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人士認識問題的能力,「兩步」把事情做正確

1 評論 3605 瀏覽 12 收藏 13 分鐘

把握認識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想去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成功,首先就需要行動。本篇文章將跟大家分享,如何通過做兩件事情,就可以達到目標,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在工作中經常聽見有人問: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

而對于職場人很重要的一點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思考的過程與質量,決定了如何把事情做正確。

我重點著眼于如何思考解析上,從問題的認識,再到定義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獨立思考,并運用「兩步」方法把事情做正確。

一、問題的認識與實踐

工作中遇到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優質信息的來源渠道,并高效收集大量的信息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反復認識的過程。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靈感出現的一瞬間,這些靈感稍縱即逝,如果沒有被記錄下來,可能很難再回憶起來。

以前互聯網還沒興起時,很多人習慣隨身攜帶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來記錄靈光一刻,隨著記錄過程中的不斷豐富和了解,便有了對問題的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通過整合、分析、思考、判斷和選擇后逐漸形成對問題的理性認識。

當你對問題有一個理性認識后,就要找尋關鍵點,有針對地(集中資源聚焦一個點)去解決問題,切記不要遍地開花,結果一定不會好,因為你的時間、精力、資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開始沒有收集足夠的信息,就會狹義的理解和定義問題,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層在拆解上級目標的時候,只關注指標結果(能分多少錢),一句:“我只看結果”,全然不顧用戶習慣和想法,短視的看待一切問題。

客觀的分析和思考,集中力量下到一線觀察、分析到解決,這樣才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本質。

做產品的很多人都感受過風口,接受到一波互聯網的紅利。比如生活中一個選擇看房,一個選擇加班,而前者在資產上實現了倍增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有很多人覺得這是運氣,但這部分人忽略了“選擇的決策力”,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在看不見的地方,成功買房提升財富的人往往花了大部分精力,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做調研和分析。

如哪個地段、哪個時期、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哪些是需要放棄和平衡的等等,并逐步對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最終通過理性的思考做了買房的決定,而不是簡單一句“運氣”。

在這個買房過程中,選擇是聚焦地,也是一個問題的支點。

當有了對問題的理性認識之后,通過實踐所采取的行動可以驗證我們之前的思考過程。從通過洞察和感受獲得的感性認識,到建立概念來選擇、推理和判斷。

如我們在規劃產品時,一般都會邊畫原型/流程,邊梳理思路,這個梳理的過程中就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想法。

遇到問題時也是一樣,有了一個基礎的思路和認識之后,就應該先干起來,在實踐的碰撞中又會遇到各種問題,同時也伴隨著更多的新思考、新認識。

正像我們做產品那樣,對業務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就可以付之行動,小步快跑,不用做的有多完美,先推出去試試看。

但如果我要完完全全想明白一件事之后再去行動,或者只停留在想,那么基本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而且你想把這個產品做成功,背后也一定有一批支持你的人。如在牽頭、立項、產品評審等環節展開行動的同時,也是告訴別人我正在付之行動。

這個時候“資源”就會主動向你傾斜,你能夠拓展自己的橫向組織/動員能力,調動協作部門,形成項目小組。

這也算是產品經理在工作中“認識”、“實踐”與”資源“的一種規律。

引用“王陽明《傳習錄》”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p>

“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僅要有“知”的認識,還要在“行”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和調整認識。

有一個概念和認識后,就可以在不斷的變化中行動起來,在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得到新的認識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運用。

二、問題矛盾點與個人知識體系

職場優秀的人能夠精準的定義出問題,并通過質疑、挑戰、批判性思考抓住問題背后的本質,然后進一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個過程中重點是問題的尋找,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解決問題。所以定義是為了讓我們正確的看清問題。

但大部分人會把問題中一些表面“現象”當作是問題本身,一味的停留在表層,卻沒有發現其規律。

這個過程是需要長期練習的,通過發現問題中的現象,定義出主要矛盾點展開思考,鎖定了這個“矛盾點”,也就鎖定了問題,才能逐步逼近問題的本質。

那如何找到矛盾點、開會的時候如何鎖定議題呢?

主要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在不斷的摸索實踐過程中去找尋,比如你在做一款產品前期滿足一個MVP就會推上線,然后根據實際場景和用戶問題反饋不斷的調整和測試你的產品,這個時候一些你之前意識不到的問題和現象就會浮現出來。

其次在分析判斷的階段請教導師、前輩總結的經驗,為什么是分析判斷階段呢?

因為前輩們的經驗價值就在于問題思考過程中帶給你的啟發,如導師的視角、思路、運用的方法,為什么選擇這樣做,原因是什么,有沒有出現新問題、新矛盾點,其過程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后是如何吸取教訓反思和改進的?

這樣才能不斷擴寬自己的思路,從而受到啟發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情做正確。而不是簡單為你掃盲。

所以在實踐中通過觀察、研究、分析,把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了,問題自然而然的就會呈現出他本身的結構(現象與本質)。

但這個過程并不簡單,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藏在現象下的“本質”。

舉個例子:你想找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而每家公司對崗位的定義并不一樣。你之前已經面試過幾家(實踐),甚至都有失敗的經驗(暴露問題,為什么失?。羞^于緊張導致溝通不順暢,有前期對公司不了解、準備不充分、有面試談薪技巧不足、也有自身能力/行業不符的(分析吸取教訓并總結)。

所以不通過前期對公司屬性的了解,怎么知道公司要什么樣的人?

你的知識體系再強大,怎么能夠保證面試成功,又怎么知道面試失敗的主要矛盾問題來自于跳槽頻繁?

大部分人都是經歷過多次面試失敗,反思之后才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怎樣調整。

而有些資深人士一眼就能夠知道你面試失敗在哪里,并不是說他思維敏捷,而是得益于經驗。作為面試者同時又是面試官,他已經總結出經驗,發現規律了。

所以再遇到“某種情況的面試失敗”就可以很快指出問題與主要矛盾點。

但過于依賴經驗也會找不到問題矛盾點,因為產生了慣性思維,缺少了結合具體情況的分析與實踐。

每個人在長期的工作、沉淀后都會形成自己的工作經驗(這里講知識體系),而踐行這個體系主要分為三點:知識圖譜、行為意識、狀態結構。

隨著這個“體系”的逐步擴大,在面對問題時才能夠展開自己的“知識圖譜”,精準定位到相關“知識點”,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與選擇。

但同時“知識體系”也會掩蓋干擾或局限住真正的問題,有時候“知識體系”就是自身的局限。

舉個例子:你在一家公司呆了5年,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就會變得循規蹈矩,當你接受到一些新的觀點和思維時,表面上都看得明白、聽得懂,但一到實際運用就不一定會了。

因為5年里你必須遵循公司的規律,才能適應這種運作機制,實際上你看待問題的思維已經被“體制化”了,知識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慣性。待得時間越久,被體系化越強。

同時你可以觀察一下企業的態度,是愿意繼續培養你打破這套體系搞創新,還是找一個年輕人來代替你,繼續重復運作這套機制。

而個人要想打破這個“體制”其實非常難,大部分人都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圈里,跳出來需要很大的勇氣。

能夠做到主動擁抱不確定性,并視為成長機會的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引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段臺詞: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監獄里的高墻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p>

三、寫在最后

建議看一下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中的方法《「四步」透析高效人士的底層邏輯,讓工作效能最大化》。

需要過程、更需要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梳理知識結構,并懂得運用方法,有意識的去調整過去的“行為意識”,找到真實可以觸及內心的情感和場景,與最終地目標掛鉤。

本文由 @設計讀心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所以你的兩步是哪兩步?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