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總監裸辭?我是怎么思考這件事的
從來都是執行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職場策略的作者,卻辭掉了一個產品總監的工作,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是什么原因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他對這個選擇背后的思考邏輯,希望能剖析如何洞察自己、做好選擇、提高認知和執行,最后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一起來看一下吧。
職場上不少人有裸辭的想法,原因無非是錢少、事多、離家遠、加上心累
但是現在這樣的就業大環境下,大家想裸辭,但又不敢裸辭。因為工作難找、房貸要還、老婆孩子要照顧,家庭一大筆開支,辭了喝西北風么?
所以像我這樣逆風裸辭的,應該是鳳毛麟角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做出這個離奇的決定?并不是說鼓勵大家跟我一樣去裸辭,因為裸辭還要考慮沒有穩定收入怎么生活下去的問題。
我只想把做這個選擇背后的思考邏輯分享給大家,通過這樣一件事,來剖析如何洞察自己、做好選擇、提高認知和執行,最后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01 洞察自己比埋頭苦干重要得多
我發現職場上很多人,一直在重復做相似的事。大部分的產品經理每天都被寫需求文檔、評審、驗收、再寫下一個需求文檔圍繞著。
循環往復,就像一臺機器,不停的在流水線上安裝一臺又一臺電視機。
鮮有停下來,問問自己,自己又安裝完一臺后,我收獲了什么?
其中還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在相同的時間安裝2臺、3臺甚至10臺?
我還有哪些環節是自己不擅長,而導致安裝比較慢的?
我怎么去補齊這些弱項,從而讓自己擅長所有環節?
我最終的目標是什么?難道是日復一日的安裝電視機,等到我退休那一天,自豪地對著子女說,我這輩子安裝了100000臺電視機么?
思考,從來都是先有疑問!
其實當我們開始反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潛意識里,認知已經開始覺醒了,你已經開始在洞察自己了。
而疑問又常常萌發于痛苦,比如你覺得現在的工作對你沒有成長、工資太低沒有盼頭、看不到晉升的希望等等
痛苦意味著沖突,沖突又引發疑問:怎么做才能改變這樣的現狀?自己到底優先要解決什么問題?自己想要獲得什么?該做哪些事情來達到這個目的?
這種意識的覺醒,其實就是洞察自己的過程。只不過不少人是等到好多年后才會覺悟。
對我而言,每個階段,我都會停下來,好好審視下自己:這個階段我積累了哪些東西,我是否覺得當前在做的事是有價值且認可的,我真正喜歡什么并愿意為此長期投入,我該如何逐步達成我的目標?
我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會不會常問自己這些問題,但是這就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一樣,似乎每個人都知道,但又說不清道不明,似乎看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想透徹的人卻寥寥無幾。
而這次裸辭,無非也是想清楚了以下幾點后下的決定:
1)大家常說離職的人要么錢給少了,要么受了委屈。
對我來說都不是,而且在我看來,這屬于“小級別”的問題,在我現階段的程度來說,基本不在我的考慮范圍內。
2)真正對我來說,最核心原因就是,我在這里繼續管理30人的產品設計團隊,還是自己出去做,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個原因看似簡單,其實決策起來是很復雜的。
首先你怎么看現有公司的業務發展趨勢?好還是壞?你能不能徹底扭轉?
其次你是否有足夠的業務主導權,能夠主導完成公司在疫情下的業績扭轉?
再者你的管理是否有足夠的主導權,帶領團隊做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被安排做一些無關緊要的面子工程?
最后反觀下自己,出去做,可能面臨更艱難的處境,是否有好的項目可以馬上操盤,是否能盡快有收入養活自己?
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判斷,如果經驗不足,基本很難想清楚這個事情,所以很多裸辭其實是一股腦辭的。就算是我,想的其實也不一定是對的,未來很可能會被狠狠的打臉。
3)你是否認可你在做的這份工作,這件事情?
認同感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高度的認同感,能夠讓共識很容易達成,并且行動也會更有力,更聚焦,最后的效果也會更好。
很簡單,就像你小的時候,你媽讓你往東走,你往西走。免不了一頓吵,少不了一頓打,最后呢,大家各管各的,誰都不服誰,誰心里都不是滋味。
認同感能讓一件事變得簡單,無論你認同的人決策是對是錯,至少能讓你的執行不會偏離決策。
所以這屬于大級別的因素,大家更應該關注這種問題,它對你的長期發展相比工資、委屈發揮的作用大很多倍。
4)你要判斷下是否和你的長期目標是吻合且沒有沖突。
比如你未來目標一定會創業,那你必須要在某個時間點出來,你不可能一直上班。上班無非就是為你創業積累能力、經驗、人脈。當你發現你已經積累到足夠的程度,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的時候,你就不該繼續上班了。
因為本質上你還想繼續上班,無非是因為公司穩定、收入穩定、舒適區、還不敢直面創業,所以這些人性的弱點其實就是你長期目標的糖衣炮彈,你必須克服,不然你可能一輩子都達不成自己的目標。
這也是個大級別的因素,起到巨大的決策影響。
02 好的選擇,需要克服一些人性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選擇,房子買在哪個位置?2個工作offer怎么選?畢業后自己是考公還是工作?又或是今天晚上吃什么?這樣的生活瑣事。
人性會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有利方向,更保值、更賺錢、更輕松、更穩定、更好吃。
人性會希望,在選項之中,有利的點更多,不利的點更少,簡單的點更多,復雜困難的點更少。
比如2套房子,一套500w,在市中心,學區房,未來升值空間大;另一套200w,在外圍,周邊配套一般,未來升值空間小。
假如你有300w的買房預算,如果不看價格,應該所有人都會選第一套。但是配上價格,可能就犯嘀咕了,到底該選哪套?
難以選擇的本質原因是:既想要,又想要。
既想要一套“完美”的房子,又害怕無法承擔擁有它需要承擔的經濟壓力。
什么都想按照自己的人性需求來,世界上往往沒有那么好的事情
選擇就是得失,選擇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相應的承擔自己需要失去的。
你想要得到財富、名望、地位,你就要承擔失去娛樂的時間自由;你想要過輕松、幸福、無壓力的生活,你可能就無法得到很多財富。
但是很多人在選擇的時候,抱著有利的都想要、不利的都不要的心態。往往做不出好的選擇,甚至于逃避選擇,繼續維持現狀。
真正不易后悔的選擇,一定是【平衡自己的物質水平和自己內心深處的向往】后做出的。
有的人去了一趟大西北,看到了大好河山,突然覺得自己向往那樣的生活,再加上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形成的強烈對比,回來后就辭了工作開始周游全國,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等玩到差不多沒錢了,就回來接著上班。
你覺得這算是一個好選擇嗎?我覺得是!
在物質水平足夠維持自己游玩期間的開支,并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這還不是一個好選擇嗎?
好的選擇,只要能滿足自己當下最看重的那一個需求就夠了,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瑕、面面俱到的選擇。
就像前面說的買房子,你最看重的是學區,還是預算內,如果最看重學區和未來升值,那么就果斷去選1 ,再另外想辦法去籌集1所需要的預算之外的200w。
就像你辭掉工作去旅游,你最看重的希望讓自己走出去看看從未見過的壯美河山,洗滌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的美好。當下的上班賺錢已不重要。
好的選擇,就是抓準自己的核心訴求,迎難而上,克服人性。
對我來說,從業10多年,也想要做出一些改變了。未來最看重的是做一個屬于自己的“小而美事業”,這就是我的核心訴求,而不是一份100w、200w年薪的工作。
當然與此同時,我需要承擔這個選擇所帶來的:前期沒有穩定的收入、未來可能失敗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和約束。
這樣的選擇,無論未來如何,就是當下我認為做出的最合適的選擇。
03 比有多少錢更重要的是建立賺錢能力
洞察自己,做出選擇,然后就是讓自己活下去~
我見過一些老板,因為一個項目賺到了很多錢,自信心極度膨脹,他覺得自己很牛,開始不斷的去做一些從未涉獵過的新項目,結果一一失敗,最后一敗涂地。
沒錯,他們有很多錢,有很多社會資源,也有很多“歷史經驗”,但是,“歷史經驗”所代表的認知,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行業。
開一家工廠,生產帳篷,和做一個自媒體,所需要的認知和要求是完全不同。
工廠要的是訂單,要的是生產線,訂單考驗銷售能力,生產線考驗供應鏈及生產能力;
自媒體要的是內容,要的是分發,內容考驗質量和數量,分發考驗營銷能力。
兩者的運作思路是大相徑庭的。
工廠的老板干自媒體大都干不了,自媒體人干工廠可能沒幾個月工廠就倒閉了。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下,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快速更迭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行的通的手段,換到另一個領域下,未必行得通。
有錢變得沒有那么重要了,讓自己在某個領域,甚至多個領域有持續賺錢的能力更為重要。
只要你在某個行業有深度認知、一定的行業資源、以及商業化的能力,錢(資本)自然而然會被你吸引。
所以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他們身無分文地走進社會,在自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興行業里面扎根、拼搏,最后賺到錢,融到資。
所以對我來說也是,永遠不能停止深挖,停止認知的進化,停止商業化的探索。機會只會留給有想法、有行動的人。
本文由 @ 華叔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未來最看重的是做一個屬于自己的“小而美事業”
所以華叔是已經想好才裸辭的嗎?想看看華叔是怎么判斷自己要做的事業,以及如何開始做的準備
關注我的公號【華叔的產品私塾】 后面會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