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測試轉產品越來越難了?

4 評論 12109 瀏覽 24 收藏 19 分鐘

一些做測試的同學,可能會轉型項目經理、項目管理、團隊管理,或者轉型產品,各種不同的轉型方向。本文作者結合自己轉型產品的經驗,分析為什么測試崗位轉型產品越來越難?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分享我近兩年的一個感受,并試著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職位只是外界對你工作內容的定義,我們從事怎樣的工作,擁有怎樣的生活,更關鍵的在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意愿程度。

這又是一篇拖更很久的文章,早在去年夏天,就有測試小伙伴問過我,是否可以轉型做產品。一位甲方的測試負責人也和我聊過類似的問題,如何讓測試人員具備更好的業務思維。雖然兩位朋友的出發點不同,但其背后都反映了兩個崗位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因為我本就是開發畢業,測試入行,之后通過測試+需求這“一頭一尾”的把控,逐漸轉型項目管理,又恰逢合適的機會最終走上產品這條路。

因此,測試崗位,于我個人始終存在不一樣的感情。做過、招過、見過,也經歷過這個崗位在互聯網團隊中的尷尬處境,自然也會萌生一些思考。

我認識很多測試同學,其后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有的轉型項目經理、項目管理、團隊管理,當然大部分還是繼續在測試這個崗位持續深耕,有的做到了測試主管、高級測試工程師等等。像我這樣轉型產品的也有不少,不過更多是在前些年完成的轉型。

最近兩年測試轉產品的比例應該是呈下降趨勢,所以今天借此來聊一聊為什么測試崗位(功能測試為主)轉型產品越來越難,也試著回答一下前面兩位伙伴的問題。

01 測試與產品的不解之緣

本身從軟件開發流程來看,產品做設計,測試驗證此設計的交付物,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歸結為“業務導向”,關注點和工作內容存在諸多聯系。之前的文章需求崗如何為實施團隊賦能中,也提到了兩者不分家的觀點。

產品在制定最終的設計方案時,如果具備測試思維,會讓自己的方案更細致、更健壯,尤其是異常情況的處理,提前想到了,需求評審時會更主動。

最近看了團隊小伙伴的年終總結,好幾位都提到了自己的需求文檔規則不細致,對于異常情況考慮不足等問題。

所以產品和測試可以多多溝通,相互以不同的思維和對待系統的角度互補。

我相信一位合格的測試人員,對于系統的細節、處理邏輯是最清楚的。因為我們常見的系統規模,大多只配很少的功能測試人員,開發大概率僅對自己的模塊了解,產品大概率僅對業務流程和各功能之間的耦合關系了解。所以最近兩年我們經常在進行一些功能迭代時咨詢測試的意見,初步探討系統可行性和工作量,也是基于這個原因。

02 優秀的測試越來越少

2021和2022兩年間,我大致面試了100位測試人員,base地遍布多個城市,從直觀感受來看,靠譜的功能測試越來越少,使我不禁思考,為什么?

可能是整體基數的原因,可能是行業重視程度和發展前景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我沒有覺察的原因,致使越來越多的測試人員真的做成了曾經行業玩笑“點點點的工具人”,很少思考功能背后的緣由,很少思考業務背后的問題。

也可能沒有遇到好的團隊、好的領導。因為我相信在測試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疑問,但是把疑問問出去之后,是否有人真的耐心解答?很多團隊的負責人經常會說:你就按需求來、這不是你操心的…從而逐漸磨滅了各位伙伴心中的求知欲。

也有很多公司、團隊管理者把測試定位成一個“流程化的環節”,只是為了完成這個測試任務而招人、用人。哪里有測試需求,就把人派過去,可能一個月測一個項目,測完即走,奔赴下一個戰場。

這種情況對于測試從業者來說,很難形成高效的經驗積累。如果是同類業務還好,可以通過不同的客戶訴求、定制化場景培養業務思維;如果是不同的業務,短時間內很難理解,到頭來項目做了不少,但最終沉淀下來的也許不多。

即業務的連續性不足,更多的重復勞動帶來的只是經驗的積累,很難形成突破式成長。

平心而論,測試本身在互聯網行業中,入門的門檻相對較低。俗話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與其相對的,其實人人也都可以是功能測試。所以很多其他行業想要入局互聯網的,會優先選擇功能測試這個崗位,因此對軟件工程的理解本就有很多不足。

最后,也可能是因為看不到更高的職業發展路徑,讓很多同學缺少長期目標,逐漸的接受自己的現狀,逐漸的不再向上生長。

總之,優秀的測試人員在肉眼可見的減少,而且產品圈現在也是供大于求,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普通測試很難轉,優秀測試不愿轉(自己不愿或領導不愿)。

但愿我以上表述存在“以偏概全”和“主觀臆斷”的邏輯謬誤,因為測試出身的我,更希望測試行業能夠人才輩出。誠然,有很多優秀的測試伙伴,從功能到性能、自動化、安全等等領域均有不錯的發展,但更多的是比例、是整體表象,但愿這些言論不會給自己招來陣陣罵聲

03 測試更適合做需求分析

如果測試真的想轉型產品,中間跨過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需求分析師”。

我認為功能測試最容易轉型的崗位就是需求分析師,除了顯而易見的功能、邏輯、細節,還有外部的溝通會給你的轉型帶來助力。

尤其是外包類項目,項目組內的測試會有很多機會和甲方的測試人員、業務人員對接,溝通缺陷、討論合理的場景。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還是業務理解能力都會有不錯的提升。

我當初轉型,就是因為通過頻繁的和客戶溝通,逐漸從接收問題,變成了解決問題,逐漸開始和項目經理一起討論需求,向開發講解修改方案。

所以如果功能測試真的想轉崗,我最推薦的就是需求分析師。

04 需求分析和產品經理間的“窗戶紙”

但是需求分析和產品經理之間存在不小的區別,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其中涉及團隊模式的區別、工作重心的區別,最重要的是思維習慣和目標的區別。

雖然很多公司的產品經理實際上也是在做需求分析的工作,但是真正的產品經理和需求分析師之間,還是有一層“窗戶紙”,很薄,但是不捅破依然是兩個維度,捅破了才有可能互通。就像我的產品團隊,最近在制定2023年的年度目標,我的目標就是真的做產品,而非做需求。

以我現階段的理解(不一定對哈,歡迎討論),需求分析和產品經理最大的區別在于思維方式和行動目標,這兩者的區別導致了工作職責和日常內容的不同。

需求崗位更多是項目制管理中的關鍵一環,而產品崗位更多是研發管理中的關鍵一環,所處的環境不同,導致了這兩者的區別。

即便兩個崗位都在寫文檔、畫原型、和其他崗位協同、和客戶或者用戶對接,但需求可能更關注于合同范圍、產品更關注于業務邊界;需求可能更關注于交付效率,產品可能更關注于標準化;需求可能更看重客戶的意見,產品可能更看重用戶的意見。

需求思維和產品思維之間的轉化,也很難。

特別說明:以上內容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希望各位能夠領悟精神,不糾結于具體用詞。而且對于需求和產品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不同公司不同團隊下的模式不同罷了)

所以測試更適合轉型需求分析,如果真的對產品感興趣,可以再從需求分析轉型到產品。當然,很多公司的初級產品其本質更像是需求分析,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公司,從初級產品經理做起也是不錯的機會。

05 測試所處的工作環境變了

隨著近些年行業的發展,團隊中更加強調職責分明、各司其職。雖然測試擁有從業務角度和體驗角度提缺陷的權利和義務,但久而久之很容易讓團隊中的其他崗位不耐煩,而此時如果遇到一些相對教條化的領導,大概率不會給測試人員太多的自由度。

而且對于一些第三方機構的外包測試而言,經常一個人對接多個項目,多個團隊甚至多個公司。此時每個項目的出發點和利益點可能都不相同,而且項目組為了更快的上線,勢必不希望測試人員過于“思維發散”、“較真”、“愛提建議”。

諸如此類的工作環境,也很大程度上致使測試人員更愿意(或者不得不)恪守自己的職責邊界——一切以需求文檔為主

需求文檔上寫了,我就需要測,沒寫就不測;寫的不合理,反饋給需求人員或者業務人員來定奪。這也許是大多功能測試同學很難突破的一道坎。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測試工程師的地位和重視程度比較高,可能大家都發現了測試的必要性。但是沒過多久,這陣風又沒了。可能大家逐漸發現,一個高質量的項目交付,一個好的產品上線,測試僅是其中一個環節,更多的是需要從管理體系、流程規范等方面入手。所以慢慢的,很多測試同學就開始考慮要不要轉行。

06 捫心自問,你真的想嗎?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盲猜各行各業有很多這樣的人都有轉行的想法。但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是:這真的是你想要做的嗎?

以測試轉行產品來舉例,我們需要先分析自己為什么想轉?是因為覺得這個崗位不受重視?沒有成長空間?整日受氣?不被開發尊重?還是因為什么?

分析出來的原因,再進一步分析背后的底層邏輯,可能會發現最終的問題還是在自己。即便換了崗位、換了公司,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大概率還會遇到,因為我們的底層邏輯和思維習慣沒有變。

僅僅依靠外力,不足以推動自己的轉變。所以一定要自內而外有強烈的意愿,才能讓你在面對后續困難時持續斗爭。否則淺嘗輒止,最終會讓自己更不再愿意主動求變。

如果你現在是測試團隊的負責人,想讓自己的下屬具備一定的產品思維,以便更好的開展后續的工作。這時我的建議依然是,先確定他們真的想擁有產品思維嗎?或者說如何讓他們有這個意愿。再確認你們的工作環境,允許、或者適合測試人員具備產品思維嗎?之后才是如何培養,如何轉變的問題。否則我們提出一些要求和設想,在真正推進落地時會困難重重。

而本身培養產品思維、業務思維的方法有很多,我本身也需要在產品思維上不斷加強。今天先不討論怎么做的問題,最近我在讀《底層邏輯》這本書,對于思維、產品、規律等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待我認真讀完之后,再聊怎樣培養產品思維吧。

07 職位是定義,思維在自己

回到今天標題中的“轉崗”兩個字,其實我最終想表達的觀點是:

職位只是外界對你工作內容的定義,我們從事怎樣的工作,擁有怎樣的生活,更關鍵的在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意愿程度。

即便轉崗,沒有轉換思維和習慣,依然會面臨諸多問題,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反之當我們養成了相對好一點的習慣,培養了更成熟全面的思維模式,即便不轉崗,也能有自己的辦法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而且對于這些問題,我的另一個建議是【主動】,主動面對,主動接納,主動溝通,才能主動解決。

  • 比如我們可以主動和上級溝通,表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看看領導怎么回答;
  • 比如我們可以主動和產品同事聊天,聊聊他在工作中的收獲、困惑、甚至于做產品的心路歷程,看看這些故事,是不是你想擁有的;
  • 你還可以回顧自己工作中的收獲、困惑以及心路歷程,通過復盤來尋找問題到底出在哪?

找到關鍵問題,才更容易解決現象。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因為我已經脫離測試崗位多年,更多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所以內容中若存在紕漏煩請多多理解、多多指教

寫在最后

本文僅是針對一些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不涉及測試、需求、產品三個崗位優劣的評判。任何一個優秀項目的誕生,任何一個好產品的問世,都離不開各個崗位的通力協作和各司其職。

今天雖然是在探討測試和產品之間的現象,但也能客觀反映出很多其他崗位、其他從業者的疑慮。其實無論是哪個崗位,只有自己深入探索,自驅成長,長遠規劃,持久堅持,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競爭力”。

這份核心競爭力,能夠讓你應對大多數的外部因素,走出內心的焦慮和彷徨。至于如何做,因人而異,在此我分享《底層邏輯》中的兩段話,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學會選擇,常常就是學會放棄:選擇一個,放棄其他。選擇有時比努力重要,但放棄有時比選擇更重要。我們應勇敢選擇,然后享受好處,承擔壞處。

努力的時候,都希望大家瞬間認可,而出了問題后,卻不去想幾個月之前的懈怠。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進的思維誤區。

——《底層邏輯》

本文沒有寫具體的方法,這和我之前的風格有些差異。但最近的體驗就是:想通了,方法自然會出現;想不通,再多的建議也是徒勞,況且這些建議不一定真的有效。

所以,希望我們能通過不同的文字體會字里行間的觀點~

專欄作家

不想延期,公眾號:不想延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半路轉行的B端泛金融產品,堅持“以實踐驗證理論,以輸出倒逼成長”的目標。點滴珍貴,重在積累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轉行做測試有年齡要求嗎?

    來自廣東 回復
    1. 理論上沒有,但肯定是年齡越大越難轉。假如一位工作十年的人要轉崗測試,起步從功能測試開始,薪資低,發展空間會更受限。而且現在更多的是測試崗位想轉崗,很少見到其他崗位要轉到測試的,除非是非互聯網行業從業者

      來自河北 回復
  2. 贊同!我也是從測試入門了行業,后來一直做產品,對測試這個崗位和部門總有一些感情。最近剛好和發展受阻的測試同學聊轉崗的事情,和作者的看法很接近,測試太容易被組織限制在一個框里了,加上測試的工作本來就是“發現更多的BUG”,使測試的創造性思維更難。
    PS:巧了巧了,昨天剛剛學完劉潤老師的《底層邏輯》,覺得第三章的個體計劃,挺符合您的觀點

    來自浙江 回復
    1. 底層邏輯我剛看了一半,因為想法太多刻意停下來寫了讀后感,然后再繼續讀。既然有這么多相似的經歷,你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然后加個好友一起學習、探討哈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