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成了“產品組長”?其實就是個大頭兵,給你分享4點經驗

0 評論 4117 瀏覽 11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可謂是近年來互聯網行業最熱門的職位之一,所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不同的能力將產品經理分成了不同的層次。本篇文章中作者結合實際經驗給剛“榮升”的產品人們分享了四點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產品的晉升

話說,大家認為產品經理按照職業晉升可分為幾個層級?

1. 通識晉升路

按照市場上的人才標準,大體上為:

  1. 第一層級:產品助理
  2. 第二層級:產品經理
  3. 第三層級:產品組長/產品主管(中高級產品經理)
  4. 第四層級:產品專家/產品總監
  5. 第五層級:產品總裁/CEO

一般來說,第一層級的這種崗位主要是給校招生,哪怕title寫的是產品經理,實際上的工作多為執行,即產品的助理,工作內容包括數據收集、文檔編寫、原型制作等等常規的產品業務。

而助理想成為產品經理,則需要主導負責一個產品的模塊,或者從0到1實現一個產品,如果能力強,還承擔著帶實習生的職責,此時的產品經理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執行業務了。

第1級進入第2級,實際上較為簡單,因為隨著業務執行越來越熟練,終究能主導一個模塊或小產品的,大多新人在兩年內即可完成轉變。

而第2級到第3級,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個人能力強并且擅長協調業務的,晉升非???,當然,如果能力一般但能“坐得住”“說得過”,幾年內熬走一批同屆的產品,是有很大可能做組長的,畢竟,老人就這么幾個了。

其實,第2級到第3級,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層級——產品大頭兵。

2. 產品大頭兵

何為大頭兵?

按照軍銜舉例劃分的話,助理為列兵,產品經理可為士官(初中高級),當然二者都屬于士兵。

到了組長為尉,專家總監為校,當然這只是舉例方便理解,工作時沒有階層這一說的(都是打工人)。

而大頭兵就是夾在普通產品經理和組長之間,也就是介于士官和尉官間的“準尉”。

往往,如果上級開始想提拔你為組長(也有可能是畫餅讓你做背鍋俠),往往口頭授予你為產品小組的負責人or對接人。

真從待遇和職級上看,大頭兵和普通產品經理相差不大。

但實際上,干的活還真的是非常接近產品組長了。

雖然你錢拿的少,但是你干的活多?。ㄐΓ?/p>

本人有幸當了一段時間的大頭兵了,就簡單來聊一聊當了大頭兵后的感受,分享一些經驗。

二、被動到主動

要說最大的變化,可能就是心態的轉變了。

1. 從點到整體

之前負責單一項目的時候只需要偏安一隅即可:

我老老實實負責我自己的項目,其他人的項目我無心搭理,我要人要資源都是為自己的項目出力,對產出負責,上級重視我的項目,我就是“?!?。

而現在,個人是沒有直接負責的明確產出的“項目”,剛開始的前幾周,周會和周報上都不知道要寫一些什么內容。

其實,那個時候視角還是局限在干“實事”上,說到底,沒有認清角色的職責要求。

如今,單個項目我是不會再過多關注到其細節,更多將精力放在部門整個產品架構上,定好各項目節點、解決項目問題、協調資源和上級溝通。

2. 工作多線程

以前覺得,做一個小產品,很有成就感,因為能把產品從0做到1,這是剛畢業的我對自己的直接目標。

而現在,目標不再是想做多少從0到1的產品了,而是想能留下多少產品,能為多少產品弄到更多的資源投入,讓它們活下去。

這就導致要快速熟悉部門內其他業務,不但有內部的B端服務類,如大數據類項目,還有對外的C端軟件項目,如社區等。

這個時候,原有的項目所積累的經驗,很難直接復用到其他項目內,因為項目類型不同,功能、問題、所需支持、上級關注點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要主動去各項目溝通,熟悉業務,并且有些自己不懂的地方,需要自己找些資料快速學習入門。

3. 情緒易掌控

自己部門的業務,一般來說,人員都是熟悉的,相關流程都基本上處理過,除了項目資源可能會有所沖突,大多都能很好解決。

最棘手的就是跨部門協作,也就是求人辦事情的時候。

自己部門優先級高的事情,都已經快燒到屁股了,但對于其他部門而言無傷大雅,在初期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對方一句不咸不淡的話給調動了情緒,但還好能壓得壓下,這如果放在之前一心干項目的時候,我大概率會懟回去,畢竟那時候想事情太年輕。

后來接觸的多了,就發現家家都有難念經,每個部門都有火急火燎的業務,職責不同,優先級自然不同,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溝通、統一好目標、確定時間就可以,一定要學會向上級報備。

這個心態的轉變,讓我理解了很多人,更高一級的視角能讓之前很多離譜的事情得到了答案。

三、四點經驗

雖然大頭兵做了不到一年,但還是可以給那些剛“榮升”的產品人們一些經驗,其實大多是職場通用知識。

1. 積極主動匯報

人都是喜歡報喜不報憂。

這種匯報,不是類似晨會、周會那種常規例會匯報,也不是遇到問題需要上級確認的上報,而是階段性匯報。

例如某些項目出現突破進展,就可以主動向更高一級管理層做個匯報工作,當然,這種主動匯報,必須要提前準備好該項目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不然反倒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要再和之前做執行的時候一樣,等著例會再做匯總與整理。

既然當了大頭兵了,就隨時就有危機感,因為上級一有產品問題第一時間肯定就是直接找你,而不是找下面項目的產品經理。

最怕的是冷不丁地突然被問了,這就屬于完全被動狀態,如果成果不錯倒還是沒什么問題,如果一旦問后,不符合他的預期,那就留下了能力有待提高的印象。

多主動溝通,能讓自己掌握主動權,最起碼哪怕是戳出了問題,也是好事,問題拖得越久越不好。

還可以“沒事”就某產品線、市場動態和高管“探討”,如果對方不喜的話就還是少說這方面的話,看具體上級了。

再說的俗一點,多在上級前露個臉。

2. 信息取舍過濾

之前做執行,大多是信息的接收者,拿到的信息基本上是自己組長或“大頭兵”所傳導下來的內容。

因為有些高級會議自己是沒辦法參加的,所以拿到的信息自然是二手、三手經過過濾的。

而自己作為大頭兵,開始參與其中的時候,原有的團隊成員必定會跑來問下具體的信息,此時的你會如何處理呢?

例如,部門有了裁員指標,告知了各負責人,這你可不能全都說出來,這嚴格意義上算是部門的組織機密了,千萬不要嘴大。

作為大頭兵,要保證自己團隊的穩定性,如果自己都口無遮攔,造成內部的混亂和不穩定,這是嚴重失職的。

了解傳播理論的小伙伴知道,多級傳播受到多因素的影響是很容易造成內容的變質,所以,在源頭上得保證部分不公開的信息不能泄露。

一些會議后可公開的信息,也需要自己確保理解對,不理解的可以再次詢問,保證傳達給下面的內容是準確的,否則又成了背鍋俠了。

注意,如果是一些可能引起成員情緒化的信息,最好帶上相關的信息引用,不然容易被誤解是你在“騷操作”。

3. 優先級與成本意識

這里的優先級不再是項目的功能、版本,而是拉到了業務線的級別。

站在管理層的角度,他們看待這些產品,往往是看待成本與收益,哪些產品是符合公司當前戰略的,哪些是成本極高但收益可能性極低的。

這些在之前做執行的時候是很難接觸到的,而接觸后發現,自己真的欠缺商業思維,項目畢竟還是商業產品,如果發現風口或政策有變,哪怕是熱火項目,說沒就沒了,好比2021年的K12教育,雖然賺錢,但一旦管控,只能忍痛割肉。

我就真實遇到過這種情況,上周還在熬夜趕迭代的熱火項目,在下一周高管會議后就沒了,人員活水到其他項目中。

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因為產品經理越高階,其實就是看你能不能持續性賺大錢,哪怕現在是沒有盈利能力,但開源節流,多注重人員、運維、運營成本也是可以的。

4. 對事不對人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畢竟自己本身的職級(待遇)還是個普通產品經理,沒有權限去解聘人員、調別人的薪資待遇。

而且,真論經驗,周圍都是和你差不多年限的,自然不能以此壓人,所以在日常業務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和成員起沖突,要注重團隊的凝聚力。

做執行的時候,上面給我安排活,我私底下都會吐槽,因為我看到某些人的活不多,或者量多質少,就很不服氣,憑什么?

但當你做了任務分發者后,就發現,有些人還有一些不是明面上的任務,而且這種任務都不是很好處理。

所以,大頭兵要了解每一個成員身上的活,并且有著自己的初步評估,派發任務的時候,要盡量就事派發,不要想著是否得罪人,畢竟是為業績說話。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容易出現沖突,執行的人就會像之前的自己一樣,因為他看不到別人身上有多少看不到的活。

一般這種時候,需要提前統計好每個產品成員的當前任務,做好溝通,并且在派送任務的時候最好能在產品大群里發,不要獨自派發任務。

具體的操作看個人了,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不要將情緒表現出來。

四、結尾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大頭兵也不例外,問題出現了,上級找的就是你,鴨梨山大。

但同樣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是“卷”,對于一個在職場上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如果能提前接觸到“管理層”,還是非常有益的。

記住,凡是對自己發展有利的,都是可以值得學習的。

 

本文由 @loosaum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