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躍遷,由生疏到成熟的四個關鍵!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接受著教育,教育不僅僅是接收知識,同時也是對自己為人處世的一種鍛煉。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大家勢必會經歷一些認知的變化,你都有哪些重大的認知變化呢?作者從思考、做事、目標和為人講述他的認知躍遷,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大學和職場對我們的教育是什么?是學習和做事的方式。
我們學習長者的經驗吸收為知識,借鑒前輩的路徑指導著做事方式,這是由生疏到成熟的必由之路。
但哪一步是成熟的標志呢?是考試獲得了100分嗎?是學會了全部知識嗎?是做事分毫不差嗎?
都不是。有且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我們自己學會隱藏在知識經驗背后的學習方法和處事原則。
知識經驗只是我們認識社會和世界的表象,是知其然。我們知道為何沉淀出相應的知識經驗,才是知其所以然。
認知躍遷就是我們知其所以然的過程,我們在底層和原則上認識到了一些事情,進而指導著我們的行為,真正能做到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那么,在學習知識經驗的過程中,有哪些認知發生了重大變化呢?以下是我在思考、做事、目標和為人上的四點躍遷。
01 自主獨立:何謂思考?
他人視角去看問題,自己的視角解決問題。用教員的話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他人視角看問題有兩個層面,一是理解他人背后行動的意義,不是揣測而是同理心。二是理解他人背后行動的難處,不是他們的目的而是前提。
當與別人溝通或者談判的時候,下意識的去問自己:他的預期是什么?他現在有什么樣的問題亟需解決。這兩點決定了溝通的效率和成本。
大部分的爭論,都是沒有在他人的視角去看問題,即使對他人的方案不滿意,那么理解了他們必須這么做的前提,也就不會動氣,反而理解體諒了他們。
自己的視角解決問題,是站在自己的處境/目標的角度考慮解法,不被別人引導方向,只考慮一個問題:這有沒有達到我期望的目的和緩解現在的處境。
能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案才是好方案,當然這個過程中如果能順手達到對方的目標就更好,不能那也沒有辦法。
這種判斷方式不僅僅是工作職場的邏輯,也是我們生活處事的邏輯,基于他人的視角得出信息,基于自己的情況做出判斷,追求雙贏的上策,實踐自己期望的中策,不做滿足他人的下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獨立思考,各自知行合一。
02 做事方式:何謂拆解?
做事的核心邏輯是拆解,即當需要做一個項目/產品/事業的時候,腦中要有清晰的路線圖。即使是看起來最清晰的抖音賣課,也有「視頻創作→漲粉→直播轉化→培訓交付」四大核心流程。
拆解是站在全局的視角下考慮如何把事做成。拆解往往決定了團隊配置,每個崗位需要對應的角色完成,可以類比為定HC。
拆解的流程不能太多。比如線索轉化賣車賣房,根據用戶的興趣程度可以細化出20個流程支線。但最好在拆解時找到關鍵的三五步。關注的多容易自亂陣腳,拆解講究快刀斬亂麻,找到重點。
拆解關鍵流程后,每個流程要有核心數據指標。但指標不是為了盤人,而是在實際數執行之前有業務數據核算,根據每一步的轉化去計算、驗證事情的可行性。比如10萬粉 * 1%轉化率 * 599客單價,能計算出預期收入。
預期數據決定了事情是不是真正執行。到了實際執行的時候,數據指標的目的是為優化提供方向,如何達到目標值?拆解是先回答能不能達到,再回答如何達到。
拆解之后要執行,所以每個關鍵流程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尋找確定性,在做事之前能不能找到關鍵點,也就是互聯網的黑話——抓手。
抓手可以是方法論、資源或者合作,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開始之前就確定,使得我們的流程能達到目標的轉化值。
抓手一般一主一副,前者保證完成的上限,后者作為前者不生效時的備選。但實際執行很難,因為找到一個抓手就已經很強。
拆解流程和明確抓手之后,下一步就是強推進。推進的核心就是盤,盤每一步的轉化率,每天總結經驗、第二天立即優化。如此反復淬煉兩周或一月的時間,事情究竟能不能成就有結果了。
作為規則制定者,上要有快速拆解和變通流程的能力,下要有深入一線發現問題的耐心。如此即是拆解做事。
03 預期管理:何謂做事?
如果說自主獨立的思考和做事方式的拆解是為了讓事情正確的發生,那么預期管理的目的就是讓事情有序發生。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追求100分,大部分事情本身不需要,我們自身的精力也不允許。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事情上。
有些事情需要追求極致的刻意為之,有些事情順其自然的點到為止。該糾結的地方糾結,不該糾結的地方不要糾結。
但說出這句話/執行預期管理的前提是,當我們想做好一件事時必須要有能夠做好的實力,即主動選擇權在我們自己。
那么,如何決定事情應以何種方式處理呢?這需要一套原則來作為判斷標準,以此來控制對事情結果的預期。
這就是做事拆解主流程的意義,不是每個要點都要抓,不是每個細節都要過問,而是只盯影響質量好壞的核心環節。
做事要看事情在業務、流程中的位置和意義,如果做好上限有多高?如果有問題下限有多低?這里兩個高低的回答,就決定了結果預期。
追求和做好上限大下限低的事情,這是重中之重,比如策劃活動的利益點、產品功能的用戶訴求,必須要投入精力去糾結和驗證如何做到方案最優。
放任但把控上限低下限高的事情,這些事情不太重要,比如按鈕的文案和布局,我們直接復用成熟的數據驗證模式即可。
就像《走向共和》的李鴻章一樣,打仗動亂的奏報是小事,因為已經預判到結果是無可奈何的差。但鸚鵡不吃不喝才是頭等大事,是影響下一步行動的關鍵。
因此,預期管理不是簡單的管理我們自己或者老板的預期,而是管理我們對事情的預期,然后基于預期有序行動。
04 為人處事:何謂建議?
別人主動問的建議是咨詢,自己主動提的建議是叨擾。
建議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除了「你應該怎么樣」還有很多變種,比如「你怎么不那樣」「你為啥不買」「你為啥買」等等。
這些語句的背后都是說明:提問者有一個更好的觀點,你現在沒有采納,他不是很理解(而且他們自己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但無論建議對不對,現實中的對話都不順暢,因為人都有「自我佐證」的本性。即使我們沒想到也不會說:確實沒想到,感謝你的建議。
我們反而會去找各種理由去證明自己當下的觀點、做法是正確的。這個時候就會陷入兩種價值觀的碰撞,最終有點尷尬。
舉個例子,一位同事花五六千買個安卓愛不釋手,肯定有同事主動說五六千為啥不直接買個iPhone ,蘋果的體驗完爆安卓啊。
再舉個例子,晚上10點團建結束,大家說怎么回去,大部分人打車,但還是有同學選擇地鐵回去,也會有人脫口而出:你為啥不打車?
不要主動的去提建議,看起來是好心,其實往往帶了惡意,這些問題問出來,讓別人進退兩難沒法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實際情況,相互之間的差異就是很大。
但我們也必須在朋友需要時主動提供建議,不能因為可能帶來的上述問題而在生活中變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這里較好做法是——根據事情的現狀提建議+決定權留給朋友。
根據現狀主要看事情的完成情況。一般已經做完的事情,別人即使主動詢問,目的不是尋求建議,而是為了獲得贊同,這個時候表達贊同+優化后續動作更重要。
朋友未完成的事情,才需要我們從各方面分析拆解、表達利弊,幫助他了解可能得到的和失去的。
決定權留給朋友是指,我們一般無法為朋友的決定負責。本著誰負責誰決定的原則,我們不能幫別人做決定。
還有就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多聽+贊美就行,你會發現事情并沒有變的更好、也沒有變的更差,世界還是一如既往的運行。但我們收獲了平常心和快樂。
其實,人這一生是不太需要別人的建議的,因為不經歷過不會明白(Deft)。
最后
山一程,水一程,路一程,每一程都有事情發生。
認知是對事情信息做出的現實判斷,躍遷是判斷分析的方式變化。坦然對人對事,不糾結不強求,不順從不頑抗。
這一程遇見有趣的人,從三人行身上學習優點或看到自己的不足。做著好玩的事,基于往事經驗優化著判斷原則。
這一程做個律己的好人,一個獨立自主有思想的自由人,一個拆解做事尋找確定性的職場人,一個有預期結果利人利己的社會人,一個友善建議和睦相處的知心人。
認知躍遷,自然山高水長路遠。
專欄作家
王海,公眾號:王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易產品專家,對產品增長和商業模式有深入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