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跳槽必讀:改簡歷、擬面試、找內推
編輯導語:金三銀四即將到來,可能不少人也考慮起了跳槽或轉行的相關事宜。那么在求職過程中,你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成功率?也許,你可以從簡歷、面試及內推三個方面先著手準備。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跳槽時可做的那些事項,一起來看一下。
過完了年,告別了吃吃喝喝的休假模式,馬上就要進入“金三銀四”的求職高峰季,我們心里都會忍不住開始嘀咕:要不要換工作?不論是剛步入職場,還是工作多年,跳槽都會面臨三個問題:
- 如何寫出一份“好”簡歷?
- 想換個崗位或行業,但沒有相關經驗,該咋辦?
- 想去某個大廠,投簡歷有用嗎?
- ……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年后跳槽如何改簡歷、擬面試、找內推。
一、改簡歷
很多同學的簡歷是個通用版,最多在投遞的時候稍微改一點關鍵詞。
因為我們覺得根據不同JD寫簡歷真的太累了,投50個崗位,要改50次簡歷。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們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我們不愿意挖掘自己過往經歷中與JD匹配的亮點和優點,尤其是投遞的崗位涉及跨崗位或行業的時候,發現過往的經驗不再適用這個JD,改半天也改不出來,心態崩潰,然后就放棄治療了。
“我就這樣了,愛要不要”,然后開啟海投模式,用戰術上的勤奮(海投),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不優化簡歷)。
如果我們是面試官或者HR看到這樣的簡歷,是否會通過呢?
在某求職平臺上,一位小米的面試官曾經分享過他面完300人后的感受:
許多校招的同學的實習經歷寫的跟崗位JD一樣,撰寫PRD文檔、與開發設計協作交流、通過SQL查數據,同學這不是你的實習成果,只寫這些東西怎么會讓我有興趣進一步邀約你面試呢?
另一位在大廠的朋友也跟我吐槽過:
收到的簡歷除了學校、專業、名字不同,千篇一律,更有甚者都抄了某個人分享的實習經歷,結果出現2份一模一樣的經歷,都是在b站做XX項目,主要負責人,麻煩這些同學寫簡歷用點心吧。
所以,不用心改簡歷,可能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
如何改出一份好簡歷呢?
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思考需求與匹配度的問題:
1)需求
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什么?商業模式是什么?這個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
2)匹配度
其次,我們投遞的簡歷里能否體現出以上的理解呢?
例如,準備投遞商業化產品崗,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做過什么商業化產品?”
- “XX行業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嗎?”
- “實踐過商業化的MVP嗎?對常見的商業模式有理解嗎?有多少種常見的盈利模式”
- “我怎么實現商業化閉環的呢?”
- ……
經過以上的深度思考,我們寫出來的簡歷一定比“通用版”更具說服力,獲得面試和通過面試的概率也會提升。
二、擬面試
拿到一個跟自己當前經驗不太匹配,但又心生向往的崗位(簡稱Dream Job),我該怎么辦?
星球里轉行轉崗成功的星友是怎么做到的呢?例如開發轉產品、UI轉產品、運營轉產品,教育轉內容行業等。
在HR看來,第一優先級當然是招有相關經驗的人,第二優先級則是招有相關潛力的人。
下面以非相關背景應聘商業化產品崗為例,我們該如何向HR和面試官展示自己具備相關的潛力。
1. 做過什么商業化產品?
回答:公司里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商業化產品,但我自己業余時間做了公眾號和視頻號,文章也在人人上獲得了上萬的曝光量,所以我自己有向商業化產品發展的興趣并且一直在實踐。
目前我了解到有知識付費(跟我現在做的教培行業類似)和廣告變現(C端免費廣告主付費)兩種主流的商業模式。
2. 選擇哪種商業模式呢?為什么選擇這種模式?產品線路圖(RoadMap)是如何制定出來的?依據是什么?
回答:
1)商業模式
我選擇的商業模式是知識付費,因為廣告變現需要很大的用戶基礎短時間很難達到,另外我選擇的領域是國內比較新的“行為設計”領域受眾比較窄,更難把量做大。
2)產品線路圖(RoadMap)
根據這個商業模式,我的目標就是獲得精準的目標客戶。
為了達到這一個目標,我需要產出“行為設計”方面有價值的內容不斷吸引目標客戶。
另一方面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大流量平臺上提高自己的曝光量。
最后當用戶基數達到1000人的時候,我計劃推出相關的行為設計課程開始進行商業化變現。
數據指標體系如下圖:
3.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面試官問這個問題是想了解候選人看問題的深度能到什么程度。
回答1:課程不知道怎么設計,后來看了競品我知道了(面試官感受:功能型產品經理)。
回答2:用戶需求與商業模式上的平衡問題,到底是先變現,還是先積累用戶量?達到變現的條件是什么?(面試官感受:商業化產品經理)
以上提問可以按照5Why(不斷深挖原因)和5So(不斷推演結果)的方法繼續往下延伸,此處就不做進一步展開。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清晰地表述,邏輯自洽。
建議大家提前寫好逐字稿,多模擬面試,不要臨場“即興發揮”,否則很容易因為面試現場的壓力,導致邏輯前后矛盾、表述混亂。
三、找內推
拿到一個大廠的崗位JD,如何快速判斷自己能否勝任呢?
研究崗位描述(JD),通過知乎、百度去查,這些方法都對,但可能很低效,往往有時候還相互矛盾。
例如抗壓能力強,網友眾說紛紜,到底是指能否接受加班?還是指面對壓力時能否解決問題持續推進工作?
另外,參加過社招的同學可能見過3個不同公司招聘產品經理的崗位描述幾乎一樣,至于具體要求是否一樣,只有面試的時候才知道了。
這種過于模糊和程式化的JD,我們根本不知道招聘的實際需求是什么,導致我們辛苦查找的資料與實際需求南轅北轍。
建議放棄悶頭查JD這種“低效的努力”,主動找相關行業的人去問和內推,比悶頭查、直接投遞,要高效。
如何認識相關行業的人呢?
加社群或者報課程。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加了很多群、報了很多課程沒時間學習,或者覺得學不到有用的東西。
來,聽聽水滴籌的創始人、前美團外賣聯合創始人(美團第10號員工)沈鵬怎么看待報課程這件事:
他曾坦言: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參加創業培訓班,就是為了能夠認識各行各業的大佬。
沈鵬說自己參加培訓班,除了剛開始會詳細介紹自己和公司背景,其他時間,更多的是傾聽,然后找自己感興趣的人深入溝通。
大佬每天這么忙,都能抽出時間去上課,去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報課程呢?
當然我們也需要注意精力分配的問題,貪多嚼不爛,想好需要認識哪方面的人,再去找對應的社群或課程。
例如,要學習用戶畫像就去購買對應的課程,最好是線下的課程,然后寫一個讓人能記住你的自我介紹,并且告訴大家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大家說不定就能幫到你。
比如,大家好,我叫小森,我是一個熱愛心理學的產品經理,留過學,我參加這個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從事用戶畫像方面的工作,歡迎大家加我一起交流學習。
這就完了?NO!NO!NO!
大佬怎么做?觀察、傾聽、找自己感興趣的人深入溝通。
如果對方咖位很大,不搭理我怎么深入溝通?
很簡單:加微信,私聊,發紅包,百八十的紅包砸,當作投資自己。
四、寫在最后
跳槽過程中,我們可能都要經歷改簡歷、擬面試、找內推。
對應的方法分別是:每一個崗位投遞的簡歷都要私人訂制、多模擬面試深挖自己的潛力、找到對的社群或人內推。
面試求職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出現畏難很正常。
比如,我們給每個目標崗位都專門寫簡歷,寫了還是掛了,很挫敗,而且沒有反饋,覺得很累,想放棄了。
但轉念一想,失敗了又有什么損失呢?還可以像我這樣寫成文章,說出自己對行業的調研和理解,通過文章產生復利。
要找到你的“道”,并踐行你自己的“道”,小馬過河,還是得自己嘗試。
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當做一個產品來思考,通過給自己制定OKR的方法,把職業發展終極目標拆分為每個階段目標,然后再拆分為關鍵指標,直到拆分到具體月要完成什么目標。
這樣其實就把困難變成了一次次的試錯,也無所謂成功還是失敗,因為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持續迭代和優化。
等你成功了,你的這段至暗時刻,是不是就變成了成功的案例了呢?
作者:小森行為設計師,一個熱愛心理學的產品經理,行為學碩士,做過運營,也創過業;公眾號:小森行為設計師
本文由 @小森行為設計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您的文章質量都不錯,膜拜啦!
收藏
謝謝
建議大家提前寫好逐字稿,多模擬面試,不要臨場“即興發揮”學到了
嗯嗯,多做準備
每一個崗位投遞的簡歷都要私人訂制、多模擬面試深挖自己的潛力、找到對的社群或人內推
是的,心儀的崗位不要海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