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找工作:行業那么難,我為什么還要換工作?
編輯導語:當你對當下工作環境有所不滿時,你可能會思考是否需要離職。不過在提出離職之前,你需要先對離職的成本進行評估,判斷這一選擇是否理智。本篇文章里,作者結合近來的經歷,對產品經理換工作這件事情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
我非常喜歡曹大輝老師在一次直播時說的一句話:
一切的選擇都有成本,一切的選擇都是決策。
(獻給因為離職問題而看見本文章的你)
最近提了離職,雖說內心不想離職,但是欲望和理智都在驅使我離職走出來。
我靜下心,自我思考過為什么。
是對于理智,是讓我年輕的我走出舒適區,進入磨難區,去學習,感受“痛苦”。
對于欲望,是讓我更加的趨利,賺更多的錢來滿足我對于金錢的欲望。
對于焦慮,是我低學歷,以后沒錢、沒房、沒車、沒社交以及可能出現的沒工作,這些未來的惶恐。
我不是圣人,我只是個懶惰的普通人。一些事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懶惰的我們更想偷偷懶,享受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閑”快感。
但作為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也就有了這篇文章,為什么我要離職。
一、離職要理智
當有“離職”這個想法的時候,就已經代表著自己對當前所處環境的不滿。
這不滿是多方面的,有薪資、福利、文化、制度等等。
有了想法,我們就要開始真正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有離職的想法。
什么意思?
是薪資不滿意?
是公司文化或制度帶來的不適?
是無法在公司學習到足夠滿意的知識了?
又或因為公司出現“麻瓜”讓你憤然出走?
將種種問題歸結于一點,核心訴求就是我們對于當前“利”的不滿足罷了。
因此,當我們出現想法后,不要真的直接離職,而是需要進行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自己有這個想法,這個原因是否能夠改變或是自身能夠接受。
確實無法改變并且自己也接受不了的時候,那就下定決心做好離職準備。
成本計算
離職不是說離就離了那么簡單,我們要思考離職的利弊。
多數時候我們離職換工作只追求薪資上的變化,追求更高的薪水而不去考慮其他成本。
只要新工作薪資大于當前薪資就算OK了。其實并不然。我們做事都有成本,選擇做A而放棄B,那B就是A的機會成本。
所以我們要思考A的收益是否大于B(機會成本)。
另一種極端說法,我們的呼吸都是有成本。
在不同地方呼吸,所付出的成本還是不一樣的。
同理,為什么我們要換個地方呼吸(掙錢)?
如果不是因為收益大于成本,是成本大于收益,對于我們個人而言,那是不是慢性自殺?
所以,機會成本是我們都要了解,并學會去計算的。
這也引出下面的問題,離職成本有哪些?
1)顯性成本(收益)
- 工資;
- 社保;
- 公積金;
- 補助(餐補、車補、房補)。
顯性成本指我們顯而易見“真金白銀”,說直接點就是錢。
如果說工資和補助這類直接發到手上的錢是短期利益。那么社保、公積金這類每個月按時繳納的錢就是長期利益。
因為短期利益是直接拿到手上可以使用的錢,同時“錢”恰恰是是我們最能感知到的“成本”,所以造成大多數時候我們只關注短期利益“錢”。
也就出現了因為錢少事多,“欲望”得不到滿足,產生離職想法。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罷了。
2)隱性成本(收益)
- 工作氛圍;
- 學習氛圍;
- 人文氛圍。
如果說顯性成本中的錢是離職的主要誘因的話,那么氛圍就是離職的次要誘因。
賺“利”是我們工作的目的,而氛圍是我們完成目的“過程”。因為工作中我們感受最多的是完成目標的過程而非是最終的完成目標。
所以我們除了對錢看重外,工作開不開心也很重要。
人活一世,不就是應該有苦有甜嗎,生活已經夠苦了,那還不抓牢可以選擇的快樂了?
如果說,工作獲得的”利“很多,讓“利”的開心能夠完全撫平工作中的痛苦,那我們人人都是“熬夜王”。如果反過來“利”無法撫平工作中的“痛苦”,那還搞毛早就提桶跑路。
只有給的太多太多的時候,我們才愿意留下來主動接受痛苦。
好的工作氛圍,大家會自主地將工作做好。
在主動完成任務后,再將任務細節繼續打磨和完善。
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下,幫助或協同其他同事解決其他復雜問題。
大家都是一種欣欣向榮,up、up的狀態,所以一個好的工作氛圍決定了我們的工作環境。
而學習氛圍是大部分初入職場的人最為看中的一點,
甚至說可以不要薪資,只求一個學習入圈子的機會。
學習氛圍好不好,主要從幾個方面展露。
公司內部的分享會、聘請講師的講座、跨部門的分享以及定期的復盤。
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哪怕你學習習慣不好,當強行被推動分享、輸出內容的時候,你都有所收獲。
所以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培養我們溝通、學習、復盤等能力。
人文環境是感知的統稱,因為我貧瘠的知識難以想到詞語去表述,所以先用統稱。人文氛圍不像工作氛圍,大家盡心盡力,相互友愛的好好工作。
不像學習氛圍,大家有輸入輸出,相互交流碰撞思維。
人文環境更多是一種“舒適”感受。工作累了,有電影、游戲、零售、按摩椅讓你放松。
工作出現問題,沒人譴責你的問題,而是大家先一起盡力解決問題,后續再討論如何規避風險,不會對你人對否定,只會是對事情的否定等,
感覺就像如沐春風,大家的感覺都是很ok的。因此人文氛圍是復合的氛圍,決定我們對公司感知。
3)前景成本(收益)
- 崗位前景;
- 能力前景;
- 行業前景。
除去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本外,還有可以預知,但難以確定的前景成本。
為什么說可以預測?
因為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知識、經歷或經驗的儲備來進行決策判斷,經歷經驗和知識儲備越豐富,那么決策的時候越接近最優(真實情況)。
崗位上,我們要清晰地了解自己還能更近一步嗎?
如果要更近一步還需要多久的時間?
我還需要付出怎么樣的努力?等等。
最后崗位的高升,顯性和隱性(收益)上會有什么改變?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思考決策能力和思考行業前景的方式一樣,都是基于自身認知和知識儲備進行的。
對于能力我們不要不假思索就直接說我學不到什么,而是反向思考我能學到什么。
這樣的好處是盡可能挖掘當前職位有哪些能力還需要我們學習。如果直接想“壞處”反而我們難以發現“閃光點”。
而行業確實是整個前景里面最重要的,在《產品經理找工作:如何尋找滿意的工作機會》我闡述過行業的重要性這里我就不過多闡述。
二、決策和思考
經過上面的文字說明,我們了解到如果要離職,我們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有很多。
不光是工資、積累的人情、氛圍以及位置的“前景”,用于支付未來的“未知”。
那該如何決策?
1. 先算錢
錢作為最能影響我們感知的存在,我們首先就要先算“錢”,不光是拿到手上的錢,還有其他實際屬于我們自己但暫時不在手的錢。
例如:工資、車補、餐補、房補、公積金、社保、商業保險、加班費等。將這些與錢掛鉤的費用進行整合,最終計算出最終屬于我們的錢到底有多少。
2. 氛圍評分
氛圍也是我們需要著重考慮的。我們將對氛圍的感受進行1-10分數值化處理。
分別對工作、學習、人文三個方向進行打分。分是我們最不能接受的氛圍,而10分是我們最想接受的氛圍。
其中1分和10分我們進行保留不使用,之后按照這種思路給分別給我們自己所在的氛圍打上分值。
3. 前景思索
前景上我們也按照1-10分的計算方式進行理性判斷,但是因為前景更靠個人認知的關系,不同人相同事物,認知也會是不同的,我簡單說說我的評分思路。
1)崗位看同事
看先入職的同事他們的職業進階如何,如果公司制度清晰,那么職位前景就很清晰。反之,進階制度不透明、不清晰,那么就要思考自身求平穩還是發展。
2)能力看工作
還是相同的話,不去找不足而去找優點,盡可能說公司哪些能力牛逼,而這些牛逼的能力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再去思考學習這些牛逼的能力,能不能讓我們變得牛逼。
3)行業看政策
這個只能靠我們自己培養敏感度,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能力。初級多看看新聞聯播,觀察能從每天億萬新聞中篩選出來進行播報的時間。中級多看看政務渠道的消息,培養敏感度。高級,高級我還沒想到,等我達到中級后再來完善哈哈。
三、終
我自己細細思考上面的幾個維度后,雖然內心十分不舍得離開,但我最終還是確定我要離職去換工作,這中間我困惑了我一個多月。
最后我將我離開最主要理由歸結為以下內容:
- 過于舒適:工作完全是舒適狀態,作為自控力不強的我,太多時間被耗費。
- 薪資問題:完美闡釋“錢少事少”的工作,周圍朋友的薪資基本是我的2倍。
- 前途無望:本身性質屬于外派,雖然坐著同樣的事情,但變為甲方的幾率過于渺茫。
- 行業崎嶇:公司國企背景,內部項目競標制度,做什么行業完全靠投標而定。落標后做什么行業完全靠后續中什么標而定,沒延續性。
- 改變自己擁抱不確定性:我本身條件過差如果要穩步發展,不知道何時才能“出頭”,我需要去認識更多牛逼的人,去接觸更多的事物。雖然成功幾率渺茫,但人就喜歡“小概率事件”。
最后,也希望各位思考自身,在接受自己的同時,也要認識自己的缺點。之后直面自己的問題,不管是通過提升能力去解決問題還是通過揚長避短去規避問題,終歸需要直面。
#專欄作家#
Wcof,微信公眾號:Wcof(ID:wcofPM),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普普通通的產品人,關注生活相關的行業,擅長將復雜或難以理解的內容,抽象成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表述。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作者在對產品經理換工作這件事分析得還是挺全面的,確實辭職是需要很慎重考慮的一件事,都于我來說,可沒有啥“背水一戰”的勇氣
一切的選擇都有成本,一切的選擇都是決策。哈哈哈哈,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新一代的年輕人裸辭事件,可不敢,特別是讀完文章之后,裸辭我不敢,理性至上,要不然又要焦慮了
現在產品經理這個行業,很嚴峻嗎?找工作不好找么?
各行各業都一樣,日漸成熟的行業,帶來的就是日漸完整“行業條件”。
除了顯性成本,那些隱性成本確實也很容易影響情緒導致做出離職決定呀
是的~所以我說的錢第一,氣氛第二~
感謝作者,文章對現階段的我很有啟發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