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產品和交互中,需要掌握的六種重要思考方式

2 評論 3241 瀏覽 17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在學習產品和交互中,我們是靠著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但是這些成長的過程文件你都保留以及迭代了嗎?如何才能加速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方式以及做事方式。作者分享了六種重要的思考方式,希望對你的成長體系認知有幫助。

去年學會了利用印象筆記寫每日復盤總結以及寫讀書筆記。細細回來,這一年看了不少的產品和交互的書,也做了不少的讀書筆記。加上平日里自己的總結記錄已經有500多條。

無論是產品知識還是設計知識,對自己都有很不錯的提升。因此特地記錄下來這些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關于產品學習的看與做

在如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的成本已經非常低了,不論你想學習什么都可以快速找到相應的教程帶你入門,你能夠很快的掌握到很多小技巧,例如“五分鐘學會原型繪制”“一文掌握流程圖繪制”等。

但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即使你看了很多類型的小技巧,但你在實際的設計中并沒有聯想到那些小技巧也不知道應該怎么運用,最終并不能幫你解決實際的問題。

正如上面漫畫所描述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看和了解的階段,但了解知識并不代表能夠運用知識。正所謂“知易行難”,你可以通過搜索渠道去了解一個藝術品是怎樣制作的,但要你親手去制作這個藝術品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從知道怎么做到能夠做出來這個過程,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先把最近了解到的更切合實際的一個學習模型分享出來給大家看一下。

這其中,“知”代表知識/知道,“能”則代表技能/能力。為什么我們在看了文章后也始終練不好某項能力,就是因為我們特別容易地度過了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卻很難邁過從有知無能到有知有能的階段。

為什么?

因為學習是有瞬間快感的,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你有時候會因為看到了一篇好的教程而覺得很開心,又學到不少。但要實際運用就一定需要練習。而練習卻是一個持續、緩慢而又漸進的過程,甚至充滿著挫敗感的過程。如果你受不了挫敗感,也就一點都不愿意練習了,更不要談熟練了。

到今天,也許你在產品的了解度上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產品技能層面卻顯得很缺乏,你可能是太享受學習的瞬間通透感了,卻受不了練習階段充滿挫敗感的一板一眼的死磕,也就無法將你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因此,練習是一個必須經過的過程,即使是你認為很簡單的東西,你依舊需要用30%的時間理解知識,然后用70%的時間去練習運用知識,才能最終掌握。

二、工作經驗到底代表著什么

想必大家都看過上面這個段子,自己之前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工作經驗到底代表著什么。工作兩年和沒工作的人相比有哪些優勢,以及和工作五年以上大佬的相比又存在哪些差距呢。

先來舉一個之前的設想:如果一個具有十年經驗的人,把他這十年學到的精華濃縮一下傳給另一人,那這另一人豈不是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就學到十年的經驗。答案是怎樣的呢,假設一個有十年經驗的大廚,將其最精華的做菜流程都傳授給其弟子,那么弟子是否就會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夠比肩師傅呢。

這個答案應該更容易回答,自然不太可能,雖然弟子能夠清楚其做菜流程,但更細節的東西,比如對火候的理解,對味道的理解,對色澤的理解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最終做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大不一樣。

同理可以類推到設計師或者產品,那么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和經驗較少或沒有經驗的人相比,到底具備哪些優勢呢。

基于目前自己的理解來看,技法層面能夠拉開的距離隨著工具的簡易化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了,而更多的優勢則是在于對于自我設計方法論的積累,解決項目新問題的方法體系,與上下級溝通的方式方法,以及對于項目進度和落地的整體推動能力和對于新事物的研究和深挖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很有用但卻看不見的軟實力。

你可以很快臨摹出大廠的設計界面和交互動效,但你卻不能理解在這個設計決策的背后經歷了哪些故事。

就像你在質疑為什么大廠的界面還原度那么高,自己公司做的東西的還原度就很不理想一樣,你不知道背后為了保持較高還原度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進行了怎樣細致的溝通和協同,為了能夠實現一個小動效而采用的落地格式是什么,以及他們的限制有哪些。

這些踩過的坑在我看來就是經驗帶來的最為寶貴的東西。

三、學會記錄時間,避免忙碌而無產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感覺一天的時間被排的滿滿當當,但一天結束后卻發現自己的整體產出卻很少,時常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效率太過低下。自己也曾經歷過那么一段時間,雖然很忙碌,但實際的產出卻很低,總感覺處在一種瞎忙的狀態。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避免這種狀態呢,或者說應該怎樣去處理這樣一種情況。在讀過《認知突圍》這本書后,找到了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清單,我們都學過理財記賬,卻很少提及記錄自己的時間花費清單,只有通過觀察記錄,你才能看到更為真切的自己。

我們可以拿一天時間去刻意記錄真實生活中一天的時間花費,以及單位時間內自己所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重復的,哪些事情是無需花費太多時間的,去衡量一下自己花在每件事情上的時間。

觀察自己到底是被哪些事情耽誤了時間,或者說有哪些事情是重復低效的。是大大小小不斷的會議,是各種信息的干擾,還是找參考或者執行上花費過多的時間。

比如你在設計一個頁面時,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在想法調研階段,找參考階段以及頁面落地設計時分別花了多少時間,這樣你才能更好地評估自己在哪方面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有什么更好的改進方法。

找到你浪費時間的最多的那個點,花時間尋找更優的解決方案,從而能夠在后面做事情時提高你的單位效能,以解放自己的時間來完成更有價值的事情。

要記住你所產出的價值大小并不是根據你所花費的時間來計算的,而是根據你最終的結果來看的。也許你晚上多學習了兩個小時,但你可以想一下你白天有沒有浪費了兩個小時。如果拿深夜的學習或者工作時間來代替白天的,那么確定深夜的效率高過白天嗎?

四、學會將碎片知識體系化

想必大家的微信里面都關注了不少公眾號,每天輸出的干貨確實也帶來了不少的價值。我們每天利用空閑時間看看相關的公眾號推送,收獲知識的同時讓我們情不自禁點個“在看”并加入收藏。我也一樣,但其實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讓公眾號的干貨經驗對我們的價值更大一點。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平時收藏的目的,大致應該是想在我們需要用得上相關知識的時候,能夠更快的找到它。但你的收藏那么多,每篇文章帶給我們的知識點又不盡相同,你能夠保證在需要時找到它嗎。任何不經過自我加工處理的內容,只能稱為信息,不能稱為知識,因為你在需要時并不能有效調用它。

就像收集素材一樣,你應該為這種碎片化的信息歸類,把每篇文章中你認為精華的地方,成體系化地記錄下來,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當你下次需要用到這個知識時,能夠快速的找到,并且無需浪費時間看整篇文章(如果有需要,你可以貼上這篇文章的鏈接,從而更詳細地查看當時的完整內容)

就如下圖展示一樣,你需要將那些精華內容歸納到你自己建立的知識體系中去(目錄結構僅供參考)。

當你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后,在后續的閱讀學習中,遇到優質的內容就可以更好地記錄它,最重要的是當你需要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非??焖俚卣业剿?。

五、你的素材庫是有效素材庫還是無效圖片集

作為設計師或者產品,我們大部分人都養成了每天搜集優秀設計稿的習慣,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每天往自己的素材庫里面補充新作品時,我們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我們所建立的素材庫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為我們要做的東西提供靈感來源。換句話說,我們素材庫的建立能否有效解決我們的靈感創意問題。

曾經有很多次我在自己的素材庫中找素材時都沒有找到滿意的素材,細細想來發現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你的素材庫分類不夠明確并且有的素材未及時整理,所以在找尋靈感來源時不能及時找到。并且隨著時間越累計越多。導致最后再重新整理素材時要耗費大量時間。

處理方法:

a. 可以先學習一下怎么去給自己的靈感庫分類,需要你自己建立一套分類的規則。盡量做到不重不漏,這樣你在查找素材時才會更加快捷。

還有一個取巧的方案,就是去學習那些大神的分類規則,他們的分類一般都有著自己的思考,所以以他們的為參照可以避免自己的分類太過零亂(但有一點需要你明確,即使是大神整理的結構,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分類方案,你需要在后續的設計生活中去根據你的整理方式來調整目錄結構,使得整體的素材方案能夠更便捷地為你服務)。

b. 養成每天定時整理收集素材的習慣,把素材及時歸類,避免堆積過多。你會發現,每天花費五分鐘時間來解決你的素材分類,會比之后給你集中整理素材節省大量的時間。

每月養成定期清理素材的習慣,對于一些不必要的素材可以及時清理,以及隨著你審美的提高,及時剔除一些不必要的素材。保持素材庫素材的整體質量。

第二,雖然對素材進行了分類,依舊有時候難以找到我們需要的素材。

處理方案:及時對素材添加標簽(標簽也可以建立適當的規則,方便后期的持續更新)。

為素材添加標簽是為了便于利用搜索來為我們找尋靈感。回想我們平常找靈感用的最多的方法便是去靈感網站上搜索,例如花瓣,Pinterest等,既然搜索是最快捷的一種靈感找尋方式,那么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素材庫打造成一個小型的搜索網站,而標簽的存在便為我們提供了搜索的基礎。

這個小型網站的所有素材都是經過自己精挑細選得來的,所以搜索出來的結果基本都是符合自己要求的素材,建立這樣一種靈感庫,會為我們之后的靈感搜集提供很大的幫助。

通過這樣的方式,你可以將你的素材庫打造成一個存儲和組織素材的系統,從而在你需要相關素材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被你調用。

六、養成復盤總結的習慣

總結復盤一個可能大家很早就聽過的話題,因此在這里不過多講解總結的方法,而更多的是想說明一下怎樣落地執行去養成總結的習慣。

大家都聽過“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的結論,但其實真相更殘酷?!稓W洲社會心理學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在2009年的研究發現,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要的平均時間是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相差較大,從18-251天不等。具體根據人的差異性不同來決定。

我們一些計劃或者習慣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每次堅持都需要靠意志力去完成,而意志力一旦耗盡你便堅持不下去了。所以為了保持習慣能夠被我們持久的堅持下去,我們需要將想要的習慣縮小,縮小到幾乎不怎么耗費我們的精力,專業術語來講則叫“微習慣”。

聽起來是不是很扯淡,很多人會說這種習慣養成和不養成有什么區別。對的,就是要你覺得這個習慣的養成毫無難度,你才能堅持下去。

很多人一想到總結就是一篇文章,覺得很是繁瑣,自己寫不出來,索性便不再總結。但其實總結可以簡化到就是一句話而已,一個隨性的想法,一個偶然間的靈感,只要它能表述你的心得體會,都叫總結。而一句話最多耽誤你兩分鐘時間。

習慣能夠堅持下去,最重要的點就是要保證你在最不想做下去的時刻,依然能夠不費力地去完成它。你要知道,這種能夠一直堅持帶來的“成就感”會比你因為完不成計劃得到的“失落感”重要的多。

而且,通過微習慣你會發現,你總能夠“超額”完成計劃。比如在寫完第一句話后,感覺自己還可以寫幾句話來完善今天的總結,促使你更好地去記錄思考。

當然每天只寫一句話也沒有關系,365天下來就有365句心得體會,而且我的這篇文章的核心來源,也是從我每天的小總結中整理出來結合自己的讀書筆記完成的。

七、寫在最后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讓自己對過去的思考做一次總結,畢竟又一年快要過去了。所以寫一下對自我成長體系的認知。但自己的思考終歸有限,雖然已經自我檢查和修改了幾次,但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希望大家包涵,也希望這些經驗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歡迎留言和交流~

 

本文由 @阿東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完之后的感覺就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人需要學會學習,建立自我學習體系,從學習某一產品到自己著手做,同時記錄與輸出,最后記的復盤,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很棒。

    來自河南 回復
  2. 看完這篇文章學到了很多,也有很深的感觸,人都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成長的,努力吧!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