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到功能,B端產品設計四步法
一個B端產品經理自身產品設計的質量和效率,直接決定了項目的結果與效率。但很多人一開始并沒有這樣的經驗,缺乏相對統一的思考框架及能力體系,難以快速輸出產品設計。作者結合自身經驗,總結了B端產品設計四步法,幫助你少走一些彎路。
之前在公司《產品學習小組》會上,我們討論過一個話題,就是產品經理有沒有相對統一的思考框架和能力評估體系。
結果,各個方向的產品負責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技術的培養和評判標準,相對成體系一些,但是對產品經理來說,就會變得不太容易。
一方面是因為產品細分的方向比較多,另一方面產品跟業務走得近,相對屬性也會離散一些。所以就導致了產品的成長環境和路徑都會帶有非常強的個人色彩。
不過最終,產品出身的BOSS還是傳授給我們了一套他沉淀方法論——“萬能產品五步法”:① 用戶 – ② 需求 – ③ 場景/路徑 – ④ 痛點/訴求點 : ⑤ 解法
算是在宏觀上,把產品分析的過程有了一個框架的抽象。
經過學習演練,我也深受其益,一直在使用。
不過這個模型,我發現有一定的使用范圍。那就是比較適合于用戶比較確定且相對獨立的,C端適用性更強,或B端某一個特定用戶在限定場景內。
那如果是一個完整的B端產品,涉及到非常多用戶角色參與并相互協作,那就會需要另外一些方法來補充。
我覺得本質上,C端產品操作或B端在特定場景操作,是一個使用需求;但對一個完整的B端產品,各個用戶角色的使用更像是一個過程,他們共同協作操作完成的那個結果,才是B端產品本身的需求達成。
今天,我就嘗試來聊聊,B端產品設計的思考框架。
PS:以下文章內容,我們重點討論“產品設計”環節的一些方法。我們假定產品設計對應的需求價值分析沒問題,產品決策已經做過了。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會不會遇到這樣一個現象?
一些人接到一個需求后,馬上就會開始進入到功能設計:流程圖畫系統流程,xmind列功能清單,甚至直接axure開始畫交互頁面。
在這樣的操作下。大概率在需求評審環節、開發環節甚至上線后,他會遇到以下情況:細節遺漏、忘記協同其他部門進場、遇到無法解決的技術/資源卡點,最終導致項目不斷返工、延期,甚至停工。越大規模項目,問題會越嚴重。
在我的實際工作中,我也遇到很多以上這樣的情況。到最終,可能一個人需要很多項目的血淚經驗,才能慢慢做得成熟一些。
B端產品的基本面,是講究產品可用性的,各個鏈條環節的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結果。
這也是B端產品要求重邏輯和專業性的原因。
所以,一個B端產品經理自身產品設計的質量和效率,直接決定了項目的結果與效率。
那么,在B端產品設計中,有沒有一些像產品五步法一樣的方法,能指引產品設計,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呢?
過去一段時間內,我自己在部門內也做一些論證,也提煉了一套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我稱之為“B端產品設計四步法”。
接下來,我們按步驟講解下:
一、拆需求(用戶->場景->需求)
一個最小的子需求,應有3個要素組成:用戶**在**場景下的**需求。
那一個完整的大需求,就需要N多個子需求所組成。
但是,一個人如果想要直接面向子需求顆粒度去分析,對于大項目復雜項目,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里,我建議大家使用「角色×流程」象限圖表法。
按照這個框架,我們需要依次代入每個用戶的視角,來窮舉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點。
PS:場景1、2、3、4,盡量按照信息流的時間線順序(大概率是可以的)。
注意,在這個環節大家不要考慮任何系統功能和實現,就用白話來描述需求點。因為后邊有其他步驟來做轉化的事情。
按照以上的原則,把各個象限表格填寫完成。
完成第一遍之后,還需要繼續第二遍,第三遍的review。
在后邊的每一遍檢查中,可以嘗試按不同流程(例如場景中包含的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等等)、按不同用戶(例如按照用戶生命周期時間線)來交叉比對信息。
串聯時候,一定要做到保證邏輯(不是系統邏輯,而是自然邏輯)自洽。
讀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這個象限圖表,看起來不就是多個用戶在驅動一個流程場景變化,能不能就是一個流程圖來呈現呢?
大部分場景下,是不能等同的。
嚴謹來說流程圖更多是單一主線隨時間變化的呈現,但是這個圖表中,其實會包含更多個流程圖,例如上邊說的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前置準備信息、后置信息,都跟流程沒太多強耦合關系。畫成流程圖,特別容易遺忘這些需求點。
第1步「拆需求」,是產品設計最重要的一環,這個環節有偏差,后邊幾個環節都要跟著重新返工,會影響整體項目效率。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個環節多花一些功夫。
二、需求轉譯事件
當第1步完成之后,我們就會得到不同用戶一個個明確的需求點。
那么第2步,我們就側重于需求怎么達成,這里給一個公式。
一個需求的結果 = 事件1+事件2+事件3+……
其中,事件X=用戶**通過**做**
一個事件,可以是一個頁面的按鈕點擊,也可能是一個邏輯的執行,也可能是一個sop的執行等等。
注意,不同事件之間,可能有先后順序或依賴關系。
在這一步中,因為是事件視角,就要關心能不能達成的問題,尤其是一些核心卡點??茨男┦录耐瓿?,依賴外部、依賴資源、依賴技術可行性等等。
理論上,在這一步,就需要大面上確定各個事件的可行性。如果是關鍵環節不能達成,那就要尋找替代方案,如果找不到,那基本上也就不能繼續往下走了。
不少人,就是在這個環節內,沒有對關鍵環節做論證,導致詳細方案出完才發現有卡點,需求做不了。
我自己的經驗,第2步完成之后,才能去做項目立項。
三、事件模塊化聚合
第1步是按照用戶視角。
第2步也是按照用戶視角和功能視角。
完成前兩步之后,所有需求都被事件轉譯,接下來我們需要收斂一下功能點。
大家發現一個事件的元素組成是:用戶**通過**做**,這里面通過“**”這個對象,更多就是領域模塊。例如交易訂單、促銷、支付、清結算、業財、物流等等,當然這個模塊顆粒度可以更粗也可以更細,大家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即可。
這個步驟的主要作用,就是將離散的功能點所需要的承載體,聚類聚合。
因為需求最終落地的最細劃分會到模塊,而模塊一般情況其實跟崗位職責是對應起來的。例如A同學考慮A模塊的設計,B同學考慮B模塊的設計。
另外,功能點聚類之后,也能一次性get到大需求內所有對單模塊的影響點,便于一次性分析,省得來回倒騰。
四、詳細設計
完成以上3個步驟之后,其實產品設計的主要工作基本就完成80%。
剩余的,就是如何落地到具體細節設計和描述。要不就是新增一個能力,要不就是改動一個能力。
詳細設計的對象,可能是頁面的交互、一個自動腳本、系統校驗邏輯、線下SOP等等。
產品設計一定要結合現在系統的現況。一方面是現在系統的邏輯,另一方面是新能力疊加已有能力的成本。
這個環節會用到專業知識和設計經驗,每個人情況不同,我默認大家這個環節已經比較熟練,不再贅述。
不管如何,如果前面幾個步驟做得比較扎實,這個第4步我覺得問題不大。因為到這個步驟,技術已經完全跟產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了,會“補位”或“掰扯”產品功能如何實現的。
本文由 @減形簡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太抽象了,有沒有案例解釋一下
沒有案例太抽象了
是的
能舉個小案例嗎
如果有具體案例來分析的話就更直觀更好了
是的,建議舉一下實踐過的小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