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熟悉流程

1 評論 5927 瀏覽 12 收藏 12 分鐘

平時生活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問題的出現往往是一套系統的非常規運行,也或者是一套流程上的差異,本篇文章講解了如何在整個流程中去找尋問題的根源,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感興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

平時生活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為了解決問題:技術問題,業務問題,亦或者是其他問題。

問題的出現往往是一套系統的非常規運行,也或者是一套流程上的差異,查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問題所在的系統和流程,從整個流程中找尋問題的根源。

有些時候曝出問題的地方未必就是癥結所在,否則問題出在哪里就去哪里滅火,無異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第五項修煉》中也有相似的論斷,系統論在問題的解決上有可取之處。

本書的重點在于: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采取行動,然后根據效果再次分析問題,形成循環。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一件事:分析問題處在哪幾個流程或系統中,還原問題所處的流程或者系統。

分析問題時,我們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根源,但是在分析的過程中客觀性就會欠缺,麥肯錫一書中也提到分析問題需要有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自己的角度、對方的角度和第三方的角度綜合分析,即考慮全流程中有哪些角色,試著從各個角色的角度上分析問題的原因,最后再融合第三方的思考,全局性考慮。

所謂自己的角度,即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找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即為問題的矛盾點,也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點。

所謂對方的角度,即思考如果同事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考慮,往往這個時候你的想法就是你出現問題時,別人心里的想法,找到他然后明確這些想法。

所謂第三方的角度,即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跳出這個系統,查看這個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這種角度往往過于客觀,而忽略了個人的感受,因此才需要融合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感受,書中所指鷹眼,即為第三方的角度。

這一思路說出來有很多理由,但是本質上是要求解決問題的人多想一點。領導要交付給你一件事情,多想一點他的意圖,他想要做什么,哪種處理方式會讓他更好的滿足需求,而不是僅僅的停留在問題的表象。就像書中所指給領導出差定車票的問題,站在領導的流程上,分析領導所處的全流程,就能理解到領導需要有一定獨立的時間來處理PPT,因此火車比機票更合適。

站在多個角度上,遇到事情多問為什么,幾乎成了一件老生常談的事情,但是分角色提問,或許對解決問題有一定的幫助。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二件事:多個角度分析全流程,既要考慮個人感受,又要考慮全流程利弊。

分析問題時思路上是需要全流程、多角度,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入問題的現場,帶著問題,仔細的求證分析和觀察,找尋現場留下的邏輯。

問題分析最需要的是信息,越多的信息就越能得出最客觀準確的結論,因此,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到問題發生的現場。

所謂現場,即還原問題發生時的場景和流程,然后反復推演問題的發生始末,仔細思考每一個細節,以期達到最真實的還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最根源的問題,書中講“得情報者得天下”,個人感覺十分有道理。

在還原流程后,需要做的即為分析問題,分析的方法可以直接使用矛盾分析,在相同的企業/產品中尋找不同點,在不同的企業/產品中尋找相同點,以方便梳理問題的脈絡。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三件事:還原問題現場,找尋現場中的矛盾。

在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后,會得出一系列的假設,這些假設是對問題原因的分解,假設的分解往往使用樹狀結構,決策樹能較好的還原問題的層次和邏輯關系。

提出假設后最需要做的即為依次實現,比較各個假設的效果,在公司中往往是以效果為最終目的,一個方案再天花亂墜,最終拿不出效果,也不會有人采納,因此,面對各個假設,逐一實現,比較各個假設的利弊,最后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四件事:做出假設決策樹,逐一實現。

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需要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關鍵點上,而將重復性的動作和不重要的方面以最快的方式解決,也就是思考與效率的問題。

提高效率的最好方式即為借助工具,平時熟練一些工具,比如outlook、Excel、python、sql等等常用的工具,遇到問題時能夠用最快的方式實現思路,讓自己將最多的精力關注在問題本質上,即減少重復性工作占用的時間,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分析性工作上。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五件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并熟練他。

工作中往往遇到較多的問題疊加在一起,使工作過程各種慌亂緊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書中也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即重要緊迫模型。

將自己的問題逐一的添加到上面的模型中,然后按照重要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的順序進行處理。

這個模型不僅在工作執行順序上有一定的幫助,在工作分配上也會有提醒功能,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要未雨綢繆,即書中提到的下雨找傘的案例,在發現天要下雨時,及時的準備雨傘才是重要的,如果看到下雨才去買傘,就顯得非常倉促了。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平時的工作重點應該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因為這些事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先變成重要且緊急的,如果平時能夠提前處理這些事情,就會防止事情演變成緊急事件,而且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也會逐漸的減少,逐漸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否則只會天天匆忙,天天救火。

我們平時工作的事情往往可以分為兩類:突發事件和重要事件。

突發事件需要及時解決,特別是客戶事件應該是優先于所有的事情的,然后將主要的精力處理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六件事:給事件排序,然后逐一解決。

問題的解決往往是工作中的重點,可以說我們平時的工作都是圍繞問題而展開的,所以大部分精力需要投放在問題上,但是在平時的工作中還有一些方面會影響到解決問題的效率,比如領導的風格。

作為下屬,理解領導的工作風格,適應領導的工作風格可以讓整體的效率得到提升,摸清領導的類型,是情感型還是理性型,是單獨型還是復合型,然后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沿著領導的風格全流程、多角度分析問題,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領導行為往往體現在:報告、聯絡、商談三方面上,如何發郵件、打電話、貼便簽也需要根據領導的風格進行調整。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接受問題——處理問題——發送方案,接受問題的途徑主要有郵件、電話、面談、微信、便簽等幾個途徑,這些途徑對于領導也是一樣的,一般領導的消息接受途徑也是這幾個,那么,如何在這幾個方面高效匯報,是需要我們平時極為關注的細節,這需要在工作中不停的積累和調整的,通過逐漸的調整來適應領導,提高效應。

在向領導匯報問題時,往往需要撿重點匯報,一般是按照“事件——結論——解釋”的順序進行,領導的桌子、談話的場所往往反映很多問題。

解決問題要做的第六件事:了解領導風格并適應。

以上為自身的一些總結,或有可取之處,如有問題,歡迎大家溝通。

專欄作家

野水晶體,微信公眾號:livandat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行業的互聯網老兵,聚焦數據驅動,將算法、數據融入產品設計與運營策略,構建金融增長方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兩個六件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