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年產品人的自白

16 評論 3574 瀏覽 34 收藏 28 分鐘

編輯導語:每個職場人都會從小白慢慢變得成熟,而在一年又一年的職場生活中,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職場體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個產品人,從17年到現在的經歷和體悟,一起看看吧。

從17年畢業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在產品崗位上工作五年了,都說五年是個坎,不止意味著工作重心、能力的轉變,還意味著焦慮、壓力的提升。

上一次階段性復盤還是在三年前,是該停下來重新回顧一下過去的五年,并為開啟下一個五年做準備。

本文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我的經歷和經驗,全文大綱:

  1. 我的經歷
  2. 我的變化
  3. 我的遺憾
  4. 我的焦慮
  5. 我的思考
  6. 我的規劃

一、我的經歷

我的產品經歷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 大學:主動學習

回看大學階段,我最要感謝的就是當時的自己——①果斷選擇職業 ②專注的學習 ③主動找機會。

果斷選擇職業:如果從我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開始算起,我已經在這行呆了8年了,感謝導員在當時邀請了優秀的學長學姐給我們分享職業規劃,我也是從那時候初識產品經理,并開始對這個崗位產生興趣的。與其說是我選擇了產品經理這條路,不如說是這個崗位給了一個什么都不會的我一線生機。

專注的學習:確定好了方向,接下來就是補足自己的技能。好在產品經理的基礎技能不像程序設計那么難理解,通過看教程、逛社區、看書等方式就能把基礎知識學得差不多。我那時就知道光學還不夠,還要會做,于是照著所學知識寫了幾篇分析報告,還做了個公眾號實踐運營知識(就是本號)。

在前期的自學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專注、忍受孤獨。同學叫我去打球,我在看書;舍友在打游戲,我在看視頻;宿舍熄燈了,我在寫報告……就這樣堅持了五個月,我覺得我已經準備好了做項目所需的所有知識。

主動找機會:大三上學期,我就開始關注學校實驗室的納新,一次性進入了兩個實驗室做項目,期間實踐了產品開發的整個流程。不過學校的項目相對簡單,我還是想嘗試一下社會中的項目,于是在大三下學期積極找實習,哪怕沒有工資,就這樣在本地找到了一家創業公司,參與產品從0.5-1的過程。

暑假前,又積極關注各大公司的暑期實習,經歷過導員不給假還說我功利心強、第一次獨自出省坐綠皮火車去北京面試、面試表現不好在北京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好在最后找到了廣州的一家企業實習,也經歷了第一次坐飛機。

后面的校招能取得還不錯的成績是前面水到渠成的結果。

2. 第一份工作:打好基礎

校招的崗位是產品設計師,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猜到我們的工作內容僅包含拿到需求→需求分析→原型設計這個過程,所以還不算是真正的產品經理。不過,在此期間掌握了公司20多年沉淀的產品設計方法論(包括原始需求→目標用戶分析→干系人分析→競品分析→情景分析→功能列表→原型設計)以及相關的流程和規范,為我的產品設計能力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后來也是因為重復的做產品設計,感覺提升很慢,于是在兩年后提了離職。

3. 第二份工作:放飛自我

由于前兩年都在做教育信息化,加上對這個方向比較看好,所以第二份工作找的也是教育行業,入職了成都一家為公立中小學提供英語雙師直播課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蛇€沒做半年,就遇到了疫情,公司順勢轉型做高校遠程招考系統。這一做就快要三年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有這幾年研考線上復試的讀者,說不定用的就是我設計的系統)。

為什么說這個階段是“放飛自我”呢,原因有三,一是在創業公司不像大公司那么多規范和制度(在第一家公司,設計的方案先要給組長審,再給組長的領導審,最后給產品VP審),在這里我的領導就是CTO,在產品設計方面我有很大的發言權,給我提供了很大的試錯成本;其二是隨著項目的深入,我需要對產品的各個環節負責,開始真正的成為產品經理。但期間沒有人帶我,所有的學習、實踐都要靠自己摸索,俗稱“野路子”;最后一點就是,伴隨著產品的發展,特別是做教育行業,看著莘莘學子使用我設計的產品邁入下一個人生階段,為我提供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4. 總結

回看過去八年,可以說我的經歷是標準的產品經理成長路線:自學產品知識→校園項目實踐→實習→大企業擰螺絲→小企業造火箭。沒有經歷過太大的波折,但也沒有出彩的地方,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八年過去還能樂此不疲的從事這個職業。

二、我的變化

1. 學習方面:碎片化→體系化→碎片化

我認為新知識的獲取必定遵循“碎片化-體系化-碎片化”的過程。

當我對產品知識一無所知的時候,是通過百度、知乎、社區、書籍等方式學習,這是渠道的碎片化,由于知識載體的限制,知識的內容也是碎片化的,經常是看一篇需求分析的文章,接著看一篇數據分析的文章,即便是書里講的也不會很深入。不過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快速了解,不管理不理解都照單全收。

隨著知識存儲的越來越多,我們的大腦會自然而然地對其歸類,以前不理解的知識在新知識的催化下,突然開竅也是稀松平常的事。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建立知識的聯系,將碎片化的知識解構-重構成一張網。

前兩步有捷徑可尋,這個捷徑就是“培訓”,可以跳過第一步直接學習成體系化的知識。我在學習項目管理的時候,就報了PMP。能花錢買時間的事很少,培訓算一個(這里的培訓是廣義上的培訓,不只是指花錢報培訓班,也包括企業內部的培訓、上級的教導等,這也是為什么建議大家去大企業的原因)。

再往后就是要細化這張網,從5指網眼慢慢細化到1指網眼。這一步是職業的分水嶺,因為再高級的知識幾乎很難從外部獲取到,也沒有捷徑可尋,更多是通過深入思考和實踐習得的。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查漏補缺。

自認為在產品設計方面我處于第三階段,在產品規劃管理和項目管理方面還處于第二階段,所以也是想通過公眾號的形式定期沉淀體系化的知識,而在戰略、商業方面還處于第一階段,后續會計劃進行系統性的學習。

2. 能力方面:縱向→橫向→縱向

在創業公司這三年,是我能力提升最快也是提升面最廣的階段,我越來越發現產品經理是個通用型人才,只會做產品設計還不算是真正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要對產品整體負責,上能制定規劃下能設計產品,文能管理項目武能管理團隊,中間還要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缺人哪里補。除了開發我沒補過,運營、測試、設計、客服、售前,甚至司機我都做過。但是產品經理也是最沒實權的“經理”,常年游走于領導、產研、職能經理、客戶、業務部門之間,反復橫跳也是一項技術活。

大家都知道”π型人才”,我將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能力總結為“π型能力”。

產品規劃設計:對產品進行規劃設計,使之實現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

技術項目管理:有效運用項目管理知識實現項目的預期成果的能力

領導力:不僅包括談判、抗壓、溝通、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和人際關系技能等基本能力,也包括指導、培養、激勵和帶領團隊的能力,同時包括方法論建設和知識傳承能力

產品經理再想往上走,還需要懂戰略和商業,因此在“π型能力”基礎上,我又提出“元型能力”。其中戰略與商業管理指的是從高層視角縱覽組織概況,并有效談判和執行有利于戰略調整與創新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

在第二份工作前,我一直專注于提升產品設計的能力,而到了創業公司后,被逼著拓展了很多橫向的能力,諸如產品規劃、技術理解、項目管理、領導力等,下一個三年的目標就是對這些橫向拓展的能力再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至于戰略和商業能力,我認為還不是我當前階段的重點。

3. 心態方面:求穩

這些年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心態方面——變得更穩了,主要是看淡了一些事:

(1)換工作的原因

這五年我只待過兩個公司,在人均一年一跳的時代,我算是很穩定的了。雖然我已成家也將要有小孩,但這不是我求穩的原因。我始終認為要不要換工作首先是看現階段自己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除非薪資漲幅30%以上),如果沒有提升空間或者很小,或者公司有一些弊端,才會考慮換工作。在目前的公司我還有要學習的和要實踐的,所以還會穩定下去。

(2)產品經理能力有限

在這個職位呆得越久,越覺得產品經理能力有限。

對于C端產品,早已過了靠一個功能設計就能帶來數據顯著增長的時代,這也是我始終不看好增長產品經理的方向的原因,本來就是存量市場,再提升能提升到哪去;對于B端產品,我覺得僅靠產品功能來吸引客戶購買的案例也極少,只要給夠時間各家產品的功能必定是趨同的,相對來說,客單價、品牌、服務才是企業需要長期提升并能帶來指數效果的。抖音就是這種效果很好的例子,先用低價吸引客戶到店,再提供優質的服務,平時還能時不時刷到公司的日常,刺激品牌認知。我自己的產品也是這樣,我們是一個創業公司,我深深的知道,能被各大高校使用(如清北、人大、各級黨校、軍隊等),并不是我產品設計的有多好(市面上有很多比我們更好的產品),而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極其強大的背書,才能獲得這些客戶的信任。

客單價、品牌和服務取決于企業對成本的把控、品牌宣傳的能力和服務標準化體系的建立,這些與產品經理的關系不大。那么現階段產品經理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我認為是屬于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是一種常態化的崗位,類似HR是負責企業人才的基礎建設,產品經理是負責企業產品的基礎建設。所有人對產品經理的認知應該回歸理性,產品經理能力有限,沒有高大上的地位,更不是神。同時產品經理對自己的認識也要回歸理性,產品能否成功受功能的影響極其有限,沒法通過一款產品改變世界,現在的一切都是平臺賦予你的。

只要產品不是太拉跨,對企業來說,提升運營、銷售和服務能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具性價比的價值。所以我認為產品經理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如運營和客戶經理,

(3)善于自我安慰

作為產品經理要有極強的抗壓心理,因為產品使用麻煩會被用戶”罵“,出了線上問題會被領導”罵“(哪怕不是你的責任),加需求會被同事”罵“,沒有一個強大的心臟還真做不長久。在以前,面對這些負面評價我會懷疑自我,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在團隊成員離職時都會問下是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夠好,隨著時間的增長,我是皮也糙了肉也厚了,這些事也看淡了,產品經理是帶著鐐銬跳舞,沒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在項目管理中有一個鐵三角關系,實際很難保證項目的范圍、成本、進度和質量都按計劃落實,只要在當時的條件下做出相對合適的決策就夠了,至于遺留問題,交給時間來處理??傊松喜∷?,現在在我看來沒什么大事,遇到問題解決了就完了。

(4)想辦法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

上一段說沒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一定要做到讓你的領導滿意。這不是阿諛奉承的問題,這是優先級的問題。

我是很反感網上說00后要整頓職場以及要堅持對的硬剛領導這類話的,誰要這樣教你不是蠢就是壞。領導招你是為了讓你幫他解決問題的,不是讓你去制造更多問題的;其次你的高度和工作年限決定了你的認知是片面的;即便你有道理,也應該采用更有情商的方式。

我們都聽過華為一個新員工寫了一封郵件結果被CEO開除的事,我想他看到這封信時的內心所想,應該跟我們遇到某些離譜的用戶反饋一樣:”你懂什么“。這里面的主要矛盾就是你的認知是否能跟領導的認知劃等號,以及是否能與領導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假如那封書信是余承東寫的,他肯定會逐字逐句的去思考。

要解決這兩個矛盾,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完成好領導交代的每一項任務,久而久之領導就會信任你,越信任你越會讓你做更高級的事,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等你真正獲得了領導的信任,或者有了一定的權威,這時你提的建議才會被聽進去。所以要想改變現狀,不是做一個憤青,而是努力成為能改變現狀的人。

另外,在做的時候還要思考,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么,如果沒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領導還要做,為什么領導沒有采用我認為的更好的方式,等等。要知道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是自己的職責,但獨立思考才是對自己負責。

三、我的遺憾

1. 沒有在一線城市長期生活過

我沒有看過南山區的海,沒有見過長寧區的夜,也沒有堵在后廠村的街,不過打心里還是很想體驗一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和充滿機會的工作環境。奈何現在已落地成家,再沒有了闖蕩的想法。

2. 沒有堅持做公眾號

我是2015年開始做公眾號的,那時候正處于公眾號的快速成長期,后來停更一方面是因為我很少產生原創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做公眾號是為了讓我無項目經歷的簡歷里豐富一些,找到了校園項目后也就沒有動力去經營了。

工作后想過重啟該號,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期間也改了兩次名,但是直至今年三月份才真正下定決心。我時?;孟?,假如我早一點堅持下來,說不定現在也是產品界的大V了。

四、我的焦慮

我的焦慮應該跟所有的互聯網打工者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競爭力會持續下降,這是資本市場的必然規律。想要對抗它,根據前輩們的經歷,有三個方向可以選擇:①創業②做高層管理者③做咨詢和培訓,如果只想維持現狀,那么只能等待被淘汰。

坦白說①③兩個方向都不適合我,但是②又沒有那么多機會,所以我還沒找到緩解焦慮的方法。不過好在我還有幾年時間來準備應對年齡危機,現階段專注于補足能力、沉淀自己,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目標是即便到時候被畢業,也能夠找到不抱怨、不會一蹶不振的底氣。

五、我的思考

1. 關于業務拓展

在創業公司這三年,我經歷了業務的快速拓展——從一個業務發展到現在四個業務,還有三個業務處于規劃中,因此我對企業如何選擇業務拓展的方向有一些心得。

首先業務拓展的核心是圍繞用戶需求做延展,以美團為例,最早是靠團購業務起家,解決用戶花少錢吃好飯的問題,接著圍繞用戶“從想吃飯到吃完飯”可能產生的各種場景,又衍生出了出行、票務、酒旅、供應鏈等業務。我們也是一樣,先從高校線上招生考試為切入點解決“考生入學”的問題,但考生入學不是終點,他還要走向社會,并且在上學過程中還要進行常態化的考試,這就衍生出了校招和標準化考試業務。

當業務模式跑通之后,又可以將成功經驗規?;瘡椭频狡渌脩?,比如企業、藝術生等。

對于企業來說,想要長久地活下去,必須得進行業務拓展,大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何如?而且對于小企業來說要更快,把能省的流程先省掉、對于不確認的細節先選擇簡單的方案,快速做一個初版拿到市場去驗證,去收集真實反饋,占領用戶心智。

2. 關于管理

管理就是用“文化”武裝員工的靈魂,用“流程”驅動員工的行為。

小企業的產品經理往往會負責項目管理的工作。在我的項目團隊里,延期是常有的事,我分析過一些原因,工作的大部分時間也在想解決辦法,還去考了PMP,但最后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直到最近看了章義伍老師的《用流程解放管理》,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認知。

以前,我的做法是針對一個延期原因想一些解決辦法,比如對于“開發不知道測試提了BUG”這件事(有自動化的提醒,但是開發會開免打擾),我會讓測試提BUG時口頭提醒一下開發,并且每天會開晨會提醒大家改BUG,這種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搞得我也很累,最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會降低我在團隊里的威信。而現在,我知道根本原因在于沒有一個規范的流程,這也是所有小公司的通病。

我再拿“由于BUG沒有改完導致項目延期上線”為例,嘗試建立一個流程:

以上是我用課程中提到的“有效執行流程的七個步驟——目標精、計劃細、溝通明、工具簡、控制準、反饋透、獎懲公“設計的一個流程,我不知道這個流程是否可以落地,但我知道這種方式不需要時刻盯催進度,不僅能驅動成員完成任務,還能解放管理時間。

雖然產品經理沒有權利,但可以借助流程施加影響。課程中還講了很多方法,如流程設計的六個步驟、影響流程落地的七個變量等,接下來的一年,我會將這些理論和其他公司優秀的流程相結合,一同落地到我的項目里,到時候再分享我的經驗。

3. 關于個人核心競爭力

項目中離開你還能不能運行下去?如果換一個人能不能達成現在的效果或者比現在更好?這是兩個關于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終極問題,我目前還在尋找答案,處于能說出個一兩點,但也不是很確定的狀態。
針對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我有三個建議:

  1. 建立自我認知: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性格是什么樣,喜歡什么事,不喜歡什么人……在沒有明顯的短板下,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2. 保持空杯心態:有的人做出了一些成績就狂妄自大,要認清你的價值是個人能力的體現,還是平臺賦予
  3. 提升知識和能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一專多能

核心競爭力越強,議價能力就會越強,抗風險性也會越強,人的一生都是在建立維護自己的競爭力,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六、我的規劃

再過三年我就進入而立之年了,最后做個簡單的三年規劃:

  1. 沉淀一套產品從規劃到落地的方法論,并加以分享推廣
  2. 快速實踐項目管理和團隊管理,希望三年后可以完全承擔項目負責人的角色
  3. 考試計劃:軟考、PBA、教資、MEM
  4. 持續學習、持續思考、持續總結、持續輸出

正春華枝俏,待秋實果茂,與君共勉!

 

本文由 @產品亂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 @產品亂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八年都不懂點技術,實在說不過去的。戰略上偷懶。

    來自廣東 回復
  2. 共勉

    來自江蘇 回復
  3. 作者的經歷好豐富,好勵志呀。感覺做產品也很不容易啊,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啊

    來自浙江 回復
  4. 沒想到產品人的工作經歷如此豐富,但也十分辛苦

    回復
  5. 校招進的是ND嗎!前輩!

    來自福建 回復
    1. 來自四川 回復
  6. 有足夠的自省才能在前半部分的不順的浪潮中再次站立起來,博主做到了,很棒,共勉。

    來自吉林 回復
  7. 我也是17年畢業,我現在也覺得遇到了瓶頸。我也知道我在產品這塊還有很多不足,但是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要么就是管理層要么就是產品專家,但是我都不行,甚至我近期都不想干產品了,因為近一個月一直在做PPT,業務線初創也沒有客戶。。剛才看到你的職業規劃,其中有咨詢和培訓,這倆能詳細說下嗎

    來自北京 回復
    1. 你可以看看唐韌、楊堃兩位前輩

      來自四川 回復
  8. 小公司,野路子,真的講的非常透徹,是90%的產品人的真實處境,但您做到了10%產品經理的努力和自律,感觸很深,雖然自己也是第5年了,但沒有足夠的驅動力和自律,能力沒有再繼續提升了,感覺已經開始吃老本,遲早要被淘汰的那種!
    持續學習、持續思考、持續總結、持續輸出!

    來自江蘇 回復
  9. 本人也是五年經驗,目前也感覺產品經理就是個很普通的職位,前些年都是被神話了,其實能做的很少,呆過幾家公司,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無用的功能,畢竟成功的產品很少。以前有句話說,產品經理是最接近CEO的職位,確實,成為CEO,就意味著不再打工,自己創業去了,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年齡越大,焦慮感越深,進入體制也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來自上海 回復
  10. 希望大家在遇到挫折,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都能相信自己,戰勝困難!

    來自江西 回復
  11. 整篇文章看下來感觸真的很深,只能說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選擇的生活吧

    來自江西 回復
  12. 哎,職場就是這樣,酸甜苦辣都有,還是要自己慢慢經歷

    來自江西 回復
  13. 跟作者一樣,同樣在成都,同樣“野路子”,同樣在公司啥都要管,同樣地也陷入了這個歲數該有的焦慮。

    來自四川 回復
  14. 此文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就是:“(4)想辦法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這一段,簡直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和。
    其他部分也有借鑒意義,不錯~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