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書Zara:工作中,如何推動事情發生
編輯導讀:在工作中,被動地等待任務是無法獲得成長的。主動承擔責任,推動事情發展,才能在職場中加速成長。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跟Zara不算認識,第一次知道她是在飛書的播客節目“組織進化論”中,當時我們公司聯合飛書做了一期播客節目,于是我在小宇宙訂閱了這檔節目。
在節目中,作為主持人的Zara會跟很多CEO或者創始人關于職場和管理話題做探討,這種在深度溝通中學習的方式本就讓我羨慕。
后來在Zara的朋友圈看到她分享了一篇自己寫的英文blog,關于在工作中,如何推動事情發生。我覺得寫得不錯,特地與大家分享。
所以,本文主要敘述來自Zara的blog,大力哥會在最后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近幾年,我從一個職場萌新成長為一個小團隊的leader,我發現優秀的年輕職場人往往都具備一種能力。而這個能力,如果你掌握了,可以幫助你在職場中加速成長,尤其是在大型組織中。
這個能力,我稱之為“推動事情發生”。
什么意思呢?
對于很多知識工作者來說,跨團隊協作是我們會經常遇到的。而在這種協作中,需要有一個人來own,對整個工作負責。這個人所擁有的品質,就是ownership。
這個owner未必是職級最高的那個人,其實參與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那個角色,就看你是否愿意以及是否有那個能力。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大公司的跨團隊協作中,作為owner的年輕人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
有人可能問了,這個owner不就是項目經理/PMO么。
還不太一樣。
項目經理會推動完成一個項目,但owner往往會主動發起一個項目。
項目經理會催人做事情,但owner往往會激發人做事情。
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吧:
很多時候我們開完一個會議,列舉了很多的todo。然后幾周過去了,什么都沒有發生,什么都沒有改變。
“推動事情發生”,就是把“說”變成“做”的能力。
更準確一些,是讓大家一起做,獨自扛著活雖然可貴,但大家一起走才走得更遠。
那么,如何推動人們做事情呢?尤其是面對那些經驗和資歷比你豐富的人。
有四點建議。
第一,了解每個人的工作內容
要讓別人做事情,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注意,這并不是查看組織架構那么簡單。
一個人的title,和他真正在做的事情,往往是有差異的,所以得花功夫去溝通和了解。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把一件事搞定,不是因為我們能力不夠,而是沒有找對人。組織越大,越是這樣。
怎么去了解呢?
首先,把所有可能跟你的工作有交集的人列一個名單。
這個名單可以找你的老板討論,甚至老板的老板,不僅僅是知道這個人是誰,而是要了解,為什么ta和你的工作有關系。
列好之后,大膽溝通,約個飯,約個咖啡,都行,主動一點。
也許有年輕人會說,我剛畢業呢,人家會理我么?
作為剛畢業的小白,你有一個很多人都忽視的巨大資產,這個資產,可以讓你跟組織里的任何人去聊天。
什么資產?
你就是想學習。
這個很厲害,沒人會因為你想找他們學習而責備你。事實上,給你提供輔導會讓他們自我感覺更好。
和一個人聊完后,再問他們:“你還建議我跟誰去聊聊?”,或者在溝通中,如果他們提到某個人在某個領域很擅長,記下這個人的名字,主動去學習。
這樣,你的雪球會越滾越大,你將在組織內建立起一個重要的個人社交網絡。
最終,如果你真的要跟其他團隊的人一起工作,你就不會對你需要協作的小伙伴一無所知了,因為你對可能涉及到的同事都已經認識了。跟認識的人配合 ,永遠要比跟不認識的人配合更容易。
第二,知道什么時候該“上升”
“上升”的意思就是,找這個人不管用時,就找他的老板。
為什么這個有用?因為老板通常和團隊成員的視角是不一樣的。他們更有全局視角。
有時候,員工可能會覺得,跨團隊的協作就是給自己額外加活兒了,自己份內的事情還做不完呢,為啥要來協助你。
這時候,與其讓這個人理解這件事的意義,不如直接找他的老板。從上至下,就把“人情”變成了“任務”。
但使用這種方法之前,你得自己先有個判斷。
首先,這個人不愿意配合你,是不是因為這項任務可能會給他帶來很多額外的工作,這時候你就需要直接向他們的老板請求支持和資源。
其次,如果你“似乎”獲得了對方的支持,但是交付標準低于預期,或者效率不高成為了項目的卡點,你也要考慮上升一下提醒他們的老板。
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害怕直接與那些有經驗的領導溝通。
你放心,只要這件事是對的,你的努力是想把事情做好,那領導也首先想的是把事情做好。其次,提高你的溝通效率,講事情簡單準確。
最重要的,講清楚你的訴求和理由。
和那些比你更有經驗的人一起工作,你會成長得更快。
第三,知道每個人的出發點。
很多時候,從表面看,不同的團隊有不同的目標,就是大家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甚至很多時候,目標之間是有碰撞的。
但本質上,我們都是為同一家公司工作。
所以,作為owner,你需要把大家的目標對齊。對齊的結果,就是讓每個協作者都知道,這件事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為了做到這一點,在跟其他團隊成員合作之前,可以先閱讀他們的OKR,從老板到每一個員工。知道他們在這段時間內在乎的是什么,理解他們的觀點。
最重要的,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你的目標該如何對齊。
很多人說,我們的OKR都是條線內自下而上的對齊,部門之間很少對齊。
那就主動溝通,如果部門之間目標沒有關聯,就需要大家在一起討論,看看OKR之外的隱形內容有哪些,是否有可對齊的地方。
多溝通,如果還是不行,就推動你的老板跟對方的老板溝通。
第四,溝通,讓所有人都達成共識
我經常跟來自不同團隊的成員一起參加大型會議。你會發現,會議開始了,很多人都還在一頭霧水地想“我為什么要來參加這個會議”。
會議結束后也沒有任何的todo,大家浪費了一個小時的寶貴時間。這是會議組織者的失職。
低效會議是低效項目的縮影。
當你為了一個項目不同的人拉到一起時,你必須下意識地努力與每個人溝通:他們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及期望他們交付什么樣的結果。
要做到這一點,在會議之前你要準備好一份文檔,將上述內容先準備好寫在文檔里。
接著你要確保這個文檔始終貫穿整個項目周期,并且大家可以輕松找到(比如pin在項目組的溝通群里),而且要確保內容始終保持更新。
一個建議:確保有且只有一個項目文檔。
哪怕有很多不同方面的內容需要單獨沉淀,也都貼在一個文檔里,這個文檔就是這個項目的知識庫。如果有太多信息片面的文檔散落在各種聊天里,容易讓大家缺乏上下文和全局視角。
當大家不斷打開這個文檔,不斷看到到文檔中關于目標和共識的說明,就更容易真正地站在同一個戰線上去推動一件事情。
共識,說多少次都不過分。
這個文檔是你推進項目的有力武器,所以要預先考慮到很多問題,而不是被動的回答大家的問題。
在這個文檔的幫助下,你需要為每一次大型的會議做好準備,高效主持會議。
如果參與者覺得,參加你主持的會議并沒有浪費時間,那么你就有機會去承擔更重要的項目。
當然,以上都是一些技巧層面的東西,如果用得好,可以讓你推動得更順利,讓事情發生。
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須很在乎。
只有你自己特別在乎,你才能讓周圍的人跟你一樣在乎。
我的思考:
我相信Zara的這些建議,都是她自己在職場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驗證過有效的。而有效這件事,因人而異,可以對大多數人都有用,但對某個特別的個體就是不行。
但我相信有一點是正確的,你自己首先要非常在乎。因為在技巧之外,態度和決心是可以被感受到的,也是可以感染的。
為什么很多時候跨團隊的工作很難做,因為邊界地帶的事情,有時候不是常規流程可以覆蓋的,有時候就是要某個人“吃點虧”,才能搞定。
這時候,就需要那個owner,用他的ownership,去影響甚至感染那個需要作出犧牲的角色,也許是別人,也許是自己。
在乎和決心,來自你對這件事從內心里就是堅定的,“這是一件對的事情”,而這種堅定,又來自你對公司大目標的理解,或者你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呀,在采用這些方法之前,先自己要說服自己。
這件事,我為什么要做成,為什么一定要讓事情發生。
向上去理解,向下去落地。
無外乎如此。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90后產品經理,已經寫了6年的公眾號,通過輸出獲得了許多意料外的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眼里有活,能給自己找事做,主動一點。
我不喜歡用飛書,但是好多人到在用,從學生到職場,可真是個現實的社會,這就擺脫不了。
精辟 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