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產品工作,我學到了這三件事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可謂是近年來互聯網行業最熱門的職位之一,那么如何做好產品經理呢?本篇文章中作者借年終總結的機會,從自身工作經驗出發,把自己三年工作中的三點所見所想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快來一起看看吧。
一直感到很慶幸,自己能夠“遇見”產品經理,并一直保留著對于產品經理的好奇與激情。
記得在一開始接觸產品經理時,總覺得大眾對于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存在著誤解,覺得經理就是聽起來很高級,很牛逼,僅此而已。而在當時的我的理解里,產品經理中“經理”二字的份量,并不是職稱中所謂的“經理”稱謂,而在于自己對產品的責任感、付出感與主人翁意識。
三年的產品經理工作經驗,更像是在教導我如何做好一件事。
一、全局思維、上帝視角
做好一件事,有個重要的必要前提就是具備全局思維?!肮苤懈Q豹”、“井底之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具備足夠廣的視野,足夠多的視角,才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質與延伸。
示例1:接收領導任務
在接收到領導任務時,我們絕不能一股腦鉆進任務細則中去,而應該在第一時間搞清楚任務的目的、目標、周期、里程碑、資源、成本、人員、大致的實施路徑等。換位思考,站在公司、領導的角度思考任務。
示例2:“小產品”與“大產品”
(1)“小產品”:在上一份工作中,我做的更多的是企業服務B端產品的從0到1,工作一直處于“需求調研分析→產品功能設計→編碼實施落地”這樣的流程循環中,覺得產品工作就是把需求轉化為產品,按時交付給用戶即可。
(2)“大產品”:在當前工作中,接觸了ToB的Saas產品,更多負責產品的從1到N,過程中懂得了當以為產品好為導向時,把產品設計搞好是遠遠不夠的。產品從需求挖掘到功能實現,交付客戶,真真實實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此過程中,整條鏈路中的每個節點都至關重要,絕不可輕易忽視產品設計的“上下游”。
所以,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思維方式:
- 從產品出發重新認識資源,認識崗位,打好配合,發揮產品最大效用
- 以主人翁意識主動配合市場部、銷售部、媒體部與運營服務部
- 踐行客戶成功思維
當然,這也只是“大產品”的一個闡述視角,我們同樣可以尋找其他視角,比如從“企業、行業、產業”的視角充盈自己對于“大產品”的認知。比如轉為線下,從企業經營管理與業務解決方案的視角實現企業降本提效的目的。
示例3:大局觀?如何培養全局思維?
“脫口秀大會”中老響的一個梗——“大局觀”,在我理解中其實也是一種全局思維。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全局思維?我的建議是需要多積累一些模型方法,并進行刻意練習。
比如我總結的方法,是對于MECE原則及結構化思維的應用:在日常分析思考時,可以調用點線面體、深度廣度、橫向縱向、質與量、俯視平視仰視、宏觀中觀微觀、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時間順序等具體分析方法。
用一個簡單的小提問舉例子:大家怎么解釋什么是產品經理?(其實問題并沒有答案,大家可以嘗試開放性地從多角度解答。)如我想到的:
- 分階段解釋:初級、中級、高級
- 拆字解釋:“產品”、“經理”
- 從崗位效用解釋:社會承擔角色
- 從管理視角解釋:權、責、利
- 依據用戶(向誰解釋)思考解釋維度與深度
- ……
二、簡→繁→簡
古有“大道至簡”,今有蘋果“至簡主義”、微信“用完即走”、產品“克制設計”。
我理解的“簡”,不是一蹴而就的簡,而是至繁歸于至簡的簡。這樣的簡,是做完加法后的減法,是凝練的簡約的少,卻蘊含復雜的無窮的多。
1. 產品設計
在需求分析階段,往往都需要經歷“簡→繁→簡”的流程。
一開始接到需求,作為新手,我們往往只能看到需求某視角的 “側顏殺”。而想要進一步了解需求,就需要我們花時間從廣度深度上拓展。橫向上,我們需要定量鋪開調研,以了解需求全貌;縱向上,我們需要定點定性深入挖掘分析,以跑通整條業務邏輯線路。
在產品設計階段,產品經理需要將復雜的業務邏輯及索引導航內隱,而將簡單的操作界面、結構化的簡單信息外顯,做到“呈現簡,承載繁”。
2. 產品創新
創新時,我們需要在腦海中新建兩個數據庫:一個是想法發散庫,一個是思考聚焦庫。
發散庫要最全,盡可能從多維度、多視角收羅所有想法。在發散受限時,學會尋求更多的信息輸入渠道,套用更多的創新方法模型。
在創新過程及后期,不斷評估可行的一些思考集合,納入思考聚焦庫,再而進一步轉化為可實施落地的方案。
三、“I” → “T” → “U” → “π”
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潛水的三年里,我看到了大家對于人才歸類的描述迭代:“I” → “T” → “U” → “π”,總的感覺就是未來的社會將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當一個人在兩個或多個垂直維度上有深耕專研,同時通過維度聯動和知識遷移,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創造。
針對“π”型人才的培養,近期的我在持續學習與反脆弱性兩個方面,有一些思考:
(1)持續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點至關重要:只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才可被自己所用。我總結了一個學習內化的閉環:獲取知識→過濾知識→內化知識→應用知識→總結復盤。
通過學習,我們將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象限(推薦可以了解喬哈里視窗),形成一定的智慧,從而一步步往前踏進: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吸收知識,內化學識,應用見識。
(2)具備反脆弱性
最近聽了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書籍《反脆弱》,書的副標題即為主旨: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我閱歷尚淺,沒能完全吸收,但有一點感觸頗深:如何設置合理策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也經常接觸過反脆弱的案例,諸如:
-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 “光腳不怕穿鞋的”
- “沒有什么可失去的”
- “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
示例1:挑戰大神
又比如在“脫口秀大會3”中,張駿在淘汰賽上,放棄了更容易戰勝的選手,而直接挑戰了大神周奇墨。在許多人看來,這樣的做法非常匪夷所思。但我嘗試結合著反脆弱進行分析,發現挑戰大神這件事其實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挑戰成功,這必然成為一段佳話,對于自己來說也是戰勝了難以戰勝的對手;如果挑戰失敗,其實也不虧,能夠有機會與大神同臺競技,輸了并不丟人,同時自己也能夠在與大神的競技中學習到很多。
示例2:“海底撈”
前段時間在B站上看到的關于“海底撈”的視頻分析其實也可套用反脆弱理論:進(火鍋餐飲熱門,大家愿意出門消費),海底撈在火鍋餐飲的地位自然受益良多;退(疫情使然,或未來火鍋餐飲蕭條),海底撈背后仍有一家“頤海國際”,銷售著火鍋底料與其他標準火鍋產品。
二者一體,既省去了強大的品牌背書及宣傳成本,也獲得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平衡收益。
所以,無論如何,“海底撈”都牢牢盤踞住了“火鍋巨頭”的地位。
示例3:MVP
回歸到產品,MVP其實也是一種具備反脆弱的聰明做法。
市場瞬息萬變,假如先扔給市場滑板,“市場”覺得動力差、對于平衡的要求過高。那我們再推出自行車,“市場”覺得蹬得累,不智能。那我們再依據反饋及時推出摩托車、轎車、大巴車、輪船、高鐵、飛機。
及時推出最小可行單元產品,便先于別人早一步試探市場,早一步得到反饋,小步快跑,快速實時適應市場需求。
無論是希望做成一件優秀的事,還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我覺得具備反脆弱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對于不確定性波動的平衡掌控力。
四、總結
- 鍛煉全局思維,嘗試以上帝視角看“全”事情;
- 在產品設計與創新中學習“至繁歸于至簡”;
- 持續學習,提高反脆弱力,朝“復合型人才”進發!
除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作文,這大概是人生第一篇文章了,如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教。
以上,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由 @if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真好,期待之后的文章
不得不為你的文章點贊??
文章真心不錯,分享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將方法論和實際工作結合再發散思考,挺不錯的
謝謝~ ,我理解的方法論是過程工具而非結果目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O^
在生產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成長,方法論只是指導思想,如何有效應用還要在工作中見真知(不斷積累形成習慣),感觸比較深的是《反脆弱》的副標題「在不確定性中獲益」,這句話很有嚼頭。
調用點線面體、深度廣度、橫向縱向、質與量、俯視平視仰視、宏觀中觀微觀、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時間順序等具體分析方法
對的,通過方法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視角更全面地了解、分析事件,如果有其他想法,歡迎補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