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優勢,更重要

0 評論 3642 瀏覽 9 收藏 26 分鐘

優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表現,它不能淺層停留在概念共鳴的單一層面,也包括外在條件影響。本文作者從外部和內部兩大視角,分析絕對優勢的重要性,一起來看一下吧。

春節已過,大家都在往前沖。

別著急,“大展宏兔”前,找到獨特優勢比較重要,按照慣性思維,人們會把優勢歸屬到“我比別人做得優秀的地方、自己更擅長的事情”上。

也有朋友說,優勢是幫助別人的“那一部分”,縱觀描述,不論站在個體視角,還是公司角度都非常有理,我們也在依次依據踐行。

優勢理論提出者喬治·蓋洛普(Gallup,GeorgeHorace)認為優勢(strength)是,通過近乎完美的表現,在特定方面持續地取得積極成果的能力。

顯然,優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表現;以前,我也經常陷入表達共鳴中,尤其在面試別人“讓對方說出自我優勢時”。

后來我發現,優勢并不能淺層停留在概念共鳴的單一層面,它也包括外在條件影響。

比如:

一個人多重技能在身,性價比高;另一個人單一技能嫻熟,踏實肯干;最終后者被錄取,你該怎么解釋?

崗位是企業設定,你的價值與公司所需匹配不成正比,優勢反而會成為累贅,因此,優勢評估和建立,應該從內外兩大角度來挖掘。

01 外部優勢兩大視角??

專業技能、經驗閱歷,一般容易觀察出來可顯性的,都稱為外部優勢,通過分析和歸納,人外部優勢總結有34個主題

它們具體表現在成就、適應、分析、統籌、回顧、溝通、競爭、搜集、思維、學習、完美、積極、交往、責任、排難、自信等方面。

有些屬于先天性,像高智商,語言天賦,藝術細胞、身高長相等,有些則經過后天努力形成,好比各項技藝,演講能力。

所以當別人問優勢時,別只會說那些大眾都有的高頻詞,但是,外部優勢有時并不明顯。

例如:畫畫。

整個市場關于繪畫內容、角色很多,新手最容易卡殼地方是,覺得自己雖然學幾年畫,也有沉淀方向,但橫向對比其他人,似乎并沒有達到開班收徒的標準。

或者說,一做內容選題,就陷入不知道做什么細分定位,感覺自己技能優勢并不明顯等現象中。

實際上,這是知識詛咒(Curse of Knowledge),當你掌握某個技能、知識后,你會覺得該知識全世界人都知道,于是,你會覺得自己外部優勢并不明顯。

實在講,賣空調阿姨掌握的空調知識,超過99%的普通人認識范疇,中介對本地房源熟悉程度超過90%的人。

任何一個領域,崗位,你的知識可能大于部分人,你不能拿自己的外在優勢和圈子內高維度人比,應該向下兼容。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因為外部優勢不僅表現在個體身上,也表現“外部之勢和意識形態”上。

絕對優勢,更重要

先看前者:

所謂外部之勢,來自自身之外的地方,如果把自己比作小小的“點”,那么,點就必然存在于“線”上,這條線又必然存在“面”上,這個面又肯定是“體”上的“面”。

所以,每個人的外部優勢絕對不是孤立的”點“,相反,每個人都是線上的點,面上的線,以及體上的面。

線代表你所在公司,面代表所處行業,如果你分不清楚“外部優勢”就很容易出現,找到不適合自己優勢發揮的公司,發展和成長速度自然受到影響。

相反,如果你能識別“自我優勢”在哪些公司容易發揮,那獲得提升的機會,就會比別人更快。

比如:

前幾年社群營銷崗火熱,我身邊一位工作3年的朋友,到處求職“私域運營總監崗”。

他自認為接觸該崗較早、經驗累積相對比一些人高,試圖通過尋求大公司更高崗來讓自己跑更快,卻不料最后碰一鼻子灰,為什么?

當拿自我部分優勢、經驗與同級別的人或更高公司兼容時,決定成敗的因素不僅是某一評判標準;年齡、閱歷、穩重型,對某業務領會的前瞻思維都可能指標之一。

顯然,優勢得不到發揮自然是常見現象,若他把“大公司換成小公司”,可能就比別人機會多一些。

“面”部分,對優勢發揮也存在部分影響;我身邊有不少工作7-8年的市場人,都抱怨過這些年行業發展,工資不但沒有增加,每年還會面臨裁員壓力。

怎么會這樣?

這些變化與行業生命周期理論(Industry Life Cycle) 有關,按照提出者卡曼(A.K.Karman)說法,行業包括成長、成熟和衰退三階段。

你所處行業是冉冉升起,還是正在沒落,都直接影響個人成長和優勢發揮。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雙胞胎2010年大學畢業后,分別進入報社和騰訊工作,7年后,去騰訊的年薪百萬,滿大街都是挖他的獵頭。

去報社那位,因為行業沉淪,曾經寄托理想的整個產業都沒了,一切都要重新來過;所以,不考慮其他額外因素,即便個人優勢很大,也無法逃避“面”的影響。

再看后者:

意識形態(ideology)屬于哲學范疇,是一個人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總和。

向內審視,我們可以把它簡化理解成,“是否能夠準確認識自己對某事、優勢能力的準確看法”,它對個人外部優勢發展有什么影響呢?

舉個例子:

三個游客同時去一家旅館,其中兩名分別帶雨傘、拐杖,第三個游客什么都沒帶;傍晚回來時,帶傘游客被雨淋透,帶拐杖游客渾身是傷,第三名游客卻一點事沒有。

帶傘游客說,大雨來淋我在雨中行走,不小心弄濕了;帶拐杖游客說,路非?;?,我繞著雨走,有拐杖卻不小心劃倒,才弄的渾身是傷。

第三名游客笑笑說,大雨時我繞著走,路很滑我慢慢走,才沒有受潮,也沒有滑倒。

這說明什么?有時,外部優勢反而會成為自己的隱患,你無法認清優勢如何借力發揮,就會成為陷阱。

換言之,當你在意識上重視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超常規發揮,當在意識上輕視它時,處理某個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所偏差,從而導致發揮不好。

因此,也就不難出現,以上3個游客在大雨天就有不同的遭遇結果。案例有很多,就像很多人常說“我懷才不遇”,會很多技能就是沒有遇到伯樂。

一些硬件公司優勢一大堆,就是無法在行業內破局,而一些公司產品一般,卻借助各種“生態鏈計劃、賦能計劃”成為獨角獸企業。

所以,站在自身角度以外,從點、線、面、體來看“點”時,雖然自我外部優勢非常重要,但“外部之勢和個人準確的意識形態”,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02 內部優勢四個特征

內部優勢包括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資源、才干與品質;內在無法像外在一樣去衡量,但我認為,內部優勢同樣有可顯性特征,具體有四個方面:

1)成長型思維

此概念來自于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看見成長的自己》,和思維相對的叫“僵固式思維”。

人們普通對成長型有一定誤解,會把它往熱愛學習、主動探索方面靠攏,就像一年讀多少本書,寫多少篇文章,分秒必爭的讓自己涉獵更多知識等。

這種理解存在偏差。

成長性本意是對待新事物、新挑戰或者批評指責和失敗時,能開放接受和面對,并從中汲取有益反饋,讓自己不斷成長的一種思維概念和心態。

我們可以用挑戰(challenge),批評(criticism )和失?。╢ailure)三個關鍵詞進行衡量。

外在來說,當別人對你提出質疑、攻擊你能力不足時,你會視這些是得到有益反饋,幫助自己繼續成長的機會?還是看到批評后,指責對方。

內在來說,你認為自己智力(intelligence)或者潛力(potential)是天生聰慧不斷證明的,還是認為能力是不斷積累,持續開發培養出來的?

這種第一時間折射出來的反應,實則是僵固式思維和成長型最大差異點。

之前最強大腦節目有邀請賭王兒子何猷君參加,頂著MIT最年輕金融碩士,和連續5年英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頭銜,在兩期節目中表現風光,后面卻突然退賽。

姑且不論頭銜含金量和比賽是否有作弊嫌疑,結合后面對各種頭銜癡迷以及旁敲側擊,人們猜測一種可能希望借助節目打造富二代天才人設形象,另一種則是,持續參賽很可能讓自己真實或不足一面暴露,影響人設的維系。

這種拒絕參加高水平比賽,從更優秀的人身上學習成長,認為失敗是對自己天才能力的否定,正是很多僵固式思維秉承的想法。

相反,那些自我內部根基夯實的人,恰巧對挑戰、批評、和失敗抱有積極的態度,并不把事情背后評價當做一種對自我的批判。

2)解決問題能力

很多標簽,我們以為是“自己的內在優勢”,但實際上卻用不上的,不是優勢。

比如:

經常把我在某某行業有8年、10年經驗掛在嘴邊,也許真正說的是,在某行業有10年工作經歷而已。

“經歷無法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虛假優勢”,這些東西,反之還會阻撓一個人前行。

如果面臨新環境,新難題,能夠快速融入并適應,用自己的資源去解決,才能稱為內隱性優勢。

內隱性(Implicit)有個重要條件是可遷移,它是專業技能之外通用技能,也是職場第一號“燃料”。

什么是可遷移?籠統說,一種技能對另外一種技能的影響;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從一個崗位轉移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可復用的能力。

比如:

互聯網公司產品、運營、推廣,雖然崗位之間技能差異度很大,幾乎跳槽都要重新學習,但彼此間核心能力(例如洞察需求、需求轉化,文案輸出)卻有很大程度重疊。

換言之,能否讓自己所看、所學、所經歷、所沉淀的經驗用在不同問題上,并提高解決效率,是與別人內部優勢相比,冰山深處難以測量部分。

絕對優勢,更重要

3)懂得掌握變量

變量(variable)是至少有兩個取值的量,包含了“動”的意蘊;與變量相反的是常量變量(constant),取值恒定,或者說缺少變化,即所謂“靜”。

商業世界里觀察萬物,訣竅就在動靜之間,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張弛,如果缺少變量思維,就很容易被淘汰。

變量分為自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和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你可以把前者想象成優勢部分,后者是市場環境部分。

之所以關注變量,是因為生命周期不一致,不管是崗位之間,還是行業之間,變量不斷存在,一個崗位被另一個崗位替代,一個行業被另一個行業整合。

我把變量思維概括成八個字:比較差異、尋找機制,科學推理建立在兩個核心思維環境上:控制和比較。

一些審時度勢的人,往往會通過比較現象之間的差異,來認識事物的關系,以及調整自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猶如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看似抓住風口,實則是對行業變量有提前性覺知;當然,這部分需要長期訓練。

比如:

為什么有人能快速從小職員升職為總監?

他可能需要找到某個具體目標對象,然后看清楚差異部分,找到自變和因變之間有無關系,何種條件關系,具體機制是什么,從而快速補充差異,最終達到目的。

4)利基性思維

此概念我受到經濟學中利基市場戰略(Market-nicher strategy)一詞得出啟發。

利基是英文NICHE的音譯,具體指,公司為避免在市場上與強大競爭對手,發生正面沖突,選擇被大企業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力量薄弱,有獲利的小市場作為其目標市場的營銷戰略。

我把利基性思維總結成“主陣場”,也就是,利于自己根基發展的思維模式,不斷學會利用附加值讓自己增值。

放在優勢層面看,那些高勢能的人,除自身本職工作和能力以外,都很善于找到并利用附加價值,讓自己在某些崗位、領域的壁壘不斷增加。

我身邊有一位從事市場職位的朋友,分內工作游刃有余外,還經營自媒體,慢慢已經成為一名行業KOL,這讓他為公司省下一大筆營銷費用,同時,在公司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們不局限于某個單環節,而是把專業能力塑造好以后,不斷找到其他能量,以此來為本專業添磚加瓦。

在我看來,成長性思維、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懂得掌握變量、利基性思維,這四種特質比較隱形,但在一線,卻是拉開普通人懸殊大的關鍵特質。

03 老板關注絕對優勢??

不管你的優勢有多少,老板始終關注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什么是絕對優勢?

小王做一份項目方案需要1小時,寫文稿需要2小時;小張做項目方案要2小時,寫文稿需要1小時;做項目方案上,小王就有絕對優勢。

如果小王做兩份項目方案其中一份給小張,然后小張幫小王寫文稿,這樣兩人工作時間就從3小時變成了2小時。

起初,絕對優勢理論應用在國際貿易問題上,亞當·斯密認為各國應該按照絕對優勢分工,互相交換產品,能夠使得國家收益最大化。

但是,如果小王在做項目方案和寫文稿上都有絕對優勢,該怎么辦?是小王自己做嗎?這時就需要比較優勢來解決問題。

什么是比較優勢?

你開一家新媒體服務公司,小張擅長寫文章,一小時賺200元左右,也擅長做項目方案,一小時可以賺80元。

小王擅長做項目方案,不擅長寫文章,你公司主要營收由文字類服務貢獻,這時,小張就比小王更有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原理意識著我不跟別人比,我跟自己比,結合公司看看自己有什么最有優勢,對公司貢獻做大,然后用這件事跟公司、其他人交換。

這樣每個人收益都是最大,社會財富總額也是最多。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兩個人去同一家公司面試,才華橫溢滿身技能的人卻沒有單一技能,其他各項薄弱的人更有優勢。

綜合評估下來認為,即便你有許多技能在身,可那些并不是為公司創造價值“關鍵部分”;恰巧關鍵部分,你僅是精通,而非擅長。

并且薪酬是崗位制定,你也不可能接受低薪酬內做更多工作,即便接受,領導也會評估你描述的技能,是否有水分。

絕對優勢,更重要

所以,領導考慮比較優勢原理起作用,有兩大隱形原因是很多只考慮自己優勢的人,所忽略的。

1)工作間切換成本

如果你擅長內容創作,公司想招聘一名新媒體從業者,又想要一名擅長做項目方案的人,你一會寫文章一會兒做項目方案,這中間切換成本很高。

最終,可能哪件事情都可能做的不精,相反領導很精明,如果兩種崗位都是剛需,工作量又大,那么,就需要絕對優勢的人。

如果工作量不大,一個月才做兩次項目方案,你可能就有比較優勢,很容易被選中。

2)分工熟能生巧度

你每天3個小時內容創作和8個小時創作,進步效果不一樣,日積月累后,內容質量不僅會提高,還能節省時間成本。

薪酬范圍內,老板考慮尋找技能嫻熟度高的人,這樣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減少溝通成本。

固此,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兩者都是為崗位服務,崗位需要什么類型的人,不僅是你本身外顯型優勢決定,還有一部分是“隱形成本”決定。

發展路上不要搞混,我面試別人時,看到很多簡歷多半“通才”,什么都會,但各方面又不是太精,在市場很容易被別人替代掉。

04 絕對優勢三部曲

通才建立在專才之上,我們該如何找到自我絕對優勢?有三個方面可供參考:

1)投資長板

如果用一句話,我把長處歸納為“幫別人解決什么問題”,我們一般從工作經驗入手,如,做3、5年營銷推廣,找工作、職業發展也會依次發展。

但這些關鍵詞可能比較廣泛,無法建立壁壘性,人人往往采用多重技能組合方法來增加壁壘,就像你懂運營、順便學習營銷知識,這種做法比較普遍,很容易同質嚴重。

該怎么做呢?

你可以用“反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聚焦核心能力。

簡單講,這件工作核心能力是什么?具備壁壘性需要哪些要素;這些要素我還差哪些需要補齊,盡可能先“聚焦某點“再擴充橫面。

就像:

我身邊做“整合營銷崗”的朋友有兩類人,一類聚焦擴大資源能力,積累大量渠道人脈,另一類聚焦策劃功底,對如何做創意,用戶需求了如指掌。

沒有對錯之分,關鍵還是看偏好和內部優勢

聚資源的人也許溝通能力很強,做策劃的人也許思維敏捷等,即便出去找工作,也可以以此匹配公司要哪個關鍵能力,你可以對比自己,看看適合哪一種。

2)管理短板

很多人會把短板想成“弱勢部分”,如,我顏值不高,性格內向、體型較胖、社恐等。

有人會說“你越不擅長,就要越做什么”,對于高頻的技能(溝通交談、演講類)我非常認可,這一切要建立在時間充裕下,也要一定成本。

不妨換個角度,你肯定聽過,他是個靈活的胖子、比較沉穩內斂、其實,短板重在使用場景,“我們需要思考怎么不讓短板成為阻礙”。

周星馳電影《西游降魔篇》有個搞笑橋段,羅志祥飾演的空虛公子找來四名“六旬丫頭”撒花名場面出圈許久,說明什么?

價值是被挖掘的,美丑用在合適地方,就能成為稀缺;某些情況下,短板與長板結合才是最佳組合。

絕對優勢,更重要

3)穩固底板

利基思維關鍵在“主陣場”,針對職業發展而言,按照大小,主陣場包括技能優勢、技能壁壘、公司對職位要求、所在的行業等模塊組合。

擁有基礎技能優勢,可以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摸透職位要求,建立技能壁壘,可以立足公司獲得發展,以此不斷豐富視野才能在行業有所造詣。

所謂底板,正是你所在某個行業進入衰退期后,所轉型具備的基礎能力與籌碼。

按照規律,你應該先找到核心競爭力,它是多重優勢的組合,用好它, 也許是獨特(比較)優勢的關鍵部分。

總結一下:

  • 外部優勢,建立在“外部之勢和意識形態”之上,前者決定優勢發揮,后者決定對優勢認識程度。?
  • 成長性思維、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懂得掌握變量、利基性思維,是內部優勢組成。
  • 絕對優勢是生存之本、比較優勢是備選方案。
  • 絕對優勢建立三部曲,投資長板、管理短板、擴大底板。

由此,老板(管理者)用人,基礎看絕對優勢,加分看比較優勢,同比個人,建立內部優勢是長遠發展之道。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