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職業,如何做好?

11 評論 6256 瀏覽 9 收藏 24 分鐘

編輯導語: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坐班,自由職業一直是很多人的向往。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自由職業者往往由于太自由,難以自律,最終,導致生活節奏失控,工作生活一塌糊涂。那如何做好自由職業呢?一起來看看吧!

自由職業現實很骨感。

網絡高速發達的今天,一個人一臺電腦一個技能就是一家公司;不用早起不用打卡,甚至不必參加無聊的會議,這應該是多數職場人羨慕的“自由”。

近兩年,自由職業一度中層和應屆生追求,數據統計表示,截止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口高達2億;某招聘網站顯示,2021年大學生中,自由職業者占比升至15.8%。

幾乎同比翻倍的數據,背后存在主觀選擇和客觀影響兩個方面因素;很多人印象中認為,自由職業看似可以睡到自然醒,甚至不用坐班,每月整合下來薪資也不低。

其實存在偏見,拿我來說:

開始時,很長一段時間做自媒體因為沒有正反饋而變得焦慮,加上整個市場預算都在縮減的情況下,有時遇到難纏的甲方,深夜被拉起來對內容早已見怪不怪。

我身邊的朋友還說,你也許想不到壓倒自由職業者的一根稻草并不是“業務有多復雜,不可交付問題”,而是「太自由造成不自律」,最后無奈強行通過規劃時間來逼自己回到正規。

作為天生自驅性,我并沒有遇到該問題。

但一些瑣碎小事情并不會很輕松,假設你未來有想創業的計劃,我認為「自由職業」是必要邁出的臺階,因為它鍛煉的東西不止于賺錢能力。

一、對自由職業的誤解

提起它,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自由攝影師、撰稿人等身份,在英文語境下被稱為freelancer,通常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個體經營者,亦或者兼職與臨時合作的方式受雇不同的公司。

當試圖定義「什么是自由職業」時,我觀察到更多職業形態無法用freelancer概念來界定,比如與人合伙的抖音、淘寶店主、某設計原創品牌的主理人。

因此,自由職業本應該屬于獨立存在的個體,獨立擁有某一份技能,可獨立與其他任意大小公司合作。

主要以自我雇傭(self-employment)中不受雇于某一固定的雇主,可與多個公司進行U盤式合作的個人,如今,為何如此多的人希望成為自由職業者呢?

一方面,工作規則是企業制定,自己只能夠去對規則做出相應妥協與退步;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中,個人難免會感覺到枯燥與乏味。

《2020 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約50%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無意義”,60%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經歷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

人與人想法有很多不同,在對應相同事件處理方法上就會出現差異,當壓力與呵斥接踵而至,便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頹廢之感。

這種狀態帶來的束縛加上個人收入并沒有明顯提升,那渴望自由的離職之心便應運而生。

另一方面,個人存在群體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前幾年互聯網的快速變革產生許多新型職業,這讓部分人抓住紅利快速積累了財富。

當他們將成功途徑公之于眾時,一些旁觀者看到希望,不假思索投入其中。

其實每個人都會羨慕別人成功,卻很少關注別人在收獲前的“困窘處境”,自然對自由職業的困難沒有直觀印象,也就不會產生畏懼之情。

其次,黑天鵝事件及政策的調整造成眾多行業增速變緩,企業為減輕發展壓力不得不縮減人力成本。

面對被裁員后找工作比較困難,于是,一些人在閑暇時間愿意投入部分精力從“副業”入手,獲取一份額外收入同時也能復盤自我工作。

還有些朋友工作多年,職業生涯發展達到瓶頸,手上有些小資,離職后不愿意躺平的狀態,會愿意主動選擇一些新生事物。

于此,做太大短期又“心力不足”加上缺少創業的經驗,那自由職業便成為最佳切入口。

當然還有一些窄門理由,如:

本來也不缺錢從小到大父母教育要學會獨立,我期待實現自我,想過可以掌控節奏的事情,這樣會讓效率變得更高,于是選擇自由職業,簡直眾說紛紜。

但是,根據調研在想成為自由者的所有人中,只有不到1/4的人能夠實現。

其他3/4的人通常認為資源不足、害怕收入不穩定、沒有福利保障、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實現理想,是最主要的阻礙。

簡直應了魯迅在《幸福的家庭》中說的那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缺乏理想的現實主義毫無意義,可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又沒有生命,我們始終在左右兩邊不斷權衡。

因此某些程度上而言,我們對自由職業存在誤解,總結下來大概有三個方面:

  1. 敢做自由職業的都是目標堅定的人
  2. 可以隨時給自我放假
  3. 能夠避免人情世故

自由職業,如何做好?

事實上,自我懷疑是自由從業者中最普遍的現象;就個人而言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并且身邊的朋友也足以證明。

可我也會遇到此類情況,比如朋友問我,如此優秀為什么找不到合適工作?自己出來做事也沒見你賺多少錢?感覺與公司相比差遠了。

我個人認為,從脫離公司到自己做事中間的過程猶如“平衡車”,我們要給自己找到“支撐點”和“對標點”。

優秀的人未必就想找合適機會,TA可能有更好的選擇;不厲害的人也未必就缺少機會,所以兩者不能媲美。

其次,人都有博弈的心理,剛出來做事的確存在「自我靈活收入」沒有在公司高的狀態。

這同等你要建設大樓必先打好地基,任何一件事情,剛開始都不可能出現“源源不斷增長”。

當然離開公司后,自由職業不再有外部規定的時間作息表要遵守,也沒有明確KPI,那就要做計劃和目標,其實,給自己放假的狀態是假的,更需要「自律和自我管理」是真。

雖然自由職業可以不用限制在固定人際關系中,但是“自由”本身意味著開放,因為要單槍匹馬的拓展資源尋求合作,自然需要接觸各種與業務相關的圈子。

避免與人打交道根本不可能,甚至還會更多。

尤其在面對利益時和各部門負責人溝通談判,直接決定是否合作、可以說,自由職業也會面臨采購、交付、宣傳、渠道各環節,一樣都不會差。

總之,自由本身是「自己雇傭自己」,雖然在沒有老板的監督下日復一日的工作,可這并不意味著你不需要做事;那除上述外,背后有哪些特殊的挑戰呢?

二、存在的特殊挑戰

從我早期的經歷而言,總結有五個方面:

  1. 收入與自我認識問題
  2. 社會價值感薄弱
  3. 像個孤獨患者
  4. 身份認同
  5. 核心量產化問題

這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事,收入背后意味著「核心競爭力」與能否有「洽談、交付能力」的體現。

在邁出的第一步關鍵要素在想清楚“自我業務是什么”,要有一個足以讓別人為你付費,且簡單的介紹。

我見過很多人上來就介紹自己有多厲害、大廠背景亮眼,其實從合作層面只能帶來背書,證明一個人有多厲害還是要在“作品和案例”上。

假設想要讓別人為自己買單,「一句話介紹自己能干什么」最重要;切記,不要什么都要,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在開始做自媒體時前兩個月根本沒有收入,并且非常努力且用力地在做內容;后來發現似乎別人并不關心,原因是我沒有找到關鍵為我付費的人。

經過多次復盤我深刻認知到「需求」二字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它?我在朋友圈寫過一段話:

以前樓下幾百平米拉面館沒有早餐,疫情讓老板迫于壓力急需增長,于是開設早餐外賣。

他說油條包子都是現學現賣,可前幾天堂食開了后,早餐生意反而只增不減,你看,業務都是在需求中產生增長。

因此,有時喜好和付出的方向并不能決定“收益”。

反之找到自己做事情在某個行業中價值鏈上某一環,并思考我能解決該環節上哪部分,甚至與同行差異(不是優秀)在哪里,找到合作買單的人(部分)就能帶來營收。

從廣義上說,社會價值是個體或組織通過自我實踐活動,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或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一個人長期不上班會有種脫離社會和公司的感覺,很容易陷入擔心自我前景,懷疑沒有價值的狀態中,這被稱為社會價值薄弱。

要知道,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社會價值感來源于市場和產業鏈上下游給我們的反饋;自由職業者游離企業組織以外,尤其需要有意識地去收集這些反饋,否則可能會因價值感弱而陷入焦慮。

比如:

每天上午10點小區的年輕人都去公司工作,你出門發現外面除幾名老人在曬太陽、運動、就很容易瞎想,覺得自我是否活的很局限?是否有被社會淘汰的狀態等。

所以在日常,多關注所在行業的資訊以及相關動態是「必要條件」。

假設還存在不安心理,投投簡歷去面面試也是不錯選擇;并不要求你去工作,而是看看你能合作的公司在做什么?

自由職業,如何做好?

當然自由職業一半孤獨的是「社交」影響的,你期望自由那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可能就不會有太多時間與朋友閑談,甚至聚會都會變少。

于我而言,曾經有天晚上為甲方做營銷內容創作,死活沒有靈感;正好第二天下午還有其他方面備考,心態就發生變化。

沒有人建議也無法分擔痛苦,一瞬間覺得自己特別孤獨;換句話說,它像硬幣的正反面,需要不斷平衡。

正面,你就是老板享受自我成就帶來的自由;反面,前期沒有同事業務得不到支持,一切都在養活自己和外部尋求幫助中進行,加上困難時刻又無人傾訴,孤獨會讓你有「雪上加霜」的狀態。

這一切經過自我復盤,我認為大部分是「身份認同」的問題。

你很難跟身邊的人解釋你在做什么,即便解釋清楚自我規劃,別人也不一定覺得就是最佳,甚至認為你是在畫餅;主要因素是“自由職業屬于半上不下狀態”。

向下兼并身邊的朋友多半為“職場人”,他們思維是「穩定、找個班上」。

向上兼并遇到的人是「創業者」,他們有團隊,每天都在積極探索更大市場,給你最多的勸阻,如果承受不了就回職場,要么習慣就好,所以,圈子的迭代就是這樣生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還要思考“業務量產”的問題。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拿拍攝Vlog、內容創作來說,自己從選題到腳本到成型整個鏈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如果找不到創作規律,投入時間成本巨大。

你可能需要改變大腦思維方式,從“埋頭苦干”轉移成“SOP化”思維,即,所做每件事情以后盡可能規律可復制,這當中需要不斷探索,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論。

一言撇之,一件事當自我沒有親身經歷很容易得出“不值一提”的錯覺,認為憑借自身能力可以輕松完成,自然就會低估別人成功的艱難和困苦。

三、成功的關鍵要素

對比看來,自由職業的門檻并不低,若想在某領域中巧用此身份取得一定成就,需要滿足哪些基礎條件呢?

首先是自我主導職業管理取向,心理學中稱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上個世紀末由德西與同事、好友理查德·瑞安(Richard M. Ryan)共同提出,主要研究人類動機。

其認為人類的需求在“內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間轉換,然后進行決策。

這個理論天生具有成長和向好的傾向,不過該傾向能否實現取決一個人是否自治,動力是否來自內在。

換言之,一個自我主導職業管理傾向的人,會認為自己事業的成敗主要責任是在“自身”,而非其他因素,因此,TA們更有動力去主動探索、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在一項有關自由職業者對“職業態度”的研究中表明,那些自我主導職業管理取向的自由職業者,更愿意投入職業發展,也相較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成就。

拿我來說:

以前從業市場、品牌營銷、私域增長管理方面工作,現在創作內容基本依此為中心做延展。

即便有天“自由職業失敗”,回到職場依然有會退路,甚至還會帶來加分項,這是種穩中求勝的方法論。

自由職業,如何做好?

其次我認為需要具備以陣地為中心,拓展無邊界的思維模式(boundaryless mindset)。

以前我采取傳統思維,某件事做精的態度看待工作,發現“市場是變化的”;我會過度關注以往本職所承載的技能,業務就很局限。

當我建立陣地中心,無邊界思維時精神層面顯得更加靈活,一方面可以圍繞基本功(基礎能力、技能)與人合作,另一方面在此之上,又能跨組織合作。

也就是說,自我先有一件事做精的決心,TA是核心壁壘,然后以此為中心延伸拓展可行性。

研究也指出,當自由職業拓展無邊界思維更能發展多元化技能,也能建立正向循環帶來新成就,(Lo Presti et al., 2018),俗稱:結硬寨,打呆仗。

另外,最重要的是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態度和執行力,每天邊看邊記是標準且常態的學習動作,不論是文獻還是自媒體科普文章,自認為唯有兩者兼并才能提高認識。

福布斯專欄作者Adi Gaskell(2018)有多篇文獻提到,自由職業需要不斷學習才可以在各方面拓展自己,在職業生涯中處于領先地位。

如今學習資源豐富,很多機會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一個影響一個;當然,成功的基礎要素還有更多面,不一而論。

做任何事情都是概率游戲,世上太多職業都可以用三年時間成為70分高手,很多人上來就想對標高手,設計的關卡難度很高,這是錯誤的表現;造成自我格外難受,想放棄都很正常。

四、成為自由職業者

說這么多,目前依然有很多人在“自由職業”與“上班”兩邊猶豫。

也許你沒有明確計劃,或者現實環境(正在辭職的路上)已經需要你提上日程,該怎么辦呢?

我始終認為每個年齡都應該有需要承載的使命,迎難而上即可,這里有四個親自體驗過的錦囊:

  1. 梳理想做和需要做的事
  2. 以兼職嘗試
  3. 試著自我管理
  4. 找好節奏感

想做不一定就可以保證帶來確定性的收益,比如“寫作”,很多人的確很喜歡“寫”,但輸出的東西并非是為你買單的人所需要的;那你不得不跳出舒適區,尋找甲方需求。

從心理學而言個人興趣的意義是推動我們“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和態度”。

在生涯語境下,興趣能帶來穩定而持久的傾向,TA能讓你先注意到某種職業并長期朝著這個領域發展。

在需要做的事情面前,很多人吃虧在「不會商業化」,這如同身邊做運營、活動策劃、私域增長的朋友的確很厲害,有成型方法論。

但是綜合且雜糅意味著“交付鏈條”比較長,那就需要把每個模塊明確拆分出來。

其次“自我傳播”也重要。

你怎么讓人知道“你運營厲害”?若寫作能力不強,可以嘗試從短視頻、直播輸出角度出發,先把自己的自媒體做起來,思考下,如果做自己都糊弄別人還怎么愿意為你買單。

然后確定想要做的方向和事情后,可以邊“嘗試行動”邊“保持思考和方向的調整”的步伐,特別是你讓仍在公司上班,希望是想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人。

此階段也許會帶來各種疑惑,如我做營銷的怎么給別人服務?做技術的怎么弄?

可以試著盡可能做單方面,找到朋友公司或需要這方面的人的公司,然后以售賣人力成本進行,即“付每個月服務多少天、小時費用”。

然后,在服務過程中慢慢找到業務能一對多的方式。

這樣下來,嘗試階段依然可以依靠全職工作維持原本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兼職不順也能避免失業的風險。

但盡可能保證自己能夠沉淀「無形資產」,早期也許比較困難。

自由職業,如何做好?

在自我管理上,外在層社保、應急儲蓄都需要考慮;內在層面“自律”和“良好心態”是基礎要素;假設你天生不是很自律的人,那就要重新審視這件事了。

如果你實在狀態不佳,不妨試著“找個比你厲害的人聊聊”亦或“換個角度試試看”,畢竟還有許多和你一樣,甚至不如你的人也在負重前行。

除此外,做事節奏感“強弱”都不是最佳。

彈鋼琴,跟80節拍的歌曲完全沒問題,假設跟100、120拍的歌曲,雖然心力跟的上但手明顯不行;控制節奏唯一的方式是「能做的事,好好做,慢慢做」。

總結一下:

自由職業并非是996的避難所,996也并非是終極宿命。

之所以說自由職業是創業的前置條件,是因為整個過程下來你需要:

尋找需求、打磨產品、形成標準化商務洽談、簽約合作最終交付后期傳播,不能搞反,這是完成的PDCA循環,每個環節都不能差。

真正的自我成就不比戀愛容易,過程中我經常勸說自己,即使失敗無非從零開始。

只要方向大致正確,不要著急,用心迭代產品和服務,希望你能找到自我在企業和社會中的價值。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很好,目前正在自由職業和上班之間徘徊

    來自四川 回復
  2. 最可怕的是遇到難搞的事情,沒人可以商量

    來自廣東 回復
  3. 自由職業也不是誰都能做的,像我這種不能自律的人,做了就是完蛋

    來自云南 回復
  4. 自由職業者好也不好,本身很自律,做自由職業是很爽

    回復
  5. 自由職業很孤獨,遇到什么事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

    回復
  6. 其實自由職業很考驗個人能力,因為什么事都得自己一個人處理,有時候真的挺難應付過來的

    回復
  7. 我覺得首先得有自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自由職業不等于散漫職業

    回復
  8. 自由職業并不輕松,對自己如果沒有詳細的規劃,每天很難熬的

    回復
  9. 自由職業,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能承擔著失敗的后果

    來自福建 回復
  10. 在我看來,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前提下,絕對不能裸辭去做所謂的自由職業

    來自廣東 回復
  11. 不上不下的自由職業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由”,也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