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窘境、解答和基因

0 評論 2668 瀏覽 7 收藏 11 分鐘

無論是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在個人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創新這個命題,大多數人都會碰見,因為它關系到企業或個人發展瓶頸的突破。那么對個體創新者而言,什么樣的窘境可能是需要在過程中被突破的?想突破窘境,又該遵循什么樣的策略?一起來看看作者的分析。

本文想分享和探討一個老生常談,卻歷久彌新的話題:創新。

起因和背景是作者面臨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雙重需求:我的經歷是先做C端用戶側產品(創業公司),再做策略和商業產品(所謂“大廠”),由于策略和商業產品已經做了超過5年,因而基于以上兩項訴求,以及面對市場大環境的發展趨勢,迫切的需要變局和創新。

01

此處的創新偏向個體創新,而并非引領團體或企業變革,更多的是從個人出發所做的改變。創新者往往面臨什么樣的窘境:是做破壞性創新還是延續性創新。

簡單總結便是,破壞性創新意味著做全新產品以及脫離對現有基礎、路徑和資源的依賴,需要魄力、勇氣以及對現有業務的挑戰,而這樣的契機往往出現在組織變革或者現有主流業務面臨壓力時,但毫不避諱的說,在這樣形態下出現的破壞性創新往往帶有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的壓力。正如前述提到,站在個人層面上,在現有業務上已經有超過5年的沉淀,確實需要破壞性的方向變局才能喚醒個人興趣以及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

回過頭來,再回答以上的問題,破壞性創新者所面臨的窘境:即面臨既有利益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的承壓,因為你的創新很可能分走既有的資源、收益甚至替代,這叫動了別人的蛋糕;另一層面,破壞性創新面臨高風險,ROI可能高,但往往意味著九死一生,失敗所帶來的損失可能是你或者你的團隊、組織所無法承受的?;谝陨?,破壞性創新必須等待時機,但卻得時刻準備。

那延續性創新的理解就相對簡單了:基于現有的業務做加法,繼續在已有的經驗上持續精益求精,榨取每一個量變的最后價值。

延續性創新往往意味著有路徑可循,有方法可依,但同樣意味著在存量市場里面找結果。

是否要做?要做,大多數持續性創新都會產生增量的結果,給人信心和安全感。每一個產品、業務、模式,大多數情況下除了開創的那一段屬于破壞性創新以外,其他的增長和完善往往都是持續性創新的結果。破壞性創新和持續性創新正如1和0一樣,沒有1,則擁有無數的0也終歸是無用功,但如果沒有后面不斷增加的0,1也終歸只是孤零零的存在,因而,對于完整的個體來說,破壞性創新和延續性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

創新本不易,對于以上兩種創新模式而言,只有困難程度的不同,本質上沒有區別,而這便是創新面臨的窘境:放棄或者對抗既有利益(者),走出舒適區。

仍以作者為例,我所處的行業為在線大文娛,目前的業務和商業模式也非常清晰,但正因為清晰,所以也一眼看得到頭,回顧這幾年,整個行業對于產品的模式創新也有,但稱得上是破壞性創新的,乏善可陳(或者叫做幾乎沒有),正因為這樣,對于公司和個人來說,更加迫切的需要創新,這樣的壓力由公司層面傳導至每一個員工。

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做既有業務的延續性創新還是進行顛覆性的破壞性創新,這一選擇便擺在了每一個人的面前。

對比延續性創新來說,破壞性創新往往意味著開辟新的業務,產品或者商業模式。因而作者選擇嘗試在主APP的框架內做非直接商業化導向的產品和項目(社區類、游戲化互動),或是DAU導向,或是與現有的主營業務有延展性,卻并無直接關聯的產品(當然仍不避諱有商業化的角度),站在整個公司的層面,破壞性創新的業務也開始延伸至垂類電商、線下垂類文娛以及游戲業務,形式上,這些和目前的線上文娛毫無聯系,但本質上,卻擁有殊途同歸的內在關聯。

站在回顧的角度看待這些創新業務,用波士頓矩陣進行歸類,目前來看沒有一個業務能夠從“問題產品”過渡到“明星產品”(甚至有些連問題產品都稱不上),更不用說“現金牛產品”了。

02

那么這些創新和孵化值得嗎?或者說現階段需要嗎?

答案是值得、需要,每個業務都逃不過波士頓矩陣的輪回,當公司還擁有現金牛產品,并且能夠從容的發展創新業務時,是其最佳的孵化期,因為在這樣階段的創新業務,還能擁有最為寶貴的時間窗口,而不是在公司業務進入瘦狗產品時(市場萎縮,利潤降低甚至虧損),對新業務的態度便是揠苗助長、病急亂投醫或者畢其功于一役,此時,背負高負荷壓力的創新業務,大抵是無法成功的。

對于個人而言,亦是如此,當我們還能處在成熟/平穩的生活/工作階段時,正是居安思危,及時創新的黃金時期,此時的時間賬戶最為充裕,所面臨的的壓力相對較小。此時盡可以更多的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能,結識新的人際關系,并且在這些嘗試中,不斷發現新的機會。

套用來看,為什么會有35歲危機,便是因為在這一階段,大概率下你的人生開始進入“瘦狗產品”階段(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體系無法滿足下一階段的人生和崗位要求),而符合新階段要求的知識/經驗體系尚未形成,由此便出現了人生中斷危機。即使臨時抱佛腳,也大抵是無法成功的。

因而正確的應對策略便是你在30歲,甚至20多歲時,不斷打造“問題產品”(新知識/新技能/新人際關系),并使其過渡到“明星產品”(新的核心競爭力),實現35歲軟著陸。以上便是對創新窘境的解答:早做打算,早有預謀,跳出舒適區,擁抱求變!

03

最后還想探討另外一個話題:創新者的基因。

最近聽說一句話“我想在宇宙間留一點兒聲響”(沒錯,就是喬幫主說的,也是羞愧現在才聽說),初聽到時覺得沒啥,但細品覺得很偉大甚至感動。

宇宙因無邊際而令人敬畏,能在其間留一點兒聲響,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能力。喬幫主算是近代毋庸置疑的創新領袖了,然而如他一樣的創新者是天生的嗎?不盡然,創新者的基因是否可以后天補全?答案也是可以的。

創新者有哪些創新技能可以在后天習得,歸納起來有四項:提問、觀察、交際、實驗。

提問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是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那樣?如果……會怎樣?保持空杯心態的看世界,是創新的基礎;觀察是思考的前提,冷靜的觀察者往往能夠站在上帝的世界勘破事物的本質,創新者永遠都是優秀的觀察者;交際是創新的思維源泉,一個重要的觀念便是創新并不意味著絕無僅有,它可能不在你的業務領域,但是在其他領域早已出現,甚至司空見慣,因而不斷的和不同背景、不同行業、不同觀念的人交流,往往能給予你更多的創新思路;最后是實驗,也就是不斷嘗試,邊看邊做,檢驗新知,永遠記得做總比不做強,敢想敢做,實驗是創新落地的第一腳!

以上四項創新技能(或者叫“后天基因”)也是作者目前正在學習和踐行的,權當與大家共勉。

當然,本文所討論的創新的窘境、解答和基因,于作者本身而言,是對當前時代趨勢和職業環境下的應對思考,或者本質上也是“焦慮”和“卷”出來的思考,不一定對,或者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人。但“遠離多巴胺,擁抱內啡肽”是每一個職場人最后的倔強了!

PS:在此也推薦大家閱讀一下創新三部曲《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基因》。對于創新本身,相信也會有進一步的思考和解讀。

本文由 @產品小紙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