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官說你回答的不夠深入,怎么辦?
對于高級產品崗位來說,展現出產品專業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面對形形色色的產品問題,我們需要輸出有深度的回答,而非流于表面的簡要介紹。那如何才能回答得更深入呢?本文就結合了作者在產品面試過程中的一些實操案例,從面試官角度分享一些實操經驗,給大家做個參考。
前兩天,鏡同學面試輔導了一個產品小伙伴,應該說她的邏輯力很強,溝通表達也很優秀,但她在先前面試時效果并不太好,她便主動詢問面試官獲取意見反饋,得到的結果出奇的一致:
其他都還好,產品專業方面的回答不夠深入。
于是,我趕緊為她進行了一場模擬面試,結果發現她在產品能力相關問題的回答確實不夠深入,要知道對于高級產品崗位來說,面試官一定是很在乎產品專業能力的。
事實上,不光在面試溝通時我們需要盡可能、全方面地展示我們的專業深度,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面對各種業務場景和需求問題時,同樣如此,我們也都需要深度的回答,而非流于表面的簡要介紹。
經驗顯示:回答越深入,你的專家效應往往就越強。
作為產品經理,面對形形色色的產品問題是常態,輸出優秀答案也就成了剛性要求,那么,在面試或日常工作中,面對拋出來的各種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回答更深入呢?
鏡同學總結了一個模型公式:
深度思考 × 事實結合 × 結構化 = 深入回答
我們公司最近也在招高級產品經理,上周我面試了三位產品同學,應該說專業問題的回答都不是很深入,有的是能力不足,有的是專業能力還不錯,但沒有意識去梳理自己的表達模型,回答不深入,給面試官的感覺似乎專業性不強。
所謂遺憾,常在于有能力但卻無法有效表達,從而擦肩錯過。
本文結合鏡同學在產品面試過程中的一些實操案例,從面試官角度分享一些實操經驗,希望對你有產品參考。
一、想好了再回答
上個月我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靠譜:頂級咨詢機構教你的工作基本功》,很多同學表示讀完收獲很大,里面有很多認知模型,對于產品同學很有幫助。
這本書里也反復強調,面對問題時不要直接就嘗試回答,要學會深度思考,想好再回答,哪怕多留半分鐘思考,也一定比未經思考更有價值。
高效溝通在于本質信息的交換,千言萬語的修飾也不如兩句本質信息的回復,后者更容易通過靈魂共鳴帶來價值認同,據說靈魂共鳴還能觸發多巴胺,讓人溝通體驗更愉悅。
這在面試中尤為常見,很多產品同學在面試時總以為回答要不假思索,這樣方顯專業性,以至于和問題搶跑,甚至面試官還沒有問完話,這邊答案就已經躍然紙上。
這樣并不好,很容易南轅北轍,一定要先理解下問題,再深度思考后回答。
比如,我在之前文章中也提到過,我問過一些面試同學,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會輸出哪些工作成果,結果有的同學上來就回答,一答5分鐘,講了很多產品工作內容,但末尾卻忘了回答工作成果。
再舉一個例子(參考下圖),我們新晉架構師前兩天給我發來一段話,講的是設計原則和方法,我就回復了一個詞語,但問題的本質其實已經觸達,后面的對接就自然暢通。
產品同學也都知道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保持簡單和淺顯),我也沒有著急回答,鏡同學也是先思考了一下,而后簡單一個詞語回復,但卻使得后續的溝通更高效,因為本質信息交互才是溝通的關鍵。
所以,面對需要溝通的問題,為了能同頻共振,我們一定要先學會深度思考。
二、加入項目工作內容
我們明白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克制住迫切回答的沖動,再接下來的重點其實就在于將理論方法與項目實踐相結合。
根據我的面試經驗,“理論與實踐割裂”往往是不少同學的誤區,有些人簡單地認為自己只要明白了理論知識,掌握了流程方法、規范制度等就能回答好每一個提問,但事實遠非如此。
職場中,我們經常講的“說服力”最重要的依賴因素就是事實支撐,面試中更是如此,單純地講通用的方法論,如同是背誦課文知識一樣,很難出彩,就像是喝了一碗涼白開水。
舉個例子:
我面試時經常會讓應聘者介紹一下項目概況,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越是開發性的問題往往越需要系統化、深入化的回答,因為你只有這樣才能與其他人拉開距離。
說到這里,分享一點經驗,我曾經對面試輔導的產品同學說過,你面試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是否可以掌握面試主動權,你掌握了主動權就很容易面試成功,而掌握主動權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分別是“簡歷埋點”和“把握開放性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做案例準備,需要復盤總結、模擬演練,尤其是對于開放性的問題,大家在面試過程中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主動權,也就意味著要回答系統和深入,很多時候這種開放性問題回答不深入往往是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關于“請你介紹下這個項目概況”這個問題,站在面試官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篩選器:通過應聘者對這個問題的回復,很容易考察出來他的基礎邏輯、專業性和產品思維。
站在應聘者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加速器:我們需要的就是深度回答,利用好這個主動權,但以我較為豐富的面試經驗來說,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產品同學并沒有利用好這個難得的主動權。
比如,我面試的產品同學中大多數對于“項目概況”的介紹都只是通用性、簡單化的介紹:該項目叫什么名字;項目規模有多大;項目背景是什么?項目團隊有多大?主要有哪些產品?實現了什么價值?盈利如何等等?
上面的回答有錯嗎?沒有錯。
事實上,大多數應聘者的回答都是這樣,但你也這樣回復就很難出彩,因為你沒有和產品工作結合,沒有體現你的產品能力,說白了,不一定面試產品經理,面試項目經理或其他崗位的人,也基本是這樣介紹項目的。
這樣就不夠深入。
鏡同學給輔導同學的建議是,分三塊來說:
- 首先介紹項目背景(目標用戶、業務需求、市場價值等);
- 其次要重點介紹你在項目中的產品工作,這個過程就可以圍繞業務流程把你的產品專業能力體現出來;
- 最后再簡單講下你在該項目中的產品成長、經驗教訓。
這樣回答的優勢在于把該項目與你的產品實踐結合在了一起,不再是空洞的描述,以產品工作為主線介紹項目概況,更讓人有場景感,自然會讓人覺得真實、深入。
這也是自我有意識地展現專業能力,直接利用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掌握了主動權,當然,我們務必要明白:你不是要回答及格,而是要相對優秀。
三、結構化表達
關于結構化表達的重要性,我們講過很多次,因為結構化思維是重要的產品思維,比如,我們常常說的解耦合,本質上也是結構化思維的體現。
其實上面分享的“項目概況”的介紹方法,本質上也是結構化的表達方式。
鏡同學記得,B站所長林超在《給年輕人的跨學科通識課》中好像講到過,根據專家對腦科學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處理問題時,更傾向于簡單且有規律的信息,而結構化思維就是一種能讓問題簡單化的表達方式。
問題簡單化就更容易理解,越容易理解就印象越深刻。
比如,我前天面試一個同學,因為我們崗位定義是高級產品經理,他講到現在崗位是中高級產品經理,我就問了下,你覺得高級產品經理和初級、中級的區別有哪些?
他回答的也不少,也算全面,但就是缺乏層次,讓人理解起來也不是很清晰:他講了有責任心這樣的基本職業素養,也講了要有產品規劃、把控設計這樣的專業深度,也講了需要協調溝通的軟實力。
但是,他沒有分層,而是混在一起,一會兒說專業能力,一會兒說基本職業素養,一會兒又說專業能力,讓人理解很吃力。
他完全可以用結構化來分層回答,這樣體驗一定會更好,并且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也自然認為你的回答深入、專業。
其實,面試過程中的每個問題幾乎都可以用結構化思維來回答,再比如,我也經常會問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有哪些?結構化回答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經驗分享:幾個產品經理面試題及答案。
所以,在面試過程中,如果我們想留下回答很深入的印象,一定要學會結構化表達,不要一個大段落,要學會分層。
好了,以上就是鏡同學結合近期工作經驗,關于深入回答的一些淺薄認知,也希望能帶給你一些產品參考。
最后想再說下,其實不僅是在面試中,在產品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樣,面對問題,我們都應該以輸出優質答案為北極星指標,逐步養成高效回答的意識和習慣,當然,也希望這個公式可以作為你的MVP模型:
深度思考 × 事實結合 × 結構化 = 深入回答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當翻譯官去吧 整那么多洋詞兒
高效溝通在于本質信息的交換,千言萬語的修飾也不如兩句本質信息的回復。
去掉修飾詞,用最直接的表達,學到!
把項目和產品實踐結合,要有邏輯,表達上要講求結構化,才能讓面試官覺得你是一個條理清晰,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