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試了93位廣告產品經理后的思考
編輯導語:面試是職場人永恒的話題。身為一個面試官,作者面試了93位廣告產品經理,并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為大家詳細地分享下自己面試商業產品經理的心得。一起來看看吧。
年末的時候,收到了公司的“面試記憶”:
2019年,我一共面試了93人,通過29人(二面、三面居多)。
不能出門的日子里,整理下自己面試商業產品經理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商業產品經理,此處主要指效果廣告方向的產品經理,以下列工作內容為主:
- 收集或挖掘內外部需求,設計并規劃產品。
- 洞察流量特征,找到變現潛力大的行業。
- 協調多方資源,高效高質落地產品。
- 數據驅動,根據線上表現快速迭代。
- 把握行業趨勢,定期跟蹤、分析競品動態。
面對的廣告系統涉及業務體系、計費邏輯、競價機制、檢索漏斗、模型算法等,接觸的上下游包括運營、設計、研發、測試、銷售等。
這樣的靈活性和復雜度對商業產品經理提出了高要求。
我在面試商業產品經理時,常通過綜合素質、工作經歷、個性特質等方面來考察人選的潛能、經驗和匹配度。
對于管理崗,會額外關注下管理經驗。
一、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一般看邏輯思維、學習能力、數據意識以及無授權領導力,我們可以準備一些對應的考題。
如果直奔主題讓對方覺得不被尊重,不妨用幾個寒暄式的問題開啟對話:
為什么選擇產品經理作為你的職業呢?幾年下來你覺得自己適合么?你的朋友和同事覺得你是怎樣的人呢?…
對方如果談到上面任何一條,就可以進入正題了。
以邏輯題為例,選擇的邏輯題難度適中即可,切忌放腦筋急轉彎。
我一般用稱重問題、小球問題、分金幣問題以及它們的變種版本。
比如我常用的一道題:
有X克和Y克的砝碼各一個、天平一只,如何只用這些物品N次就將a克的鹽分成b克、c克各一份?
單單是記錄題目,大家表現就很不一樣,有人寫下每個字,有人只寫幾個核心的數字(部分體現抓重點和抽象的能力)。
有次我遇到一位人選說,不好意思,我沒用過砝碼和天平,它們有什么用呢(我會擔心對方缺少常識)。
至于是否能完全解出來,能最好,不能的話就一起聊聊解題思路。
學習能力、數據意識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考察。無授權領導力的部分,可結合工作經歷一起來聊,看人選在沖突管理、資源調動、跨團隊協調上的表現。
學生時代做過社團管理工作的人選在無授權領導力上往往更有優勢。
對于3年以內的產品經理,潛力比經驗重要,此部分可多考察一些;如果對方比較資深,此處的權重則可降低。
二、工作經歷
工作經歷的部分首先看真實性(是否虛構或夸大)和knowhow程度(在業務上是否有經驗)。
我一般讓對方展開一段最有成就感的經歷。
提問可遵循STAR原則,《俞軍產品方法論》第五章中也列舉了很多問題:
- 你開始為什么要做這個東西??你是怎么想到的?
- 針對以后的情況你考慮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些什么?
- ?開始做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
- 發現了什么,什么東西和原來理解的不一樣了?
- ?又發現了哪些相關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場上的其他人對其認知不一樣?
- 在迭代過程中又是怎么做的,你現在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有什么變化?
- 如果再回到當初,你還會做什么?
提問可加一些小技巧,比如你想知道人選在某一件事情中的貢獻,“參與這些事情的人有幾個?大家是怎么來分工的呢?”?比直接問“你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更能收到真實的答案。
聊工作經歷時,我特別注重考察一個人的判斷力。
行業中的一些產品經理其實更像項目管理。
別看Product Manager和Project Manager縮寫都是PM,差異卻很大。
不否認產品經理需要有項目管理的能力,但更多是指推動、溝通、協調等執行力的體現,以及任務拆解、進度把控等目標導向的手段。
一個強推動弱判斷的產品經理是非常可怕的:
確定需求必然有機會成本,一旦決定去做,設計、研發、測試就得跟上,其他需求的優先級就被降低了。
產品功能上線后顧慮沉沒成本,該下不下猶猶豫豫,等發現不妥再下線,不僅損失進一步變大,產生的dirty data也會影響用戶體驗和后續實驗。
現實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次決策有大量的tradeoff,鑒別一個人的判斷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常和對方聊對所做項目的思考、對工作機會的選擇、對行業前景的看法、對熱點時事的分析等等。
有次,我遇到一位學歷背景談吐都非常亮眼的人選。
我們聊到為什么畢業去了咨詢公司(MBB之一),他說當時學校里特別拔尖的同學都很難進去,MBB任意一家的offer對應屆生都是不可拒絕的榮耀。
這確實是事實,剛走出象牙塔的我們習慣追隨大家都想要的工作。
我又問,那為什么后來去現在的公司(BAT的某家)做人工智能的產品經理,對方給我的理由是,AI太火了,如果沒趕上AI的浪潮,自己可能就被淘汰了。
而他現在想離開AI產品經理的崗位是因為慢慢意識到這個領域可商業化落地的場景沒那么多,所以想嘗試下商業模式清晰的廣告產品經理。
我會覺得這位人選在自己職業選擇的判斷力上有些減分,比較擔心對方在產品的崗位上缺少獨立的思考。
三、管理經驗
不管是不是管理崗,產品經理都需要無授權領導力。
若是管理崗,還需從人數、結構、時間等方面了解下對方帶團隊的經歷,聊聊他在招聘上最看重的特質(往往這是他自己最擅長或最需要彌補的)以及如何考察,再問問遇到團隊成員不合適怎么處理,即Hire & Fire。
此外,對于管理崗,穩定性非常重要,我會和人選一起探討下現在及三年后期望的管理scope,如果公司確定沒法給到對方這樣的scope,不妨提前明確告知。
如果入職后一段時間發現與預期不符出現變動,團隊成員的匯報關系隨之改變,跨團隊的接口也得調整,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正因為管理崗的特殊性,招聘時會慎之又慎,流程也相對更長。
比如我們用交叉面試讓潛在的peers和人選做一輪溝通,聽聽peers的反饋。
在合規合理的前提下實施背調,聯系他以前的下屬、上級、合作團隊、HR等盡可能獲得人選更全面的畫像。
四、個性特質
這就是傳說中的“聞味道”,看看對方和團隊現有成員是否匹配,在文化價值觀上共性如何?在能力個性上互補性如何?…
這里多少有些面試官的個人偏好,我自己傾向聰明、正直、有沖勁、有好奇心且追求極致的同學。
常見的組織會議也能作為面試題:
大家很容易想到要訂會議室、要提前通知大家等流程。
好一些的,準備會議相關材料提前郵件給與會人,確保會議室能容納與會人,會后發出條理清晰的紀要。
再進一步,提前明確必選和可選的與會人,與必選人溝通確定一個合適的會議時間,會前再提醒下他們時間地點,自己提前到會議室準備好投影、黑板、紙筆等,會議產生的todo逐個和相關方溝通確認確保大家對目標、ddl有一致的理解后在郵件中highlight……
當然,如果還能給出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那就更加精彩了。
不少生活問題都能在這個部分派上用場:
- 朋友們一般怎么評價你?
- 你周末喜歡做些什么?
- 你覺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 你小時候的理想是什么?
- 你最向往哪種生活方式?
五、后話
實際面試中,綜合素質、工作經歷和個性特質都不錯的人選非常少,偶爾遇到了,對方也未必接offer,但業務卻又不得不投入人力進行下去。
此時,我們需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取舍,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本文由 @RheinWei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我們公司負責廣告變現的產品經理,把用戶體驗按在地上摩擦,我是擔心過個一年半載,用戶流失一大半,甚至沒人用了。
我是一個B端產品工作多年的產品經理,想了解下品牌廣告產品的事情,這里有做這個領域的產品經理么?可否私下了解點問題,十分感謝。
談談那個進過MBB、BAT的人。其實任何行業的頂端都是商業,既然沒落地,問題一定出現在自己的項目上,不去解決問題而是離開,其實是一種“逃避”。
感謝作者分享的干貨,貼合實際并且對商業化產品崗位要求大方面都有覆蓋到,學習了!
學到了,看完很多啟發!一定好好收藏著,總能在用上
你們是來看產品的面試經驗 而我想看看怎么成為HR哈哈哈哈哈哈
看完之后收獲滿滿,這些經驗挺實用的,感謝作者的分享。
作者面試產品經理的經歷還是挺豐富的,不過,總體而言,對于產品小白面試經驗還是很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