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讀書的你:閱讀真的可以讓你成長嗎?
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的互聯網人都喜歡閱讀。由此不禁問道:“為什么互聯網人都喜歡閱讀?”有人答曰:“讀書可以獲得靈感?!倍袢兆x此篇,頓時豁然開朗。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關于閱讀。無論是產品經理、運營,甚至是設計師,都在閱讀。
我們自小就倡導閱讀,無論是讀歷史名人軼事,或是讀小說名著,亦或是課外漫畫散文,都被認為是一種積累和成長,后來進入工作之后,很多圈里圈外的前輩,都開始推薦自己的各種書單,有甚者已經開始寫書著作,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內容平臺,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精彩文章,譬如我正寫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這篇文章。于是,在我們身邊有著各種琳瑯滿目的書、文章和電子閱讀工具,一時間閱讀被認為是一件極其酷炫而性感的事情。
但是,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卻經常陷入一個尷尬的困局,感覺讀了很多書,很多文章,甚至每天都在閱讀,可是為什么提高卻不見效果,甚至經常讀過的內容就像過眼煙云,什么也記不起來了。
所以,我們會在心里默默打一個問號,難道我讀的是假書?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簡單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閱讀真的會讓你成長嗎?
首先,我需要聲明的是,我認為,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專業前輩深入溝通了好多天,可能他畢生的心血都在這本書里,卻被你如此輕而易舉就汲取來,實在是一件快事。我自己也是堅持讀書很多年,在其中也收獲頗豐。
所以,我認為閱讀非常能夠使人成長。
那么,以上我提出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我想結合自己的一點經驗,以及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單討論。
1. 閱讀需要有品質,評判標準不是量而是質
當我們還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其實天天都在閱讀,那個時候我們評判讀書讀得好不好的標準并不是你讀了多少本書,或者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我們誰在關鍵的考試里能夠考出好成績,或者在解答難題時,誰更能準確快速。因為總有學霸他不怎么讀書,卻總是能夠考100分,而有人就是讀了很多書,甚至做了很多題,卻總是只能考個剛及格。
同理,同樣讀了一本《人人時代》,有人就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而有人就像沒讀過一樣,什么也記不起來,更不要提活學活用。閱讀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質量是最終的評判標準,并不是只比誰讀了多少書。
然而,當我們進入工作崗位之后,我們對閱讀的評判標準卻變成了,我今年讀了50本書,他只讀了10本書,所以我今年進步比他多,我比他牛掰。
這種評判標準,甚至影響到了我們在行業內評判一個人能力時,不是通過客觀考察他的實際工作能力,而是看他工作了多少年,A工作了5年,B只有兩年工作經驗,所以A比B牛掰。
雖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為了降低出錯的風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確工作久的人應該更牛掰一些,但是這不應該成為評判的主要標準,而只是一個參考因素。就像HR招人的時候,傾向于招聘名校學生,但也不該只招聘名校學生。
所以,我們對于閱讀的評判,也不該只是貿然從數量上來衡量閱讀的品質,而是要看實際的質量。
那么,閱讀的質量到底如何衡量呢?
接下來的每一條,我們都用來討論如何提升閱讀的質量。
2. 閱讀本身是一個問答過程,而不是填鴨過程
蘇格拉底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一問一答。
那么類比來看,帶著問題去讀書,是一個很好的閱讀習慣。而從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以及身邊朋友分享的中,我發現,每當我們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便是閱讀的效果立竿見影。
在我看來,帶著問題閱讀有兩個方式。
首先,帶著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去閱讀
這是一種比較功利性的閱讀心態,因為你本身已經期望從書里找到答案。
記得我最早閱讀設計學相關的書籍時,我選書的時候本身就是帶著問題來的,因為我當時正面臨一個初級產品經理工作中的所有困惑,比如我應該如何參與到產品的UI設計中,交互設計的背后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方法論,等等。所以我閱讀第一本《設計心理學》時,就幫我解答了很多當時棘手的難題。
當我們邊看邊回顧自己手頭的問題,其實就像是一問一答的詢證過程,讀過之后印象一定很深刻。
其次,一邊讀一邊提問
有時候,我們讀書未必總會很功利,比如有朋友推薦給我一本不錯的書,叫做《臥底經濟學》,這本書和我現在的工作沒啥關系,但是我還是想去讀一讀,那我應該如何提問題呢?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一本好書本來就有一個很好的寫作邏輯,它可以幫你去提問題。比如這本《臥底經濟學》,它在里面提到說任何非理性選擇都是建立在理性思維基礎之上的,它接下來就要開始解答和舉例了。那我就在看后面內容之前問一問,什么是非理性選擇,什么又是理性思維選擇,我留在北京奮斗這種事情算不算非理性選擇,有人瘋狂得追TFBoys算不算理性思維基礎上的非理性選擇,那個誰至今還是個單身狗算不算非理性的選擇,等等。有了這些問題,我們再去類比書中的解釋和案例,就很容易理解這本書到底講了個什么道理。
其實,能夠提出好問題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在長期閱讀的不斷提問中鍛煉出來的,一開始我們問的問題可能都會比較幼稚,但反正問了這問題也就自己知道,沒什么好丟臉的,慢慢地就會提出好問題,這樣你也就在不斷成長。
3. 有些書需要積累才能讀明白
我在微軟工作的時候,我的大老板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叫做《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講的是人腦在工作中的快模式和慢模式。實話實話,這本書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是及其誘惑的,因為想到能夠一下子搞明白人腦的工作模式,簡直不能更加激動??墒菆猿肿x了幾天之后,我就放棄了,因為我讀不懂,好尷尬。
為什么我在當時會讀不懂這本書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一本主要講心理學的書,我沒有任何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積累,妄圖一口氣讀懂簡直不可能。這本書能夠成為暢銷書,說明它寫得一定是很好的,我讀不懂肯定就是知識積累不足。
但是,我并沒有放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需要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從而對心理學有一個大致基礎沉淀。后來我相繼讀了《潛意識》、《Blink(眨眼之間》等書,對人腦在思考問題時所依據的一些心理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我再去試圖讀《思考,快與慢》時,我會發現我已經可以明白它在講什么了。
這種情況我們經常會遇到,比如我六七年前去讀《宏觀經濟學》時,讀得很費力,而今天工作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使得我甚至可以用一些宏觀經濟學的方法論去分析我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所以有時候讀不明白一些書,未必是壞事,可以果斷暫時放棄,從簡單的同類書開始讀,因為可能并不是你太笨,只是時機不太對。
4. 不連貫的碎片化閱讀不是一個好習慣
首先要說的是,碎片化閱讀本身是一件好事,無論是讀書或者是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文章,都是好事,因為閱讀能夠使你成長和進步。
可是,碎片化閱讀又是一把雙刃劍,猴子搬包谷似的碎片化閱讀,是會傷害你的閱讀成長的,因為它不連貫。
所謂連貫的碎片化閱讀,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你通過碎片化閱讀,每天讀幾頁的方式讀完了一本書,而另一種是通過長期的碎片化閱讀,一直堅持讀一個領域的文章,比如天天閱讀產品經理相關的文章。
這種連貫的碎片化閱讀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在某一個領域里持續深入理解,不斷答疑解惑。比如持續讀設計學方面的各種分享,讀各種設計學大師的著作文章,再比如讀某一研究領域的科學論文,這些其實都是通過連貫的碎片化閱讀方法來達到積少成多的。
那么,如果碎片化閱讀不夠連貫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首先,你很容易忘記自己之前讀過什么
因為前后讀的東西都沒啥關系,這種感覺就像在今日頭條里刷Feeds流,刷了很久卻不記得自己都刷了些什么。你很難將自己的知識體系迅速構建起來,總是在跨域進行知識的汲取,你的注意力總是被分散,不夠集中注意力也就很難留下深刻的閱讀印象。
其次,之前讀過的文章對當下閱讀幾乎沒有影響
由于碎片化閱讀的時間都很短,一篇文章往往很難面面俱到講得透徹,很多時候都是點到為止。而如果到此你就不愿意深究,就已經心滿意足地去讀其他的東西了,這會讓你在知識積累上也毫無連貫性可言。你在前一篇文章中所積累的知識,在新文章中是用不到的,因為它們不在一個領域,就像你前一篇搞明白了做ToB的產品經理應該更重視商業性,后一篇你卻在讀銷售的技巧,這種前后不連貫的閱讀方式很難讓你產生知識積累的持續性。
我們從小學習時都明白,每門課本都是前后呼應首尾連貫的,如果你在閱讀中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那么你前一段看的東西,就很快被后一段給頂掉了。
最后,長期的不連貫碎片化閱讀,容易讓你對所有領域淺嘗輒止,思考停滯
正式由于碎片化閱讀本身是不連續的,一旦你習慣了每方面的東西都讀一點就好,那么你很容易形成淺嘗輒止的壞習慣。自以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其實這些不過是某個人在某一方面的分享,你并沒有去思考,去提問題。不去提問題,也就無法深刻理解別人寫的東西,也就不會有繼續去探索這方面其他文章內容的沖動,所以成長也就無從談起。
5. 學會總結,是更好閱讀的基礎
學會總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好的總結往往會讓你感覺又閱讀了一遍。
如果是讀完一篇文章,那么總結其實很方便簡單,因為內容篇幅短,一眼帶過。
我們重點說說讀完一本書的總結。
我記得在讀某本書時,由于趕上國慶,我只用了七天就把書讀完了。讀完之后,我首先快速回憶了整書講了什么,有哪些方面,然后對著目錄快速回顧每個章節都講了什么主題,有哪些經典案例,我提過哪些印象深刻的問題,我得到了什么答案,對我的工作是否有具體的幫助,等等。同樣的方法,我在讀《瘋傳》、《影響力》這些書的時候也用過。
我發現,當我快速回顧時,我能夠深刻感受到那種由內而外迸發出的快感,飄飄然欲升天。我很快便把在閱讀過程中已經留下很深刻印象的內容,又二次加深了一遍,這樣就很難再忘掉了。
所以,時至今日,雖然讀像《引爆點》、《需求》這些書已經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我依然能夠回想起其中的一些關鍵的內容和精彩的案例,這能夠幫助我在之后的很多閱讀中不斷對比學習。
在我身邊,有很多很好的朋友會經常寫書評,其實書評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總結,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下來的往往讓自己的印象會變得非常深刻。
對于閱讀,我始終認為是一件非常酷、非常性感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讀過一本書都會有巨大的成長,這其中雖然涉及知識儲備、理解能力、閱讀速度等等個人因素,但是如果改善閱讀方法是可以提升閱讀品質的,學霸可以學完一遍《高等數學》就考95分,那我或許可以通過改善學習方法而將分數提升到90分,這是一樣的道理。
閱讀并非表面上那么簡單,我們既需要在閱讀中不斷提問題加深理解,也需要在讀完之后做總結鞏固知識體系,希望我們今天簡單討論的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在后續的閱讀中提升品質。
未來的文章中,我會開始來和大家討論做人工智能產品經理和ToB產品經理的一些關鍵能力,也會在中間夾雜討論未來產品經理發展的一些想法,敬請期待。
作者:帥帥的帥,“優護家” 聯合創始人;前微軟小冰高級產品經理
本文由作者@帥帥的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如果碎片化閱讀的話可以考慮記筆記將概要整理在本子或者備忘錄上,這樣下次再有時間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快速的過一遍前面的梗概,這樣重復的記憶的話,加深了印象, 對深入的了解很有幫助。
非常認同作者的幾個觀點。我覺得經典的書是值得反復研讀的,特別是那種迭代了版本的書,或者被業內專業人士反復推薦的書。第一遍讀不懂可能是現有的知識或經驗還不夠,但不代表書不好/不實用,每過一段時間回來重新讀,可能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版主可否列下自己讀過的有意義的書。
文中已經羅列了一些了哈!
不閱讀就更沒得成長了
對于一個很久沒有閱讀的人來說,在敲打,謝謝。
嗯嗯
嗯嗯
對的
作者整篇思想大多讓我覺得膜拜,唯獨是碎片化閱讀這塊我不是很認同,我個人覺得這得看你對閱讀領域當前的掌握程度,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充裕的閱讀時間(假定這個假設非偽),那么當你閱讀的領域你并非一無所知,那么碎片式學習方式其實也不錯,就算windows的碎片整理機制一樣,一點一點填空補齊,你可以挑你最缺乏的看,也可以先挑你感興趣的看,從未引發對另一部分未讀內容更大的興趣,興趣是一個很影響讀書質量的因素。
作者的文章,好幾篇都是極好的。想的都是我不曾想,思維邏輯真的是好厲害。能分享出來,更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