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避免和產品撕逼的8個技巧

4 評論 11398 瀏覽 38 收藏 13 分鐘

都說產品是親媽,運營是奶媽/養母,一個生一個養,但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自然免不了常有撕逼發生。

在公司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場景1:

運營對著產品說,為什么別人能做我們不能做,我們就是要做。產品說,和你解釋不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運營哭著說,這屆產品和開發不給力。

場景2:

運營對產品說,這個需求領導說要改成這樣。產品說,怎么又要改?運營說,領導就是這么要求的。產品蔑視說,這屆運營真笨蛋,一點都不專業,需求變來變去。

場景3:

運營對產品說,我剛寫了個運營需求給你,你今天和開發說明天活動要用這個功能,讓他們趕緊開發。產品說,時間不夠不可能。運營說,都說好明天上線了,加班加點完成吧。產品和開發邊加班邊說,這孫子是想折騰死我們。

場景4:

運營說,你怎么這么開發的,我需求里明明是那樣寫的。產品說,你的表述有分歧,沒有溝通清楚,現在到這個時間了你看怎么辦吧。運營吐出一口老血。

以上這些,是不是似曾相識的場景?

當然,這都還是比較和諧的場景,背后投訴后面罵人,性子火爆點的都是直接開罵直接開撕,最后視同水火,產品給運營設小門檻,運營給產品使小心機,扯皮推諉,活兒推進越來越難。

如果確實是對方人品問題,開撕自然得撕。但事實卻是:很多都是因為不了解不信任溝通不暢造成的不必要的撕逼。就和家庭教育,家長最好要保持教育觀念一致一樣,其實對于產品來說,也只有產品運營親如一家,孩子的教育才能夠做得更好,孩子也才能夠健康成長。今天就說說運營避免和產品撕逼的小技巧。

1、自己梳理先行

運營在提需求前,建議一定要先做梳理:

  1. 這個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2. 這個需求涉及到哪些功能?是否與已有功能相關?
  3. 這個需求外部(包括競爭對手)的常規做法是怎么樣的?
  4. 這個需求是常規性需求還是偶發性需求?是長需求(升級改版)還是短需求(功能優化)?
  5. 這個需求的緊急程度怎么樣?

等等,不止是做到對將要提的整個需求心中有數,而且最好進行記錄,用條理清新的文字、流程、框架將需求一一理順。

2、內部溝通先行

需求準備好了,然后就可以和產品溝通了?當然不。因為運營是一個整體的團隊,建議在需求對外前,一定要組織運營內部外議,對已經梳理清楚的流程進行內部溝通。溝通的點包括:

  1. 需求是否能夠滿足接下來的運營要求?
  2. 對緊急度、常規/偶發、長/短的判定是否存在不同意見?
  3. 需求是否有什么遺漏的地方?
  4. 對需求的各個細節,大家是不是還有不同意見和建議?
  5. 需求對外時可能遇到什么問題,如果遇到,我們的應對性方案是什么?最高標準是什么,最低準則又是怎樣?

內部先就整個需求達成一致性意見,將避免對外的時候需求一旦出現不同想法和差錯,要對需求進行頻繁變更。而且,內部溝通可以讓運營的需求目的性更明確,需求更完善。

3、信任是溝通的前提

當內部達成一致之后,運營就要與產品進行初步溝通了。

常常有這樣的運營,在溝通開始之前就預設了立場,覺得公司的開發人員能力不行,公司的產品邏輯不好,諸如此類。正是因為預設立場,一旦溝通一開始沒有得到認同和滿足,就覺得對方是在為難和刁難。

正因為預設了立場,在正式溝通的時候,一旦遇到了挫折,比如需求會駁回或需求時間被延長等時,就會覺得是對方的問題。

但事實上,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幾乎沒有一個產品和開發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的,需求被駁回背后通常有他的客觀情況,繼續溝通通常都會有對應的解決方案,有時候從產品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會比原本的更加完滿。而需求時間被延長更是常態,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沒有一個需求會要到截止時間才交付,deadline只是產品希望給自己和開發都留下更多的余地。

總之多一點信任,溝通就會順暢很多,結局也可能會好很多。

4、運營產品是協作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

因為運營在面對產品、設計、數據分析等其他部門的時候,都是提需求的一方,所以經常會讓有些運營產生一種整個公司都是在圍著自己轉的錯覺,于是在提需求時會不自覺使用一些命令式的語氣,比如“你應該”“必須”“一定”“就是”“你別管”之類的,覺得產品都應該服從運營的需求。

但運營和產品從來就不是從屬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協作關系。運營更多的接觸用戶,了解需求,而產品則比用戶和運營都更加了解產品,一起碰撞,才能帶來更多火花。

職場上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但這種人要有足夠的氣場、能力、資歷和知識儲備來支撐,否則就是外強中干徒增笑柄。所以,如果不是實力超群,還是低調點,先學會合作再說。而且,大多數越是實力超群的人都越是沒脾氣,越是愿意和人平等交流與溝通。

5、把握原則,適當妥協

不能輕易和產品撕逼,要盡量達成意見統一的合作,是否就意味著運營要一味相讓,產品怎么說就怎么聽呢?當然不。

這就是我之前在說第二點時,為什么建議運營內部在需求對外前,一定要溝通確認需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底限。

運營需求基本原則最核心的是要以目標為導向,當產品否認運營提出的需求時,需要產品提出的替代方案,而替代方案能夠在指定時間內達到運營要求的指定目標。

在此基礎上,一些無關大局的小問題可以適當妥協,比如功能的后臺操作位置是放在哪里,原本的功能要求是以天為單位而產品要求以次為單位等等,目標是一致的,面對產品從開發的邏輯和產品的專業性角度提出的建議,不要一味堅持己見。

6、主動承擔,主動尋找替代方案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需求,產品都能夠根據運營的目標要求找到替代方案,更多的時候是,產品有自己的一層判斷,比如覺得運營的需求因某個關鍵接口沒有開放權限完全沒有可行性,又或者開發后運營起來可能會帶來其他具大風險,又或者評估的結果是開發周期、投入成本與實際需求的產出不成正比。

面對這些情況下,運營需要做出分析,主動承擔起一些對外溝通,風險運維管理等的活,甚至一些產品流程梳理的活,運營不妨多多承擔,既是自己學習的一個過程,也能夠讓產品看到你的誠意,進而再重新評估,與主動幫忙考慮替代方案。

當然,實在是不靠譜的需求,就不要一味死撐,大家一起重新來尋找一個新的替代方案,或者比死嗑在原來的想法上更為有效。

7、反復溝通,多點耐心,細節是王道

一般產品根據運營的需求,準備好開發需求文檔、功能原型圖、邏輯流程圖等后,都會再次和運營進行確認是否與運營需求一致。

這時候就不要再做好好先生,而一定要做個“找茬王”,仔細的關注這里面的每一個細節,從專業的角度 、用戶的角度、后臺操作的角度等等方方面面來確定規劃與需求是否一致,在這個環節里面,多點細心、多點耐心是運營必須要有的態度。

產品接需求了,同時產品也給予了反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圓滿的完成整個需求項目。所以,不明確的地方,一定要仔細詢問;不清晰的地方,一定要理順;有不妥當的地方,一定要溝通更好的解決方案,盡量將細節做到極致。

說到細節,我想說一些題外話,產品經理的素養可能讓他們也會從用戶的角度去設計功能按鈕,但是最了解用戶的畢竟是運營,所以請一定要和產品一樣培養一顆以用戶為中心的素養,有時候,從用戶角度考慮一些頁面停留時間、返回頁面、按鈕設計、跳轉設計等等,都能夠增加用戶對平臺的好感度,有效的提升轉化率。

8、跟蹤常態化,隨時了解進度

需求確認,產品將需求提至技術開發以后,是不是就萬事大吉,只要坐等在需求截止時間產品的反饋了?我的個人建議是千萬不要這樣。

需求進入開發階段,產品會定期跟蹤,而運營也最好實現跟蹤的常態化,清楚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清楚開發的進度,清楚各個技術難點等等。

這樣的好處,一是可以在內部溝通時有相應的反饋;二是如果運營項目有其他新的需求時,能夠保證心中可以對緊急度、可執行性等有更好的評估;三是經常跟蹤需求的完成情況后,運營會越來越熟悉各類型的功能開發大致的開發時間、測試時間等等,有助于以后提需求時,給產品和開發預留更加精準的完成時間。

以上8點,總結起來就是多從自身找原因,多為目標想方法,多學多做多思考。希望我們都能夠做一個有原則但絕不輕易撕逼的運營。

 

作者:奔跑的大橘子(簡書ID:奔跑的大橘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6年,先后在4A廣告公司、OTA、管理咨詢公司從事運營相關工作。

本文由 @奔跑的大橘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般產品根據運營的需求,準備好開發需求文檔、功能原型圖、邏輯流程圖”

    ??產品運營一般除了功能原型圖,其他都輸出完了…產品運營和產品的工作內容你覺得會不會有相當重合的地方?

    感謝作者,文章寫的接地氣,學習了。

    回復
  2. 我遇到的情況,運營和產品最大的撕逼點總后歸納總是出現在時間上,運營未給產品和開發留下足夠的時間,最常見的場景是,我就只需要這一點小功能,隨便加加班就能出來了,我趕著要,那么對產品來說最大的悲劇就是,太多時間花在確定需求,設計上,開發測試就來不及,拿到需求直接粗暴設計,漏洞率增加除外,還有可能出現重大需求偏離,加了班,出不好活,你讓產品以后怎么干活

    來自江蘇 回復
    1. 是的,運營如果不能夠多站在產品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話,最后出現問題還是要大家一起承擔的。而且運營前期把需求盡早明確清楚還蠻重要的。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