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轉設計:入職vivo兩周年紀念寫錄
編輯導語:職場中總有酸甜苦辣等待我們去品味,可能是亟待轉行的焦慮,可能是項目完美結束后的欣喜。本篇文章里,作者分享了他入職兩年以來的工作經歷、轉變和成長,包括他從產品轉設計的職場故事,不妨來看一下。
這篇文章好長好長好長,我認認真真記下了入職以來近兩年的故事和感受,我想記錄下這些東西,以免有一天會忘記。當然,也希望這些文字能帶給你共鳴,如果你剛好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或者恰好是產品或者設計行業從業者,或者跟我一樣是個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
有產品經歷的設計會做得更好,同樣,有設計思維的產品也會更棒。
那不妨來聽聽我的故事,共勉!
一、起源
今天是我畢業入職第768天,這兩年多的時間發生了很多很多故事,我想把這些東西用某一種方式記錄下來。
我希望寫下這些故事能幫助自己總結、沉淀、懷念,這是我寫的立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講故事、說問題、寫思考、留紀念。
當然我更希望這些文字能給其他人帶來思考、鼓勵或者反思。
我曾經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被別人的文字鼓勵過,像夜空的一顆星一樣,現在我也想加入這個星群。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做過產品,做過設計,接觸過平臺產品、快應用、信息流;接觸過交互、視覺、動效。
我做了很多事,想過很多東西,認識過很多人。
有人說:回看過去,如果你不認為以前的自己是傻逼的話,你就沒成長。
現在就從兩年前剛進職場的那個年輕人說起吧。
二、無限火力
剛從學校進崗位的時候,真的是無限火力狀態,紅藍buff不限時那種。
當時特別怕閑下來,覺得只要能忙起來,就是一種幸福。
作為新人剛到公司,恨不得發揮全部力量展示所有才華,想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每一頁PPT都力求完美,每一件事都想三遍。
如果剛好有個會可以參加,那簡直像中了大獎,即使參會的時候完全聽不懂在說什么,也努力去聽。
入職的第一周只要忙起來就行,結果是其次。那時候會羨慕能忙起來的同事,同樣是校招,同樣是一天進來的伙伴,別人怎么就比你會議多呢,別人怎么就有事情可以做呢,所以我也要忙起來,我不能閑下來。
這是一個迫切想證明自己,想要有參與感的階段。
這背后的原因是怕落后,怕被淘汰。
簡單純粹的熱情是那時候最寶貴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依然不會覺得尷尬或難堪。
這種本能的好勝心和危機感,一直是之后的職業生涯中我小心守護的東西。
好在是這種不以結果為導向的自我感動式忙碌只持續了一周。因為之后忙到停不下來,注意力也跟隨轉移,不再擔心沒事做,這個階段開始單純的享受忙碌,開始略帶生澀地流轉在每一個會議之間,腦子轉得飛快,手動的勤快,竊喜、享受、滿足。
那時候恰好遇到項目大改版,之前總渴望去開會,現在整天都有會。另外我們還總是喜歡在晚上開會,所以人送外號夜總會。
也許是夜總會的產品同學備受矚目的原因,剛入職不久同組的新人就慢慢肩負起了產品、交互、運營多個角色,機緣巧合的時候會遇到自己提的需求,自己寫策劃,自己跟進,自己運營,自己分析,用戶洞察、需求定義、數據分析、版本迭代要親力親為。
交互設計人力不夠,于是不見光的服務端策劃就得自己寫,需求評審完下一件事就得趕緊設計服務端頁面。
常規的氣泡、紅點、push,每周的運營推廣計劃和排期圈人,步步為營。
遍地開花,各種群都在催你要東西,催你下結論,催你給評估意見。
抽空去拉個屎,未讀消息都能上百條。
一年后再回過頭看最開始的這段經歷,就像一張老照片拿在手機,開始是溫馨,看多了是難過,再看是沉默。
開始總渴望能忙起來,后來忙得不知道該渴望什么。
開始的心態很是急于求成,巴不得馬上能搞個大項目,做點真正有意義的事。
后來因為忙的事太多太雜,一段時間后開始不停的犯錯,于是有一段時間工作變成了疲于奔命,這周的工作就是在彌補上周挖的坑,順便給下一周繼續挖坑。
上邊說這種本能的好勝心和危機感要小心的保存,為什么呢?
因為一旦放任好勝心發展就可能會急功盡利,一旦放任危機感蔓延就可能會用力過猛。
窮人心理學里這樣描述過:
窮人會試圖用手頭最好、最短期的危機管理辦法去處理日常危機。
當時我就是這樣一個心里上的窮人,當然生理上也不富裕。
我會熬到深夜為了完成一份不緊急的文檔,我會用盡所有方式表達我的意見,我會犧牲休息日加班來完成一些不清不楚的工作。
這樣做不是因為窮人沒有意識到長期投資的重要性,而是“我們”往往等不到或等不起回報。
譬如一個窮人可能辛苦攢了一筆錢用于提升自己,然而他可能遭受一些厄運比如生重病、丟工作,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他的努力前功盡棄。
說簡單些,窮人抗風險能力弱,不能像富人一樣長期投資、立足長遠、靜候花開。
我自己一個人到深圳,這座嶄新的城市里我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同學,房租和生活的壓力轉移到工作中去,我必須在這里安定下來,必須建立起抗風險的能力,而目前最好的投資就是工作,這是我當時的想法。因此想證明自己了,想嶄露頭角也就變得理所應當,很容易地放任這些情緒后,急功近利也會變得理所應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短視,用力過猛,提前透支了健康和激情。
后來明白,眼界要開闊些,工作不是人生唯一的投資。健康、審美、情商、氣質一樣是必需品。
喬幫主在斯坦福大學說: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段永平說:埋頭種因,果水到渠成。
經歷這些后我是這樣解讀的:急功盡利和用力過猛都會陷入窮人循環困境,慢下來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一味竭盡全力去追求目標要重要。
對兩年前的這個窮小子的經歷我從不后悔也不羞愧,那是我必定要經歷的一段日子,這是前幾年的果,也是現在的因,沒有這段故事,我不可能完成這部分自我認知,很多事想著想著就通了。
我開始思考我負責的產品(負一屏)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么。
現在手機系統的問題是什么,人們真正想用的OS是什么樣的,這和我們目前的規劃有什么沖突。產品數據導向到底在追求什么,發這些紅點氣泡到底能獲得什么,我每天的工作到底為了什么。
這些問題短時間內都沒有答案。
有趣的是兩年后來看當時的這些問題,這些“空、大、虛”的問題最終讓我的人生與眾不同。
后來回顧,我發現一個有趣的時間點。
有一天和同事開會,聊什么已經記不住了,但我還記得那天的會開到了晚上三點,那天討論有哪些人在,我們在哪個會議室,討論時我是什么心情。
最不可思議的是,我記得那天回家時坐在車上,車窗外的畫面:
- 第一個紅綠燈,街邊被藍色擋板隔住的工地上有一盞大燈把里面的世界照的通明
- 梅林路轉新區大道的路口,幾輛出租停在不遠處,車里沒開燈
- 不一會進隧道,一瞬間身邊亮了起來,耳邊換了一種聲音
- 不知道第幾個紅綠燈,旁邊小區還在亮燈的那家人裝修真好看
- 那天沒下雨,樓下的鹵味和麻辣燙還有人在排隊,百果園的老板娘在刷短視頻
什么是真實?
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
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三、地球是圓的
入職不到幾周,遇到項目大改版。
熱血澎湃的新人全力投入,全程參與了這次專項,也是這一次真正從頭到尾走完了整個項目流程。
在這之前我都是鍵盤上的產品經理,各種方法論倒背如流。什么詞匯我都耍得有模有樣,什么兵器最喜歡組合拳柔中帶剛。
真正進入實際工作后會發現所有人都容易犯的一個錯:玩概念游戲。
這真他娘的是個大坑。
甚至后來工作一部分的時間里,我依然沒法全身而退從這個坑中走出來。
每次大改版我們總會先進行腦暴和發散,也許是水逆的原因,我幾乎沒參與過任何高質量的發散。
很多時候開了幾個小時的會,依然停留在概念爭論階段,所有人都在高談闊論,闡述著一句句正確的廢話。
有一次討論中我們提到了產品定位問題,大家把「信息獲取」作為這個階段的重點,但緊接著有同事提出,不能只有信息沒有服務,OK,那什么是「服務」,什么又是「信息」呢。
就這個破事,我們討論了一個小時。
新聞算是一種信息吧,但它也是一種資訊服務??;
外賣算是一種服務吧,但點外賣的過程也避免不了要獲取和處理信息。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唾沫來定義兩者的邊界、討論兩者關系、推導兩者定位。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團隊里有游戲高手,那整個討論會變成一場災難,會變成一場個人秀、奇葩說。
我們不是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其中有哪些方案,方案之間有什么權重,風險在哪。
這里邊唯一做鬼的是該死的人性,具體點說是一種扭曲安全感的需要。
每個人在發表“正確的廢話”時,收獲的是自我感動式的認可。
當我去定義一件事的時候,我會因為概念制高點而產生一種俯視感,一種高高在上的快感,一種虛榮的強大感。
千萬別小看這種感覺,這種感覺完美而巧妙地迎合了當下行業996和高壓的需要。
當人們的生活只剩工作的時候,工作便成為了成就感的唯一來源。
恰好在互聯網這種頂級行業,人們最滿足不了的就是馬斯洛需求模型的最頂層。
于是乎,這種來自深處的欲望一旦在不恰當的地方釋放,討論就成了自我表現或者成就感的犧牲場。
我振臂高呼:“地球是圓的!”
這是句沒問題的話,沒人會因為這個反駁我。
我因此收獲到了“默許的認可”,不反對等同于認可。
這種感覺會掩蓋個人能力的缺陷,避重就輕地展示著一句句虛偽的能力。
大家一旦進入這個圈,所有人都在自我陶醉,都在喝著一杯杯烈酒,說著滿足自己的話,拒絕醒來。
以上聊遠了,想了這么多,說點實際的。
其實這是在探索一種脫穎而出的方式。
概念游戲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操蛋的事,有些是我們爬得出來的,有些是爬不出來的。
但是當我想清楚了以上這些以后,我發現后來做事稍微簡單了一些,更容易了一些,或者毫不謙虛的說,更容易成功一些。
因為你會更接近事物的本質,這種接近能讓整個人慢下來,能讓我們從“窮極所有”的圈子里出來,能從“無限火力”的困境里出來。
靜候花開。
四、谷底
2020年初,我入職小半年后,基本的業務邏輯已經熟悉了,各種版本計劃和對接也逐漸輕車熟路。
心想著過一段時間就是春節了,能回家好好休息下,有時候躺沙發上伸個懶腰想想這半年的經歷也覺得挺充實的。
最初是一頁白紙,現在紙上勾勾畫畫,涂涂寫寫已經有不少東西。
半年下來有無數個第一:第一次寫PRD,第一次做數據分析,第一次寫策劃,第一次做運營。
這一切光是數量上的增長,就能讓人品味不久。
當然啦,半年來也有不少困惑和問題。
除了業務本身的問題以外,最讓我糾結的其實只有一種問題:我做這么多究竟有什么用?這樣下去會不會就是個工具人?未來在哪里?
這種問題的出現是周期性的,偶爾只會腦袋放空的時候會蹦出來,倒也不會很重視不會很焦慮。
就是像個小印記,總會在心里,時不時出來一下。
當然也有它大爆發的時候,比如某一段時間加班太多,或者心態有點崩。
比如有一次,那時候我在負責一個服務端的交互設計,接運營同學的需求搭建運營能力。
這里有必要說下我們的產品經理培養思路:產品新人來后要先接手交互和運營,交互從服務端開始,運營主要負責和業務相關的一些日常push安排、紅點氣泡計劃這些,總之就是在流程上先參與進來,做一些基礎執行的東西,把流程熟悉清楚。
這樣的培養思路沒有一點問題,問題就在最關鍵的執行上。
比如有時候只是一個簡單的push,給XXX類型的用戶發送幾千萬的push,就這么一個事看起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有時候能耗費你整整一天的時間。
好接下來就聽我來講講,這他娘的到底他娘的怎么個麻煩。
第一步,內容的選擇,要push什么給用戶。
這一步要求你需要對產品的運營有一個推廣計劃,這個計劃要求產品的不同模塊要有數據,根據數據情況才能決定推廣的時間、量級這些。
OK,關鍵點在數據的獲取和對比,但尷尬的是當時的數據分析看板/取數平臺沒建設好,每一個數據都要提需求給數據分析師提數,有些數據還需要跨團隊來獲取,就要走流程提需求等排隊。
第二步,圈用戶,這個東西發給什么樣的人。
這里要定義好push內容的標簽,比如“孕媽”“大學生”“20到30歲”“安裝了XXX”這樣的標簽,再復雜一點會要求“X天內沒點擊過XX的用戶”,取這些用戶群的交集、差集、并集等。
這里的難處在于幾乎每一個人群,都要提需求給數據單獨跑,每一個!單獨跑!
而且這一個過程需要用到兩套不一樣的圈人系統,對接兩個團隊的數據分析師,
第三步,Push目標定好了,準備發出去了。
這時候要寫push文案,準備五套,在push平臺上先進行小范圍AB test,點擊率要過3.5%才能往外發,而且一般只在中午11點多和晚上五點多的時候發,這時候的push點擊率最高。
這里是最惡心的,文案的撰寫。
操作過幾次以后你會發現正兒八經的文案,高端的文案,點擊率都賊差,一旦五個文案點擊率都不過,只能重新寫重新測,每天就兩次機會,最順的流程就是早上測過了,下午就發出去,有一個不過今天就完蛋。
為此我們去搜過,學過push文案的撰寫方式,除了極少部分內容在語言表達上有幫助,大多數教程都是教你怎么去模糊概念,做標題黨,打擦邊球。
舉個例子:我現在要推廣一個有便捷查話費的卡片。
- 文案A:便捷查話費 輕松看余額
- 文案B:你有一個話費清單待查看
- 文案C:叮咚(*/ω\*)你有一份小禮物待收取
三個文案中絕對C的點擊率最高輕松過線,A一本正經講功能,需要的進,不需要的走。B帶一點雞賊,模糊表達,有些引導性無可厚非。C簡直就是耍流氓,互聯網詐騙。
明明一個好的功能,大家各持所需有需要的人用就好了,騙那些不需要的人進來干嘛。
但是行業不允許,競爭不允許,數據不允許。
各種壓力下你只能去不斷地試探底線去打擦邊球,越不要臉詐騙性質越高點擊率越高。
我曾經三次測試一共15個文案都沒過,拖了兩天沒push發出去,最后不得不用沙雕文案發了出去。
我們甚至做了一些總結:帶上“叮咚”“已升級”“顏文字”“注意查收”這種字樣的點擊率會高。
這一趟下來,不只是能力搭建不完整、流程太長導致的效率低下,讓溝通和執行成本巨大。
有些業務(比如push)這樣的,還能讓你身心俱疲。
那時候就感覺超級難受,做事的效率不可控,結果又惡心自己,感覺自己就是個暴力分子。
并且當時非常搞不懂,為什么一個手機系統要去搞互聯網那一套。
我們當時幾個產品新人不止一次反饋過。
Push節奏緩一緩,不要為了追求數據犧牲了自己的調性。
工作強度適當緩一緩,有些事執行成本超乎想象,加班太多了。
好在是溝通順利,放緩了push節奏,一周兩次就可以,但加班太多依然覺得我們是效率問題。
當時真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聯合起來寫了一個ppt給團隊匯報。
大意就是,現階段流程復雜,執行耗時,事情太多,加班太多,扛不住嚴重影響生活。
結果ppt都沒講完就被大佬們懟的講不下去,雖然有些建議說的有道理,但是根本的問題有二:
- 新人涉世未深,還抓不住描述問題的重點,甚至沒搞清楚自己要爭取什么;
- 上面的大佬不接觸實際業務,很難體諒下邊執行層的困難。
這是我第一次爆發式的對工作產生厭惡情緒。
特別是有一個周末,我來公司加班,寫著我認為需求都沒想清楚隨時有可能重來的服務端策劃,編著我認為毫無意義的運營文案,做著本來不應該占用休息時間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那天是我生日。
說句后話,之后的一年時間里,我也還在加班,還在熬夜做方案。
但是三生有幸,有一點不同,我認同現在做的東西,我為它驕傲。
所以現在看,當時的問題不出在執行成本和工作強度上。
我想起大學的時候通宵剪視頻,和同學在宿舍一直剪到天亮,然后早上第一節課去大教室播放。
策劃晚會,天還沒亮就要起床去貼海報、拉贊助、布置現場。
玩賽爾達傳說,一個星期沒出宿舍門,黑白顛倒全在海拉魯大陸做老流氓。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認同的,喜歡的,想追求的,有使命感的,我絕對不會厭惡。
當然現在,站在兩年后的今天看當初這些抱怨吐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覺悟:
- “賽場沒有垃圾時間”
- “平行時空里沒有任何無意義”
有很多人對這個概念有過不同的描述,我最喜歡的,也是接下來想講的:無用之用。
五、無用之用,必有大用
20年大冬天的某天早晨,我剛走到地鐵口,手里的包子還剩最后一口,導師來電話了。
他今天上午家里有急事不能來公司了,一會10點半有一個會議要我代表他參加下。
我根本不知道,這個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后續的職業生涯。
背景是這樣的,正值年末很多內外部的團隊都在總結合作關系,梳理下一年規劃,負一屏的某大客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訪。對方的級別很高,公司對公司級的溝通,會上除了我們團隊的負一屏之外還有幾個其他業務的小伙伴。
情況是這么個情況:一個小時準備,代表一個月活上億的產品去聊規劃,面對的都是總監級別的大佬。
從接到電話到會議結束,不到3個小時的短暫經歷,現在想起來是那么刻骨的深刻。
好像忘記了所有聲音,我腦子里只有一幅幅非常具象、真實的畫面。
嚼著最后一口包子坐上車,車里溫度有點低。
司機好像起得很早,打著哈欠把電臺音量調大一圈。
路上不堵,太陽正好曬到我這一邊。
到得比預期早,我進會議室的時候里邊空調還沒開,找了個最角落的地方坐下。
突然門被打開,幾個人有說有聊地進來了,一下子會議室變擠了起來,空調被往下使勁按了幾下。
我趕緊站起來拿起書包給別人讓地方,感覺凳子不夠用了。
PPT在一頁頁放,大家介紹的時候我掃了一圈現場,每個人都很有特點,身材高矮胖瘦不一,衣著有的隨便有的很潮,有的氣度非凡,有的滿頭大汗。
真想以后成為他們這樣的人啊。
上一個業務聊完,PPT上出現負一屏這三個字的時候,記憶開始變的有聲音。
我站著,雙手插在褲袋里,兩只腳往前規律的一顛一顛,開口說了第一句話。
說著、聊著、想著、看著。
如果這是電影,這里一定要上小提琴,用高音長響做BGM。
如果這是電影,這里一定要配當幸福來敲門主角走向街道拍手的那段。
因為接下來這十幾分鐘給了我從來沒有過的自信和信念。
我突然發現:
面對自己的產品時,我能把每一個關鍵數據記得清清楚楚,我能把每一個問題點想得明明白白。
我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我知道在這里要爭取什么,要表達什么,可以妥協什么。我知道對方想要什么,想聽什么,對方擔心什么。
我從來沒意識到,我居然對自己的工作這么了解,不只是對細節的了解,是對它前世今生未來的了解,我知道我們在哪,我們要去哪,現在的問題是什么,知道什么能改變什么不能改變,知道什么是要靠別人來改變。
這是由事情清楚、腦袋清晰、思維活躍所帶來的愉悅。
在這之后的工作里,我時不時會想起這次經歷。
它像一個巨大的聚光燈,把我之前的所有東西放在了聚光燈下面,給了我極大的自信。
我做過很多沒有意義的事。
我曾抱怨某個版本短淺,沒有價值,某個需求根本沒意義;我曾吐槽某些方向不對;我曾痛罵某些人做事敷衍不負責。
以前我一直覺得很多事沒有意義,這次經歷讓我慶幸做對了一點。
抱怨需求沒有意義的時候,我們會想那到底什么需求才是有價值的,憑什么有價值。
吐槽方向不對的時候我們會去討論到底什么方向對,決策者為什么這么定。
痛罵別人做事不行的時候,我們會警醒自己并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
我們做對了一點:繞過有無意義這個幌子,去直面問題,當下的事依舊執行好,然后去抬頭看天。
改用賀煒的一句話作為本章結尾:
人生當中沒有幾件是真正有用的事,徒勞無功卻是主旋律,但如何面對這些無意義的事卻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樣子,有的人會追求短期意義而急功近利,有的人會珍惜每一次際遇。
真正的成熟并不是追求價值和完美,直面缺憾才有能力靜候花開。
無用之用,必有大用。
六、山
時代的一粒塵,放到個人面前就是一座山。
19年末20年初,我剛經歷完上邊講的這個高光時刻,正對以后的職業生涯充滿期待和信心。
20年3月份,公司組織架構調整,我所在的產品組全部劃歸交互。
我所有既定的期待、規劃、職業生涯,連帶著曾經驕傲的成績。
轟然倒塌。
這是一個極其難以接受的現實,聽到一些小道消息的我不停地找人聊,找人問。
我找當前的leader問,還有沒有可以選擇的余地;我找繼續做產品的leader問,有沒可能帶我一起走;我找上邊的老板聊,這意味著什么代表什么,轉交互后要干什么,我沒想明白;我找和我一屆的同學聊,都剛畢業半年,眼里都是難以置信,眉頭上都是擔憂焦慮;我找從產品轉過交互的同事聊,找從交互轉產品的同事聊,希望能抓住一點思路。
這件事從小道消息,到成事實,只有兩天,48小時。
結果也很簡單,要么離職要么轉崗,沒有選擇權。
我腦子一片空白,頭疼耳鳴,我第一次不知道未來在哪,第一次發現未來不可控。
我在辦公室發了半個小時呆,4點半,背包離開了公司。
以前看這棟樓,是樓。
現在看這棟樓,是山。
今天時間不多了,剩下的每一分鐘我都要留給自己,明天要么明明白白地留下,要么明明白白地走。
回家后我在沙發上躺下,試圖搞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為什么當初我選擇做產品經理。
因為這份工作是我熱愛的,是我深入了解過的,我好像前20年都在為這份職業做準備,我好奇每一個領域,我喜歡研究用戶,我希望改變一些東西,我喜歡在各種困難和挑戰中沖在最前邊。
那么交互呢,我從來沒學過設計,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全空白的領域。
況且聽說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誰他媽聽說過人人都是交互設計師。
如果繼續走,這應該是我目前為止經歷最大的一個坎。
要翻過這座山,我得從哪里開始呢?
從剛進大學的時候開始?但人家做設計的那些牛逼的同學從什么時候就開始了。
高中?好像也有人從初中就開始了,應該還有人更早。
我呢,我大學畢業一年,要跟別人的初中站在同一起跑線。
這相當于一個產品,要求重新寫入底層代碼,重新搭建框架。
如果繼續走,努把力應該能做到60分,再拼一點應該能做到70分,但跟別人十幾年的差距不是愣頭青努把力就能彌補的,至少我覺得做到90分絕對不可能。
踏馬的。腦子很亂。
我想起劉歡的那首《重頭再來》唱給幾十年前的下崗的父輩母輩們。
我想起當時本科學焊接的我,為什么不從事這個行業;我想起當時多困難的抉擇到底是就業還是讀研;我想起為什么一定要做產品經理;我想起為什么一定要離開家鄉,來到這里。
我想起智立方楊石頭的一個故事。
他二十歲開始學畫畫,在少年宮和五六歲的小朋友一個教室學習??剂巳昝涝簺]被錄取,上大一的時候已經23歲了。三十幾歲重新回到奧美,一次集團內部講話的時候,他對著下面說:
我是個草根,我都能混到這個份上,你們沒有理由比我差。
踏馬的,這句話說起來好他媽帥啊。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去給別人講課、培訓,我會自豪地鼓勵他們:
你們看,連我這樣的人都能做好,你們為什么不行?
一點都不夸張地說,直到現在我還被這句話鼓舞著,并為它而奮斗、努力、上進。
這是我向命運吹響戰爭號角的直接原因和動力。
人們常有英雄主義精神,也希望成為一名斗士。
寧愿起伏顛簸無數次,不愿平靜規矩地走一輩子。
現在機會來了。
第二天,準時和工位見面,煥然一新。
其實整個思考的過程遠比描述的要糾結和復雜,去到自己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轉崗,繼續職業生涯,這真的很難以面對。我有不少小伙伴相繼離開,有的在轉崗時就決定要走,有的嘗試了一段時間決定另謀高就,也有人和我一樣,還在這里摸爬滾打。
我常常想啊,究竟是什么讓我改變、留下、堅持。
其實說簡單點就真的只是楊石頭的一個故事里的一句話:
我可能是單純地想裝這個b。
也可能是當時走投無路,只能認命。
但是不管為什么,究其一切,還是因為不想就這么低頭了,我曾經找過無數理由證明自己不是懦夫,現在只用一個理由就能證明我是勇士。
這座山,來得真快,看得真清,爬得真難。
現實是血淋淋的,就算有天高的斗志和再大的熱情,也終究要面對天賦、能力、機會這些現實。
從這里開始,以下所有文字都在講一件事:
翻這座山的事。
七、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是個荷蘭畫家,大家應該對他的這個紅藍黃更熟悉。
跨越了一百年的時空,老頭子依然對我這樣的后輩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當然,講蒙德里安之前不得不提一個人,是他把我和蒙德里安聯系到一起的。
我很慶幸自己的生命中,能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一樣的貴人,他們千奇百怪,或博學多才、或匪氣縱橫,有的懂奇學怪談,有的縱橫過天地四方。
有的甚至跨越百年時光,從未謀面,比如這個荷蘭人蒙德里安。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對我的生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改變。
接下來要提到的這個人,就暫且叫他Han吧。
Han在美國留過學,設計專業出生,去過英國做設計演講,唐納德給他打過傘。
Han 跟我一樣,以前咱們是一個中心的產品經理,后來因為架構調整也轉了交互。
Han是我設計生涯的領路人。
架構調整后,我跟他的工位分到了一起,相當于同桌,負責同一個模塊。
崗位變動后還沒來得及反應,需求就過來了,要對負一屏做一個全新的版本,從設計的角度出發,用設計感和設計力驅動,做一個全新的負一屏。
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我們密切的討論,不停地去嘗試。
這段時間我第一次聽到了設計心理學、用戶體驗五要素、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設計十戒、KCC循環。
也是這段時間,開始讀喬布斯傳,買了王受之的世界現代設計史,硬著頭皮去啃這字典。
拋開工作不談,這段時間簡直是我上了一個一對一設計師入門班,整個過程沒有pua沒有壓力,純碎是兩個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和惺惺相惜。
有人問迪特拉姆斯:設計師怎樣做才能避免平庸。
拉姆斯說:You have to find the right people.people who could actually achieve something through collaboration ,who think beyond what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on a daily basis.who think “what will our society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在這之后的工作中,我遇到過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也遇到過很多糟糕的設計師;遇到過優秀的開發,也遇到過糟糕的開發。
我在想,到底什么人是優秀的,人是怎么變更優秀的。
每一次想這個,就越覺得拉姆斯的話真她娘的精髓。
我們必須去在工作中找到那些優秀人,我們要識別出來哪些人是優秀的,哪些人是糟糕的,優秀的人為什么優秀,糟糕的為什么糟糕,我們要去和那些整天在思考價值、社會、工作、人生的人去交流。
最重要的是你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是非常愉悅的。他們不會跟你玩文字游戲,他們有真才實學,他們的觀點犀利、想法獨特,思路清晰。
有一天周六,我和Han晚上下班后感慨,怎么感覺今天像周一,上了六天班一點都不累。
然后我們決定明天再來聊聊看,睡個懶覺再來。
又一次改變我命運的蒙德里安方案,就誕生在那一個周末。
給老板匯報的那天下午,方案極其成功。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匯報當天上午,我們一起吃飯,我問Han:你還沒給老板匯報過吧?
Han說是,老板可能還不知道他叫什么。
我猶豫了幾秒鐘說:那下午你來匯報吧,這么好的機會。
整個方案我兩同步參與,PPT的每一頁每一個字都是我們一起做的,我們都對方案重點是什么,怎么講清楚爛熟于心,誰去匯報,都能講好。
但是匯報的人只能是一個,只能有一個人來講,聚光燈只能打到一個人身上。
當然,前提是我們對方案非常自信。
我問出那句話,不是我不知道Han有沒有給老板匯報。
我只是覺得,這么優秀的人,應該讓上面看見,應該被老板識別出來。
匯報完后老板第一句話就問:你叫什么名字?
我們的方案后來被傳到同事手中,我們也去給其他人分享過。
直到一年多后,朋友在和我聊天時依然會說起:當時Han做的那個方案啊,真棒。
這次匯報成為了小圈子里的傳說。
我并不想在此生造和標榜自己無私奉獻和孔融讓梨。
我也想在老板面前留名道姓,我也想在給同事分享我們的成果,我也想接受別人的贊美。
我沒后悔過,但也酸過,我也幻想過當時我去匯報,幻想過我能享受這些榮譽。
我也希望獎杯的下面能有我的名字。
后來我才知道,Han在每一份外發文檔,都把我的名字也寫了進去。
匯報完后,Han單獨給老板說明了方案是兩個人一起做的,每一次分享,PPT上的創作人都有我的名字。
所以為什么說和優秀的人合作,是工作中最最重要的事。
他們不僅在能力上優秀卓越,在為人處事和性格方面,依然能讓你欽佩。
方案和工作的成功永遠只是一時的,真正能推動一個人持續進步和突破的,永遠是身邊的人。
說來真他娘的巧,這個方案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成為飛機稿,但我和Han這些優秀的小伙伴,卻成了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那蒙德里安去哪了呢,兩個地方。
我在家里買了一副蒙德里安的紅藍黃,紀念這一個故事,以后我搬到哪,這幅畫就跟到哪。
大半年后,OriginOS 探索桌面橫空出世,雖然跟我們的蒙德里安屁關系沒有,但我還是認為,這個OS桌面和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接近的,這個地方已經承載蒙德里安方案的靈魂。
蒙德里安方案,不只是一個改版,我紀念它是因為在這之后,我真正地知道了怎么去工作,或者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工作。
八、原子通知
OriginOS的原子通知是我第一個設計作品。
這是目前為止,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動,最喜歡的一個作品。
講原子通知的故事,還要再提蒙德里安。
蒙方案匯報成功后,風風火火地進入了策劃、開發階段。我和Han直接駐地南京,與開發零距離對接需求和設計。
去之前我們又花了一周時間,完整地梳理出了方案的框架和重要細節,幾乎已經能伸手摸到實物。
去南京后,每一天都在和項目碰細節,排需求,理邏輯,定優先級。
在南京的第三天中午,吃完飯后leader把我兩叫到一個會議室。
“蒙德里安方案要叫停了?!?/p>
我:??????
我腦子轟的一聲,感覺炸了一顆地雷,WTF?
地雷的渣還沒掉下來呢,又來一句,“你不在我們這個組了,調去了新的組?!?/p>
事情有點復雜,但簡單說就兩件事。
- 方案不用做了,OS有更大更整體的規劃,要騰出人力;
- 我被調去了新的組,不再負責負一屏了。
造化弄人啊,我這才剛從一個地方爬出來,有了點東西,找到點感覺。
現在好,東西東西沒了,團隊團隊要離開了。我去哪、做什么、負責什么,完全不知道。
幾天后我火速回到深圳,去見新團隊。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個新的團隊會又一次改變我。我也根本不知道,我會在這里脫胎換骨。
至今,我依然在這個團隊。
這里誕生了OriginOS探索桌面、變形器、原子隨聲聽這些大名鼎鼎的產品和設計。
當然,這里也誕生了原子通知,內部代號Super X。
原子通知,簡單說是一個動態的精簡的通知。
和傳統通知所不同的是,它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對同一個事件進行信息解構,把當下最重要的信息以最優雅的形式展示到通知中心、桌面、熄屏、鎖屏上。
我們梳理了航班、火車、快遞、打車、會議等場景,將這些日常生活一一拆解。
在不同的時間、狀態用最精美簡潔的方式展示信息。
原子通知設計圖
要把這個設計落地,面臨兩個大難題:
- 怎么去精簡和提煉龐大的信息,找到當下最重要的那個信息點;
- 怎么去打通這么多的顯示端,確保大家能展示一致的信息。
第一個問題關鍵在于取舍和平衡。
舉個例子,當人們去做一趟飛機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會在手機中看到這樣一張這樣的卡片:
這個卡片上有著完整的航班信息,我們幾乎可以不用打開APP,就能迅速get到重要的信息。
現有的方式有幾個優點:一能包攬八成的關鍵信息,二能滿足任何時候用戶的需要,不管你在哪個階段,剛買票還是準備登機,這張卡你都能用。
但原子通知顯然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們想要尋找一種更輕盈的信息獲取方式。
人們的感情是分層級的,陌生人、熟人、好友、摯友等等。
其實信息也一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應該在一個池子里去摸,應該是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人們根據需要一層一層去獲取。
我們堅信,不同的階段,人們的關注點一定不同。
而之前這種大卡片一股腦展示的信息,將信息局限在了一個場景之外的第三者視覺。
舉個例子。
當你拿著行李趕到機場時,你更希望抬手機就能看到需要去的登機口或者值機柜臺,而不是去一張巨大的卡片中去費力的搜尋那幾行小字。
此時卡片上巨大的起飛時間和到達時間對你而言就無關緊要。
這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空間浪費和信息冗余。
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在這些場景和節點中一個個去模擬、篩選、取舍。找到當前最重要的信息,在一個很小的地方,用最好的方式和圖形化語言表達。
原子通知航班場景示意
整個過程我遭受著巨大的質疑,比如剛剛哪個例子,憑什么認為我到機場的時候就不關注起飛時間了,我很可能忘記了具體幾點起飛.
這種質疑和挑戰貫穿了原子通知設計的全過程。
我并不否認這個質疑,反而很認同這個矛盾。
但我不想做一個沒有錯的產品,顯然上面展示的那張塞滿信息的大卡不會遇到這種問題。
這就是取舍的難處,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做不出好的東西來,就是不敢去做取舍,用戶是千奇百怪的,人們是大而全的,只盯著用戶的需求看永遠只會做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東西。
我曾經也迷失在這些質疑里邊。
我也曾想不通,做這個原子通知到底為了什么,要查這些信息到APP里看就可以了啊,去負一屏找這張卡就好了啊,為什么要多一步,把這些東西顯示在桌面、熄屏這種高層級的東西上呢。
做原子通知的時候《信條》這部電影上映。
里邊有句話很打動我:
不要去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
我試著去感受,當我有一個快遞,打了一個車,坐在登機口等待時,我會看見什么聽見什么。
快遞即將到的時候,我會期待著今天下班趕緊回家。
每天下班打車的時候,我會站在路邊玩玩手機,吹吹風,看看行人遛狗,道路施工。
坐在登機口的時候,我會時不時看看登機口有沒有變更,聽聽廣播有沒有催促登機。
當我靜下心來感受這些狀態時,我才發現原子通知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種科技向善的表達,是一種科技為人想的溫暖。說白了它是一種對話,是我真正感覺到手機和人產生的對話。
系統背后這些人,多想了一步,多做了一件事,以前是人們伸手在池子里摸啊找啊。
現在原子通知伸出了一只手,指間一碰,春暖花開。
我輸出過很多版本的原子通知介紹。
但最打動我,也是我對這個設計的終極理解一直沒對外公開過。
生命中哪些百分之一的精彩瞬間,賦予了剩下百分之九十九平淡時刻意義。
一趟飛機、一趟火車、一個快遞、一場電影;這些都只是生命中最微笑的瞬間。
但就是這些瞬間讓我們對整個人生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我買下一個月后的一張機票,可能是回老家,可能是去旅行。那么接下來的整整一個月,想到這張機票就感到興奮。
我今晚要看場電影,這張電影票會讓整一天的工作變得活躍和輕快。
還有我現在寫下的這些文字,這只占用我百分之一的時間,卻賦予了這工作兩年來平淡時刻的全部意義。
原子通知歷時小半年,經歷策劃、開發、測試、試用最終推向用戶的時候,我已經足夠有信心,我知道它一定會打動很多人,甚至改變很多人。
發布會的那天看到原子通知出現在舞臺上的一瞬間,我就知道,這又是一個百分之一的精彩瞬間。
這對我而言,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九、尾聲
原子通知之后,我還參與創造了控制臺、變形器這些超棒的設計。
控制臺也應該是我職業生涯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說原子通知讓我抬起腳踏上了爬山的路,那控制臺一定是我登上山腰的證明。
有機會一定把控制臺的故事寫下來。
在這個故事里,充滿了個人成長的掙扎和心酸。
我認為原子通知的結束,還不能證明我是一個設計師;控制臺的出現,才代表了我設計生涯的開始。
在控制臺的故事里,那些光鮮亮麗的東西都暫時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真正上手畫東西、做東西、學東西時,作為人所面對的艱難、嘲諷、否定和質疑。
我從控制臺開始思考更多的東西:我適不適合做設計,要不要以設計師作為我的職業方向;也在思考未來三五年,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設計師。
還有和其他小伙伴一樣,會想工作到底為了什么,我怎么定義工作。
故事還在繼續,還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會用不同的方式在我生命中演繹。
法外狂徒張三說:我們登上不屬于我們的舞臺,演著不屬于我們的劇本。
無限火力、圓地球、蒙德里安、原子通知、控制臺;很多東西并不是我選擇的,也有些東西是我不喜歡的。
有些時候我們沒選擇的權利,甚至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我所為之奮斗的,熱愛的,拼搏的,保護的,想要的。
用一句歌詞收尾:
He say one day you leave this word behind
So live a life you will remember
我們終有一天會離世而去。
那就活出刻骨銘心、被人銘記的故事吧。
本文由 @福大沉芮dea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希望你能分享更多故事,真的很喜歡看你的文章。
謝謝哇!!之前在公共號發的時候收倒不少惡意,有一段時間表達欲非常低…看到你的評論有被鼓勵到,謝謝你好心人,哈哈
不要在意他們,不要被負能量磨滅了自己的熱情
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寫的真好啊。很有故事感和畫面感,也給了正在產品實習的我一些啟發和憧憬。作為vivo用戶,原子通知真的抓住了我的心,買了回家的車票后,在每次看到置頂的小標簽時都會涌起期待!感謝你們的設計,感謝您的分享,讓我對產品對設計的力量和意義都有了更真實的感悟。
哇喔,共勉!原子通知真的是我工作以來最喜歡的產品了,做自己喜歡、認同的東西感覺真的不一樣。謝謝你的鼓勵哇
看了原子通知確實受益匪淺,等了一年啰,期待你講關于“控制臺”的故事呀
??感動,居然真的有人在意,我好久沒看這個平臺了,一直悶頭在工作上。
在下一定努力碼字,早點發
嗯 那我等著呀~
作者的一些描述很真實,比如關于“用力過猛”的思考、說正確的廢話自我感動、通過對概念的深刻定義提高優越感、對設計取舍的思考等。
不過,看完之后,假如經歷是真的,我覺得作者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講故事能力
同樣有這個程度的思考,甚至再深入幾層,沒有這個講故事能力,在社會的發展也比不上你
從作者歷史文章的敘述方式就可以看出來,作者擅長寫小說
一次隨緣的搜索,一次隨手的點擊,讓我得以靜心閱讀這篇“經歷”
生動的語言訴說著不凡的過去,充滿了真實與辛酸~
感謝你,讓我在有些乏味迷茫的日子里看到如此精彩感動的故事?。?!
繼續加油~
贊,文筆暢快,觸動心弦,淪肌浹髓
感謝分享,意義重大。
整個看下來文筆流暢邏輯清晰,看著很舒服,有磨礪、有迷茫、有成長,文章內很多方法與感悟都對我現在有很大的幫助,感謝分享?。?!作者那么年輕就那么優秀,以后一定越來越好?。。?/p>
字字珠璣,歷歷在目,做自己,不內卷,不躺平,感動!
原來是OPPO的設計師啊
謝謝分享,識他人之山,辨自已之路
一支穿云,萬里路
好文章!
酣暢淋漓的打怪升級史 也是躺平年輕人們的一針猛藥強心劑
頂!
好棒啊
祝福
無比真誠!無比感動!祝福你~
被感動,被激勵,愿你越來越順利!
很感人的分享,同在深圳希望有機會可以交流。
“時代的一粒塵,放到個人面前就是一座山?!痹跁r間的洪流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但是再渺小也有來到世界上的意義。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加個您的聯系方式,交流一下,在工作中有一點困惑想請教一下
我微信 15980260672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