沒有一個廣泛被接受的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它如果需要解釋記憶,就一定會把遺忘拉出來,也就是說:記憶和遺忘組成小閉環。
我們先說存儲:要知道,人大腦記憶依靠的是神經元細胞。
根據科普中國醫學專家研究,人中樞神經至少有2000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都和幾千個神經元有聯系,進而構成一個相對的功能區,并與其他功能區進行復雜的溝通。
換句話說,人的學習和經驗是永不分割,有人集中學習;有人靠全面理解或概念推理;若從神經到分子機制來看,其實兩者本質是一致的,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體現為“神經元之間的協同”。
因此,在深度學習過程中,神經元結構會進行重構,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 協同放電模式
- 更多神經元在該過程中加入到協同放電中,從而促進結構上的神經元鏈接。
所以,這兩種結構重構能使新形成的神經連接變得“粗壯”而形成記憶,如同肌肉鍛煉一樣,不過這個過程比肌肉要要快很多,以分鐘計算。
說到這里你或許有所疑問,學這么多為什么會遺忘呢?
進一步說人的神經元分為“細胞體和突體”兩個部分;而細胞體又分為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三者,它的核心功能是“聯絡和整合輸入信息并傳出信息的作用”。
而突出分為“樹突和軸突”兩者;前者如同大樹一樣,擁有各種樹枝狀,作用在于接受其他神經元傳來的沖動并傳給“細胞體”。
但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有兩個功能:
1)當你受到風寒感冒,細菌進入大腦層后,它能參與免疫系統的防控;
2)康復過程中海馬體會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它新的小膠質細胞會被重組和替換。
也就是說,它也起到破壞神經元突出的聯系作用,這就好比新生嬰兒時期的記憶,遺忘比率與時間的久遠性導致的遺忘相比更大。
作為成人也是同樣;學習的內容若長期沒有被調用,它就會過時甚至被遺忘。
怎么辦?這就涉及到獲取能力;但瘋狂地攝取某些知識也并不能喚回回憶;譬如等邊三角形計算公式,你再學一次進而掌握,還是不能使用。
為什么?因為沒有聯結,而再次檢索其實就是不斷給這些“舊存儲”島上搭建不同道路的方式,它能去這里,也能去那里。
換言之你的獲取能能力決定“舊知識的調取速度”,在一次次努力匹配過程中得到加強,這就是重構的核心。
那從行動層面該如何“重構”呢?
智遠常用方法為“以問題搭建類模型”;即帶著問題做“框架”,然后由框架再進行不斷延展,最后打通本質。
如何理解?現在的人都是孤立式地學習,比如看本書,大概的方式是遇到有啟發的內容進行劃線,甚至摘抄名言,最后也就成了“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因此你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動作,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關聯,以問題為核心在于帶著它找文章內容,然后將內容進行拆解匹配,這樣才能在對比、分類、系統中不斷刺激神經元重新塑造“肌肉記憶”,牢固掌握知識。
說到這里,不妨思考下重構的核心是什么?
不是借鑒別人的框架,而是帶著自己所遇問題建設框架,這樣最后你的大腦猶如蜘蛛網一樣,一個知識動能調動所有模塊進行思考,為自身所用。
譬如:我遇到如何做好市場營銷問題,能從消費者心理學知識看;也能從營銷本身出發,又能站在自身所學洞察方面切入,那豈不是你的視角會更豐富。
但學習的本質不僅是解決垂直所在行業遇到的問題,也要融匯貫通到跨界;即我電商運營的經驗在其他行業同樣適用,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重要概念,歸檔與知識的遷移。
四、學習的遷移
如何理解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它有兩個層面意思:
- 從人工智能角度理解為把已訓練好的模型遷移到新的模型,進而幫助新模型訓練;
- 解決更高層級的問題,讓認知升級。
先說前者,眾多APP算法的核心在于基于數據做遷移。
程序員考慮到大部分數據或任務是相關性的,所以通過舊模型的參數(可以理解為模型學到的知識),通過某種方式分享給新模型,進而加快并優化學習的效率,不用像傻瓜式重新記憶。
譬如:小紅書有大量KOL的筆記,這些標簽分類有閱讀、打卡、風景等;若基于閱讀標簽做場營銷活動為以后數據更加精細。
那最好的形式通過“背后參與的人,特征,地址分布”的基礎數據,然后建設新特征,設定利益規則就可以完成,總結為四步:
- 遷移源;
- 所用數據;
- 遷移目標;
- 完成動作。
然而這一切似乎是“機器的學習方式”,對于普通人來說有什么用呢?智遠總結為解決更高層級的問題。
譬如:你原來是做社群運營,然后突然被調崗到產品運營,現在重要問題在于社群老用戶復購差,活躍度低,如何通過產品迭代的方式讓老用戶上癮,你需要重新規劃產品路徑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還要提升營收,怎么辦?
若按照常規思維方式:你可以請教有經驗的人調取他們已知方案來解決,若不行,再詢問身邊的人,但不一定完美使用。
遷移的學習方式如何做呢?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它是核心訴求是什么?
- 產品優化;
- 營收增長。
難處在于路徑設計符合老用戶需求,那你或者能發現,它的本質是“基于老用戶操作習慣,用的新變體解決”。
進一步說:你需要把社群運營的經驗融合到產品中去,加上合理的營銷刺激,很顯然就能解決此問題;具體來說可能有四步:
- 提煉舊知識核心;
- 問題拆解;
- 抽象到本質;
- 接口融合。
當你把這套模式學會后,下一步就是刻意練習并不斷解決現有問題,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原來我所學、所做很多事物原來都有彼此聯系。
因此你思維不斷迭代,長期記憶的內容也會形成聯網,那就不會出現學習那么多運營知識,最后還是小弟的問題了。
那到這里我們不妨在思考下,為什么會“合意困難”(desirable difficulties),學那么多依然沒有卵用?
關鍵在于:
- 集中所學內容沒有聯網;
- 全面掌握又浮在天空;
- 框架體系又是別人的,自身不能靈活運用;
- 沒有自身方法論;
- 不能長期迭代。
五、總結一下
如何讓大腦輕松學習?首先讀懂學習的假象“集中學習與全面掌握的關系”;然后通過崗位,技能專業重構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
進而提煉“不同學科的模型”升級遷移模式解決復雜問題,再者投入足夠時間持續迭代建立“聯網”模式。
每個人都有自身學習方式,但真正有效的學習從來都“不輕松”,我們需要忍受本能帶來的“厭惡”與“延遲滿足”。
輕松的事人人可以做到,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才值得去嘗試,猶如那句話所述:半山腰總是最擠的,你得去山頂看看,不是嗎?
部分觀點學術參考文獻指導:
1.海馬神經發生調節成年和嬰兒期的遺忘《科學》,344(6184),598-602。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學習到了很多干貨,對照著自己的不足開始內省,感謝作者分享~
看完文章之后醍醐灌頂~謝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