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員工容易被提拔為中層管理者?
編輯導語:在互聯網公司中,員工想要晉升可以走專業路線或管理路線,而其中很多人會考慮管理路線。那么要怎么在競爭激烈的管理崗中脫穎而出呢?怎么培養管理能力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互聯網公司對于員工的晉升,一般會有兩條線,專業路線和管理路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P級(Professional 專業序列)和M級(Management 管理序列)。
走P級路線意味著要專研專業深度,用個人技能實力說話,硬橋硬馬地攻克難點、痛點,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是硬實力的體現,用個人績效給公司創造價值。
而M級路線更多的是專業或業務廣度,不在于個人專業實力有多強,而在于通過資源調配、人員管理發揮出極大的團隊戰斗力,是軟實力的體現,通過管理下屬實現公司經營目標為公司創造價值。
在互聯網行業,能成為行業專家的人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條件也跟不上,專業能力如果深度不夠很容易被更年輕的人替換掉。
在國內的生存環境下,除非成為行業大牛,一直在一線的人也會被人瞧不起,覺得這個人可能沒有上進心,職業生涯可能會越走越窄。
因此,很多人會考慮走管理路線,橫向擴展自己的能力,但在一個公司內,管理崗競爭也非常的激烈,想要在競爭中勝出就要打有準備的戰,機會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別人沒準備好,機會就是你的。
我曾在《新晉管理者容易犯的管理錯誤》一文中,列出了很多新晉管理者常見的問題,大多數問題在于兩類:
- 不清楚管理者的職責
- 不會管人
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管理者,那為什么他們會被提拔為管理者呢?他們又有哪些特質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什么樣的員工容易被提拔成為管理者。
一、跳出誤區
首先,先說一個誤區,很多人說之所以他們被提拔成為管理者,是因為他們有管理能力和領導力,我并不這么認為。
我一直認為,天生具備管理能力的人還是少見的,大多數人的管理能力都是在其位才謀其職,是通過后期的實踐中學習到的,而所謂的領導力是比管理能力更高的一層,更是鳳毛菱角,多年管理經驗的人都不一定能悟到。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沒有管理能力而無法晉升為管理者,管理能力是可以通過后期培養的,公司也愿意花時間和資源來培養管理者。
還有同學覺得某人能力不如自己,之所以能成功晉升,是TA會拍領導馬屁,這種情況在私營企業是比較少見的。
如果是真的,大可不必懊惱,說明這個領導不值得你追隨,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我們只看到了表面,這個人肯定具備了某些能力我們沒看到,只不過TA和領導走的近影響了人的判斷。
想要從員工成功晉級為管理者,實現門檻的跨越,一是所在的公司要有機會,二是當機會來臨的時,要具備抓住機會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主觀評判中代表著成為管理者的潛力。
二、抓住機會
所謂機會,是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
因此人們總說晉升是伴隨著運氣的,而運氣代表著被動的,無法由個人掌控。
那我們可以創造機會嗎?
在公司內部,其實很難,或者說對能力要求更高,基本上和創業拉投資差不多,如果你能在公司自己創造機會,出去創業也比別人成功的機會要大,也非池中之物,不太適合普通人。
雖然我們不能自己創造機會,但我們可以提高機會出現的概率。
首先,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是大廠轉小廠,高P轉管理,不失為一個實現跨越的捷徑。只是,一個完全沒有管理經驗的人,去一個陌生環境中承擔管理的角色,失敗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因為這中間有一層信任度的問題,公司對一個老員工的能力、性格都非常了解,員工也熟悉公司的業務,企業文化接受度高,對公司來說試錯成本低,大概率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對員工來說,公司也能給到足夠的成長時間,對自己犯錯的容忍度也高。而在一家新公司,由于缺乏足夠的信任,公司只能通過短期內拿結果來進行判斷,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么公司更愿意從內部提拔人員。
所以,想要從員工晉升到管理者,最好能在一家公司完成,即使想走換公司的捷徑,也建議在原本的公司承當過一定的管理職責,比如先成為管理幾個人的小主管,再換公司之后管理之路就會順利些。
然后,要提高機會出現的概率,如果有能力選擇的話,我們要去選擇一個機會多的公司。
比如,一個B輪以后高速成長的公司機會比較多,能獲得B輪融資代表商業模式已經驗證,甚至有可能已經實現盈利,融資用來進行高速擴張、擴大優勢,還可能會探索新業務,拓展新領域,其中就會有大量的機會。
一個成熟的正在轉型的公司機會比較多,成熟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和資源,需要轉型代表目前遇到了問題,需要做新的探索,尋找第二曲線,經常會給到足夠的資源,而且原本老業務的人員由于思維習慣可能不太合適,就需要大量的新鮮血液來進行落地,也就有了機會。
一個已經盈利的但各個方面機制還存在問題的公司機會比較多,已盈利就生存不愁,有問題就有機會,這點產品經理們可能體會比較深刻,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機會,抱怨的越大痛點就足夠痛,預示著機會也越大。
除了選擇合適的公司,我們還要選擇一個有上進心的領導,有上進心的領導在升職、團隊擴大、去做新項目的概率都比較大,原崗位空缺就容易出現機會。
而要判斷一個領導是否有上進心,就看他對部門的定位是否清晰,對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是否了然于胸,對團隊未來的發展規劃是否明確,也可以通過HR來側面了解上級的為人,以及對方在公司的表現。
三、管理職責
為什么要清楚中層管理者的職責,我看過不少人在成為中層管理者之后的不適應,承受不了壓力之后又回到了一線。
可能是他沒準備好,也可能是原本不適合走這條路,白白浪費了一次機會,所以清楚中層管理者的職責后,從內心去思考是否適合自己,覺得不適合就下定決心走專業序列,能接受就提前做準備,以便機會來臨時能抓住。
中層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要把高層抽象的內容轉換成實際可落地的方案,所以要經常思考、討論、溝通、請教、確認結果,把原本模糊不清的信息逐漸拆解成清晰的路徑,這個過程非常不確定、耗費腦力的,高層也不會一步步教你,只能自己去探索。
我們經??吹剑袑庸芾砻刻煸陂_會、寫PPT、安排任務中度過,似乎沒什么具體的事情,這實際上就是他門的主要工作,理解公司的方向開會做信息對稱。
用PPT梳理業務邏輯確認最佳路徑(PPT只是工具的一種),不僅要想得到而且還要能講出來被認可,直到不會被問倒,說明已想清楚。調配資源去取得結果,如果你對這種頻繁切磋的工作很厭倦,只想安靜地做一份具體的事情,那管理路線可能就不適合你。
有了具體的方案,那就要去制定目標,思考自己要什么樣的人,承擔未知的結果。
過程中可能出現缺人、缺資源,成員能力不行、不聽話,同級不配合,目標未達成,流程不規范,方向錯了,成績老板不認可,項目被砍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需要你來一一解決。
如果你覺得這些事情很瑣碎、很煩,壓力很大,也不喜歡和那么多人打交道,還要清楚每個人的性格,有針對性的去溝通,那管理路線可能就不適合你。
高度自由的信息讓管理者必須主動出擊,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內容,去推動事情解決,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被動型人格就不適合。
經常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問題、不熟悉的人,需要通過學習來尋找答案,解決過程還要頻繁跳出舒適區,學習能力弱的人不適合。
下屬不理解,老板不認可,同級不配合,經常受委屈,極度敏感、討好型人格、玻璃心的人不合適。
為了完成業績目標,需要沖在最前面,時刻要去思考怎么去提升,問題如何解決,希望工作和生活完全分開的人不適合。
當我們分析完管理者的職責,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什么樣的人容易被提拔,或者說具備抓住機會的能力。
四、成事能力
1. 本職工作能成事兒,成績得到認可
被提拔是基于信任,而信任的第一信息來源是在原本的崗位證明過自己的能力,當然不一定要做最好的,但一定要證明自己能成事兒,而且能持續成事兒,這是被重用,承擔更多責任的必要條件。
所謂能成事兒,就是因你個人的努力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結果,這個結果團隊其他人也認可,自己解決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沒有過度依賴上級。
比如跨部門合作原本需要上級出面的事情,你自己搞定了,時間還比預期的要早,超出了大家的預期;原本需要多人配合的事情,你一個就完成了;或者你用極少的資源撬動了一個大的方案等等。
最終對提拔做拍板的是你領導的領導,甚至是老板,你們平時交流少,只有你能成事兒才會傳到他們耳朵里,才會對你有印象,對你能夠管好人就有了一定的預期,才愿意把團隊交給你,同樣的團隊成員才會有認可你的基礎。
2. 積極主動敢攬事兒,能影響其他人
積極主動是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之一,主動去承擔一些原本不屬于你,或在團隊內部沒有具體安排人但對團隊來說有利的事情。
當外部同事來反饋事情,上級不在時,能夠主動對接并推進解決,你就獲得了外部的一些評價,這些評價也會傳到你領導或者更上一級的耳朵里。
面對團隊內部、或公司的問題,很多人只停留在反饋,甚至是抱怨上,對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益處,反而加重了負面情緒的傳播。而如果此時有人能跳出來,不僅提供解決方案,還推進解決了,對團隊其他成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就容易脫穎而出。
攬事兒顯示出這這個人不怕麻煩,勇于擔當的品質,恰恰是管理者所需要的一種素質。在你沒有權力時,你也能影響到其他人,把事情辦成,更是一種潛在的能協調好他人的表現。
幫助上級解決了一些問題,上級也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支持你,在公司出現機會時,他會第一個想到你,當然,也會刻意的去培養你。
3. 主動思考能分擔事兒,擁有越位意識
思考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不只是停留在完成上級的安排的任務,而是會去思考完成任務給團隊和公司帶來什么價值,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經常和上級對自己負責的事情的價值進行探討,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無論對錯,這只是一個修正自己的過程,讓自己的思考和做事能和部門、公司對齊,確保做正確的事情。
而越位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更高一層看問題,即你的上級的角度,他在思考部門在公司的價值、部門需要什么樣的人、有哪些可以提升的點、業務的瓶頸怎么破等等。
和他一起梳理公司戰略,找到實踐路徑,這就要求你多傾聽、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把你思考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通過搜索或者看書去尋找答案,這種訓練對一個人的全局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實際工作中,我們總是被工作內容所牽絆,很少能跳出細節來做思考,也因此如果有人能夠做到,就容易獲得更多的機會。
五、最后的話
當然除了上面的三條,作為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要達到的,比如遵紀守法。
公司的很多信息,在傳遞到普通員工之前,其實都已經做好決定或有了一定的傾向性,當一個人在決策者那里有了深刻印象,公司需要有人上位時,就容易出現在候選人名單里。
然后老板會找你的上級去了解情況,你平時給予上級的幫助,這個時候就能起到作用,為了顯示出自己的知人善任,上級也同樣會支持你。
你自己經常和上級保持同步思考,具備了一定的全局思考能力,同時自己也能對管理崗位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不會因突然承擔更大的責任扛不住壓力而放棄,你就比別人更能抓住這次機會,成功實現跨越。
我個人經驗,當一個員工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差不多要經歷三年的歷練,第一年懵懂、第二年摸索、第三年熟練,如果你提前做好了準備,更早的去嘗試以管理者的職責要求自己,那么可能就能跳過前兩個階段,比別人成長的更快,年輕且成熟的管理者,在任何行業都是吃香的。
很多人說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就是因為這個崗位所做的事情,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管理者很接近,如果產品經理在做事上證明了自己,不怕事兒又能扛事兒,會成為大多數公司的優先提拔的對象。
加油吧,產品人!
作者:周武,曾就職于騰訊、邊鋒,現在一家上市公司產品負責人;公眾號:周武說
本文由@周武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很喜歡這樣的文章,收藏,以后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看。
感謝認可!
很棒很棒!一直都在疑惑到底該怎樣鍛煉自己的能力,這篇文章給了清晰的建議,真的很喜歡!
感謝認可!
中層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企業中關鍵的職位所在
高層做戰略,中層去落地
感覺我抓不住機會每次都是事后才后悔當時應該怎么怎么做,就好像總慢半拍的樣子
如果次數很多,那是要想想問題出在哪里了??
雖然…但是…就像是每個人告訴我職場要有心機,但也不是我想有就能有的啊…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管理者,走實打實的專業路線也是硬實力的體現;
如果覺得不合適,就換個自己覺得能達到的方向,天生就懂的人少,大多數人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關鍵是自己認不認可這方向,如果認可就只有找短板補差距;
感謝作者分享!其實說到底還是個人能力的問題,簡而言之要會推銷自己,并且自己還有能力
嗯,這里能力可能是個多元華的,不一定是專業能力,也可以是個人素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