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經理能力矩陣:進階能力之創新力

0 評論 9159 瀏覽 17 收藏 17 分鐘

在產品經理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的狀態下,產品的創新是產品經理可以突破的一大方向。那么,產品經理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力,在市場中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分享了關于創新力培養的相關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在那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喊得振聾發聵的時代,產品經理與創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是那時最閃亮的一群人,總是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新,賦予業務新的玩法,賦予市場新的價值。而即便是跌落神壇多年之后,產品能否創新,依然能夠影響企業的的發展。

一、什么是創新力

對于創新,百度百科的解釋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種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適用的領域不計其數,聚焦到互聯網產品領域,我們可以將創新定義為:創造新的價值。

在日常,我們通過新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提升質量,就是創新。在產品,我們通過新的設計增強體驗,新的功能提高黏性,也是創新。在客戶,我們通過新的產品增效降本,甚至帶來業務增長,還是創新。在行業,我們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行業發展,創造新興價值,更是創新。

二、為什么要創新

任何領域,在特定的模式下,其所能產生的價值都存在上限。就比如我們一般1分鐘可以打100個字,那么在打字方式不變的情況下,10分鐘也就最多能打1000個字。再比如一個行業每年的交易額1個億,那么在行業模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10年也就最多有10個億。任何優化、調整,不觸及底層模式,不改變行事邏輯,也只是讓產出無限趨于上限。

很多行業,潛移默化中都遵循著“技術→產品→運營”的周期規律。當一個行業從0到1,技術往往是最先開始行動的領域。而當這個行業已經完成基礎技術積累,產品化也就應運而生。再當行業賽道已經擠滿玩家,就會開始追求運營的差異與深度。再往后,行業每一分錢都被賺走,創新就變得勢在必行。

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國內電商。當上個世紀末,電商開始興起的時候,各企業做的最多的,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來快速實現業務,簡單粗暴。當市場逐步開拓,企業需要以更好的方式服務客戶時,產品經理的作用也就開始顯現。

產品經理通過更為系統、全面的產品方案,滿足客戶需要,提高企業收益。當電商平臺都做得大差不差,各家賣的貨品也都不分伯仲的時候,運營開始發揮作用。造節、搞活動、做內容、無死角營銷推廣,最大可能地提升業務規模。再放眼當下,電商的上限已經越來越近,各家也都開始從其他領域發力。

其實國內一直在做的產業升級,也是類似的道理。只不過產業升級是在明確的產品鏈條中,向高價值層作躍遷。而產品創新,更多是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摸黑”創造更高價值。

創新的理由也就很簡單了,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創新都是必然,不創新,早晚被淘汰。

三、培養創新思維

很多人所經歷的創新,大多是在漫長歲月中大量積累之后,某一時刻“?!钡匾宦暬腥淮笪?。這里我們摒棄一些看似拿來即用的實操方法,簡單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思維手段。

1. 第一性原則

創新不是漫無目的的瞎子摸象,而是立足于明確的基準點進行發揮。提到創新的時候,我們總是模糊、混沌、一頭霧水,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思緒凌亂無章。在之前一段短暫的工作經歷中,就遭遇過這樣的問題。公司是一家無目標無規劃無經驗的三無小企業,卻打著創新的名義,一口氣開了各不相同的多條業務線。為了創新而創新,結果不言而喻。

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題和假設,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拋開哲學范疇,第一性原則對于互聯網領域,則在摒棄表面或周邊的問題,更強調核心邏輯。而第一性原則的創新,就是基于核心邏輯開展。

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微信。在移動互聯網早期,基于手機的即時通訊開始蓬勃。對于騰訊來說,強推QQ,過于龐雜的功能會勸退大多用戶,過于龐雜的程序也會勸退大多數終端。重新開發一款適用于移動端的輕量級即時通訊工具,就顯得勢在必行。

社交軟件也好,通訊工具也罷,其核心就是關系。在那個年代我們可以看到,飛信主打升級短信通訊,但關系都放在用戶手機里,且不能跨網。米聊更重視通信方式,而忽略了關系本身。更多的設交軟件,LBS、內容、匹配,過于注重陌生關系建立,而忽略了既有關系維系。于是就有了后來,微信迅速席卷整個市場。

先是承襲QQ的社交網絡,快速固化一大批基于同學、好友關系的種子用戶。又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提供陌生關系建立渠道。再通過更多琳瑯滿目的實用功能,拆掉“社交門檻”,吸引各種需要的人進入,實現親人與社會化關系的鏈接。

在漫長時光里微信的所有再創造,都是圍繞關系開展,或者由關系支撐。也只有聚焦關系,微信才能打造現在的通信生態,改變世界。

關于創新,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做沒有“底層邏輯”的上層創意。

2. 反共識

網絡中已經有一些關于反共識的解釋,這里就不做復制了。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舉例說到“非共識決策模型”,其實跟反共識就非常相近。這里聊一聊筆者自己的理解。

人類社會非常顯著的一個現象就是,或是被動灌輸,或是自我摸索,大家都在潛移默化中遵循著很多的共識。當我們面對相同、類似的問題時,就可以直接通過共識,對事物進行判斷、處理。就比如,正式場合就應該正式著裝,公交地鐵不應該隨地拉撒。

然而有意思的地方是,細細想來,我們會發現會多共識其實經不起推敲。很多傳統認知自古有之,很少有人提出質疑。就比如同樣的食材,我們會自然地認為文火慢燉的更滋補,然而高湯里面主要是脂肪、嘌呤和調料,營養基本還在食材里。很多的社會化“潛規則”并沒有反向的規定,人們卻仍然只在正向地執行。就比如坐出租,最多會中途下人,卻不會有人中途邀請拼車。

互聯網行業也是如此,當一些共識變得根深蒂固,很多扇門就被人為關上了。產品經理需要有這樣子的意識,當我們開始形成一些“跳過論證給結論、沒有分析就定義”的慣性思維,那么創新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反共識的意義也就在于,要做大眾共識的逆行者。

首先,反共識需要跳出思維慣性。越是看似自然而然,卻又說不出所以然的事情,越有重新思考的價值。貓膩,往往都悄悄藏在從來如此里。

其次,反共識需要保證正確性。我們說創新是創造新的價值,正確性就是價值的保證。反共識不是抬杠、缺心眼、鉆牛角尖,如果不能保證正確性,那就毫無意義。

最后,反共識需要懂得堅持。人潮洶涌,站著不動尚且困難,逆行就更是難上加難。反共識也就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反對,在正確的事情上,堅持就顯得難能可貴。

我記得以前在做一款體育賽事數據采集的產品,就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場上運動員進行比賽,場下記分員拿著App記錄數據。隨著市場規模擴大,賽事越來越多,關于采集的需求和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團隊都在“排需求→做設計→推開發”的常規工作中。即便是連軸轉,問題仍然是剪不斷理還亂。但當跳出產品工作慣性,就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場上風云突變,手上操作跟不上導致的。于是語音輔助功能就應運而生,只要嘴巴跟得上節奏,數據就能跟得上節奏。

3. 遷移替代

遷移替代會顯得比較正式,產品式的“借鑒”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們很多的日常工作,都可以從友商那里獲得靈感,創新亦然。

我們仔細想想,我們從友商那里更多的,好像都是表象層面的直接“借鑒”。這個功能應該在某App里見過,有印象,趕緊去看一看。那段內容好像在某個小程序有提到,能照搬,趕緊去翻一翻。然而替代式的創新,不應該只停留在表象,要被罵。也不能夠只停留在表象,太膚淺。

我們一定能夠發現一個現象,國內很多互聯網產品,我們原本以為是土生土長的原創,其實都能夠在國外找到原版。國內這方面的創造力為什么不比國外,我們不做評判。但是如果認為這些是表象層原封不動的抄襲,那么多多少少還是有失偏頗。就比如QQ與ICQ,如果當年騰訊只是一味地在通訊層面模仿,就沒有空間、QQ秀這些個性功能,也就不能形成音樂、郵箱、游戲等等這樣的早期生態。抄卷子還知道稍作修改、寫對名字,抄產品自然也是。

我們借助用戶體驗五層模型,遷移替代就會更加容易理解。如上面說的,我們更多時候借鑒的還是表象,而很少關注下層。那么五層模型就能夠告訴我們,可以把下層怎么拆解。遷移替代簡單來說就是,哪一層面有問題,就去相似產品的那一層面找答案。就比如我們要做一個外賣系統,我們需要規劃范圍層核心流程,那么我們很自然而然地就能想到,先去美團下一單。這么做確實解決了問題,但不是我們需要的創新。同行之間的相互借鑒,本身也只是同質化競爭而已。

遷移替代式創新,更重要的是更進一步,在不同模式下找類似,在不同行業中找相同,在不同世界里找替代。當然,漫無目的的尋找肯定容易無功而返,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對自身的產品能夠做出多維度的提煉與抽象。

就比如,共享出行的概念是,人們無需擁有車輛所有權,以共享和合乘方式與其他人共享車輛,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應的使用費的一種新興交通方式。其本質就是,工具所有者或技能擁有者,為其他人提供服務。

那么我們可以延伸,工具/技能普及度、覆蓋度不高的場景,是不是都可以往共享上面靠。在網約車之后逐步興起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都是在模式層面的替代,只不過平臺方也是供給方。這就是在模式層面進行替代。

再比如,當今大宗貿易電商化已經開始蓬勃發展。但是區別于2C業務,大宗貿易客單高、信任低、交易過程冗長。常規的 “選貨→支付→收貨”電商業務很難有起色,所以很多平臺都打著電商的名義做著傳統線下業務。而同樣是“客單高、信任低、交易過程冗長”的房地產領域,鏈家就主要通過經紀人促成交易,并通過CRM對交易過程進行管理。再看大宗電商領域,很多平臺已經開始將傳統電商作為門面,業務實際開展放在CRM端。這就是在行業層面進行替代。

更多的替代思維將在后續的商業模式章節中介紹,這里只作拋磚引玉。

四、總結

跌落神壇后的產品經理,已經越來越被強調執行。在各企業對產品定位已經越來越清晰的現在,產品已經跟絕大多數崗位一樣,在固定的框架內循規蹈矩地做著重復性的事情。創造力已經成為公司沒要求,自己也懶得提的事情。

然而我們看看國內,很多領域已經做到了瓶頸,創造新的價值勢在必行。再看看國外,那么多的萬億帝國,仍然將創新視為第一生產力。

不應該隨波逐流,保持一顆創新的心,未來世界的大門就會不期而遇地“?!敝心恪?/p>

本文由 @綿竹縣吳彥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