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

0 評論 4415 瀏覽 36 收藏 21 分鐘

管理者在現代組織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他們需要領導、指導和協調員工的工作,管理著組織日常運營和發展的方向,又或者需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好調配,以便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達成目標。那么作為管理者,怎樣才可以做好管理?

在公司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減法比加法更重要,管理者只要能達成目標,做的事越少越好。想做好管理,其實只有兩方面:

  1. 管理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你需要知道。
  2. 利用PDCA工具,做好三件事就行了。

一、基本知識

首先,你要知道管理是什么

管理者為了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目標,依照管理原則、方法,對企業的“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讓其各自發揮作用,互相協調,統一運作,以實現盈利目標。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你還要知道

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我們做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過管理實現公司的目標。

管理的核心以人為本。

那你的管理有沒有效,可以從兩點進行衡量

1)效率

所謂效率,其實就是投入與產出的比值(投入產出比:ROI),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公司要用較少的資源投入來獲得較多的成果產出來達到預定的目標。

2)效果

效果就是最終的成果,利潤是衡量效果的一項客觀指標。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效率意味著“正確地做事”,效果意味著“做正確的事”。管理的有效性既追求效率更追求效果“正確地做正確的事”。

比較”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這兩項做正確的事”更重要。只有你做的事方向是正確的一切才有意義。否則,在不正確的方向上“正確地做事”,只會讓你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幾年做品牌營銷策劃,我接觸到的企業中最常見的就是:有效率無效果有效果無效率。

二、三件事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One:計劃

俗話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也就是計劃。

作為管理者,任何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制定計劃。你需要給團隊指引方向,同時也得讓團隊成員知道該如何去做。

當你目標不明確的時候,用“演化”來推進。目標明確的時候,用“計劃”來執行。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1)演化

當你目標不明確,沒有方向的時候,決定你做成一件事的關鍵就是你迭代的速度和復盤。

先行動起來,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審視和反思,根據得到的成果反饋進行分析和行為調整。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在上一次迭代結果的基礎上開始的,迭代速度越快,試錯時間成本越低。

《精益創業》這本書里有個產品開發的方法-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指的是使用最少的成本,快速制作出一個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產品模型,投入市場去驗證該產品是否可行,并在投入市場后根據反饋對產品進行不斷地優化。

2)計劃

計劃,是對事情進行預先籌劃和安排。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所提出的明確目標,達到成果標準。

先明確“總體目標”、“各子目標”,并圍繞這些目標,對未來活動的“具體行動任務”、“行動路線”、“行動方式”進行“規劃、選擇、籌謀”(為目標的實施做出具體的安排)。計劃,首先是時間的安排。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第一步:明確目標(要取得的成果)和指標(成果標準)

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掌握現狀。找出現狀與期望結果的差距,提出(確定)在一定時期內所要取得的成果。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過程中注意:

1)目標要明確具體(用具體明確的語言說清楚要達成的目標范圍,不能含糊或籠統)、可衡量(目標可以通過數據衡量)、可實現(不可脫離實際,如果目標太大,就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有明確結果的小目標)、相關(此目標與其他目標有關聯)、時間(目標有時間限制,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有側重的分配時間)。

2)如果是長期目標,可以運用“滾動計劃法動態制定計劃。按照“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環境變化”,調整和修訂未來的計劃,并逐期向前移動。也可以運用OKR方法制定計劃(無論是用哪種方式制定計劃,要記住這只是手段,能達到我們最終的目的就可以)。

比如:A公司以全面協同量化指標為基礎,將年度計劃分解為4個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季度計劃,并將其與年度計劃緊密銜接。

  • 第一季度的計劃做到完全量化,執行人員只要一一執行即可。
  • 第二季度的計劃至少做到50%的內容實現量化。
  • 第三季度的計劃至少使20%的內容實現量化。
  • 第四季度的計劃只要做到定性即可。

同時,在計劃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對各季度計劃進行定期滾動管理:第一季度的計劃執行完畢后,將第二季度的計劃滾動到原第一計劃的位置,按原第一季度計劃的標準細化到完全量化的水平。第三季度的計劃則滾動到原第二計劃的位置并細化到至少量化50%內容的水平,以此類推,直到全部完成。

第二步:實現目標的方法途徑

將宏偉目標不斷分解,直到目標分解小到可以容易完成的任務,內心不懼怕面對任務。把任務轉化成具體行動,融入日常行為。

過程中注意:

1)限制因素

限制因素就是妨礙目標實現的障礙,找出影響計劃目標實現的主要限定因素。

限定因素你也可以理解為“木桶原理”: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決于那個最長木板,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模板。

2)前提條件

有一才有二,我想吃個辣條,前提是先花錢去買來,才能吃到。所以拆解任務過程中,也要注意隱藏的前提條件。

3)關鍵步驟

實現一個目標,只需要抓住那幾個關鍵點,也就控制住了全局。

4)靈活性

在拆解任務過程中,要使任務具有靈活性,做到“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當出現意外情況時,引起損失的可能性就少很多。而在執行時,必須嚴格準確,要“盡力而為,不留余地”。

第三步:制作甘特圖

通過確定目標、將目標拆解成任務,我們就確定了都做哪些事,都什么時間干這些事,把精力都放在什么地方。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制作一個甘特圖圖表,通過“活動列表”、“時間”、“線條”直觀展現出事情的活動順序與持續時間,可以對整個計劃要做的事和時間節點一目了然。

Two:領導

俗話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領導就是帶領的意思,是管理者用自身的影響力,通過指揮協調、激勵、溝通調動團隊的積極性,然后用自己的行動帶領團隊共同實現公司目標。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會把管理和領導混淆在一起,似乎管理就是領導,領導過程就是管理過程,而實際上,管理和領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管理強調的是事情是計劃、組織、控制和解決問題,是整合各種資源,借助各種手段來達到設定的目標,比較注意細節、手段、技術、過程,追求規范化和程序化。

領導強調的是。是提供方向、影響人和公司的凝聚力,關注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潛能、人的激勵和發展。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1)激勵

激勵是管理中的核心問題。目的就是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

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一個:雙因素理論,這個理論提出兩個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 保健因素這些因素惡化到員工不能接受的程度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當員工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并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
  • 激勵因素能帶來積極態度提高滿意度。

那如何用激勵因素去激勵人、調動人呢

這就需要講到“心理學-人類行為模式”和“馬斯洛-需要層次”,把這兩點理解透,基本就差不多了。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人做什么事,都是有目的的。人的內心會產生需要,需要會產生動機,動機導致行為發生,從而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產生內心的不平衡和一種心理緊張狀態。為了消除這種緊張狀態,人就需要行動,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得不到滿足的需要是激勵過程的起點,管理者應該善于識別員工未滿足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目標,通過采取適合各類員工的激勵方法和手段,滿足員工的需要,就能調動人的內在潛力,去實現企業目標。

那我們該如何判定某個激勵因素作用大不大?

  1. 要弄清楚所要做的事情對于員工的重要性。
  2. 要弄明白做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2)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通過溝通,使團隊成員對公司的目標與任務獲得了解并最終達成共識。為此,溝通要具備三個條件:

  1. 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性。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不僅要溝通清楚,還要讓對方也清楚。
  2. 要達成共識,只有達成了共識才叫做完成了一次溝通。
  3. 溝通的內容不僅僅是工作,還包括更加重要的思想和情感。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Three:控制

盡管計劃可以制定出來,但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為了保證我們制定的計劃目標實現,必須要有控制,才能確保計劃能夠持續進行。

控制貫穿于整個管理的過程(事先、過程、事后)。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我們用確立的標準(控制的標準來源于計劃)對(關鍵點)實際的成果和進度進行檢查和比較,發現偏離標準的情況,分析產生的原因,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上來。

注意:并不是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制定控制標準,而是要選擇一些關鍵點作為主要的控制對象。控制住了關鍵點,也就控制住了全局。

那如何進行有效的控制?

我們可以遵循及時、適度、重點、經濟、客觀、彈性這幾個原則,進行事先、過程、事后的控制。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1)原則

① 及時控制

要做到信息的收集和傳遞必須及時,對產生的偏差盡可能早地發現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避免偏差的進一步擴大。

注意:滯后的信息可能會失去糾偏的意義,還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

② 控制程度

控制的范圍、程度和頻率要恰到好處,防止控制過多(對員工行為產生限制)或不足(造成資源浪費)。

③ 控制重點

企業不可能對每一個環節、每個部門、每個人、每一時刻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控制,那樣不僅代價高,而且沒必要??刂埔ブ攸c,抓主要問題,但不能只從某個局部利益出發,形成“見樹不見林”,從而影響全局。

④ 經濟性

只有控制帶來的效益超出所需的成本時,才是值得的。

⑤ 客觀性

管理者不能憑個人的主觀經驗或直覺去判斷,應該在對公司狀況客觀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控制。(通俗講就是:不能不管,但也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瞎管)

⑥ 要有彈性

計劃在執行中難免會出現與想要的有偏差現象,要允許控制在以計劃為中軸的上下之間有個浮動的幅度,這樣,控制才能適用和有效。

2)管理過程

① 事先控制

事先控制是一種預防性控制,是計劃實施前采取預防措施以防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保證預期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在實施中出現問題后補救。

② 過程控制

過程控制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偏差和潛在的偏差,及時糾正偏差。

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管理者深入檢查,一種是員工的日常自我工作控制。

③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在計劃完成之后,管理者根據已發生的情況,分析工作的執行結果,將它與控制標準(計劃成果標準)相比較,從中發現已經出現的偏差,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措施糾正偏差,以防止偏差繼續發展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發生。

注意:事后控制存在時間滯后性,當管理者獲取信息時,可能的失誤和損失已經發生,彌補措施只能在新的工作中產生效果。

事后控制不如過程控制,過程控制不如事先控制。

三、PDCA工具

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一個過程:管理是一個過程。

四個階段:“計劃、執行、檢查、調整”四階段的循環方式,簡稱PDCA循環。

管理者怎樣做好管理?|管理

用PDCA工具結合管理的三件事就形成了:每一件事情,我們要先做計劃(要事先控制),計劃完了以后去實施(領導團隊一起/要過程控制),實施的過程中進行檢查(要過程控制),檢查執行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分析影響的因素、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措施,然后再把檢查的結果進行改進(進行事后控制)。

以上四步,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一個循環完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把沒有改善的問題又放到下一個循環里面去,就形成一個一個的PDCA循環。

這個工具不僅適用于整個企業,也適用于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各個人。重在實踐。

四、最后的話

管理無定式,事事皆學問。管理者必須在實踐中鍛煉,積累管理的經驗。只有實踐,才能使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并且管理主要是與人打交道,有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把管理的具體問題放在管理的具體環境中具體分析,如果只學書本知識,死記硬背一些管理的原則、方法,是不可能真正解決管理問題的,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作者:張磚家,公眾號:張磚家,品牌營銷策劃創業者、產品經理

本文由@張磚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