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和目標”之外,尋找你的“踏腳石”

0 評論 4698 瀏覽 12 收藏 22 分鐘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為自己制定相應的“目標”或“計劃”,但這類“目標”或“計劃”是不是都能為我們帶來成功?或許我們可以關注眼前,不斷積累技能,通過小目標的一步步地實現,來鋪就走向大目標的路徑。本文作者便嘗試對“計劃”與“目標”的悖論進行探索,一起來看。

最近有空,把家中藏書整理了一下。

我發現,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大多是早些年買的管理類、成功類書籍,如《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活法》等。

這些書告訴我,只要設定目標,制定詳細計劃,就能變成一個成功者。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些年,在追逐目標過程中,迷茫過,跌倒過,好像并沒有像書中描述的一樣,一帆風順。

其實,我和大多數人一樣。

所謂的“計劃”并不是真正的計劃,“目標”也不是真正的目標。我們只是隨波逐流,買房,去健身房,吃健康食品,過節去景點打卡。這些看似目標的行為,更像對社會習慣的順應。

我注意到,像喬布斯、貝索斯這樣的成功人士,他們人生并沒有完全按照計劃來走。他們的成功,更多源自偶然機遇和突如其來的靈感。

看看OpenAI這家公司,一開始并沒有設立明確的商業目標。反而,由一些硅谷的大佬們,把他們認為有潛力,但不確定能夠成功的技術,投入研究,才取得如今的成就。

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對“目標、計劃”兩個詞太過于緊張。

可能,我們不需要那么強調設立和追求一個明確的目標,更需要,開放式思維,也許這樣,才有可能在探索中,偶然撞見那個能讓我們成功的機會。

于是,我開始對“計劃和目標”的悖論進行探索,竟然發現了一些被人們忽視的地方。

01

討論“目標”時,如果不做一些特別的區分,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因為在英文中,通常會把“目標”翻譯成“Goal”或者“Objective”,但實際上,這兩個詞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

“Goal”,這個詞英文中代表,我們期望在未來能夠實現的事情。比如說,你的“Goal”可能是,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說到“Objective”,這個詞則指,我們正在盡力去達成的事情。比如,為實現你成為知名作家的“Goal”,你現在的“Objective”可能就是完成你的第一本小說。

所以,簡單來說,“Goal”是你最終希望實現的事情,而“Objective”則是我為了實現這個“Goal”,現在需要去做的事情;換個角度來說,“Goal”就是你的目的,而“Objective”則是你實現這個目的的方法或手段。

再看看看,大多數人對目標的看法:

我注意到,他們的理解通常更接近于“Goal”的概念,也就是希望,在未來實現某種理想狀態,或者終點。例如,有人可能設定自己的目標是升職、減肥、達到某個成就。

然而,這種理解過于抽象和宏達,而忽視達成目標過程需要實施的具體行動,也就是Objective部分。事實上,成功達成目標往往依賴所設定,和要完成的一系列Objective。

比如:

當談到職業規劃時,我常聽人說,“未來我要成為一家公司高級管理者”,這是他們的“Goal”,他們希望在未來實現的事情,就像減肥一樣,希望成為高管。

如果不詢問如何達成目標,他們可能有些模糊,因為目標過于遙,甚至看不清楚需要做些什么來實現它。

如果把“Goal”轉化為“Objective”,事情就更加清晰了。

比如:

想成為一名高管,你可能需要設定一個目標,“接下來的兩年里,我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部門經理”。這是一個更具體、更可行的目標,可以通過改善領導技巧、管理項目的能力來提升自己。

過程中,可以不斷調整和設定新“Objective”,逐步向“Goal”前進。這樣的目標設定方式,看起來更清晰,更具有可行性,也更有可能被實現。

所以,當我們談“目標”時,可能并不是“期望的結果”,也包括達成這個結果,需要做什么。第一步,很多人就搞錯了。

談完目標,再看看目標管理。

什么是目標管理?

我把這個問題甩給一名HRD時,他說,目標管理就是“管理目標”唄,就像,人力資源要管理人力資源,財務就是管理財務。

這還是翻譯的誤導。目標管理的原詞是”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真正含義為“通過目標來進行管理”,而不是“對目標進行管理”。

假設,我們誤以為目標管理,就是對目標進行管理,那就會把注意力投入到“設定目標、跟蹤、執行進行、評估結果”上,這些看似合理,但并不符合目標“進行”管理的初衷。

于是,我再次看了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對目標管理的解釋,真的得到了新的認識:

他說的”目標管理”,重要的是,把每個人的付出都匯集到一起,像把每根稻草都捆在一起那樣,這樣才能有更大的力量。而不是因為各種不同的工作和目標,讓團隊互相扯后腿。

換到個人角度看,你每做一件事,都應該是為了實現你人生的大目標,就像拔河比賽中的每個人,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那樣。如果我們的努力不能形成合力,就會像稻草一樣,容易被風吹散。

所以,目標管理的真諦是,鼓勵我們自己主動去努力,而不是被別人強迫。

這不是說”目標管理”就是簡單地把大目標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小目標,評估執行;更重要在“進行部分”。

要思考,如何在進行中微調,這個微調也包括目標,如何更匹配宏觀一層發展的規律要求。這就是很多人容易誤解的第二個地方。他們可能會為了一個目標而變得很迷茫。

比如:

我可能會為了實現領導的目標、公司的目標、父母的期望而努力,但最終發現那些,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即便最終不在跟公司合作,你發現,除了那些經驗,也沒有得到什么,甚至,經驗都無法復用到“人生進度條”中。

因此,高維度的做法是,先理解“Goal和Objective”部分,然后再來看,怎么管理實現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道我們要做什么,做的同時,也理解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帶來的結果,是不是匹配發展規律,才是進行的核心。

不過,想要匹配發展規律,價值最大化,進行中,計劃真的需要被管理嗎?我認為有必要,但也要防止一些陷阱。

02

來看一個案例:

如果你是一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現在要教一個帶輪子的機器人,獨立走出迷宮,你會怎么做?

我猜,你可以這么操作,為這個機器人制定一套“擺脫迷宮”的應用程序。程序環節,你會設定一個準則,“比前一步離出口更近”,然后,一步一步執行這個程序。

即使,你可能會失敗幾次,最后,我相信機器人會根據你精心準備的程序走出迷宮。聽起來,是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科學,并且充滿決心的方法,對不對。

事實上,該實驗被驗證過。

來自OpenAI的兩位科學家Kenneth Stanley和他的學生Joel Lehman,最終得到的結果是,40次基于目標的迷宮實驗中,機器人只有3次成功走出迷宮。

也就是說,科學家團隊親自設計,被定義最接近目標的方案,概率低的令人可怕。

他們進行反思,成功概率如此地低,一定程度上反應“思路有問題”,怎么辦?于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決定拋棄圍繞目標和原有計劃,做一場關于新奇性搜索的實驗。

如何做的呢?

他們為機器人程序設計一些創新的“想法”,讓機器人去實踐這些想法。如果機器人實踐了一種新奇的行為,那么,該行為就會被認為是有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發展。

比如說:

如果機器人,嘗試繞過一堵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墻,那么,這種新奇的行為,就可能帶領機器人走得更遠。相反,如果機器人只是重復以前行為(撞墻、跌倒),那么這種行為就可能會被忽略。

經過一段時間新奇性搜索實驗后,令人驚訝的是,機器人竟然找到了一種,可以讓自己順利穿越迷宮的行為。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行為并不是他們最初設定的目標。

這說明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目標主義者,認為,設定明確目標是實現任何偉大事情的必要條件,那么,你可能會堅信,只有基于目標的計劃,才能更可靠地引導機器人找到出口。

可是,事實恰恰相反。

沒有設定任何目標情況下,進行40次新奇性搜索實驗中,機器人成功找到出口的次數,竟然高達39次。

這似乎,在向我們揭示一個秘密,讓機器人成功找到出口的真正訣竅,可能是,放棄過于執著的尋找出口這個“目標”。

是否給你一些新啟示?使你對計劃,有了新看法?

可以說,過于關注目標導向的計劃,可能會讓你停滯不前,你原本計劃好的方案,也未必是“最佳方案”。

03

畢竟,計劃是一種短視效應。

當你擁有一個詳盡計劃,可能陷入這樣一個悖中論:除了你的計劃,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視。也就是,一個完美的計劃,不應該被任何外部的信息所干擾。然而,世界是動態變化的,你也在不斷成長。

比如說:

你曾經制定一份為期一年的計劃。內容包括付清房子首付,利用額外時間,去賺取一些額外的收入,慢慢償還月供。我想,這樣的生活肯定會很美好,至少過得小資。

但是,半年后,你發現被這個計劃牽著走了。

你根本沒想到會失去工作,而且找工作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這時,你的副業變成了唯一的收入來源,該怎么辦?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提出一個理論,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這個理論指,個體層面看似正確的事情,放大在環境下,可能不再正確,反之,宏觀上看似正確的事情,個人角度看可能不太對頭。

對于那些小計劃,我們很難確定,這個計劃是否能夠真正幫到我們實現最后的大目標。

而且,如果一心只想著那個遙不可及的大目標,可能會忽視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反而,會對那些看起來,能立即派上用場的東西產生過度的依賴。

換言之,就像,現在讓你學習一門技能,你覺得并沒什么大用,但3年后看,它也許成為一種“救命稻草”。

歷史已經有無數次證明,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東西,往往最終會成為最有用的東西;讀書萬卷,行萬里路,見識眾多的人,大膽嘗試和勇于接受錯誤,其實就是該道理的體現。

除此外,計劃可能成為絆腳石。

社會學家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Thomas Campbell)針對社會、公司,不斷涌現的各種“考核體系”,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叫做“坎貝爾定律”。

意思是,一件事,在我們做決定時,變得太重要,那這件事就很容易被人玩弄。它揭示出一個問題,即只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事情,往往會把注意力引向錯誤的地方。

比如說:

一個公司過分關注盈利,把盈利作為衡量管理者業績的唯一標準,那么,管理者可能會,為追求利潤而犧牲掉公司長期發展。

甚至,可能會削弱研發投入,減低產品質量,從而降低成本。這樣雖然滿足公司利潤目標,但長期看,可能會導致競爭力下降。

再或者:

一個人過于關注體重,把體重計劃看做衡量健康的唯一標準,他可能為了減輕體重選擇過度節食,造成其他指標不正常,如心率、血壓、精神狀態等。

雖然短期內達到降體重的效果,但長期看來,這種行為會產生營養不良,影響最終健康指標。

當然,我們也會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或計劃,所需要的時間,即便已經意識到計劃中的誤差,但實際上,完成計劃的時間,常常超出預期。這也是,所謂的霍夫施塔特定律(Hofstadter’s Law) (規劃謬誤)。

值得一提的是,計劃也會令人忽略那些沿途的風景,就像做一份創意方案,真正的答案,往往不是坐在辦公室,開會頭腦風暴時,才出現。

所以,基于這些問題,我開始意識到,除單元比較小的目標(周、月)外,針對人生中的大問題,以年為單位的現象,都不是設定目標可以解決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

對于個人來說,可以嘗試“踏腳石思維”。就像過河時,我們會找到一塊又一塊的石頭,作為支點,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怎么跳到對岸。

04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定一個完善的計劃,應該關注眼前,積累技能,一步步地實現一些小目標。把這些小目標看作是通往大目標的踏腳石。

這種思維方式,強調適應性和抓住機遇,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未知的恐懼,降低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的精神負擔。

我一般從三個方面著手訓練:

1. 嘗試沒做的事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曾說過,每個藝術家,首先要成為一個生活愛好者。

嘗試一些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時,我意識到,陌生事物就像破窗效應一樣,一旦打開,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以前我對飛盤、徒步等活動并不感興趣,我覺得,飛盤只是簡單地接一個盤子,而徒步只是走幾公里而已,沒有什么特別的。然而,當我真正嘗試這些活動,我發現它們帶給我的遠不止想象的那些。

通過徒步與他人交流,我意外地解決了一些工作上的困擾,通過體驗飛盤運動,我得到一些關于團隊合作的靈感,激發我對營銷創意的看法。

這讓我重新認識到,追求這些活動,并不僅僅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是,為了開啟未知和新奇的可能性,它們幫助我,發現了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事物,恰巧這些事物,又能為目的所服務。

2. 為它增加過濾器

不過,如果一直探索新奇,可能會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中,我不希望你,將更多時間浪費在,無謂的嘗試上。

相反,可以嘗試添加一個“過濾器”來管理好奇心,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選擇探索的方向。

就像:

我平時愛寫作,又是一名營銷從業者,面對書籍、人或機會時,我會習慣性問自己,“我是否對這件事如此著迷,以至于,愿意出時間去深入學習更多”?

如果答案不是“絕對的”,那么,可以放棄它。但答案是“絕對的”,我就遵循5小時規則,即,每周通過5個小時,來專注學習它,讓我的熱情程度成為指南針。

這種方法的好處,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和有價值的事物上,也避免被無關緊要的事分散精力。不過,過濾閥門不要擰的太緊,以免造成視“價值導向”為主驅動太重。

3. 用增值視角去看待

前進過程中,往往無法事先預料到所有事情的發展,只有回顧過去時,才能將它們串聯起來;所以,沒有人能夠保證,所做的任何事都會按照你的意愿進行,然而,我們可以盡量減少走彎路的可能性。

經濟學中,價值是衡量資產和消費的最基本標準。踏腳石思維,仍然應該重視價值的概念。

無論短期、長期計劃,都應該考慮當前所做之事,是否能夠帶來增值。如果無法短期內看到增值,同時,未來也沒有增值的可能性,那就不值得繼續投入時間和精力。

好了,探索新奇,為好奇心加濾鏡,用增值視角看它。三點循環下來,不管目標是否偏主航道,計劃有無被打亂,從回報率角度看,都是巨大的。

05

總的來說:

定目標做計劃,不如找踏腳石。

佛教有兩句警句,“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和“去我執、去法執”,它們不單純是宗教箴言,也是人生指南。放下執著和目標意識,也許,人生有無限可能,試試看?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