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兩點面試

2 評論 6724 瀏覽 9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很多人雖然自身能力還不錯,但對于寫簡歷與面試卻不太擅長。本文通過一場模擬面試以及作者過往經驗,總結了幾點在寫簡歷以及面試時需要準備以及應對的方法,希望對正在找工作的你有所幫助。

最近和一個應屆生搞模擬面試,針對TA簡歷和面試上的意見和建議,感覺可以整理輸出一篇文檔,也就算是為應屆生們找工作略盡綿力吧。

一、簡歷上,該寫什么?

大家都想在簡歷上寫下(自己認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經歷(我也不例外),但同時也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到底要寫什么?

我的建議是寫△值,也就是說這件事因你有什么變化,或者說:在客觀因素(公司、競對、政策、項目組等)一定的情況下,你做了什么;亦或者說說你做了什么事情通過影響以上這些因素從而來影響了結果,如果是數學表達式表達的話,是下面的樣子:

△(結果)= F(me |公司,競對,項目組,···)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好好思索該如何發現、整理、表達自己的△值;

舉個例子,之前和一個做網約車服務公司的產品面試溝通,TA做過一個司機從申請成為網約車司機,再到審批的流程優化;這個事情有幾個層層遞進的角度可以講:

首先,最直接的是司機的申請體驗得到改善,從需要填寫N項內容,變為填寫個位數內容;

其次,整個流程引入第三方校驗結構,然后將審核流程高度自動化、在線化,審核時間從以周為單位,變為以天為單位;對內部來說就是降本增效、沉淀平臺能力;

最后,從商業模式上看,因為審核時間的大幅縮短,提高了網約車司機的供給;也因為供給的提高,對需求側產生了正向的體驗提升(邏輯成立,但是量化狀態不確定)。

例子二,公司招聘時,經常會有異地員工入職,而入職的前期需要公司幫忙安排酒店住宿交通等。此時會有一個招聘助理來和新入職員工溝通協調,同時要對接酒店等B端供應商,還要按時處理報銷等事宜。

和一個招聘助理溝并幫TA梳理工作內容時,我發現TA有點過分“妄自菲薄”,TA做的很多事情,都被自己“忽視了”。

比如我問TA:入職員工在來之前一般都有哪些問題?TA會分為幾大類,每個大類下幾個高頻小問題來和我講解;我問TA如何確定入住時間和該段時間內哪些費用可以報銷,TA也給我展示了一張TA基于公司規則而擴展細化的表格;我也問了具體的報銷對賬流程,和TA一共處理過多少個新員工的入職事宜,這些都對答如流。

所以我們再重新看下,新員工順利入職及前提無行程之憂是TA工作的主要目的,那么針對已經處理過的事情的總結和整理,就是TA給這件事情帶來的變化,也就是TA的△(結果)。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正向的△(結果),那么是否負向的一定不能說,或者要隱藏起來那?我認為大可不必,因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為啥犯錯,因為不知道為啥,大概率就說明你不能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吧,大概4、5年前做內容娛樂會員相關一個產品設計,但是要決定是會員權益隨著硬件走(電視、音箱、車等),還是隨著用戶(賬戶)走。

但是考慮到硬件很多時候都是家庭共用,所以推了硬件會員方案,但是實際上隨著版權的發展,為了更多地會員收入等因素考慮,能在硬件上考慮到會員權益越來越少,或者說已經停止增加;所以回頭看,隨用戶(賬號)走的會員權益應該是正確的判斷。而反思這個當時錯誤的決定,可以從新看商業利益分配對產品功能的迭代方向和資源投入的影響。

綜上所述,如何寫經歷:寫△值,因為有你而產生什么變化。

正向和負向的都要有所思考,可以概括為:

  • 正向,降本增效搞體
  • 負向,總結歸納有沉

二、△(結果) 要包含什么?

1. 首要是why和result

一件事的價值是由它的“為什么”來決定的;所以首先要想清楚做這件事的起心動念是什么,是站在用戶/客戶的角度看,還是站在平臺/組織的角度看,亦或是站在行業趨勢的角度看。

舉個例子,為什么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企上都有在線視頻功能,如果我們說因為“蔚小理”已經有了,所以我也要有,這個也沒啥問題,但是這不足以讓你做好產品設計,或者說不足以讓你的合作伙伴信服。

我們需要從用戶的場景出發考慮why,新能源車大部分都有充電場景,充電等著的時候干嘛?除了耍手機、聽音樂,是否可以通過車載大屏+車內音響看視頻哪?或者在考慮到等人時追劇的場景,是否也是可以通過車載大屏+車內音響看視頻來解決哪?

而關于result就相對好說了,就是去量化結果,把DAU、GMV等數據的量級一放就好了(以免泄密,建議不放精確數據);如果沒有這些,就看是否是從0到1、行業首創。

2. 其次是what和how

如果一頁紙簡歷已經沒有空間了,建議可以把what和how放在面試的過程中,而不是流水賬式的寫出來。

what是你識別到的限制條件,比如環境政策限制、供應商的能力限制、行業現有模式的限制等;而how表示在這樣的限制情況下,我是通過什么方案、什么方法來達成目標的。

可以看下筆者之前寫的內容:從“黃金圈法則”的角度理解“助推式文案”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三、面試時,該聊什么?

說了寫簡歷的一點看法,我們來簡單說說面試吧。

做模擬練習的同學問我:面試時,我該如何做開場?我是不是說的太多了?

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下面試為了什么。我們的面試為了什么?面試是為了在一個雙向選擇的工作、合作機會中獲得認可,面試者要獲得面試官的認可,面試官也要獲得面試者的認可(遇到過因為面試官太差而放棄offer的情況,而且不少),所以這應該是一個互相了解、留下印象、相互認可的對話過程,說多說少要看是否為了達到以上目的。

而基于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看下開場要說多少是合適哪?、

  • 說得太多,這個就變成演講了,聽眾(面試官)的感受不一定好;
  • 說得太少,面試官不知如何發問,因為很多面試官提前也不會研究你的簡歷。

所以我的建議是說主要經歷和這些經歷的主要成果,而這中間的過程,也就是如何實現的部分,可以留給面試官來提問,來進行后面的對話開端。也就是大概講下上文說的△(結果)。

如果我們用一個二維坐標系來看這個問題,可以轉換成如下模型,面試前被面試者和面試官肯定有信息交集,最起碼是被面試者的簡歷;當然更多的是某個人的未知領域及信息;而面試最大的目的就是:能否一起擴張兩個人的共同已知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者都有收獲,那么也會互相留下認可,也就是說最好按照黃色箭頭的方向來移動兩條線。

如果無法都移動,那么對于被面試者也應該盡量將自己的紅色實線移動到紅色虛線的位置,因為這樣這場面試才是有價值的面試,而且也為后續的面試提供了更多的已知空間;所以再次基礎上,被面試者要盡量好的思考下,當面試官問你”還有什么問題“時,該說什么。

所以,我們要知道面試是一個對話過程,要留出對話的余地。就像郭德綱在《相聲有新人》中對某個參賽對手的點評:好的相聲,都要有對的氣口,也就是要給對方留氣口(原文記不住了,大概詞能達意吧)。

四、最后

重新思考下:面試是否一種溝通?溝通是為了什么

是證明自己?是表達自己?是獲得反饋?是達成共識?是求同存異?

#專欄作家#

代成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產品狗,從視頻巨頭公司到玩智能硬件的公司,繼續產品設計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面試是一個對話過程,要留出對話的余地,話不能說那么滿

    來自廣東 回復
  2. 面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太緊張,雖然緊張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放松心態肯定會發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