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參考:產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約因素

0 評論 5755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日常工作中,產品新人容易陷入兩個認知陷阱:「弱思考」與「憑直覺」,它們有著內在的強關聯,很多時候都是有機的統一。本文作者結合兩個產品案例,分享了一些關于向上發展的思考,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問題清單,往往就是機會清單。

最近這幾周我們為了沖刺一季度KPI,“英明神武”的領導把工作安排的那是體體貼貼,比黑色星期四的超級大滿貫還豐富,咱不能說是996,只能說是接近007,連生產隊的驢看了都直打哆嗦。上周有一個產品同學選了咨詢服務,他和鏡同學進行了系統性的交流討論,期間也提到了不少產品專業知識和職場困惑,我覺得有些問題很典型,答案也很有普適性,便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地是,他還特別準備了問題清單,結構層次也很清晰,而我們都知道:問題清單,往往就是指向答案路徑的機會清單。

因此,今天熬夜復盤下溝通內容,發現對我們產品經理最有啟發,也是很多產品新人最容易陷入的兩個認知陷阱:「弱思考」與「憑直覺」。

嚴格來說,「弱思考」與「憑直覺」有著內在的強關聯,很多時候都是有機的統一:「弱思考」往往催生「憑直覺」,「憑直覺」也往往受制于「弱思考」。

其實在職業發展中,我們有很多產品工作做得不夠完美,背后的底層邏輯往往都是懶于思考、弱于思考,因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是有成熟的產品方法論做行動指南,也無濟于事。

而關于憑直覺,鏡同學則認為這是最常見的產品認知錯誤,比如,我們在很多產品需求調研時,往往會“自以為是”的憑直覺為需求設定自我標簽,俗稱閉門造車。

我記得,之前給大家也分享過37 signals關于“正確決策”的38條鐵律,其中就明確提到“正確決策要基于數據,而不是憑直覺”,對了,37 signals還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就是我反復推薦大家閱讀的那本《Rework》。

不妨試著回憶下,你們之前的公司決策,是不是有不少是“憑直覺”,而非基于數據呢?

不妨試著回憶下,你們之前的個人決策,是不是有不少是“憑直覺”,而非基于深思呢?

因此,鏡同學想結合上周的兩個產品案例,分享一些關于向上發展的思考,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參考。

避坑參考:產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約因素。

01 運營反饋需求:用戶想要刪除系統數據

上周我們產品運營同學向我們提交反饋了一個需求:企業用戶想要刪除掉系統中“待辦”、“整改”的系統數據,請我們產品經理設計需求,研發同學執行下開發任務。

這個需求背景是:企業使用我們的信息管理系統,他們的上級監管部門要檢查企業的信息化使用情況,但他們系統上存在很多待辦數據、整改數據等,這些數據暴露出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執行不力,因此,這個企業就想要我們幫忙刪除掉這些數據。

鏡同學相信,應該有不少B端產品同學都遇到過類似問題,當時我們一個產品經理在群里收到該需求后,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還憑直覺承諾當天就會完成產品設計,當然,這類技術性需求本身并不復雜,只要定義描述好需求后,開發同學分分鐘就可以搞定。

聽完該產品同學的反饋匯報后,我有兩點清晰的感受,一是該同學工作很積極,響應很快;二是,該同學掉入了“弱思考陷阱”,越是簡單的事越容易憑本能、按感覺去做事。

我便引導著問他,在正常的產品設計流程中,收集到需求之后應該做什么?他回答說,應該先做需求調研,論證需求。

是的,他很清楚需求流程,也具備方法論,只是忘記了思考,由本能主宰了理性,憑直覺做出了行動決策。

那我們多維度論證下這個需求:從技術實現上來說,并沒有任何難度,但從公司價值來說,我們作為技術服務的供應商,我們竟然能刪除用戶數據,幫助用戶“造假”,既違反用戶隱私,也有損公司口碑。

從需求調研本身上來說,這就是典型的“偽需求”,既沒必要做,也不能做,更是技術性公司應該堅持的底線,而從產品同學的思考邏輯來看,他并非不知道需求調研的方法論,也不是沒有能力識別,而是,在這個小需求面前,忽略了“思考”的必要和價值。

所以你看,弱思考,往往會導致流程性的錯誤。

02 客戶提出需求:想要批量開通用戶

大家都知道,在日常工作中,產品經理與客戶溝通需求的場景非常普遍,用戶往往也會反饋很多有價值的真實需求,而有些需求通常很著急,做完整的產品設計則會耽誤用戶使用。

比如,上周我們的機構客戶就提出一個需求,他們在使用我們的一款SaaS產品,其中有個功能是可以添加自己所服務的企業,當時,他們臨時有個集中匯報會,需要快速為即將要服務的200多家企業開通賬號。

不過,按照現有的功能,他們需要逐一去添加賬號,為服務的企業開通系統,這樣很慢、效率很低,我們系統又沒有批量導入功能,他們就希望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后臺為這些企業用戶批量開通下賬號。

這個需求不同于上面刪除用戶數據的案例,該需求是有真實價值的,只是我們產品暫時沒有該功能,因此,我覺得這樣沒有問題,就沒再深度思考,作為產品研發中心負責人,我就準備隨后安排后臺開發人員進行技術處理。

剛好我們要開周總結會,我就順便把該事情給總裁匯報了一下,領導當時就強調:先不要直接答應客戶,讓客戶提交一個書面申請,授權我們為他們批量開通賬號,這樣既能解決客戶問題,還能避免后續扯皮,更能對外表現我們的技術張力和專業正規性。

果然,客戶并沒有反感,也沒有認為我們的“多此一舉”,反正發來信息贊賞我們的技術管理很專業,也很配合地提交了“授權申請”。

事后我總結,我在這件事情處理上認知有偏差,單純認為是缺乏經驗也不準確,事實上,我當時深度思考不足,也在憑直覺來處理新事物,至少沒有尋求多方溝通的主動意識。

是的,往往越是簡單的新事務,越容易陷入“直覺”陷阱。

避坑參考:產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約因素。

03 產品同學需要寫《產品操作說明書》嗎?

上周還有一件事,有個產品同學詢問我產品經理需要寫《產品操作說明書》嗎?那不是測試或者運營的工作嗎?和他溝通后對我的啟發也是:面對問題,我們的本能不應該是回答答案,而應該先深度思考。

我當時也在小報童「鏡同學的產品驛站」做了分享,在這里也給大家做下簡單的復盤:

首先,有問題就會有答案,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本能認知、也是基本常識,所以你看,這句標語甚至成了“知乎”的slogan。

但是,據鏡同學觀察,很多產品同學在面對職場問題時總顯得缺乏定力和靜氣,難以周全的兼顧,本能的直接回復,生怕答案過期,而且,越是簡單的問題就越是輕敵。

那么,面對問題,我們的本能反應既然不是“回答答案”,那應該是什么呢?

很簡單,是思考。

底層認知邏輯也很樸素:問題→思考→答案。

思考是催生答案的必備過程,面對問題我們最重要的便是深度思考:思考功能定義、思考問題要點、思考本質解。

我們說回這個問題,我當時并沒有直接回答,因為我深知定義問題是找到答案前提,而且,我過往也踩過類似的坑,遇到過類似事情,比如,我們之前公司的《產品操作說明書》就不需要產品經理來編寫,于是,我和他做了溝通交流,解題思路如下:

1)定義清楚《產品操作說明書》

你們公司對《產品操作說明書》的定義是什么?

產品生命周期后半程會有很多文檔,如,《產品手冊》、《產品說明書》、《產品操作說明書》、《產品培訓手冊》、《用戶使用指南》等等,這些文件在不同公司語境下作用不同,承建崗位也各異。

而《產品操作說明書》顧名思義,主要是對現有的產品功能、操作步驟進行解釋說明,以便用戶更快地理解產品、上手使用產品。

2)搞清楚該文檔的目標用戶

那么,這個文檔是給公司內部人員(如,業務、運營)使用還是給外部客戶使用?

當時,我們之前公司定義的《產品操作說明書》是外部文檔,因此,這個不需要由產品經理來寫,而是由客戶成功部門來編寫,他們是直接面客的。

但是,產品經理需要編寫《產品手冊》,客戶成功同事會依此為基礎編寫《產品操作說明書》。

3)以價值重新理解

好了,明白了該文檔的內部價值,我們就更好理解為何我們當時公司沒有定義產品經理來寫的原因:

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客戶成功需要深度了解產品;二是很多客戶關注的產品功能尚在研發中,但客戶成功部門可以提前劇透,他們會結合市場動態進行放大表述;

而產品經理所寫的《產品手冊》更多只是從產品角度對現有產品功能進行的內部分析,以便公司其他部門人員學習了解。

我們再次回到問題本身:《產品操作說明書》這個小問題,似乎很好回答,我相信一定有不少產品同學會說,肯定是產品經理來寫啊,不用懷疑的,甚至會列出網上答案,或者,ChatGPT的回復,以證自己說得對。

避坑參考:產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約因素。

誠然,絕大多數情況下《產品操作說明書》由產品經理來編制并無不妥,但總有例外,本能回答并非最優解,正確的解題思路應該先進行深度思考。

其實,這多復雜問題的正確的答案都不是從書面上可以直接回答的,而是在不斷互動、碰撞過程中修正完善的。

問題→思考→答案,面對問題先不要急著回答。

這個認知習慣也許能幫助你從問題中積蓄成長的力量。

最后,鏡同學想說的是,產品經理本質上是設計崗位,是創造性的工作,華為曾說過,創新是最大的護城河,對產品同學也一樣,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對新事物的達成效率。

因此,我們再強調總結下,在產品工作中應該要竭力避免「弱思考」和「憑直覺」的錯誤認知,想把「問題清單」轉化為「解決方案」更應牢記:深度思考、基于理性。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