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聘者和求職者兩種不同視角,聊聊面試

16 評論 7105 瀏覽 71 收藏 33 分鐘

編輯導語:一年一度的畢業季進行中,求職者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必定會面對面試這一道關卡。這篇文章作者從從招聘者和求職者兩種不同視角,對面試這一過程進行了分析,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看看吧。

一、是招聘者,又是求職者

面試,是每個職場人都必須面對或者經歷過的事,我想了好久,應該從哪個角度去講,才能把這個話題聊透。

我突然意識到,面試是由招聘者和求職者兩個角色完成的,而且大部分職場人都扮演過這兩個角色。所以,從這兩個角色的視角來看面試這件事,可能會更有意思。

可能有朋友說,我是新人,現在還不能面試別人。你相信我,過不了多久,你就有機會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很快。

很多團隊leader,或者還沒成為leader的時候,就有機會帶人了。所以,成為一個面試官,并不是門檻很高的事。

也有同學說,我現在很穩定,不想跳槽,短時間內都不是求職者。

這么說吧,只要還在職場,以后總有某個階段或者場景,你就變成求職者的角色。當下這么多被裁員的朋友,肯定之前都沒做好求職的準備吧,角色轉換就是一瞬間的事。

所以,要把「面試」這件事聊透,就要從角色中跳出來,分別從求職者和招聘者這兩個視角來看。

二、面試的本質是匹配

在分享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面試的本質是什么。

為什么要討論本質呢?

我有一個看問題的方式或者說是信條:當你去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先要搞清楚本質。當理解這件事情的本質,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面試是本質是什么?

是匹配。

求職者和招聘者的匹配,我常用「一個蘿卜一個坑」來形容。

面試有明確的目的性,拿著一個坑去找對應的蘿卜。如果對應的好,那就是匹配,如果對應的不好呢,就是不匹配。

這個坑,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圓有方。所以,如果你去聊了一個崗位,最終沒成。那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能力不行嗎?

當然不是,只能意味著不匹配,不代表能力有問題。

所以給大家的建議是:如果面試不成功,千萬不要自我懷疑,絕不能因此丟掉自信!

我看過很多朋友去面試,如果前兩三家都拿到了offer,整個人表現著興奮和自信的狀態。

但如果聊了三五家以后,都掛掉了,就開始著急擔心了:是不是我能力不行啊,為什么現在工作這么難找啊,我該怎么辦呀。馬上就會變得很慌、很焦慮。

這個慌和焦慮,會影響到你的行為和決策。

比如說你能去一個更好的公司,或者拿到更好的offer,但因為處于焦慮的狀態中,可能就會選擇一個沒那么好的公司。心態變了,你的表現和決策都會受到影響。

但是,當你明白面試的本質是匹配,而不是在評判你能力的高低,心態可能就會好一些,這就是把事情看透的價值。

接下來,分別進入兩種不同的角色,來討論「面試」這件事。

三、我是招聘者

在招聘者這個角色上,我還是有挺多經驗的。累積下來,我至少面試過500人。而且有些是高階崗位的交叉,甚至也幫老板聊過高管。

對于招聘者這個角色,有這幾個建議:

1. 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招人

絕大部分的招聘需求都很著急。業務leader吵吵說著急用人,沒人就沒辦法干活,影響業務發展。

這個心情是可以理解,但請問這樣的leader,自己為招聘這件事做了什么?既然這么重要,還可能影響業務發展,那么你花了多少時間呢?

我看到的情況是這樣:很多人在安排自己時間表的時候,都會把招聘面試放在最低的優先級。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之后,才會安排面試。哪怕是最急的情況,也不會拿出超過30%的時間。

這就是優先級判斷失誤。這樣的情況下,憑什么想拿到好結果?

我的建議是,至少拿出一半的時間去招聘。只要你把投入程度提上來,效果就會立竿見影,就這么簡單。

因為時間多了,就會琢磨各種方法,使盡渾身解數去招人。

比如,花更多時間與HR溝通需求,就會解決之前信息不通暢的問題;也可以發動自己的社交關系,把有可能的朋友都問一遍,社交網站都鋪一遍;還可以自己使用招聘網站或工具,等等。

總而言之,優先級提升,把時間拉長,效果就會更好。

另外,一定要自己去招人,而不是依賴HR。

可能有人會說,HR不就是做這件事的嗎?沒錯,你的招聘需求HR一定會跟進的,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你不催,也都會去做的。

我反對的是,有的團隊leader認為這件事情應該只是HR去做,把這個任務直接扔給HR,自己什么都不操心,完全在等進展。

這就不是明智的做法了。

試想一下,你要招聘的人是自己團隊的同事,以后會朝夕相處,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家人都長。

所以這個人和你對不對味兒,價值觀是否一致,這些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你自己親自上陣,才能分辨。

而且對這個崗位的理解,HR肯定不如你自己。

HR拿到的都是硬性的標準,比如技能方向、幾年經驗、職級崗位等,再具體一些就是哪個公司的、做什么事的。

凡是硬性標準,在執行的時候都有共識成本。所以你必須參與這個過程,才可能降低這個成本,提升效率。

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之前在創業公司,只有幾十個人。有個專業能力很不錯的產品經理,是我當時從豆瓣上勾搭來的。

有一天他的電話響了,就去陽臺去接。回來特別神秘的跟我說:你猜誰給我打電話?周鴻祎!

我以為他在吹牛,不太信。當時是2011年,360正紅火的時候。

同事說,老周打電話約他去面試。親自打的電話,親自面試,他肯定去。

于是沒過多久,他就辭職去了360。

事后我就琢磨,即使我這個同事能力再強,但畢竟沒什么名氣,也沒什么作品,按道理沒必要老周自己打電話約時間。

但這事就說明了周鴻祎對招人這事的重視,他肯定知道自己只要投入時間,效果就會好很多。一般的產品經理們肯定會想,哪怕是見面聊聊天,也好啊。

2. 招聘者,代表著公司的形象

當你是一個招聘者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你不僅代表你個人的形象,還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可以把面試者理解為合作伙伴,是外面的人,而且是行業內的人。所以在和對方交流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有不文明或不禮貌的行為舉止。不管他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職場老炮兒。

如果你做得不好,會有什么后果?

面試當場,候選人應該不會說什么,但是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只是針對你,還會覺得這公司不行,傷害了公司的形象。

如果你這樣面試10個人,就會傷害10次公司。要知道行業內的圈子,都是很小的,這10個人的殺傷力不會小。

可能有人會說:沒事啊,候選人就是一個小朋友,畢業才兩三年那種。

那些職場老家伙可千萬別小看年輕人啊,未來你可能就要抱人家的大腿呢!現在25歲的年輕人,五年后就是行業內的中堅了。要知道風水輪流轉,沒準你以后還得給人家打工呢。

那么,什么是不禮貌的行為呢?

常見的情況就是,無緣無故的遲到、一邊聊天一邊打字、多次打斷別人說話等等,這些呢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面試習慣:

我會在面試之前,認真把簡歷看完。不僅了解候選人的基本情況,也會有重點想交流的方向。

我從不拿著電腦面試,也不看手機;我也從不會在候選人坐在對面的時候,才拿起簡歷去看;更不會讓候選人「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有什么可介紹的?簡歷你看不懂嗎?

當然,作為我的候選人也不太容易,因為我的問題針對性比較強,也會直戳痛處。但我這樣的交流,并沒有任何的冒犯,只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交流的更徹底,效率更高。

按照這樣的面試方式,把候選人看做未來的團隊成員,或者合作伙伴去交流,我發現自己慢慢的積累了很多朋友,自己的口碑也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不少的候選人當場感受到自己可能無法通過面試,就找我加微信保持聯系,我都非常樂意。

還是那句話,只是不匹配,但在圈子里都是朋友。

3. 要有判斷人才的方法

在招聘時,我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過于看重人才過去的崗位和職責。

因為我們是拿著坑去找蘿卜,所以就會去招競對公司里的類似蘿卜。這樣的人入職后,更容易上手,馬上就能開始干活。

但實際情況是,有些候選人雖然有類似工作經歷,但其實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怎么才能做到更好,是沒有思考能力的。

自己的工作內容,往往來自上級的安排,或者公司流程和慣例。

所以,我在面試的時候,最看重的是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正能量執行力這樣的軟素質。

雖然我也希望招來的新人可以馬上干活,但其他的標準是不能降低的,好的人才可遇不可求。

過于重視上手速度,容易無視人才的學習能力,往往是當下的工作確實很快就搞起了,但成長空間和應變能力不太行。要么兩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要么當工作內容有變化時,就無法勝任了。

考核的方法很簡單,就深入聊一個問題:

請候選人講一個自己最滿意的案例。希望在這個案例里,候選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果不一定成功,只要有收獲、有思考就行。

從候選人的講書,大概就能了解到思考問題的高度、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對項目有深入理解,可以講述的很清晰和深入,細節情況了解的也會比較多。

在這一步,基本上就知道候選人大概的高度。

我個人比較傾向的表述方式是這樣:

  • 首先,講項目的背景、目標和困難。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做這個事,當時面臨什么樣的困難,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效果;
  • 其次,選用什么樣的策略去做,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 最后,項目最終的結果是什么,自己怎么看這個結果,有什么收獲。

上面這個其實就是寫一個運營規劃,或者復盤的內容框架。按這個邏輯去講,不容易遺漏,也更有邏輯。也說明候選人是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不是臨場發揮。

在這一步,基本上就知道候選人的實力。

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會遇到這幾類不好的情況:

情況一:造假

我遇到的情況很少,但也有。比如,不是自己負責的項目,說是自己干出來的。

之所以能發現,要么是負責人我認識,知道是誰;要么是回答不上來細節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候選人要掩蓋,其實還是很辛苦的。因為我有一連串的相關問題,如果掩蓋了第一個,后面幾個也得說謊,很難沒有漏洞。

凡是能確定有造假行為的,肯定就果斷淘汰了。

情況二:為前司辯解

在與候選人聊之前做過的項目,肯定大部分情況是結果沒那么理想的。

這是正常的。特別滿意且無槽點的項目是極少的,我幾乎是沒見過。最好的情況也就是犧牲了A指標,去拿B指標的結果,然后復盤的時候圍繞著B指標闡述價值。

所以,候選人真的不必認為項目最終結果不理想,而去做牽強的辯解。因為我們在面試,我們關心的是候選人這個人,而不是前司,那并不重要。

如果過度的辯解,反而讓大家陷入到一個無法實事求是交流的環境,帶著偏見來交流業務,效果肯定不好。

能夠客觀的去看待和分析,能總結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這是我對候選人的訴求。

情況三:不知所以然

有段時間,某個大廠來面試的人很多。我就發現,沒通過的候選人有個特點,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現象就是,聊到為什么這么做,以及有沒有想過更好的方案,基本上都是懵住的。

顯然,候選人從來沒深入思考過。

這個大廠工作流程和機制都比較成熟,也很少調整,所以少數人就傾向于變成流水線工人,認為只要按SOP來執行就行。

這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和我招聘的訴求不一樣。

因為即使兩個互聯網公司業務很像,比如抖音和快手,但實際上面臨的問題差異很大。如果你從抖音到了快手,就必須有學習能力去適應新環境新生態,如果拿著之前的經驗,肯定行不通。

在平時工作中,只要多深入思考一步,想想為什么這么做,還有沒有其他方案,那么你就能超過多數人。

4. 要持續跟進

如果遇到特別滿意的候選人,一定要持續跟進,不要面試后就不再關注和聯系。

好的候選人,大家都會搶的,可能你多做一點工作,成功的概率就會更大。

有個小技巧:面試結束后記得加微信。

這樣就建立了個人聯系,告訴候選人,在之后的面試或者offer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來找自己。

首先,這個可以表達你的誠意和認可度,這會影響候選人的選擇;

其次,在后續流程中,很可能會遇到想象不到的問題,如果沒有聯系方式,你是無法了解情況的。

舉個例子,HR在與候選人談offer的時候,有時不會那么愉快順利。這也正常,畢竟是討價還價的過程。

導致候選人不滿意的,要么是薪水差一點,要么就是覺得自己的重視度不夠。如果你能了解到情況,介入這樣的問題中,解決起來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薪水預期差距沒那么大,公司和候選人各退一步,基本就能達成。但要讓雙方都退,只能你站出來溝通,至少更合適。

如果候選人覺得重視度不夠,那么就可以再進行幾次交流,電話和當面都可以。詳細介紹一下業務的情況,以及對候選人的規劃。簡單可以理解為,你提供的信息越多,交流越頻繁,候選人就更傾向你這邊。

在我之前的團隊里,很多同學都在面試后和我電話聊過,個別人遇到了流程或者offer問題,我都去努力解決過。

這樣的同事在入職前,就已經建立了信任基礎,在之后的共事中,也更容易相處的愉快。

四、我是求職者

1. 要了解獵頭和HR

職場人跳槽的流程,先面試再談offer,最后入職。

在這個流程里,就是獵頭和HR在促成面試這一步。雖然他們最終收益是要有員工入職,但拆分轉化漏斗來看,必須有足夠多的人來面試,才有可能拿到最終收益。

而且,從獵頭和HR的視角來看,很多業務負責人,也就是招聘方,說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人,所以只能安排足夠多的面試,讓負責人去挑去感受,這一步沒辦法跳過。

再說的露骨一點,如果連面試的量都不夠,HR很容易被老板或者業務負責人挑戰。

所以,簡單的說,獵頭和HR是推動你去面試的人。

就類似在服裝店賣衣服的銷售,肯定要讓更多的人去試。因為試衣服是最終顧客買衣服的必經一步。有更多的人試,才可能有更多人買。經??吹接械念櫩驮嚧┑囊路雌饋砗茉愀猓N售還一直說特別有氣質適合你什么的。

這和獵頭、HR夸你,道理是一樣的,別往心里去。

不要以為:獵頭和HR對你熱情,是因為你有實力、有市場、有很多人搶著要你。

并不是這樣,只是人家要把轉化做起來,第一步就是推動更多人面試。

因為我發現有些同事,接了幾個獵頭的電話,就蠢蠢欲動,覺得自己特別搶手,就很難踏實的工作下去了。結果出去一聊,四處碰壁,之前很熱情的HR也不再回復自己的消息。

更好的利用HR和獵頭的資源,幫助你推動入職。

在面試之前,HR獵頭是信息的傳遞者,如果你在乎這次機會,要盡可能充分的與他們溝通,介紹自己的優劣勢和訴求,講清楚自己的價值。他們拿到的信息足夠多,你轉化面試的可能性就越大。

總之,如果你能取得一個獵頭HR的信任,對于后續推動你面試有很大幫助。

2. 在面試前,搞清楚職位的情況

比較理想的情況,在面試前搞清楚以下這些信息:

  • 崗位的核心職責和目標是什么;
  • 在組織里是什么角色,直屬上級是誰,上級負責什么;
  • 這個崗位招了多久,目標職級是什么;
  • 團隊里現在都有哪些角色,這個崗位和已有員工的關系是什么。

我知道搞到這些信息非常難,但也可以努力試試。至少要搞清楚第一個問題,就是職責和目標。

最基本的JD是要分析的,不用研究每一句話,找到里面的關鍵詞就行了。因為很多JD都是互相抄的,有的是抄自己公司的其他崗位,有的是抄競品,甚至還忘了改競品的產品名字。

關鍵詞就是類似:核心用戶運營、熱點洞察、會員體系、大型線下活動,這種。再結合其他的描述,大概就知道這個崗位是做什么的。

在HR通知你面試的時候,順便問一下面試官是誰,叫什么,負責什么。

少數公司會都告訴你,有些可能只會告訴你面試官負責什么,其他都保密。但如果你不問,就什么也不知道。

當然,有的時候通知你面試的HR不告訴你,可能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很多公司的HR自己不會打電話通知面試的,一般都是交給實習生或者外包來做,他們對于公司架構的了解是很少的。

3. 面試時,展示自己與崗位匹配的特點

在面試的過程中,不要呈躺尸狀的被動回答問題,而是要有目的的主動展現自己的優勢。

因為很多面試官在提問的時候,也是亂問一通,不一定能命中你的優勢。如果是這樣,就很可惜。

具體應該怎么做呢?分兩步走:

第一步:在面試前,準備2-3個案例,可以體現自己不同方面的特長

這個案例越詳盡越好,越系統越好。如果不知道框架怎么列,可以參考上文我提到的:

  • 首先,講項目的背景、目標和困難。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做這個事,當時面臨什么樣的困難,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效果;
  • 其次,選用什么樣的策略去做,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 最后,項目最終的結果是什么,自己怎么看這個結果,有什么收獲。

建議按這個邏輯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才知道邏輯哪里有問題,數據哪里有缺失等等,也算是梳理的過程。

第二步:在面試時,主動提出講述案例

面試官問出好問題,其實還挺費腦子的,有些面試官能力不夠,也很難問出來。但不問的話,兩個人又會尬在那里。

在尬聊的過程中,你可以主動提出:分享一個之前做過的項目。

相信絕大部分面試官都不會拒絕的,畢竟他也不知道該問點什么。

這個主動講述,就可以選取面試之前準備的案例了,是有備而來。但是在選取講述項目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崗位匹配。

比如對方想招一個做活動運營的,你肯定要講一個大型活動策劃的經驗,這就是匹配的,也符合面試官的預期。

4. 注意人設,無關的項目不用提

如果對方想招一個活動運營,那么整體的交流要圍繞著活動進行。

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述活動的事。比如,如何策劃一個有創意的活動;在大型活動的項目管理中,有什么經驗;活動的傳播,有什么理論依據;活動的效果評估你有什么觀點,等等。

這樣的交流,就會很透,也體現了你自己清晰的「活動運營」人設,有利于拿到好的結果。

不好的案例是發散型交流,講一個我自己的真實案例。

多年前我去百度面試,對方的需求是招一個用戶運營。在面試過程中聊的挺順利的,感覺面試官也是滿意的。

但在面試即將結束的時候,我主動又提了幾個之前做過的事。

大概的意思是,我在前司還負責做內容、線上活動、線下大會,還幫著公司招人什么的。聽完這些,面試官就愣住了。

對于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也就是人設是什么,他陷入了巨大的困擾,對于是否通過我的面試,也遲疑了起來。

事后跟這位面試官交流,他對我的評價是:

感覺什么都做過,但好像什么都不精。

這應該是對一個運營來說,非常糟糕的評價了。我在想,如果當時面試的時候,只和他聊用戶運營,可能他就不會對我有這樣的評價。

我當時只是覺得,自己多樣技能纏身,不說就可惜了。

但實際不是這樣。針對崗位需求,就聊那一個技能,并且從多個方向聊透,那才是真正的技能纏身,是有清晰的人設。

5. 招聘面試是雙向選擇

從本質上說,工作的供求雙方是平等的,是雙向選擇。

但實際上,招聘方還是處于優勢地位。比如,面試的時候,求職者要去招聘方的公司聊。很少有在第三方(如咖啡廳茶館)聊的,更沒有去求職者樓下聊的。

但是從姿態上,求職者要擺出平等的狀態。

至少體現在這件事上:你問我,我也可以問你。

很多時候,面試就是面試官問求職者,問完了就結束了。這是不對的,這不是雙向選擇。

在面試結束后,不管對方有沒有提到,你都要提出自己的問題。

在提問這件事上,有兩點建議:

建議一:有目的的提問,別亂問

在面試之前,要列出這次想了解的問題,上文有提到,就不贅述。

這些問題一定要與崗位強相關,只要你提出,一般情況下面試官都會回答。

最糟糕的情況,是亂問。

我之前遇到過幾次,在面試結束后,我詢問候選人有啥問題需要問我。對方身體一震,看起來對這樣的待遇有點意外,但不問又覺得不太好。于是問了很多和這個崗位無關的問題。

比如,公司DAU和時長的數據、運營部有多少人等等。

我比較遺憾的是,候選人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去了解崗位。而且這樣的問題也體現出思考是不夠的,不知道應該怎么樣去了解一個崗位,所以在我心目中會減分。

建議二:試著問問面試感受

如果你判斷與面試官交流的特別好,投緣且對方也很認可你,不妨在面試結束前,問問面試官對你的評價。

好處是當場會拿到有價值信息。

如果你這段時間會面試多家公司的崗位,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對做選擇就更有幫助。知道誰稀罕你,誰對你沒啥欲望。

在提問的時候,盡量避免給面試官帶來尷尬??梢赃@么措詞:

通過這次交流,想問問你對我有什么建議,也方便我之后去總結和提高?;蛘撸銓ξ覀冞@次交流有什么感受,覺得我是否符合崗位的要求。

這樣的表述都比較得體。如果對方不想回答,也很容易蒙混過關,不會尷尬;如果對方想透露點信息,你是容易察覺到的。

6. 不自責

即使面試的結果不好,沒能最終入職,我們也要做到不自責,不懷疑自己。

首先,招聘求職的本質就是匹配,這個上文已經說過,所以沒成行就是不匹配,要深刻認識這點。

其次,過分自責和自我懷疑,會影響自信心,會讓自己的動作變形,做出不合適的決策。

再次,要明白,在招聘方那一段,情況也是復雜的。比如在招聘的過程中,崗位被關閉了,所有面試都要停掉;或者業務有調整,這個招聘需求沒了。但這些變化,公司是不會告訴面試者的。

最后,也是極少的情況,就是面試官能力太差。作為求職者,你是一個好苗子,或者適合的角色。但面試官識別不出來,只能錯過這次機會了。

綜上所述,招聘求職就是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在公司內部變量特別多,而且都無法預料,最終結果都會影響入職。如果候選人因為這個,影響自信心和職業選擇,我認為是非常不值得的。

以上,

我分別從招聘者和求職者兩個視角,講述了面試這個事。一方面,讓大家看的更透;另一方面,也分享了我的經驗。無論你是什么角色,都會有幫助。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好很詳細!將雙方的視覺、流程、準備建議都一一說出來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求職就是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不過求職者變成了賣菜的王婆,而老板變成顧客。本身實力強,老板會一直買??框_,下次不買啦,你過不了試用期。

    來自四川 回復
  3. 這篇文章真的很有幫助,感覺一下就弄懂了求職面試的本質

    回復
  4. 看了這一篇,好像自己以后的面試都很有把握了哈哈哈哈哈

    來自福建 回復
  5. 求職時要保持自信,不要輕易否定自己,面試的本質是匹配,要體現出與崗位匹配的能力!

    來自廣東 回復
  6. 很有幫助的經驗總結!不匹配并不等于能力有問題!

    來自上海 回復
  7. 面試真的套路深,現在動不動就叫去面試的,基本都不用相信,先問好一些關鍵點覺得可行再去不遲

    來自云南 回復
  8. “只能意味著不匹配,不代表能力有問題”覺得這個觀點很對,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啊!

    來自浙江 回復
  9. 好文章 收藏了

    來自福建 回復
  10. 確實如此,還是得匹配,各個方面的。;老實說,有時候一個人的期待會和能力不符,也容易找不到合適的

    來自云南 回復
  11. 前幾天就遇到個坑,簡歷上學歷寫的明明白白非統招本科,大熱天喊我過去面了一個下午,3.4面到終面,最后跟我講能力,薪資都符合,學歷不符合。。。。越想越氣

    回復
    1. 可能他們只是為了達到面試個數的業績,可以差評了.(套路深)

      來自福建 回復
  12. 講的很好

    回復
  13. 面試有明確的目的性,拿著一個坑去找對應的蘿卜。如果對應的好,那就是匹配

    來自廣西 回復
  14. 是的,不能因為面試不成功來否定自己,很大因素上是匹配不成功

    來自貴州 回復
  15. 招聘求職的本質是匹配,匹配不成功,只是不合適,不是能力差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