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破圈,一個普通產品經理是如何改變自己的?

18 評論 8154 瀏覽 18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讀:社會是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不斷打破自己的認知圈,才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當然,其中也會面臨很多挫折。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破圈行為”,一起來看看吧。

周末,我正在在看一場有關數據產品運營的直播時,一個朋友看到我在線,微信私聊我說:“看你也在看直播,你是怎么知道這個直播的?你是怎么知道這些老師的?”

是呀,好巧,怎么我們在這里碰到了呢?

一、何為“破圈”?

如果說要回答上面那些問題,其實兩個字就足以,那就是“破圈”。

那什么是破圈呢?

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是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

就如我們讀書的過程,從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破圈。

其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人脈圈,但其本質上是認知圈。

二、為什么要“破圈”?

我們成長到現在,無論是工作、生活、讀書、學習,在每個圈子里面,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是相同類型的,所以很難有突破性的成長。

因此,想要有較大的成長,需要走出舒適圈邊界,站在圈外迎接更多的挑戰(zhàn),即站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挑戰(zhàn)自己,迎接成長。

去年中旬,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我感覺工作很充實,也從沒覺得當時的行業(yè)差,因為這兩年已經把這個行業(yè)的玩法、競品、業(yè)務流程都摸的特別熟悉,公司也準備升我做產品負責人了。

當時,我心想產品負責人,那工資應該至少上20k了吧,畢竟我們是在深圳南山呀。而當HR找我說升職和薪資時,我傻眼了,一個上市公司產品負責人薪資竟然只有10k。

雖然我們是制造業(yè) ,但是這中層工資是不是太低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繼續(xù)從事這個行業(yè)的工資天花板。

所以,當天談完后,我迷茫了,不知道后面的路怎么走。但當天晚上,我就想好了,轉行,并且想轉進互聯網,因為工資香。

轉行,這是部分職場人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轉行成功,尤其我們是從小白轉入一個新的行業(yè)。

其實,轉行也是破圈的一種,因為我們放棄了一個舒適圈,準備到一個陌生圈,獲得不一樣的成長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圈子與圈子是有壁壘的,想要破圈就必須突破這個壁壘。

就如,我想轉行進入互聯網,壁壘就是互聯網公司的offer,想要的東西就是高額的薪資。

但其實獲得offer的前提是我們需要有互聯網產品經驗,然后面試成功。但是一個制造業(yè)的產品經理,可以如何獲得互聯網產品經驗呢?

在這里,我通過朋友鏈接到了產品培訓機構,就果斷參加了最近一期的培訓。

這幾個月的時間,我和我們小組有很多回憶點,如常規(guī)的晚上上課、凌晨畫原型、凌晨寫需求文檔、周末進行問卷調查和一對一訪談和周末針對老師批改的作業(yè)進行復盤,也正是這些努力,讓我們小組的作業(yè)多次第一。同時,我也有以下幾點的收獲:

了解了互聯網產品從0到1的整體流程;

原來競品分析可以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需求分析可以用kano模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產品運營有用戶運營、渠道運營、內容運營等;

app每一個banner和按鍵都應該專屬的含義和位置;

復盤遠比做出的成績更重要;

也正是這一次的培訓,我在11月份的投遞簡歷時都會附上一份面試公司的競品分析和迭代意見,最后我也成功拿下了兩份工具類和一份電商類互聯網公司的offer。

投遞某電商公司的SWOT分析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破圈,比如打卡學習、鏈接大佬、報培訓課程等等,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打破舒適圈,獲得成長。

也許,正是今日種的因,才有它日的果。

三、怎么“破圈”?

沒有誰的圈子是天生就存在,那些成功破圈的人,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們只是找到了方法,最后成功破圈。

因此,有那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成功“破圈”呢?基于我自身的經歷,分享以下幾點:

1. 改變自己,主動出擊

說到“破圈”,首先,我們并不是隨隨便便找一個圈層就扎進去,而是應該結合我們現有的背景,思考我們的“圈”在哪里,怎么去“破”。

就好比有些人是想找“學習圈”,有些人是想找“求職圈”等等。

如果有了想找的圈,該如何進去呢?

  • 想想自己身邊的朋友,想想自己微信里的社群,想想自己的公司,想想一些培訓機構,你想去的圈子總會有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 圈子不是固定的,最好的破圈是我們建立平臺,去吸引其他朋友入駐,再一起打造優(yōu)秀的圈子。

然后,學會改變自己。因我們圈子不同,無法硬融。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那連進圈的基礎能力都不具備,我們進去后可能也沒人陪我們玩。

所以這里的改變自己本質是找到新圈子的核心內容,如我們想融入學習圈,那首先要改變自己去多讀書、多學習,慢慢和新圈子找到共同話題。

至少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別人有興趣認識的人。在慢慢融入新圈子后,主動輸出、主動鏈接,高度主動把自己卷入到外界之中。

破圈是個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事件,主動能放大成功的概率,何樂而不為呢?

舉個例子:

今年,我有一個目標就是運行公眾號,目的很簡單,就是逼迫自己輸出。

但因自己本身是理科生,文筆很差,又是野路子產品經理,怕寫的東西沒有深度,所以一直拖延,遲遲沒有輸出。

直到我在唐韌知識星球,看到了寫作群,然后果斷加入進去,我記得那天是8月27日,拉我進去時,我就問了一句:“怎么判斷自己寫的不錯了呢”?

一位小伙伴給我的答案是:“發(fā)出來,獲取真實的反饋”。

是呀,都沒開始走,就想著跑。

所以我參加了第一篇文章的點評,并在8月30日就找負責人投遞了第一篇文章,這一篇文章被四位小伙伴點評,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CCCCCCC羅的點評,他的點評引起我很多思考,如 :

想寫文章時,先思考下這篇文章的定位是什么?用戶畫像是什么?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起的標題怎么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何把讀者引入到你的文章中來,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仿佛是在看自己的故事一般?

如何把文章結構表達清楚?

如何運用減法思維?

以下,是大家給我的點評:

基于上述小伙伴的點評和負責人凌晨的輔助,這篇文章一次次迭代,最后在唐韌Pminsight發(fā)表。

每一次小伙伴的點評都相當精準,他們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我也特別喜歡點評其他小伙伴的文章,因為每一篇都代表著不同思維,帶給我們是新奇的。

截止目前,我算了下,我總共點評6次,投稿3篇。

當然,我們的寫作群可不止這些功能,它還是我們工作求助和分享的好地方,有問題在群里發(fā)出來,會很有很多小伙伴出謀劃策,毫不夸張的說,我們雖未謀面,但就像一個大家庭,互相鼓勵和成長。

所以,越參與,越得到。

2. 尋找愿意帶你入圈的貴人

有一個好的領導,會讓我們的職業(yè)生涯少走太多彎路。

那遇到一個貴人,并且愿意帶我們入門,無疑我們破圈會簡單許多。這種貴人,遇到需要運氣,但也有提升運氣的方法。

比如我們主動出擊,通過已知的社群、微信公眾號或一定費用等,至少可以提高遇到貴人的概率。

舉個例子:

今年年初,在公司開始成為產品負責人,但也有讓我迷茫的地方,那就是普通產品經理和產品負責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這點的答案我無法依靠領導或者公司給我答案,一是領導沒有義務;二是領導也沒有這個時間;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我自己去尋找。

結果,在我的微信里還真存在這么一位老師,他的產品課程就有上述問題的解答,如下:

普通產品經理思考問題,信息較少,決策快;

產品負責人思考的問題則是長問題,需要結合公司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資源、成本、時間等要求進行思考;

產品經理在蛻變?yōu)楫a品負責人的過程中,所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尋找答案”的習慣。

當然,在和這位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付出了一些費用,但是能跟一位多年產品高管溝通,總是可以輕而易舉打破我的認知,比如和老師探討的一些問題,如:

用戶習慣真的不能改變嗎?

功能其實是不是一把雙刃劍?

產品經理,應該保持單一行業(yè)垂直發(fā)展嗎?

企業(yè)為什么要求產品經理具備行業(yè)經驗?

3. 利他精神

通過產品群,我們可以認識一同堅持前行的小伙伴和行業(yè)大咖。

如果主動輸出,總會有小伙伴會自主加我微信,進行交流。

而在加微信時,我基本都會組織一段自我介紹,其中就包含了我可以提供什么資源。

為什么要這樣呢?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人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給自己最大幫助的人。

所以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利他終利己。

舉個例子:

在這兩年,通過裂變,我微信有了產品群300+,產品小伙伴700+,當每次看到群里有需要內推、改簡歷、找工作、咨詢PMP等等,我都會伸手幫一把,并在他們鏈接到我后組織一段自我介紹及我能提供什么資源,以方便他們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想起。

當然,在這個利他的過程中,我也有幾點收獲:

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能夠為我提供價值,而我也能夠為你提供等價的交換。

利他不是無償幫助別人,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無端自己招攬禍事。

在你還不能為別人提供有效的幫助時,就好好積攢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四、最后

人生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但是破圈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破圈實現認知升級、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和提升收入。

 

本文由 @我是李小胖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已經拜讀過您的文章。其中有兩點讓我記憶深刻。第一點就是在完成破圈前的準備工作,我目前在就梳理過去做的項目,回溯設計每個功能前的需求背景、設計思路以及決策因素,希望能讓HR或者面試官看到我在工作中的思考,而不是照搬照畫。而您做的競品分析我在之前二面時確實有用過該方法,不過沒有作者一樣整理成一份完整的表格,后面我確實應該向作者學習,養(yǎng)成歸納文檔的做法。第二點就是在于“破圈”這個議題,當下的我也想要破圈,或者說不得不破圈。雖然前面花了不少時間拜讀很多書籍和相關產品或技術的視頻,但做到一半,就因為外部環(huán)境和潛意識對未知的恐懼兩者打擊到自信心,看到作者從硬件產品轉向軟件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勇氣,我也受到了鼓舞。

    來自廣東 回復
    1. 非常開心能幫到你,我們一起加油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是,走出舒適圈破圈太難,

    回復
    1. 任何人都這樣

      來自廣東 回復
  3. 有一個貴人真的對我來說很重要啊,唉!入圈就不那么懵懂了

    回復
    1. 是的,但是往往現實很殘酷,貴人不容易遇到,所以,沒遇到貴人前,我們需要做好自己,主動出擊,增加概率,其他的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來自廣東 回復
  4. 走出自己的舒適,站在不熟悉的領域,挑戰(zhàn)自己,迎接成長。

    來自廣東 回復
    1. 加油,學會挑戰(zhàn)自己,讓自己更值錢

      來自廣東 回復
  5. 你上一篇競品分析的文章寫的真好,印象深刻!

    來自廣東 回復
    1. hhh,感謝小伙伴,希望這篇對您也有收獲

      來自廣東 回復
  6. 如果可以靜下心來,可以選擇基本行業(yè)的技能書看一下,并以此為開端,不斷閱讀。

    回復
    1. 說干就干

      來自廣東 回復
  7. . 改變自己,主動出擊——尋找愿意帶你入圈的貴人——利他精神 這個怎么破圈,簡直就是百搭
    放在哪都可以試用

    來自河南 回復
    1. 我還發(fā)現很多百搭的詞,hhh

      來自廣東 回復
  8. 大家都好勇敢 主動走出舒適圈 嘗試事物 開始焦慮

    來自福建 回復
    1. hhh,只是想更好地生活

      來自廣東 回復
  9. 破圈是個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事件,主動能放大成功的概率,何樂而不為呢?

    來自湖北 回復
    1. 是的,主動就有機會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