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著把錢賺了”背后的邏輯

7 評論 3734 瀏覽 15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之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其背后存在著某種能給我們帶來重大啟示的機制,還能給我們帶來直接的益處。本文作者分享了三種激活“無心插柳”機制的方法,教你如何“玩著把錢賺了”,一起來看一下吧。

這個世界最有趣的地方之一,是無處不在的“無心插柳柳成蔭”。

比如,工作特別杰出的人往往不覺得自己在工作。像最近新東方直播電商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工作最杰出的主播心思就不在帶貨上,而是講知識聊人生。

我有個朋友沉迷于研究真實的群體博弈心理反應,他研究對象是股市,“你不投入真實本金,就無法看到真實的反應”,這是他原話,結果呢,他成為我認識的唯一長期短線炒股還盈利的人——而他本意并不在股市賺錢。

我在寫作方面也勉強算個例子。有讀者好奇我學生時作文是否能拿滿分,而實際我語文常拖后腿,作文更是后腿中的后腿。工作后,“輸出文字”竟一直是我強項。為何我在“全職訓練寫作”的學生時代作文不行,工作后一下子就起來了?原因是我熱愛鉆研新知,而研究結論需要文字落實,我不得不學著“將復雜信息轉化成可理解的觀點”,在這過程中,寫作的提升不過是「副產品」

……

上述現象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想到了成功人士常愛說的一句話:賺錢是專注某事的副產品。以前我認為這類說法不過是這些人“謙遜的嘚瑟”。

但了解越多,琢磨越深,反倒能品出一絲康德“二律背反”的味道。

這背后的確存在某種“機制”,某種能給我們以重大啟示的機制。

無心插柳柳成蔭背后的機制

格式塔心理學有個經典問題:一盒火柴、一盒圖釘、一跟蠟燭,如何將蠟燭點燃并固定在墻上?

這里不賣關子了,答案是將蠟燭點上后,把火柴從盒子里倒出來,用釘子把火柴盒釘在墻上(當成架子),然后把蠟燭放在上面。

解開問題的關鍵是,你能否將火柴盒從「容器」看作「支撐架」。

我們對事物的定義決定了我們對它的使用方式

野外的一根木棍,你可以看作“木柴”燒了,你也可以看作“登山杖”用于輔助行走。露營時,若缺一個盛水盆,把雨傘打開倒過來固定住就能臨時盛水。

這些跟“無心插柳式”的成功有何關系呢?

我認為,兩者的共性是,都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事物”,區別是規模,或者說復雜度,前者是跳出物件的常規用法,而無心插柳式的成功屬于重新定義了整個項目

如此,能帶來三種直接益處

1)避開常規目標對注意力的虹吸,改善狹隘的視野、規避囚徒困境零和博弈

前述那位研究博弈的朋友告訴我,學生時他們練習用模擬軟件炒股,大都能跑贏大盤,但后來真金白銀下去,莫名的就“十炒九輸”。原因就在于太執著于目標——快速盈利,人就患得患失,容易做出“理性不應但感性忍不住做的事”。

而他的目標本就不是盈利,而是探究真實的群體博弈,反倒勝率更高。

又比如職場,特別在意KPI的人,更傾向于采取熟悉的模式工作,形成路徑依賴,以至于“江郎才盡”。此外,執著于業績第一,容易做出狹隘自私的決策,人際口碑搞壞了,職場路就越走越窄。

2)容易激發新穎的解決方法,帶來驚喜的結果

邏輯很簡單,正因為“無心插柳”,你對常規目標不在意,反而容易以不同的方式看事情,進而促使自己以全然不同的方法做事,就好比將「容器」同時看成「架子」,將「傘」用于「盆」。

常規的直播帶貨目標就是在促銷,而新東方是將商品視作與聽眾談心的媒介、是貼近生活的學習話題,這樣的對話無疑自帶信任感,反倒容易促進用戶付費。

我以前提過,用“火”而不是“水(流量)”來思考互聯網傳播模型,能設計出更好的運營策略,甚至重塑整個生態。這個提法也是因為我選擇忽略常規目標。

3)容易刺激參與者以游戲化的心態主動、沉浸式介入

無心插柳的特質是,參與者天然的是以“游戲人”的心態在參與。游戲者的特征是:愉悅、積極、全身心投入。這顯然能極大提升做事的效能。

比如我剛培養跑步習慣時,常會想象有喪尸在后面追著,如此,則會努力維持目標配速,讓沉悶的跑步變成一件刺激有趣的事情。

除了上述三個直接益處,無心插柳的行為,往往還能促使人產生某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維系社會關系上又是優勢占盡。

必須強調,這幾個益處,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成全,形成合力效果:對目標(利益)的重塑,既能促成更大的社會合作(跟合作者利益不沖突),又能促進創新,同時游戲化心態的主人翁意識又能極大提升效能……如此進一步促使差異化目標的「價值再確認」,最終產生螺旋式上升的飛躍。

這就是無心插柳式成功背后的機制。

那么,盡管這一機制吸引力十足,但誠如“無心插柳”四個字所暗示,激活這一機制似乎更多在于“緣分”,我們能否主動激活這一“機制”么?

實際上,許多工作卓越的人只是無意中激活了這些機制,而我們只需逆向解剖即可抽離出這些方法,而它們其實并沒那么神秘。

下面我分享三種踐行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內部KPI”取代“外部KPI”

人是目標驅動的物種,你認定了某個目標,這個目標便會主導你的注意力視野、你的思考方式、行為模式。

我在之前的專題談過,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是重新奪回價值話語權,就是類似道理。

我們不妨看一下,哪怕是“發個朋友圈”這么件不起眼的小事,稍微調整下“目標”就能全然改變你生活的焦點。

比如,如果你發圈的目標是“塑造有趣的人設”,那你會更留意現實中具有反差特點、具有故事性的事物;如果你目標是“記錄生活”那你可能只會拍攝與自己人生敘事高度關聯、很個人化的事物;如果目標是“體現性魅力”,則會重在考慮怎么拍攝突出身材、表露財富、或文化素養的內容。

這啟示我們,只要嘗試將目標做個轉換,就能激活「無心插柳」的機制。

比如,你如果感受到自己“被困在局中”,或是很久沒長進,或郁郁不得志,那你不妨反思下常年堅信不疑的目標是否存在缺陷。

就拿職場來說,眼中若只盯著KPI這一“外部目標”(即短期收入最大化),就意味著被公司的KPI主導了,自然會陷入“路徑依賴式的追求效率”,外加“取悅上級”,這過程中犧牲了新知識新思考方式的探索,人際關系惡化,個人尊嚴的奴化。

但是,如果你重新定義一個自己認同的KPI——比如,野心大一點的,“摸透行業運作的規則”,或者野心小一點的,“成為該領域大拿”,或者另一維度的目標,比如“為職場文藝創作積累真實素材”,“提升在同事中的人格魅力”、“研究不同團隊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表現”……等等。

但凡你能創立一個自己發自內心認可的內部KPI”,你的感覺就像是換了份全新的工作,而原來那些限制你的各種愚蠢的潛規則突然間就不管用了,畢竟你早已不在乎了。

當然,創設內部KPI的關鍵不是阿Q式喊口號,而是你內心是否真的認同,這就必須匹配相應的哲學素養、倫理思考以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今天很多人急功近利看不下人文類的書籍,但真正左右生活質量的恰恰是人文修養。

有些客觀現實我們無法改變,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沒有選擇的能力。

那么,如果我一時還沒能創設一個內部KPI取代外部KPI,還有其他方法激活「無心插柳」機制么?

方法二:語境換框

人對事件的反應,不是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人對事件的解讀。同樣是絆了一跤,如果是樹根所絆,也就一笑而過,如果是旁人,很多人就要發怒。

主觀解讀比客觀事實影響更大,人的這一思維特征,恰好是我們能借力的工具

我有個學員從事咨詢工作,他說客戶的開放式詢問讓他壓力山大。我就說,很多人知識儲備可以,但應變能力很差,而多數人改變人生的“關鍵時刻”大都需要快速精準溝通,應變能力差容易吃大虧。

然后我反問他,將體系化的知識轉化成變通能力最關鍵的是什么?他認真思考后,認為是「實踐經驗」。

我告訴他,這就對了,但應變能力不像其他技能,特別難主動訓練,原因是一旦「人為安排」了,那就稱不上“應變”。而你的工作本身就提供了「真實的應變訓練」契機,而且還是老板給錢讓你練。這其實很難得。

就這么一「換框」,他就恍然大悟,壓力大是因為將工作解讀成「滿足客戶」,卻從未想過工作也可以看成「應變訓練」,一旦轉變了看待工作的視角,他放松了很多,跟客戶交流更有人情味,反倒大受好評,「無心插柳柳成蔭」就這樣實現了

我認為,人之為人,最強悍的心智能力是我們具備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同樣的事物,我們完全能根據自身需求,找到最為有趣的定義,從而實現功效最大化。

又比如,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金錢即財富。但在階層流動變慢的今天,收入努力難成正比。所以,年輕人只能郁郁寡歡躺平擺爛么?

有沒有想過,我們同樣可以通過給財富換框來尋求突破人生窘境的思路。什么是財富?是貨幣么?不,嚴格來說,貨幣只是國家信用下用于交易的媒介。

財富,實際上是「自由選擇的能力」。

所以,當我們財富不足時,我們未必需要通過賺錢來獲得財富,我們只需要努力提升“自由選擇的能力”即可。

目前我們談了兩種激活「無心插柳」的手段。但正如人們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很多復雜問題被干凈利落解決時,我們才發現解決的手段竟出奇簡單,但為何之前一直沒想到呢?

原因是,顯性手段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的龐然大物才是要點,那么,對于「無心插柳」的機制而言,冰山下是什么?

我認為,是保持高度彈性的“問題意識”。

方法三:培養彈性化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一切約定俗成的概念保持待定的開放意識。

問題意識越強,越可能跳出常規思維提出犀利的解決方法。

比如,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問題,常規思路是摸索適合碎片化做的事,而我提出的建議是“為何不考慮如何把碎片時間藕斷絲連的「整體化應用」?

又比如,培養意志力的問題,常規思路多是換著法兒的“硬扛”,而我的建議是“事先改善環境或重新組織工作流程,從而將各類阻力消解于無形”。

這些新穎想法的提出,依賴的就是彈性的問題意識

那問題意識很差,也就是反例是什么?

我們可以從書呆子(讀死書)跟讀活書的區別看出來。兩者區別的實質就在于思維的“較真程度”?!皶糇印钡膯栴}就在于對精確性的病態執著。但人類思維的優勢其實是對「模糊」的容忍,追求「百分百精確」那是機械干的事兒。

因此,培養「問題意識」的關鍵其實就是容忍模糊,讓思維與物理世界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

所以,它是可以后天培養的,更具體的說,有三個方向可以努力。

1)學習全新的基礎感官技能

像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繪畫、攝影、聲樂、舞蹈游泳等等,這些涉及到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的都屬于。

為什么涉及到基礎感官技能的活動能夠培養問題意識?

因為我們的思維能力本身就是來自于感官,而習得一種新的感官技能,往往能啟發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就好比蝙蝠用超聲波來“看”世界一樣。

你擁有的視角越多,就越可能觸發新穎的思考。

學習全新的基礎感官技能雖然不容易,但卻是培養問題意識最為有效的方法。

2)豐富開放性知識

這里說的知識既包括書本知識,也包括對各類新穎事物的體悟“知識”。像是虛擬現實、開放世界游戲、新涌現的思潮等等,你未必要全身心投入,但至少能多少了解一番,尤其是不要本能的排斥新興事物。

此外,閱讀優質的兒童文學、保持少年心態、必要的「游戲人生」的心態也對保持思維的活性很有幫助。

3)把玩思想

以上兩種方法類似“內功”,但就像任何技能一樣,“動手”必不可少。培養彈性的問題意識亦然。

問題意識該如何踐行,或者說“練習”呢?

我建議你可以從熟悉的業務或專業切入,在你熟悉的領域,肯定存在不少棘手的復雜問題,或者讓你恐懼、不擅長的問題。

就像我前述說的那個害怕客戶開放式提問的讀者,你也可以將自己不擅長的問題“抽取出來”,然后應用我們無與倫比的大腦想象力,像是科學家一樣,在思維中通過思想實驗來模擬解決。

進行這類“練習”并不需要真的著手解決,你甚至可以在“思想實驗”中超越自己的身份,重點是模擬訓練,不要給自己設限。

……

我們目前從諸多現象中探討了無心插柳柳成蔭背后的有益機制:差異化目標破局、超越零和博弈、預熱創新思維、激活游戲化心流等等。

對于如何“開啟”這一機制,我個人踐行有效的方式有三:

  1. 以內部KPI替換外部KPI
  2. 通過重新賦予事物意義對關鍵概念進行“換框”
  3. 培養「問題意識」,活化思維

尾聲

我在以前的專題中提過幾次解決系統問題的方法在系統之外,很多讀者對此觀點很感興趣,這篇專題可說是對這個觀點的詮釋了。

其中的科學性并不難理解,畢竟,你不能用產生問題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該問題。

結束專題前,我們不妨升華思考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隱喻是什么?

我認為,它也許是對生命擺脫庸俗程序化生活的回饋,是對人類膽大心細向未知領域探險的獎賞。

往更深一層說,你我短暫而渺小的一生亦能意義非凡的關鍵也正在于此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哆M化式運營》作者,“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玩著把錢賺了背后是技術和服務的支持,相互作用

    回復
  2. 感覺現在眼睛里就只有賺錢這一個目標,導致發展路徑被禁錮,干的不開心也很迷茫。我覺得這就跟小時候考試類似,不能只想著要考高分,就想著做題解題,分數就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來自山東 回復
  3. 非常感謝作者不吝分享!我有一段時間就陷入眼中只盯著KPI的情況,但越做越沒有起色。但是后來有一段時間,我不在意這個目標了,但想鍛煉自己在某個方面的技能,結果卻把KPI做好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結果的背后其實也是努力換了的,但并不是“硬扛”來的,需要轉換一下。

    回復
  4. 小紅書、抖音、快手這三個平臺他們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他們的功能也都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各的優點。

    來自浙江 回復
  5. 差異化和創新,要學會不斷發現新機會,讀了這篇文章學到很多

    來自貴州 回復
  6. 人對事件的反應,不是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人對事件的解讀。

    來自廣西 回復
  7. 主觀解讀比客觀事實影響更大,人的這一思維特征,恰好是我們能借力的“工具”。

    來自吉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