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焦慮,30+的產品人,有幾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3 評論 3089 瀏覽 7 收藏 13 分鐘

導讀:近兩年,企業裁員、35歲危機、職場內卷、低質量躺平、亞健康、疫情反復……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像頭頂上揮散不去的烏云,時刻籠罩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長期以往隨之帶來的就是焦慮。作為產品人,如何擺脫焦慮?本文作者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焦慮與生俱來,且無法忽視

焦慮癥狀,人類與生俱來對身邊事態的擔憂,一直都存在。從我們開始經事起,就一直在與焦慮并存,學習焦慮、職業焦慮、生活焦慮、外貌焦慮、物質焦慮等等。

但是如今,在互聯網快節奏下又被過度放大,像打了激素,迅速膨脹,整得人心浮腫。

對于我們普通打工人來說,常見的、已經司空見慣的焦慮現象:

  • 身邊人的談論攀比,總說“看人某某某年紀輕輕就很成功,你呢?”;
  • 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夸大宣傳:輕松完成職業逆襲,初級秒變高級不是夢;
  • 聽說某某某進入某個行業學了某種技術,輕松擺脫職業危機,而自己…;
  • 看別人做了某個職業,回到老家成了村里的驕傲,而自己…;
  • 某某某找了個帥氣多金/年輕貌美的對象,可他/她看起來也一般啊,為什么自己沒這運氣…;
  • ……

還有很多,總的來說,焦慮主要來自于對比。每當自己跟別人進行對比后有了一定差距,且發現自己實力無法快速追趕時,焦慮就來了。

二、焦慮被放大,變成了生意

焦慮來自人性的弱點,想要探究人性的弱點,就需要用“馬斯洛訴求理論”來看。從最底層的生存需求,到最頂部的自我實現,每個階段的每一類人,總會有一些差距,因此那些聰明的商家,也總能發現通過解決焦慮帶來價值的切入點。

  1. 生理需求:需要喝更干凈的水、吃更健康、有機的食物、呼吸更加健康的空氣,否則就會縮短人們的生命周期;
  2. 安全需求:需要一套大房子、一輛屬于自己的車、更加隱私的個人網絡空間、自己的男女朋友忠誠不二,否則人們會沒有安全感;
  3. 社交需求:需要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認同感、更多的對外展示,否則人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仿佛被這個社會在區隔;
  4. 尊重需求:需要被人尊重,不能讓別人無視自己、不能被別人小看、蔑視,否則人們會覺得別人不尊重他,仿佛每個人對他都有滿滿的惡意;
  5. 自我實現:需要自我認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甘心躺平成為一個普通人,否則人們會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沒用、是個失敗者;

看到沒?只要有對比,只要有更多期望,且當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支撐和滿足,就會有焦慮。

本來單單是個人焦慮也還好,可能吐槽后很快就把焦慮一掃而光。但是,在現如今高密度的社交環境下,焦慮很容易被發現,焦慮現象也很容易被放大,甚至變成了生意。

做生意的本質,是發現用戶痛點、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從而提供用戶價值換取企業價值。用戶的焦慮又往往會在人性弱點的暴露下顯示出來。恰好我們也常常迫切于想辦法減輕焦慮,甚至消除焦慮,讓自己無事一身輕。

面對這類龐大的“商機”,那些“有利可圖的商家”就可以推出:速成、極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然后通過互聯網營銷手段,不斷地影響我們。

結果是,通過這些解決方案,也確實提供了一部分用戶價值,職業轉型成功、相親成功、考研成功等等,對應的,這些商家們也因此獲利。

一切都看起來存在即合理,畢竟,早期ToC企業創業的需求源頭,也往往來自于用戶想要解決焦慮的痛點。

三、緩解焦慮,有幾點建議

有人販賣焦慮,就有人花錢解決焦慮。但焦慮無法被徹底解決,只能減輕癥狀,所以就要求我們要學會與焦慮并存,畢竟大多數時候,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人更加進步。

筆者剛過而立之年,正式步入30+,每當看到身邊優秀的產品同行的動態,都會因為自己起點低、入行晚而感到焦慮。不過最近在不斷地與工作、生活的磨合,和嘗試緩解焦慮過程中,也總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

1. 轉移注意力

當感到焦慮時,可以通過看書、冥想、思考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度思考應該怎么解決當前的問題,而是要找機會跳出來想“這個問題是一個真的問題嗎?”

步入30+,大多數職場人可能會面臨約定俗成的”35歲危機“,但是認真想想,真正的危機真的只是年齡嗎?或許在35歲后,缺少真正的經驗價值、性價比低、思維落后才是危機,所以當下的目標就是提升產品職業能力、不過高追求薪資泡沫、提升產品全局和業務思維才是更好的辦法;

畢竟大部分企業都不會拒絕既有經驗能力,薪資也剛好在預算內的候選人吧。即使將來不打算繼續做打工人,有了更高的眼界和能力,創業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2. 保持樂觀

適當焦慮使人進步,所以也不用太抗拒焦慮。問題總會解決,即使當下沒有想到辦法,但給點時間,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轉變;

當你接手負責一個看起來不太有前途的業務線時,正好還給定了績效目標考核,你會怎么辦?果斷放棄“棄暗投明”?,還是冷靜分析、拆解目標、盡自己所能去改善?兩種態度,兩種結果,最后的收獲也會截然不同;

在越來越精細化的職業發展上,能為企業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更多難題,在逆境中發展,是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途徑之一。產品經理最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面臨窘境,短期內還是要保持樂觀,解決的問題越多,工作思路也會越來越開拓。

3. 多溝通,少對比

焦慮的源頭是對比,所以減少對自己無益的對比就能幫助我們減輕焦慮。最近發現身邊同齡人都已經在職業發展上風風火火、立著出書、上市分紅、開課揚名…但是如果一味的對比結果,只會浪費時間甚至自我懷疑。

所以,忽略它,轉身與身邊優秀的聊一聊,多關注學習別人的成長思路,而不是成功結果。因為每個人起點不同,基本素養、眼界格局都不同,他們最終的選擇的路也未必適合自己。

4. 學會發現優勢

通過減少對自己無益的對比,然后試著將自己的優勢與他人劣勢,結合當下要做的事去作比較,想想在這件事情上誰才是勝者。也就是說,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勢;

專注于補短板,可能會導致平庸,發揮優勢能讓自己更有亮點。設計轉型的產品經理,可能在面向C端用戶、前端體驗類產品更有優勢;技術背景轉型的產品經理,更擅長B端復雜業務架構、平臺型產品;市場營銷背景類轉型的產品經理,可能更擅長營銷增長方向產品崗位。

學會發現優勢,善于利用優勢,就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發展“捷徑”。

5. 適當妥協

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設定一個長期目標,然后學會擁抱變化,短期內的不確定性往往有更合適的機會,要學會曲線救國;

如果你的職業生涯目標是進大廠,但眼前機會不大,那么目前環境下,有以下幾種途徑可供參考:

  • 繼續做好垂直領域,成為相關領域業務專家,大廠工作通常情況下分工較明確,各自在擅長領域發揮優勢,更有利于企業快速發展;
  • 如果學歷受限,也可以選擇做一名互聯網大廠外包,“曲線救國”、謙虛好學,爭取早日內部轉正或外部跳槽轉正;
  • 呃,或者做個更有挑戰的事,當網紅明星,入駐大廠做市場運營品牌代言人?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具體的路徑和效果,視個人條件而定。目標太高,就需要適當降低預期,做到善于知足而不滿足于現狀,如果一個高的預期短時間無法實現,那就拆成幾個小目標。

6. 多跟自己“較勁”

當發現跟別人的差距較大時,就不適合總是盯著別人的腳步、按照別人的結果來評估差距了。這時應該靜下心來,多關注自己當前的進步與自己上一個階段比較如何,產品方法論更加系統了?還是產品管理能力更強了?

每個人的時區確實都不一樣,起點不同,方法不同,加速方式不同,路況也不同。但最重要的是,一旦決定上路了,就不要輕易放棄目標,要時刻關注自己的里程碑。

四、對待焦慮,我們需要更加主動

焦慮無處不在,源于我們自身,但在加速發展的互聯網環境下增長蔓延。無法清除,也無法忽視。

當我們習慣處于被動解決的狀態,過度關注對比后的差距,就會帶來更多的焦慮,甚至陷入無窮自責:同一所大學畢業,學的同一種技能,同樣做產品,那為什么別人就可以,自己就不行?

短期內我們可以去購買那些解決焦慮、能提供焦慮解決方案的速成方法,幫助我們短期內提升自身能力和安全感。

但更重要且長期有價值的是,從現在開始,做好當下的事情,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適當選擇讓焦慮并存,發揮自身優勢去尋找破局,促使我們積極向上。

#專欄作家#

王曙,微信公眾號:產品科代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通俗產品人,分享獨樹一幟的產品思維、職業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緩解焦慮的辦法之一關閉朋友圈,從源頭上解決焦慮??吹酵g人難免會比較,越比較越焦慮,專注自身,焦慮拜拜。

    來自陜西 回復
  2. 有沒有可能制造焦慮的是焦慮生意人,這可能是一條蓄謀的產業鏈

    來自河南 回復
  3. 焦慮不放大,怎能去解決,怎能讓資本家找到生意啊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