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2021:我的平凡產品路
編輯導語:現在已經來到了12月中下旬,很快2021年即將過去。相信這一年肯定也發生了大大小小不少的事兒。那你的2021是怎么樣的呢?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做產品的年度總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馬上要過去了,上次在這里寫年度總結還是在上次(其實是2018年),時隔三年,自己換了工作,疫情來了又走,行業興了又衰,股票跌了又跌,為數不多增長的估計就是自己的年齡和一些想書寫的話吧。
一、part A:偏向工作
1. 時間
股價跌了又跌讓我傷心,但也有一件事的下跌讓我有些開心:體重。從5月份開始到寫文章的這個時間,筆者減掉約25公斤。作為一個多次減肥失敗的胖子,這次為什么能有階段性的成果?因為一個觀點:減肥,是一件以年為單位的事。這種觀點的改變有兩個明顯的效果。
第一,無論擼鐵計劃還是飲食調整都會給自己更多調整余地,不會特別在意一蹴而就的短期效果,但是會關注整體趨勢,比如本周聚餐三次,下周是不是可以縮減到兩次;168輕斷食中,減少宵夜,堅持一段時間后改為186輕斷食;健身餐要加兩份另外青菜,慢慢變成加一份,再變成只有健身餐。
第二,在用長期趨勢替代短期效果的條件上,還需增加一個條件:起碼執行一年。也就是基于一年的階段性成果再做評估,用行動結果來修正后驗概率,然后再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比如一年后,身體狀態沒有明顯變化,那就可以暫停,這證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對自己無效,尋找新方法或者改目標;
但是如果有效,比如脂肪肝沒了、血糖血脂都正常了,那么要基于這個情況從新判斷下一步目標是什么,是繼續執行嚴格計劃,還是說尋找維持方案。
在自己親自嘗試以上思路并取得成功后,看電影《沙丘》時又被以下情節觸動,男主母親導師的這句話:But our plans are measured in centuries.
再回到平時工作中,咱們都會定計劃、做排期,哪些周期有超過一年的嗎?
筆者猜測沒有,一般公司的KPI考核周期要短于年,但是咱們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生活規劃時,是不是可以考慮嘗試考慮更大的時間尺度?
當我們從更大時間尺度考慮時,你會發現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優先級也更清楚。比如這件事只是解決(你或者你周圍人的)短期情緒,那么可以輕量做,但是如果這件事長期增加你能力,就需要考慮好分步穩步做;比如這件事只是解決當前客戶問題,但是和公司/項目長期發展錯位,那就可以輕量做,甚至可以幫助周圍人明確該如何不做;
比如這個方案是為了短期解決bug,你可以比較trick的做,但如果和長期規劃匹配,就需要有更加靈活多變、端元皆可配置的方案做。
環境多變,起碼我們可以嘗試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自己和自己的計劃。
2. 意義
一首歌,我們為什么會加入收藏歌單反復去聽?
一本書,我們為什么會放入包內來反復閱讀?
一件事,我們為什么會朝思暮想反復琢磨?
是否是因為這首歌、這本書、這件事對我們“有意義”?
意義不是價值,筆者看來價值是像功利主義所說可以計算的對象,而意義很難或者說不能計算,或者說意義更像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而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背后其實都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個人猜測);
如果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多數是被動的、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挪出哪怕1%的時間,或者為已經在做的事情找到并行不悖的意義?(也就是萬維鋼 萬sir的高級、士的狀態)剛才的句子有點長,建議再讀一次。
如何找到意義?
筆者是東北人,東北人經常懟人的一句話就是:你自找的。而對如上問題,筆者也想說:意義都是自找的。哪怕別人給你一個意義,至于你是否認可,并把他放到自己兜里,其實也是你自己找到的原因,所以意義是自己給自己的,或自己為自己選擇。當然我們都可以不選擇為自己做的事情賦予意義,如果那樣的話,我們是否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舉個例子,筆者一個朋友,移民英國后,在牛津附近的河里劃船(地理文盲,也沒去過,描述可能有誤),我在朋友圈回復:你每天的生活我和差不多啊,都是劃水。
但是說完后自己總感覺哪里不對,他劃水是享受生活,我劃水就是在浪費時間,這對我自己又有什么意義?我從現在的每日工作中,除了滿腹牢騷、各種吐槽,還留下了什么?難道我為了參加下一屆吐槽大會海選積攢素材嗎?
當讀者和筆者一樣感覺到上面這段話的荒誕時,我猜測你和我一樣,都已踏上為自己尋找意義的旅程。
3. 方向
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說:這幾年換了好幾個賽道,感覺都做雜了,你說我該怎么辦?我無法回答,幸好隔著屏幕,他感覺不到我的尷尬。后面再思考這個問題時,感覺可以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在不同行業、賽道做產品,哪些是有復利效應的沉淀?
如果用AI來類比,AI能力 = 算力*算法*數據,而算力基本可以認為是硬件,我們的大腦,而算法就是思維模式、產品方法論,而數據就是行業知識。所以當我們跨行業做產品的時候,要首先去提高、優化自己的算法,其次才是數據(行業經驗)。
通過如上公式思考這個問題,不同的行業的積累或者說磨煉其實都是集中在基本素質和產品思維上。比如我是做車聯網產品,和電商產品聊如何提高GMV,那我肯定很多問題說不到點子上,但是做電商的產品如果和我聊車內座艙系統設計、語音交互這些,那肯定也相對缺少優勢,而這主要的差別是行業知識。
再看產品能力=基本素質*產品思維(方法論)*行業知識(行業背景、行業黑話等)。
而基于這個思路再看行業方向選擇時,我們最好選擇產品思維和行業知識雙匹配,比如在京東和淘寶間選擇,或者在優愛騰間流動;
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那么我們就要結合自己的傾向與行業發展做判斷,比如從傳統車企去新能源車企,行業知識變化小,而產品思維變化大;比如從平臺電商去直播電商,估計產品思維變化小,行業知識變化大(猜測);
所以此時要看我們更加在意精進自己的產品思維,還是選擇更多行業知識,如果是筆者選擇的話,我會選擇更多行業知識,也就是數據。這也是特斯拉股價高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以當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如上行業或者方向變化時,都可以從新評估下自己接下來最應該積累的是算法(產品思維),還是數據(行業知識),有沒有可能兩者構成正向循環增長。
以上論述有一個基線邏輯:產品的底層算法的大體一致性。
4. 速度
如果水流速度是10m/s,而你劃船的速度是5m/s,目的地是河流上游的某個地方,你會逆流而上嗎?
我想大家都不會,此時國家級抬杠運動員可能說我的目標在那里,我就要劃上去,但是我想說,第一題干中沒說非得劃船,第二,那個目的地是我預設在條件中。
但是如果目標在下游哪?而自己步行的速度是6m/s哪?選擇是否顯而易見?我理解這個場景就是雷布斯說的”順勢而為“,如果可以順勢而為,為什么要逆勢而上?
如果用這個思路看產品、市場、用戶、機會哪?什么是順勢?就是用戶有這個需求,把outside的需求帶到in(團隊、公司)里面來;而不是把inside的東西逆勢塞給out的用戶。
以順勢眼光看市場機會,也是告訴咱們都不要做”百分之二百五的努力“(來自馮唐的《成事心法》)。
什么叫做百分之二百五的努力呢?比如把V8的發動機安裝到三蹦子上,期望其可以時速120km的跑高速;在追求短期價值的環境中,在一線的大頭兵試圖改變環境文化基因;在高度競爭、日新月異的賽道里,追求無實物表演的躺平。
part A中為啥說這四個點?時間相對好理解,而意義≈作用點,行業≈方向,速度≈大小,他們構成向量V,由大小、方向、作用點和時間來決定的向量V。在時間里,通過V來向我們自己的目標靠近。
V(大小、方向、作用點)*T時間=實際進展 → 目標
二、part B:偏向工作外
1. 年齡和焦慮
猜測讀文章的你還很年輕,猜測讀文章的你有些許焦慮,猜測對文章的你也會為了在互聯網行業里長一歲而焦慮。
對筆者來說也一樣,甚至可以說筆者已經到了互聯網眼中的“老年”。不焦慮不可能,而筆者現在面試的90后就像股市里的散戶一樣,一茬接一茬,而他們的能力卻像極了股市里的莊家,怎么可能不焦慮哪?
所以,如果這個情緒問題是大家共有的問題,那還是問題嗎?
基于年齡的焦慮,高概率和收入是強相關,筆者又搜索了下全國收入情況。
當我看完以上圖示后,從第一眼看最上面的直線,到思考我自己應該在下面四條線的哪條里,再到從這個維度看,我是不是還挺正常的,或者說normal、普通,那么問題來了,我為什么要為自己的正常而焦慮哪?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已經說明“正?!本褪歉吒怕?。
所以,不要為自己的正常而焦慮。
2. 書寫
曾經我和一個朋友講我又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發了文章,很開心,他說:“哪個領導層沒事寫這些?”作為不是領導層的我一時語塞,其實到現在也無法回答。
為什么要書寫?書寫的內容真的幫助過誰嗎?僅僅通過閱讀量不能確認這個事情,哪為了什么哪?如果說非要給一個能自我認可的理由,可能和鍛煉身體差不多:寫作就是頭腦的擼鐵,思維的長跑。
建議讀者們也一起加入“鍛煉“。
#專欄作家#
代成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產品狗,從視頻巨頭公司到玩智能硬件的公司,繼續產品設計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plash,基于CC0協議。
“時間相對好理解,而意義≈作用點,行業≈方向,速度≈大小,他們構成向量V,由大小、方向、作用點和時間來決定的向量V。在時間里,通過V來向我們自己的目標靠近?!蔽矣X得這句話寫的很不錯,在單位時間,有著一定的速度,沖向自己的目標。謝謝作者大大的分享。
作者的年終總結大框架條理清楚,partA部分干貨滿滿啊。
如果這個情緒問題是大家共有的問題,那還是問題嗎?當然就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