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優秀產培生的極速職業成長心得

8 評論 4569 瀏覽 41 收藏 35 分鐘

編輯導語:臨近畢業季,相信許多應屆生都面臨著職場和社會的層層考驗,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BAT優秀產培生的極速職業成長心得,講述了職場的選擇和選拔經歷等,干貨滿滿,一起來看一下吧。

深度對談是我開啟的一種新的內容形式,準備邀請身邊集能力與魅力與一身的朋友,聊聊互聯網、產品經理、職業成長等相關主題,用一種更多維視角的方式,為大家的產品經理成長之路提供更多養分。

第一期內容,對談嘉賓是內心十分豐富的寶藏姑娘,既有理想主義自我,又有務實主義才干,雖然只有2年產品工作經驗,卻保持極速成長,在我看來有著多年老人般的成熟度和思維視野。

我們探討了關于做產品、職場、個人、理想、現實等常使人內心翻涌的一系列話題,內容全程高能,收到了非常多同學的好評,表示對自己的職業成長很受益。

信息量較大,可先收藏。

一、BAT產培生的選擇和選拔經歷

互聯網行業有句話,說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百度的技術,現在可能有字節的技術,不管這個傳言到底是不是正確的。但我的經驗,騰訊的產品人才培養機制還有文化,確實是非常不錯的。每年有大量的,不管是校招還是社招的同學,都想進到騰訊從事產品經理,所以人才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剛剛我說很敬佩的一點,就是一一其實是在產品經理生物鏈頂端出來的,經過了騰訊產培生這樣一個選拔機制,聽說有非常多的很優秀的畢業生,能夠在基礎校招獲得不錯的結果,但參加產培生,甚至第一輪沒有通過。如果我要去參加也是很難通過的。

所以就特別好奇這個機制到底是什么樣的,當初為什么要做產培生這樣一個選擇?

首先我的話,之前的經歷比較雜,本科跟研究生的時候做過很多實習,包括偏科技公司的研究院以及像聯合國這種非政府組織,甚至在一些創業類的公司,還有藝術咨詢類的機構,都做過實習。

但是最終的話,我覺得第一份工作的想象,應該能給我一個比較扎實的學習環境,能獲得一個比較明確的成長預期。我參加校招之前,在騰訊做暑期實習,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這樣一個工作環境以全職身份加入的話,是怎樣的情況。

第二個就是這個項目很吸引我的,就是它有輪崗機制,再加上是跟一小撮人大家一起組成一個班級一樣,會定期有培訓,大家在組里面交流,有group的感覺,讓我覺得會很有安全感吧。

講講當初都經歷了什么,能從那么高的競爭度中走出來?

首先,我覺得產培生它有一些傾向的候選人吧,比如大家可能學習會相對好些。然后,有想法,善于表達,它招了很多經歷豐富,又比較有潛力的一些人。如果你有一個做產品經理的夢想,你的經歷比較多元的話,或許比較適合你。

準備建議,我覺得產培生適合對于產品經理感興趣,但還沒有非常明確我到底要在哪個賽道,它給你提供了一個探索途徑。但它的輪崗機制也造成你在每個方向的探索,可能在某些人看來是不夠深的。

怎么更好的準備,我當時是把所有的實習經歷,真的是寫得非常清楚,就是我在做每一份實習的時候,不管是過程中還是實習之后,都會寫一個非常詳細的復盤。包括我做了什么事情,我得到了什么樣的反饋,我從這個里面發現了什么,我覺得哪里還可以做改進等等,都要做一個非常明確的記錄。

就是說你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個很深刻的理解,這個時候,面試官不管問什么。你都能夠非常有條理,能夠講清楚是說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故事講得比較好。這個其實是當時我受益比較大的一個點。

還有一個點,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有代表性啊,就對我來說比較危險的一環,就是群面,因為我我之前從來沒有參加過群面,大概是十一/十二進一,在一個很混亂的環境里,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你是不是足夠冷靜,是不是能夠把問題的關鍵點出來,而不是說為了要有ownership,去強行輸出觀點和組織大家。

以前校招我們一天有時候要組織十來場群面,對于群面:

  • 第一個就是不要搶著爭風頭;
  • 第二個就是千萬不要一句話不說,完全沒有給自己亮相的機會;
  • 第三個就是不要為了說而說,就是你說了半天發現這個觀點特別的淺顯,或者你的邏輯思維特別不清晰。就盡可能為自己爭取一個比較適當的機會,把你的東西帶有一定深刻見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基本上這種反而容易通過。

二、職業成長秘訣:Get hands dirty

原來我有一個擔心,就是產培生都是精英同學,會眼高手低,會挑活,但我合作過產培生后,這個疑慮完全打消了,覺得你們是特別好的同學。

我記得有一次,咱們開那個產品總結茶話會,讓大家講講過去一年的想法收獲。你當時就講了一點,我到現在就印象特別深刻,你說開始工作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一定要get hands dirty,我覺得對一個新人非常難得,能講講你當時怎么提出了這一點嗎?

這其實是我在畢業之前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對職場有什么預期的話,就是我要把手弄臟,因為我覺得我其實并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商業社會是怎么運作的,也不了解當你去真的做一個業務到底意味著什么,你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怎么樣能夠把事做成。所以要獲得這種真實的理解的話,就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幻想里,就要真的扎到業務里面。

一方面因為從自己角度來說,我一個非常目標導向或者想成事兒的人,只要我能把這個事情做成,只要我能對這個事情有充分的理解,我不介意我做什么,哪怕是最基礎的事情我也做,我知道這個事情它是怎么work的。這個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成就感,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

第二個點是說因為就我自己性格,是一個挺就是挺文藝的人。喜歡各種各樣可能大家看起來比較稀奇古怪的東西的人,所以從小到大,我的家人,身邊的朋友,都會形容我是一個很飄的人。這其實讓我內心有種恐懼感,擔心我的性格,讓我變成一個對這個世界沒有深刻理解的人,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所以我反而覺得進入職場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你必須要打破幻想,要接觸到這個事情到底是怎么樣的。讓你的那些觀念接受錘打,你才能說這個觀念是值得長期持有的觀念。不然的話,你腦子里總是覺得很飄的觀念,從來沒有經歷過挑戰,你怎么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對的、是錯的,它適不適合你。

我進入職場之前,就希望自己能夠被挑戰,希望自己能夠接住拋給我的任何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去培養一個比較成熟的對事情的理解。所以我覺得get hands dirty就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一個手段吧,我從這個習慣里面收益非常多,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成熟的人,變成了一個更能擔事兒的人,是一個挺正的一個循環吧。

三、職場中面臨的困難,如何求解

在我們這的一年,你覺得對你的錘打,符合預期嗎?

說實話挺符合的。我來之前,對于真實的商業世界怎么運作是完全不了解的,再加上我之前從來不知道ToG的業務到底是怎么運作的,在這一年,一個是從事兒的角度,就是企業跟企業、跟政府之間是怎么樣把一個事情推動落地的,覺得有很多超出我之前理解的邏輯。其實真實的世界是很復雜的,它不是那么規則清晰,邊界明確。但可能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商業社會的事情。

第二個可能也是從人的角度,就是ToB也好,ToG也好,這種業務形式的決策鏈條很長,利益鏈條也很長,在這個過程中,會跟很多個角色打交道。比如說公司內的,什么商務同學啊,架構師啊,這些我們就都不說了。這種公司外的,比如說一些地方經銷商啊,代理商啊,包括一些領導啊,學校師生啊之類的。

對于人跟人之間的關系,人跟人之間怎么互動,或者是說各種力量關系之間怎么有一個微妙平衡,我不能說我理解了,我只能說意識到了他們的復雜性,以這種復雜的必要性,就是你想做成任何一個事情,其實他都是建立在你對于這種復雜性,首先你要體驗過,然后體驗過之后你要理解要學會跟它們共處,所以我覺得對事對人的這種復雜性的理解,是我第一年感受到了被錘打的地方吧。

還能想起你在這一年有什么困難的時候嗎?

困難的時候挺多的,首先我剛來的時候吧,可能有幾個月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個時候確實很迷惑,就是在這樣一個新業務,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成長路徑。而且我那個時候其實有段時間比較恐慌,因為我身邊可能其他的產培生在一個比較成熟的業務,他其實會有很明確的工作預期,說我要培養哪些技能,我通過做什么樣的事情去培養這些技能,但于我來說不一樣,就是我在一個非常新的業務里面。甚至這個業務對我的期望,到底是不是一個產品經理,還是需要我去承擔更多職責,是等待我去探索或者說在跟這個環境互動過程中,去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所以前幾個月其實就是屬于一個比較迷茫的狀態。再加上是職場第一年嘛,哪怕你進到一個非常成熟的業務,還是會有些適應性的問題。然后到了中期的時候,把這個事情去推動落地的過程中,就遇到前面說的這個商業社會的那種復雜問題。

我為了想做成這件事情,需要暫時懸置自己的判斷,不再去想說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或者是說我希望以怎樣的方式做事情,而更多是說如果我想要做成這個事情,這個環境要求我用怎樣的方式去應對,那個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痛苦的轉變,因為你意識到可能這個職場或者說這個環境對你其實是有一個不一樣的要求,這個要求可能跟你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并不一樣。然后你又有非常明確的想要把這個事情做成的欲望,所以,需要經歷一個自我的轉變吧。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先天比較適應這樣的環境,因為他的性格或成長經歷的原因,但對于我來說,需要有一個調整過程的。我把自己調整為一個適合這個環境的一個人,但跟那些先天就適合這樣環境的人比,我還是不夠的,還是不足的,那我的競爭力到底是什么,我的核心到底是什么,那個時候就會比較迷茫這點。但是我覺得,如果想要做成那個事,我可以調整自己。

還有就是我并沒有得到想要得那么多資源,拿到那么好的機會把一個事情做得特別圓滿,除了對自己之外,我對整個大環境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如果你要做成,不只需要你自己的努力,還需要機會,反正就意識到真的做成一個事是很復雜的。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一個核心的疑問是,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在里面的位置到底是什么?這個事之所以能做成,可能也不是因為我,或者說我僥幸做成了,我也不可能把這個事情成功的原因歸根于我。

我是一個主體意識非常強的人,就是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都會不斷地問自己,這個事情對我意味著什么,我到底怎么理解這個事情。所以后來找到一個點,就是說,不管是事情成或者不成,哪怕他不成,我知道他為什么沒成。這種理解,是沒有依附于這個大平臺的,是我可以帶走的東西,在這一年之中,我內心的起起伏伏,最終可能找到了一個自我的支點吧。

你這個剖析好像我們還沒有這么深刻的講過,以前工作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機會這樣聊天。

我覺得剛剛講的好多點,屬于你自己,也屬于非常多的人,它有幾層東西。第一層,就是你跟他人的關系,比如說畢業生和剛進職場的新人,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大家會特別容易去看跟我同樣水平的,或者跟我原來在同一個時空里的人,他們是一個什么樣子,他們發展成什么樣子。比方說我的同學,他去了哪些公司的什么業務,尤其是那種有名的業務,會覺得說他是不是發展的特別好,然后我是不是落后了。

還有一種,你看別人都在做一些風口或者熱門的東西,我做的東西是不是沒有前途,這種東西特別容易引發焦慮,這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問題,就是我們跟他人的關系。但是就像你說的,其實我們跟他人的關系,其實真的一點也不重要,看他人對我們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最后你都要回到自己。

第二層就是我跟我到底是一個什么關系。你只有處理好我跟我的關系,所有其他的問題可能都會慢慢不存在了。這個我跟我的關系,就是經常會出現一種我預期的那個發展方式,跟實際發展方式,是岔路的時候,應該怎么辦。比如我希望事兒做成什么樣子,我的職業發展軌跡一步兩步三步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希望我應該得到什么,結果是什么,想的特別明確,但你發現現實生活中,就是另外一條路,這個時候可能是懷疑自己,或者懷疑環境,就會卡在這兒。我覺得你是完全是把自己融入到新的路徑里去了。

第三層,就是自己跟環境的關系了,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系,就像你說的,有時候覺得自己特別厲害,有時候覺得自己特別渺小,那當充滿這種無力感的時候。我給自己設定的一個方式,就是說只要我在,那我保證我做的這個東西,我可控的部分,我一定保證他一百分的可控,那對于別人不可控的部分,就是我能控制多少就去控制多少,但實在控制不好的,覺得可能就只能是放手。

對,有些東西是你要保持關注的,但那個東西很多是不可控的,你要從里面跳出來說哪些是我自己控制的,我會把它設成我自己的成長標尺,就當外界沒有辦法那么快給到一個反饋,或者這個反饋跟我自己的努力無法歸因的時候,我會找到一個自己的標尺,就是當我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我覺得這個階段的learning是ok的,或者我已經努力了,就可以了,這個點確實是讓我的心態變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吧。

四、對自己負責,目標感與主觀能動性

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要充分意識到對你自己負責。對你的決策負責,當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首先要想我到底還能做什么?是不是有沒拍死的東西是我可以去調整的,不管是調整我自己,還是調整這個環境??偠灾仨毷且粋€足夠主動的人,足夠主動的去雕琢你的工作邊界。

你應該也是一個目標感比較強的人,這種目標感不是說它的kpi,怎么樣去衡量這個事情是否成功,而是你怎么定義你自己的成長,你到底是想收獲什么,想要什么,它不是這個業務對外宣稱的使命愿景,而是這個業務對你意味著什么。

我覺得目標感跟主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沒有目標感,就一步一步,你被安排到某個事情上,目標就放在那兒,這個時候你就要按照被安排的方式去做,所以你不主動也可以,你就被動去做也可以。但其實就像你說的,如果一旦積極主動起來,你會發現你能掌控的東西,有可能它是可以被擴大的。它有可能處于可控跟不可控之間,當你主動一些的時候,會更容易把那個界限往外擴一擴,把它變成你自己可控的部分。

其實工作中有非常多這樣的細節。有的人可能就覺得差不多這樣,也符合預期就ok了。但如果你的責任心到了那個程度,或者說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到了那個程度之后,你能抓住更多的機會,那個機會,真的是你抓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有時候別人都沒意識到。

講一個蠻有趣的事兒,就是我一個同級生吧,大家一起聊天,他看到網上有人在評價他之前在的那個業務,就說這個業務很差,團隊很差,各種吧,然后他當時就很疑惑,他說這個跟他當時在的體驗完全不同,他就非常困惑,為什么大家覺得很差的事情,他自己好像當時在里面還學到挺多,成長挺多。我覺得這個可能也跟我自己的想法挺一樣的,哪怕大家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在同樣的團隊里,每天面對同樣的人,但兩個人的收獲可能完全不同。

我特別喜歡一本書,就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有提到說一個專家跟一個新手的區別,就當你真的用心投注在一個事情上面,不管是從你自己角度,還是從別人的角度,你是真的能夠感覺到那種區別,就是有沒有用心做這個事,有沒有一種目標感。

它不只反映在一個外在的反饋上,因為很多時候外在反饋是延時的,或者說沒有那么全面,但你自己會很清楚地知道,當我用心在做這件事情,和我只是為了交差去做一件事情,體驗跟收獲是完全不同了。

五、產品經理和產品經理很不同

產品經理跟產品經理真的差別很大,工作界面的變化,每天要做什么樣的決策,要跟什么樣的人打交道等。我覺得產品經理要成長的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決策喂出來的,通過做一個決策,得到反饋,從里面獲得一些成長,然后知道以后該怎么樣去處理。

還有環境到底要求你扮演一個什么角色,真的是差別很大。比如我第一年,其實是在跟著商務同學在外面跑,會跟很多公司外的人打交道。但我現在的話,更加偏后端一點,跟內部的一些研發算法,一些共線的同學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你就發現不同角色,所適應的溝通方式、工作習慣、合作風格都是不一樣的,你需要知道怎么樣去把這個事情做成,怎么樣去表達,自己在里面是什么樣的位置等。

對可能想要轉行的同學,也挺有借鑒意義的。因為現在好多人都挺想脫離原來自己的行業領域,嘗試一個新領域,但因為新領域沒經驗沒接觸過,他對新領域有完全正向的一種期待。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領域一定有它的是兩面性,有它正向的部分,跟它非?,F實的地方。

我覺得像你剛剛說的,這個過程中,除了get hands dirty這個原則,第二個我覺得就像水一樣融入一個地方。沒有給自己畫圓還是畫方,讓自己滲透到任何一個環境的那個形狀里去。對于轉行業或者轉環境的人來說,尤其需要這樣,可能你要放棄原來的那個形狀。不是說讓你完全放下自己,不做自己,而是說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要把自己先打碎變成水,去那個環境,先進去了解,滲透到所有的邊邊角角里去。你熟悉了這個新的環境,它的玩法、它的規則你才能知道啊。

當切換環境的時候,先放棄那么多自我的判斷吧,先說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什么是我可以學習的,還挺重要的。

你對自己是有期待的,外人對你也有期待,但可能短期內達不到這樣期待的時候,會是一個挺難受的狀態,我覺得這個心理準備要做好。

六、環境切換后的底層意識

那你覺得從第一年里帶走了哪些可遷移的部分到新地方。

我想起來前段時間跟我組長聊天時候,他跟我說,因為我第一年是在做ToG業務,其實跟第二年業務完全不相關。他們面候選人的時候,之前做商業化或者廣告相關的業務其實更匹配。但當時面完我之后就沒有再面其他人了,他就說,其實是在我身上看到那種意識,就是想把事情做成,很有目標感,有比較好的反思意識,我覺得是這些更基礎的技能吧,這是一個點。

第二個點就是,因為第一年是做偏行業的事情,我有更多行業的視角。如果做策略產品,大家會更加偏向像數字游戲一樣,什么機器資源啊,動態算力啊,這些就很技術,但因為我第一年對行業的事情有些關注,比較看重面臨的行業趨勢到底是怎樣的,面臨什么樣的挑戰,這些東西幫我在工作的時候,有一種更好的語言去跟運營,跟更前線的同事打交道。

第一點我特別贊同,雖然說產品隔行如隔山,但是你真正想要把一個事情,任何一個領域,把那個產品做好,你底層的那些東西是底座一樣,能支持你,走得更遠一點,做得更好一點。

第二點像你說的owner意識一定非常重要,我覺得接觸過的做得好的同學,owner意識都是非常好的。

另外就是行業,這一點我感受挺深的,比如團隊來了新人,第一件事讓他做的就是行業分析,包括政策的理解,行業生態的理解,即使前面有同學已經做了特別好的材料,也不希望你去學習別人做的材料,而是說這個事情你要從不會到會,必須親自去做,做完之后,你再去看看別人做的是怎樣的,吸取一些更好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這個可能是行業產品的優勢,先天會對這些東西比較敏感。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個過程的,讓我意識到做業務是足夠復雜的,有很豐富的層次的。我覺得要比做一個純粹的功能有意思,你能了解到這個業務有很多面,它是依附在一個什么樣的政策環境里面。

七、成長沉淀的正循環

你現在還寫公眾號嗎?

我現在經常在即刻上發點東西,也有一些關注者吧,但我那個東西完全跟工作不相關了,就是一些比較瑣碎的自己的感受。

沒有寫公眾號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我去寫公眾號的話,希望是說我對這個事情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一旦開始寫,可能就會是一個比較長的篇幅,不會是像類似于周期一樣,這周有什么新題,下周有什么新題,我覺得那個東西可能不用放在公眾號里,隨便發在一個別的什么地方也都ok。

另外就是,我確實覺得在廣告或商業化業務,見到了挺多優秀的人,這讓我覺得很有敬畏心,我覺得如果要寫的話,我想發出來的聲音是什么,這個事情現在還沒有想的特別好,但其實我一直會有輸出的習慣。

對,這點我也特別贊同,如果我寫的東西沒有自己的視角跟深刻的理解,寫出來沒有對至少一部分人有價值的話,就很難動筆。

很優秀的新同學,覺得他們有什么特點?

一些很優秀的同學,很愿意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而且他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很苦的事情,他會覺得,哎,我又學到了很多,不介意去做那些看起來比較苦、比較累的活。而這些部分往往覆蓋著一些新的價值,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

另外我覺得他們都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習慣,就是怎么去在內部塑造你的影響力,經常會做一些輸出或者沉淀,會讓更多人意識到你是一個很專業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來找你,形成一個正循環。

八、職場之外的獨立自我

咱們現在講了好多產品啊,市場啊,前面我說很佩服一一的一個點,就是職場這個角色之外,一一有另外一面,你有一顆特別文藝的心,現在還在追求這些嗎?

嗯,有的。

前段時間有一個電影很火,叫什么花樹,一般戀愛還是什么,是一個日本電影。講的就是很兩個很文藝的男青年,女青年,他們相愛了,但他們后面成為社畜之后,慢慢各自發生了變化,最終分開的一個故事,很多人覺得很惋惜,兩個靈魂百分百契合的人為什么最終沒有走到一起,被現實磨滅了。

我以為我看這個電影會很受觸動,因為里面描述的那個男女主角的形象,覺得跟我非常像,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各種文藝東西的人,但為什么我并沒有被那個電影打動,因為我覺得在工作一年多之后,開始意識到我不能讓996的生活變成我的全部,磨滅了我可能我生活以外的一面,或者說我本來是一個非常復雜立體的人,然后因為工作,變成了一個非常膽小的一個人。

我不會覺得因為工作,我的另一面被壓制了,我反而覺得,因為工作,我對存在另一面,這件事情更加珍惜了,意識到,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且我有義務不怨天尤人,而是保護好我自己的這一面。

我不會覺得必須要找一個特別清閑的工作,如果沒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每天都是打工人,非常慘,我不會這樣想,我現在更多是說,如果想保留我的這一面,我要照顧好我自己。

我觀察到,身邊有很多人,有很多優秀的人在工作上,都是很善于自我剝削的人。在大廠這樣的工作壓力下,大家會不由自主的去自我剝削,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把這種自我剝削內在化了。會覺得我需要讓我的每一份每一秒都是能夠創造生產價值的,要每天想要怎么搞錢,要怎么更好的晉升等等。你看不到,其實你有另外的可能。

我會對這個事情尤其的警惕,會覺得不要因為我是一個有目標感的人,因為我是一個想成事的人,所以我被拿捏了,我所有的時間都要去想這一件事情,其實不是的。反而當我有一個自己獨立世界的時候,我把自己的內心照顧得更好,那當我回到職場上的時候,其實我是一個更平靜,更從容的狀態。

我聽著特別感動,雖然我們年齡跨度非常大,但是現在聽你講這些話,覺得特別重要。如果早一點能有人這樣去告訴我,就非常開心,一路走來,沒有人告訴我這些,然后就像你說的,自我剝削反而成為一種正確的事,但是我覺得一定要醒過來,找到另外一種更加內在的,那個自己的部分,想辦法去保護。

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這么做吧。

作者:Summer,公眾號&播客&小報童:向心修煉。BAT?10年產品,6年產品及團隊管理經驗。在ToC、ToB、AI領域均有豐富積累經驗。

本文由 @Summ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哇 太優秀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作為剛入職場一年的小白,這篇文章我讀了不下5遍,常讀常新。
    可以問一下姐姐這位被訪者的一些社交賬號嗎?比如他在即刻上發布過的一些閑談。(* ̄︶ ̄)

    來自廣東 回復
  3. 無論在哪里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優勢,自己想要什么,要有堅定的內心

    來自廣東 回復
    1. yes

      來自北京 回復
  4. 最后那一點,“保護自己的獨立內心世界”,被戳到了??現在就是處于這樣的一個掙扎中

    來自浙江 回復
    1. patpat

      來自北京 回復
  5. 干貨滿滿,感觸頗多,很值得職場小白一看,早一點能有人這樣去告訴我,我就早一點成長

    來自廣東 回復
    1. 加了個油~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