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產品如何看待問題?(方法論+案例+實操清單)

1 評論 3790 瀏覽 27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多角度、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作為一名高階產品,到底會用什么視角看待問題呢?作者解析了高階產品看待問題的角度,還分享了一些實操清單,供你參考。

如果你僅僅憑借一個標題,選擇閱讀這篇文章,大概率你對俞軍老師的12條方法論(包括用戶價值公式),或多或少有所耳聞。

今天分享的方法論,選用的就是其PM12條中的第2條(即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結合我自身的實踐經驗分享給你。

方法論: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

如果作為一名高階產品(包括產品總監、產品VP等),或者業務線負責人(如總經理、副總裁等),到底會用什么樣的視角看問題?

我曾經被這個問題困擾很久,當時自己心里有一個答案:

他們一定是從商業視角看待問題。即這個需求的成本如何,獲利如何等。

后面我發現我只想對了一小半,他們看待問題所運用的核心思維確實有商業思維,但起點卻是用戶思維。

換句話說:他們優先是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其次才是在商業視角看待問題。

那怎么才算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呢?

案例:我自鳴得意的產品規劃,是如何被BOSS靈魂DISS的?

2020年初疫情期間,S企業作為一個頭部教育機構,啟動OMO(即線上線下融合)戰略。當時,S企業的線下與線上課程的比,大概9:1,而1對1跟小班之比是8:2。

作為當時課程產品方向的產品經理,配合OMO戰略,同步啟動產品側的規劃,核心解決:

1對1以及小班課學員,如何實現線上與線下課程的靈活互轉?

在跟業務方溝通與共識后,完成了初步產品規劃:

  • 階段一:線下轉線上。即報名線下1對1或小班課學員,可實現靈活轉線上上課,并支持撤銷與補差價策略(因線上課是線下課的9折);
  • 階段二:線上轉線下。即報名線上1對1或小班課學員,也可實現靈活轉線下上課,并支持撤銷;
  • 階段三:混合課程。即支持購買1門課,可能前5次是線上課,后10次是線下課,或共20次課,每周1次線上,1次線下(當時課程要么全是線上課,要么全是線下課,但階段1跟2之后,即可支持上課形式的互轉);
  • 階段四:課程捆綁搭售策略。即支持捆綁銷售1對1、小班課、大班課的搭配售賣的策略。這也是當時線上業務團隊最想發力的課程類型,以此實現線上課學員的增長。

當時對于階段1跟2屬于常規性的需求,不以為然。但對于階段3跟4算是我我們洋洋得意之作,自覺站在企業增收與創新的角度,階段3將實現一種創新型的授課方式,而階段4將是營銷式提高客單價的增收策略。

因屬企業核心項目之一,需跟總經理進行匯報。

階段1跟2均無問題,但階段3跟4,則受到了靈魂之問:

“這個需求是家長跟孩子的需求嗎?”

“如果站在家長(或孩子)的視角看,你會購買混合的線上線下課程,還是購買線上或線下課,但可隨需而變上課形式?”

最終,階段1跟2如期完成落地,至于階段3跟4,則消逝在了煙雨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作為一名PM在產品規劃(或需求分析)時,因立場、角色以及所處環境等原因,下意識就會站在企業視角看待問題(如可帶來多少營收、增長,或提升多大人效等),忽略了“一切商業的起點是用戶獲益”,而要保證用戶獲益的前提,就是產品設計者一定要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

延伸:如果你要上廁所,已知左邊麥當勞,右邊中餐館均滿足條件,你會怎么選?

我猜你大概率會選擇左邊的麥當勞,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可能你自己都沒在意過,但背后卻是不同商家的不同經營理念所造就的用戶心智選擇。

不知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進入麥當勞,即使不消費,依然可以坦然的尋求一個空座,隨意安排,即使消費之人無座可做,也不會有人(包括服務員,或顧客)來催促或提示你應該離席讓座;

但當你進入一家中餐館,人流滿座,服務員一定會刻意或不刻意的催促、提示你,趕緊離席,因消費者無座可做,而你未消費或已就餐完畢。

你是否想過其中的緣由與不同?

本質上來說,麥當勞與中餐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營理念,前者是以用戶為中心,后者是以消費者為中心。

以用戶為中心,強調的是用戶,與是否消費與否無關,我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即第3空間概念),你可消費,也可僅休閑或辦公,你作為我的用戶,我都一定服務你;

以消費者為中心,強調的是消費者,只有消費之人才是我的服務對象,即使你是我的用戶,如無消費,則也不可占用我的服務資源。

顯然,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心智模型里,一定會潛意識覺得以我為中心體驗更佳,因它真正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站在企業視角或消費者視角。

至于為何中餐館不選擇體驗更優的經營理念?與本文主題相關性不大,故不再延伸,你可從理念、成本、坪效等層面去思考。

總結

方法論: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From 俞軍 PM 12條);

應用場景:需求溝通時、需求分析時、產品規劃時、產品設計時,甚至是面對研發質問需求價值時;

相關方法論:

  • 馬化騰所說的“一秒變傻瓜”的能力,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能力。其與【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 麥當勞的“以用戶為中心”與中餐館所代表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的碰撞,前者與【站在用戶視角看待問題】也有共通之處。

實操清單

當你開始產品規劃、產品設計之前,請先按以下清單進行自查:

  1. 你的用戶是誰?請把TA(真實用戶)寫出來;
  2. 你的用戶是否有角色面具(如銷售、輔導、家長)?如有,則請先寫下其角色的職責與立場后,再寫下其真人的訴求;如無,則僅寫后者;
  3. 如果你是TA會怎么看待你的規劃(或設計)?請以“作為一名【角色(或真人)】,我期望XXX的支持與賦能,以此實現XXX目的”
  4. 如果忘掉你是服務設計者(或利益相關者)的身份,忘記你的角色與立場(甚至包括為此而付出的沉沒成本),你讓用戶真受益了嗎?
  5. 如果你確認用戶真實受益,那用戶的新價值是否大于舊價值與替換成本之和呢?

如果以上問題均是“YES”,則請繼續下一步,否則請先洞察你的用戶,體察其心理感受后再重新檢測一遍上述問題,直至可清晰回答所有問題。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道至簡~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