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疑惑:產品經理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怎么辦?
作者從自己遇到的面試題為主要切入點,探討產品經理在面試時,該如何回答——“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這一問題,希望本篇文章,能幫助你解決類似的情況。
這是一個在上個月做模擬面試,1v1溝通時出現了多次的話題,應該會存在很多共性,所以今天聊一聊我的看法。
對于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分析: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個問題在于自己缺少直觀的成果。因為我們會習慣性認為產品成果更多體現在用戶量、轉化率等明確的運營指標上。
而擁有拿得出手的指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它不僅需要個人能力,更依托于團隊能力和公司能力。
所以,對于這個“成果”問題,我的建議是,首先要重新定義成果。
產品力確實不好衡量,因為這份能力不客觀。不像跑步速度,快與慢很容易評判。類似不容易衡量的還有“善良”、“誠實”、“忠誠”等。
那產品經理的成果應該是什么?我覺得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可以直觀看到的成果
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或者比較在意的產品成果,有哪些?
是產品的口碑?功能大小和數量?迭代次數和頻率?盈利效果?或者是哪個運營數據?
對于不同的行業的產品,從類似角度來看,都可以列出很多指標,而且不僅僅是運營數據。比如我之前看到過一些做了很多年項目,但是一直沒有上線,或者上線之后沒有達成業務運營目標的同行,會著重表現自己對于團隊效率提升、產品設計全面性等維度梳理成果。
換個角度來看,別人的認可,你覺得是自己的成果嗎?我覺得也是。
所以本身從定義來看,成果不應該局限于運營數據。一方面是很多人沒有拿得出手的運營數據,另一方面,以運營數據來衡量,本身也是非常片面的。
二、可以衡量的小事
另外,很多可衡量的小事,也是自己多年來的成果。
比如通過自己的摸索,形成了一套更有效的畫圖方法,比如流程圖、數據流圖、資金流圖,不同的類型表現形式和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比如結合自身和團隊的習慣制定了一些文檔管理規范、協同流程、使用了幾類工具讓工作效率提升等等,這些可衡量的小事情,也都屬于個人成果。
因為成果,實際上是能力的客觀展現。
三、把能力具象化
因此,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將自己具備的“產品能力”具象化?
比如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文檔撰寫能力等,這些能力在面試時是很難量化的,那我們如何讓對方明確自己具備了這些能力,也是講究技巧的。
另外,失敗的經驗也是一種成果。很多同行沒有經歷過產品上線,所負責的產品就擱淺了。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復盤的方法,一樣可以從中收獲很多能力。
而且這份能力,或許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
四、關注成果,容易讓自己顧此失彼
我不喜歡對產品進行KPI考核,因為一旦設置了KPI,一定會限制多維的發展,大家只做考核內的事情,關注點就變了。
雖然說一套完善的考核機制,通過目標、成果的量化,能夠提升團隊效率和戰斗力。但這套“完善”的考核機制卻是很難孵化出來,尤其是對于起步階段的團隊。
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之努力時,可能會忽略其他關聯能力的提升。畢竟產品力也是一種綜合能力。
當然,這又和團隊管理相矛盾。所以我覺得無論自己所處的團隊是否有類似于KPI的考核機制,作為個體而言,都應該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成長過程。
有些不在考核范圍內的能力,也需要我們不斷提升。而且提升之后能夠為直接目標提供很多幫助。
其實這也是從表象成果到底層能力的貫穿。
五、重點不是你有哪些成果
如果聚焦在面試過程中,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于已達成哪些成果,而是讓面試官相信,因為你的加入,團隊能夠達成哪些成果。
關鍵就在于“空間性”和“可能性”上。
所以把當下的能力量化,尋找被自己忽視的能力,已經習慣的能力,再從中找出佐證和進階方法,以自信的講故事的態度表達,效果事半功倍。
六、現階段最需要的成果是什么?
最后,面試也好,同行討論也罷,這些話題其實都是對自身能力的梳理。通過不同的問題來覺察自己。
不僅僅是發現問題和明確目標,更是發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下一步最需要提升的素質是什么,采取哪些具體的行動可以讓自己完成這一個個小目標。
所以,你覺得自己現階段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下一步,就去付出行動吧!
因為焦慮的本質,還是缺乏能夠讓自己看到反饋的行動。
專欄作家
不想延期,公眾號:不想延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半路轉行的B端泛金融產品,堅持“以實踐驗證理論,以輸出倒逼成長”的目標。點滴珍貴,重在積累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雖然我只做了兩個月的產品,但是我認為可以通過一些調研的方式去獲得產品的反饋。短期內沒有“成果”,因為產品沒有見到相應的人。